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后感14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弟子規》讀后感1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象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著自己的意愿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后,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這么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里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墒,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
《弟子規》讀后感2
有很多人他都誤以為在現在文明的社會,高科技、高物質享受的社會當中,傳統的文化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賢所留下來的這些文化精髓,可以說是遭人所遺棄,很多人都不曉得這些寶藏它的可貴。尤其近一、兩百年來,中國遭受極大的動亂,許多的傳統文化道德都在這個蕩亂的時代當中,被破壞殆盡。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說是已經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嘆,當今的社會不安寧,人在茫茫的人生當中,不知所為何來,可以說是茫然無知。
"弟子規"有很多塊:"入則孝、謹、信、泛愛眾、親仁、有余力"在看完弟子規的時候,在我生活不足的地方改進了。比如說:在吃飯的時候,長者沒坐下吃飯,我們應該等著大人們吃飯。
還有,我們都知道,人一生出來,與我們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優秀的下一代。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社會它的動亂,我們可以說源于家庭不健全。如果說來改善這樣的社會,應該要從我們的學習中著手,而我們最根本的基礎點,就建立在家庭當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學校的教育,社會教育才有可能更進一步的發揮出來,所以,家庭教育才是我們的根本。
你知道嗎?在古時候,他們非常重視兒童教育,從小就了解應該如何把兒童教好。為什么他們這么重視?因為小孩一生出來,他沒有受到社會的污染,他們很純潔。如果你惡他就惡,你善,他就善。
《弟子規》讀后感3
我在暑假里讀了一本《弟子規》,里面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其中有個故事叫《原物奉還的張元》。故事講的是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小孩叫張元,他從小就聰明懂禮,從不私自拿別人的東西。有一天,張元和幾個小伙伴在自家的后院里玩,鄰居家有幾棵上面結滿了杏子的杏子樹,小伙伴們看見有杏子吃,都歡快地跑過去拾,張元也跑過去把地上的杏子撿起來兜在衣服里。當小伙伴們高興地吃著杏子時,張元卻跑到鄰居家,把撿到的杏子還給鄰居。鄰居笑著說:“這又大又肥的杏子你就自己留著吃吧!”張元認真地說:“爸爸說過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的,尤其是別人不知道的時候,就更不能這樣做了!闭f完就把手中的杏子放在鄰居家的餐桌上,跑開了。后來,小伙伴們知道了這件事,都覺得很慚愧。村子里的人們夸張元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記得我以前在我的好朋友悅悅家玩的時候,看見悅悅的娃娃上有一個很漂亮的發夾,發夾是粉紅色的,上面還有彩色的鉆石,樣子可愛極了!我心里想:“如果我把那個發夾拿回家,夾在我的娃娃上應該會很漂亮吧!”于是我趁悅悅不注意,偷偷地把發夾放進我的口袋里。這時我突然想起媽媽以前給我講的弟子規里面的一句話“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蔽揖蛷目诖锇寻l夾拿出來,一邊遞給悅悅,一邊對她說“對不起,我拿了你的發夾,我不應該拿你的東西!睈倫倢ξ艺f:“沒關系,我們還是好朋友!”于是我們倆都笑了。
通過這段故事我明白了,做人要誠實,別人的東西是不能要的,父母知道了一定會很傷心。
《弟子規》讀后感4
