《三國演義》優秀讀后感800字
一提到四大名著,我們都會把四部經典倒背如流的介紹,而給我印象最深的要說是《三國演義》。中國的文學就是博大精深,就說《三國演義》,別說讀一遍,就是連讀兩遍、三遍你也未必敢夸下海口說自己讀的很通徹,對于里面的人物你了如指掌。因為在書中不光單單敘述幾個簡單的故事,當你真正走近書中的人物,臨近書中的故事,你才會從中分析出其中的道理,你才算讀懂。 說到《三國演義》很多人對其中的經典故事都會略知一二。如:桃園三結義、關羽千里走單騎、三顧茅廬、空城計、七擒孟獲……其中的精彩真是數不勝數,如果真拿出一件兩件故事還真不能代表三國的`精髓。
就拿小小的蜀國滅亡來說吧!蜀國后主劉禪他昏庸無道、聽信讒言、不分黑白、不重用賢臣,最終導致蜀國的滅亡。換個角度看這個事情,蜀國之所以滅亡,劉禪的昏庸無能固然是原因之一,而蜀國的統治不得民心,諸葛亮的策略不符合實際情況,我認為是更主要的因素。
諸葛亮作為一代智能的化身,為什么這個策略不符合實際呢?這還得從諸葛亮的北伐談起。諸葛亮雖在北伐中數敗魏國,但從總體的戰略上卻是失算的,蜀國軍隊往往糧草不濟,不能以戰養戰,屢遭失敗,因此蜀國疲憊不堪,民困軍乏,這也是自食其果啊。
當諸葛亮死后,他那個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戰略也未曾改變,因為繼任者姜維也是同他一個看法,不管客觀條件是否成熟,不吸取先前戰事的優劣,連年出兵北伐,竟有“九伐中原”之說。長期的頻繁的征戰,擾亂了貧民們本事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同時也嚴重損耗了國力,把疲憊的蜀國終究拖到了崩潰的境地。
歷史也證明,要想統一全國,必須有雄厚的社會經濟力量作為基礎。當時蜀國的經濟雖然有很大發展,但其實力不足以統一全國,東吳、曹魏的經濟實力也是如此。在歷史條件尚不成熟的時候,曹氏父子未能做到的,諸葛亮、孫權也不能做到,盡管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是也是勞而無功,得不償失,而需天時地利人和,或許才是國富民強之根本。
我們大家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一個聰明的人,無論智謀、心計,所以就有劉備為請他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他也給后人留下了許多經典的戰事“空城計”,他巧妙的避開了一場殺戮,但是人無完人,并非一個聰明人一生做的事情都是正確的。我們應該多思考,多用心在去做事,才是根本。否則急功近利做事,一定得不償失。
歷史反復證明,任何雄才偉略的人物,如果試圖干超越客觀條件的事情,都只能以失敗告終。蜀國的滅亡就是最有力的證明。所以我們要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做到三思而后行。這樣才將能立于不敗之地!
【《三國演義》優秀讀后感800字】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優秀讀后感2000字08-07
《三國演義》優秀讀后感1000字12-30
《三國演義》優秀讀后感1500字08-09
名著三國演義優秀讀后感2000字08-23
三國演義優秀讀后感(通用6篇)04-15
《三國演義》優秀讀后感范文(通用7篇)05-20
三國演義優秀的讀后感(通用16篇)05-18
三國演義優秀的讀后感(通用18篇)05-18
三國演義優秀的讀后感(通用15篇)05-18
《三國演義》的優秀讀后感(通用21篇)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