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絕響讀后感1000字
《山居筆記》中的絕大部分篇什,都觸及到我們熟視無睹的“暗角”,雖然它們談的是已離我們很遠的歷史人物或事件,但它卻具有振聾發(fā)聵的現實意義。
《遙遠的絕響》寫的是魏晉時代嵇康、阮籍等文人活動狀況。但在文字背后實際上有作者深深的感喟。在秋雨先生的眼里,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標志出一種自覺的文化人格”的時期。
文章以嵇康為主線,作者行文的心情是一種少有的景仰與欽羨,雅致與抒情中流露著沉痛之感,可謂是歲月跌宕中的情感頓挫。如果沒有對大時代的真切把握,而要寫出人物的'神來,無異于緣木求魚。
《遙遠的絕響》其神韻不僅表現在思想文化境界上,更表現在強烈的主體意識方面,它直指民族心靈的深處。文字之所以有很強的感召力,根本在于作者將自己鮮活的文化生命融入筆端,而此間文化生命又是由沉重深厚的現實歷史積淀而成。真正純正的主體意識,需要對現實的憂患,對歷史的洞察,對未來的執(zhí)著,對整體人類文化的感悟。而由更高的層次對歷史現實進行極其深切的眷顧,其間的憂思、苦惱、歡愉、欣慰,都與歷史、現實、未來相契合,由此構成文章結構的立體化主體意識。
嵇康,作者稱他為阮籍終身性的朋友,但對于自己反對什么、追求什么,嵇康比阮籍更明確、更透徹,因此他的生命樂章也就更清晰、更響亮了。他“非湯武而薄周禮”、“越名教而任自然”。他的人生境界的基本內容,是擺脫約束,回歸自然,享受悠閑。你看他健康得令人羨慕,帥氣得令人傾倒。他的友情與親情是心照不宣,濃烈到近乎淡薄的。他對他不喜歡的人可以白眼相加,率性而為。但是對友情,有時卻又很無奈。他的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人性的純潔,對友誼近乎苛刻的要求,使他一再與朋友絕交。誰能理解他內心的苦衷!
嵇康的被捕、被殺,實際上是高貴的人格無法見容于世的表征,正是所謂的“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他的決絕、坦率,是小人和統(tǒng)治者無法忍受的,他的高潔映襯出了一片黑暗,不能見容于群小也就成為必然。中國文人的命運難道就這樣多舛?作者除為豪杰逝去而悲郁之外,對鐘會之類的小人也毫不留情地敲打了一番。人性的光芒被黑暗吞滅,悲劇正是將美撕碎給人看,行文至此,我們也不禁為嵇康的遭遇一慟。
像嵇康這樣的人物負載著當時最精致的文化,卻無力保全性命于亂世。他最終為文化、為一種高潔的信念獻出了生命,他是平靜的。但他不能忘懷的是《廣陵散》的失傳,他把文化的傳遞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們第一次標志出一種自覺的文化人格,中間的審美文化開始屹立。他們是先行者,是歷史中間物,充滿歷史的悲劇感。二十世紀的魯迅也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歷史中間物地位,依舊向命運抗爭。這是宿命,還是輪回?
如果說《遙遠的絕響》就像一曲氣勢恢宏的交響樂,那么寫嵇康的這一部分就是其中的最強音!其中洋溢著某種豐厚而內在的東西,作者像一個思想者,無時無刻不在思索著,或吸引人們去思索。在他那深厚的思想沙灘上,一種深層次的、立足于歷史與現實,對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及將來的關注逐漸凸現。“遙遠的絕響”回蕩在遙遠的天際,已經渺不可尋。
歷史的殷鑒總是血淚斑斑,人性的善忘卻總是如一,需要時時提醒才不致重蹈覆轍……秋雨先生為我們帶來的是詩意與激情,是心靈的顫栗,它啟示著當下喧囂的世界:我們曾經有過那樣一個年代,失落了那個時代是中華文化的不幸!文人的貢獻不止于此,但它卻又是文人表達一片熱忱最直接而有力的方式。
【遙遠的絕響讀后感1000字】相關文章:
豆豆《遙遠的救世主》讀后感1500字08-30
讀《遙遠的島》有感10-28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泰戈爾11-13
清華北大并不遙遠的勵志文章11-10
泰戈爾《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中英文11-15
《牛虻》的讀后感12-08
燈光的讀后感11-26
《雷雨》的讀后感11-19
《活著》的讀后感11-18
《復活》的讀后感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