自從學校發了《弟子規》,暑假里我幾乎每天讀、背。對照《弟子規》所寫的,我反思反思自己,有些做到了,有些做的不夠好。
在《弟子規》總敘里告訴我們首先要孝順爸爸媽媽和長輩;其次,要謹慎、誠信、守信用,泛愛眾人,再和有德的人親近。這些我都有做到,外婆生病了,外公要照顧外婆,我們又不跟他們住在一起,所以從我會打電話開始,我幾乎每天都會打電話問候他們,和他們說說學校里的有趣事,因為外公外婆兩人會很寂寞,我每天向他們匯報匯報,他們都很開心,外婆的病也會好得!在家里,有什么好吃得,我都會和爸爸媽媽分享;有新同學轉到我們班來了,媽媽鼓勵我要主動關心新同學,多和他一起玩,我都有做。
在“入則孝”這一篇里告訴我們:父母呼叫我們的時候要馬上回答,不能不回答或回答很遲鈍。父母命令我們去干什么,我們就要馬上去做。父母教育我們時,我們必須要尊敬地聽。父母批評我們時,必須要仔細聽,要順承。
《弟子規》是四句為一小節,有些我讀了不懂,爸爸幫我找來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講的《弟子規》,其中有一個故事,我在他講的《三字經》里也聽到過,就是“香九齡能溫席”。黃香九歲時就能在大冬天先把被子捂熱,等著勞動了一天的爸爸回來后睡覺能暖和些。這個故事讓我感動,他告訴我們要愛自己的父母,體貼父母,這個我還沒有做好。
《弟子規》雖然我都會背了,但里面的意思我還要搞懂,還會寫下我的感想。
《弟子規》讀后感5
弟子規》里面都是生動的故事,我很喜歡。最讓人感動的還是那些孝悌故事,如《臥冰求鯉》、《親嘗湯藥》、《替父從軍》……
先說說《替父從軍》吧!花木蘭,家喻戶曉。她天天跟著父親學習騎馬,練得一身好武藝。有一天,差役送來了征兵的通知,要木蘭的爹去當兵?墒歉赣H已經年老,怎么還能打仗呢?思量再三,最終木蘭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在戰爭中,木蘭作戰勇敢,立下了不少戰功。最后,木蘭回到自己的家鄉,換上了漂亮的女裝,同伴見面前站著一位亭亭玉立、楚楚動人的少女,都大吃一驚,沒想到共同戰爭十二年的戰友竟是一位少女;咎m出于孝心,替父從軍,造就她成了當之無愧的女英雄。
再講講《臥冰求鯉》。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他的親生母親早就去世了,繼母對他很壞,經常在父親面前說壞話。有一次,繼母生病了,她說想要鯉魚吃。于是,王祥去外面捕魚。那天天氣特別冷,西北風呼呼地吹著,河面結了厚厚的冰,王祥為了能捕到魚,竟然脫下衣服,赤身在冰上,想用身體把冰花開。這時,冰突然裂開了,露出了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把魚煮給繼母吃。幾天后,繼母的病好了。也是因為孝心,感動了原本冷酷的繼母。從此,她改變了對王祥的態度。
最感人至深的'要屬《親嘗湯藥》了。漢文帝是皇帝,但他像平民百姓一樣,照顧年邁的太后。太后生病,每次喝藥的時候,都要嘗一嘗,看看藥苦不苦,燙不燙。每天伴在太后身邊,整日整夜地沒法合眼。過了三年,太后的病好了,但漢文帝卻累得倒了下去。漢文帝因為懂孝,所以懂民心,使他成為老百姓擁戴的一代明君。
讀了《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尤其是讓我懂得要孝敬父母,我很喜歡這本書。
《弟子規》讀后感6
今天早上我背誦了弟子規的總敘和入則孝,雖背的滾瓜爛熟,但其中的意思一點也不理解,經過訪問同學,使我明白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弟子規,圣人訓,守孝悌,次謹信。他的意思是說“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生活中小心謹慎。讀完后是我非常震驚,又非常羞恥,因為自己以前總以為父母把自己生下來不是上天的安排,父母理應對自己好,父母關心自己是理所應當的,現在大徹大悟,自己的所作所為全是不對的,真是對不起父母的大恩大德呀!以后一定要好好的感恩父母,要坐在行動上。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一句話是說:“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比绻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以前自己非常自私,對誰都不好,別人一對不起自己,就憎恨他,甚至從不再搭理他,自己還總是自以為是,有一點成績就不知自己是誰了,只知道自己今天學了,就不學了。盡管沒學會仍裝著學會了,當別人來幫自己時,自己卻自學非學,有人請叫自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真是沒法說。以后一定改這些臭毛病,一定讓好的習慣代替他。
弟子規真是博大精深,他不僅時一本好書,而且教育了炎黃后代!
《弟子規》讀后感7
中國的國學博大精深,蘊涵著古人的智慧。這些代代相傳的民族文化精髓,就是我最好的啟蒙教材。讓我了解最基礎的國學知識,學習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弟子規》是清朝李毓秀所寫的,讓我百讀不厭,教會我如何尊重別人———要孝順父母;是它,幫我找到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要守信;是它,讓我學會了生活方方面面注意的問題———要仔細。我們應該學會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說的那樣百善孝為先。或許現在的我們早已無法做到像古人說的那樣“出必告,反必面。”但我們可以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要我們去做事,我們應該趕快行動,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愿意為父母效力;父母教導我們時,應該恭敬地聽而不可以隨意打斷他們,要將話聽進心里;我們犯了錯誤,父母責備,應當順從他們并且承擔過失,不能頂撞他們,讓他們傷心。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那么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學習先輩們以父母為首的優良品德,把中華民族以孝為本的精神發揚光大!白x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條讀書學習的方法正切中我的要害,我讀書時眼在書上,嘴也在念,可心經常飛到九霄云外。自從讀了這句話,我就開始在學習時不左顧右盼,心不在焉,而是專心致志地學習,讀書,寫字、上課認真聽講。就是因為這樣我的學習效率才大大提高。
《弟子規》教會我的東西太多了,每當我讀起它,就會想到很多很多……我相信,我讀了《弟子規》,肯定在成人成才的過程中找到了一條捷徑。
《弟子規》讀后感8
讀了《弟子規》,它就像一盞明燈一樣指引著我,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
以前,每到吃飯的時候,媽媽叫我吃飯,我總是心不在焉,雖然嘴里說著“馬上來”,可我還是一頭扎在電腦前玩游戲,在媽媽的再三催促下我才不情愿的把游戲暫停去吃飯,F在想想,這是多么不應該呀,F在,每當媽媽說吃飯,我會立刻放下手里的游戲,趕緊幫媽媽擺碗筷,搬凳子。因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以前,我生病發燒時,媽媽總是細心的照顧我,藥總是媽媽先嘗嘗再給我喝,晚上也會徹夜照顧我,而我呢,當媽媽身體不舒服時,還吵著媽媽陪著我出去玩,不讓媽媽休息,現現想想,自己都覺得臉紅,我以后會改的,媽媽身體不舒服時我會讓媽媽好好的休息,細心的照顧媽媽。因為“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以前,我做完作業,總時將作業本、書、文具等隨便一扔,搞得到處是我的東西。有時看完書后,桌上、地上、床上,到處是書,真是雜亂無章!而現在我都把書分類整理得井井有條地放在書柜上。爸爸媽媽都說我像換了一個人一樣,還直夸我的房子整潔呢!
通過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多說請、謝謝、您好、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養成主動寫作業的好習慣,作業不磨蹭,這些我一定要謹記在心,時時刻刻用《弟子規》來教育自己,鞭策自己。
這是一篇《弟子規》讀后感,作者概括故事內容簡潔清晰,能在引述的基礎上很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不足之處:語句不通順,如“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應改為“讓我在德行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弟子規》讀后感9
俗話說的好,國有國規,家有家規,而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弟子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分為五各部分,分別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后由清朝賈存仁改編,改名《弟子規》下面,我來說說《弟子規》中幾個典型的守則。
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這句話的意思是:事情雖小,但也不能善意妄為;物品雖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這句話讓我聯想到另一句話。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這兩句話都告訴我一個同樣的道理:千萬不能以為事情很小,而可以隨意妄為,積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終有一天,會變成無惡不作的壞人。親愛我,孝方難;親惡我,孝方賢。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親人疼愛自己,那么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親人厭惡、討厭自己,自己仍能盡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實的確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難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么多年,恩情無以為報,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應該盡子女應盡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么難伺候,我們也要加倍孝順他們。
《弟子規》雖然是一部古人用來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則規范,但在現代社會,我們仍應遵守這些古訓,古人的守則規范,不要以為事小而可以擅為,也不要應為父母的脾氣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們更應該以《弟子規》來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弟子規》讀后感10
《弟子規》里面有兩句話:“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意思是: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受到傷害,讓父母親憂慮。更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使父母親蒙受恥辱。
在學校,我雖然是個女孩子,但是比男孩還淘氣,有時會摔傷,回家,媽媽是既生氣又心疼。我有決心要改掉亂跑亂跳的壞習慣。下課,我就靜靜的坐在教室里看書,有時候,就到操場走一走,漸漸的,我變文靜了。不再碰傷自己。媽媽說“讓媽媽不操心,這才是孝順的好孩子!”
媽媽最擔心的是我走丟。有一次,我跟同學去玩,沒有告訴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到處找我都找不到,可急壞了爸爸媽媽。最后找到我,爸爸罵了我一頓。我很委屈,不就是一點小事嗎?干嘛對我這么兇?后來我才知道媽媽太害怕了。把這件事情發到了班級的QQ群上了。有一個家長說:你以后要把女兒教好呀!原來是我做錯事,讓爸爸媽媽受驚嚇。他們才會這么生氣,我真的太不孝順了。
媽媽給我買了一塊兒童定位手表,我就能隨時和爸爸媽媽保持聯系了,我用得很開心,爸爸媽媽也不用擔心了。我很快樂,爸爸媽媽也說我孝順。
孝順父母最好的方式,就是保護自己身體,讓父母安心,保護心靈的健康,就是最好的孝順。
《弟子規》讀后感11
自從讀了《國學經典》中的《弟子規》后,我深受啟發,領悟到了很多道理,并且事事遵守《弟子規》了。
記得以前,我看到長輩,如果長輩離我近的話,就打個招呼,如果長輩比較遠的話,就連招呼也不打了。父母為此也沒少批評我,我總是不以為然,但自從讀了《弟子規》中的“路遇長,急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后,知道了“路遇尊長,就要快步走上前去打個招呼,如果尊長不說話,就應該恭敬地退回去”這個做人的道理。
現在,即使長輩離我較遠,我也會快步走向前去,打個招呼,然后跑回去繼續干我的事。
還有另一件事,讓我從《弟子規》中領悟了更多更多,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沒學《弟子規》前,吃飯時總是長輩沒吃,我便開始吃了,而且覺得心安理得;坐車也總是搶在長輩前面,但是,《弟子規》中的“騎下馬,乘下車,長者先,幼者后”,讓我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知道了吃飯、坐車或者其他什么,都應該讓長輩先,輩分小的后,要尊敬長輩.
所以,現在,吃飯時長輩不坐下,我就耐心地等待,等長輩坐下吃了我才開始吃,乘車時也是先讓長輩上車。
長輩們都夸我變得懂禮貌了,聽著他們的夸獎,我心里真是比蜜甜,沒想到,成為大人們眼中的好孩子,并不是一件難事。讀《弟子規》,我知道了我們應該尊敬長輩,孝敬父母,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把這個傳統發揚光大,既然古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作為現代文明的人類,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這個光榮傳統,做一個傳承文明的中國人。因此我感謝《弟子規》教我變成好孩子,感謝老師,教給我做人的真諦,更感謝這個集體,讓知識與快樂伴隨我成長。
《弟子規》讀后感12
我很喜歡讀書但是《弟子規》是我的最愛,學習了《弟子規》讓我受益非淺。
《弟子規》是顯圣鏡,可以顯現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有德行!兜茏右帯吠瑫r也是照妖鏡,對照一下看你是否做到《弟子規》哪些,假如沒有做到那就“有則改,無加警”!白x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人指路”,誰是名人?我們的老祖宗呀也就是古圣先賢,《弟子規》就是古圣先賢用簡簡單單的1080個字描繪出人生中的131件事情,每件事情都意味著一個人生的哲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按照《弟子規》所說的來做人的話我們每個人都是幸?鞓返。
《弟子規》教誨我們,真正幸福的源泉在于時時刻刻以一種恭敬的心,以一顆感恩的心,對待他人要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境,要有舍得的精神,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弟子規》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它至真,至純;《弟子規》是引領孩子步入規范殿堂的老師,它至善,至美!《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讓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讓我懂得了言而守信。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我便是讀書人;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條河流,我便是魚兒;如果說《弟子規》是一片藍天,我便是翱翔的雛鷹;《弟子規》熏陶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文明上,禮節中又跨出了一大步。
《弟子規》說“凡是人,皆須愛!庇懈卸鞯男,才會有愛人的心。知恩才能報恩“,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那么我們每個人時時刻刻都生活在感恩和愛的世界里,就能時時品嘗幸福的感覺。
蔡禮旭老師說,有愛的地方就有家,有感恩的地方就有家。把愛和感恩帶到哪里,哪里就是家。學會愛學會感恩和諧就在你我身邊,愿我們用《弟子規》攜手共同營建一個和諧幸福的家。
《弟子規》讀后感13
《弟子規》中有言:“次謹信”,“謹”即要謹慎小心,“信”則要誠實守信,從中,我領悟到了做人做事要講求誠信的重要性。我們將伴“信”至天下!
“凡出言,信為先!泵空f出一句話來,一定得以誠信為首要。即誠信是做人必須具備的優良品質。誠信,作為一種傳統美德,是我們人人都應該具有的。誠信是做人之基,立業之本。一個人如果不講誠信,就得不到他人的信賴和尊重;一個企業如果不講誠信,就無法生存與發展。
曾子教子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守誠信,對一個還未懂事的孩子就如此誠信,那么,他對待家人,別人,國家呢?不更是如此嗎?所以他聲名遠揚,他為信守承諾而殺豬的故事千古流傳。
戰國時著名的軍事家吳起,他做到了言必信,所以他得到了好的回報。他贏得了別人的信賴與尊重,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中國是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誠信一向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美德。人無信而不立,童叟無欺的故事熏陶了我們幾千年,然而近年來,信用危機已經大大增長了,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弟子規》教育我們道:詐與妄,奚可焉。那些爾虞我詐的事千萬不要做,不要讓邪惡充斥我們的純真心靈,法國拉羅什夫科曾說過:“意志薄弱的人,一定不會誠實!币虼,我們要讓誠信伴我們至天下,則我們需要有堅強的意志。用這些抵御生活中的污點,則心靈會更加安定。
一個人守信,折射的不僅是他自身的素養,更是一個社會乃至一個民族的內在素養。
一個守信的人才能夠光榮步天下,一個守信的民族,才能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被國際所信賴。
所以,我們要堅守“信”,做一個誠信之人,彰顯我們獨特的人格魅力,讓我們的中華民族因為我們而伴信至天下!
《弟子規》讀后感14
“從前從前,孔夫子的語言,我們沉淀,那論語學而篇,兩代之間,從弟子入則孝……”
這是一首優美的中國風的歌曲——“弟子規”。相信大家一定看過“xxxx湖南衛視的春節聯歡晚會”,那么你知道晚會這次晚會的主題曲是什么嗎?對了,就是這首與清代大作家李毓秀根據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優秀書籍同名歌曲《弟子規》。
《弟子規》雖然是一本只有一千來字的小冊子。但是,就是這一千多個字,包含了儒家思想提倡的孝、弟、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規》中,有明確的行為規范;《弟子規》,是我們大家生活中的典范,是教導大家做人處事的規范;《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是人性的基礎。這本書,是清代大作家李毓秀根據我們的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誨編成的。
初讀弟子規,我就受益匪淺: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所謂六藝,就是指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弟子規告訴我們這么多只是和做人的道理,這樣一本好書,怎么能不吸引人呢?讓我們大家一起學《弟子規》、品《弟子規》、仿《弟子規》、行《弟子規》。讓我們把弟子規牢牢記在心中!
【《弟子規》讀后感14篇】相關文章:
★《弟子規》讀后感01-07
《弟子規》讀后感01-07
★弟子規讀后感01-06
《弟子規》讀后感01-05
弟子規讀后感01-04
弟子規讀后感12-31
弟子規讀后感12-28
名著《弟子規》讀后感12-08
2021弟子規讀后感11-04
弟子規名著讀后感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