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1000字
這部作品無疑是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作之一,語言簡潔又不失絢麗,形式單純又富有條理,主題卻含混、多義又極為尖銳。正如文藝批評家弗朗索瓦·里卡爾在《撒坦的視角》中所寫:“讀他的作品,對于我們的精神來說是一種萬劫不復的挑戰。它的顛覆是簡單、柔和隱伏、卻又徹底、毫無余地!睂τ谶@一作品,只好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輕與重一向是一組神秘而模糊的對立,巴門尼德認為輕者為正,重者為負。拋開這一認識的正誤不說,輕與重的確值得我們探討。沙子附著在大地上,它是土壤,漂浮在空中就是塵埃。人之所以能夠在地球上繁衍,重力功不可沒。我們離大地越近,越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如果完全沒有負擔,我們是否就如同作者所想,只是半真的飄著,毫無意義?主人公托馬斯周旋于情人與愛人之間,他既想要愛情,又不想要責任。他試圖完全自由地飄蕩,又最終不得不接受現實,墜落地面與愛人特蕾莎了此余生。人不可能沒有任何負擔,想要達到莊子那般無所恃的境界,豈非癡人說夢?為功名,為善念,為情義,為信仰。入世忍得了負擔,出世方了無遺憾。
然而這部作品的核心并不止于此,作者通過論證輕與重,進一步反思人性。二戰的背景下,蘇聯入侵捷克,托馬斯、薩比娜等人竭力抵抗著其影響。他們反對的不是社會主義,而是社會主義帶來的“媚俗”。這也體現了作者的態度,他無意反對哪種政治,他反對的是政治中對人性的.捆綁,反對有政治帶來的在大眾中的高度符號化、模式化的情感反應。疾苦不是覺得痛苦,而是覺得應該哭;笑不是因為覺得幸福,而是覺得應該笑。這種遮蔽扭曲了人的真實情感,壓抑了人性。而托馬斯最終返回鄉下,他的情人薩比娜迷茫離開,都與反對媚俗有一定關聯,都對大眾忽視人性產生深深的懷疑與失望。
在全書的最后一節《卡列寧的微笑》中,托馬斯與愛人特蕾莎來到鄉下生活,從表面看這是一種牧歌生活,即田園生活,建立在和諧基礎上的生活。但我覺得這種生活背后卻隱含著毀滅?此泼,實則不然。就如媚俗,盡管作者蔑視它,但作者同樣承認媚俗總是人類社會境況中的組成部分。特蕾莎雖然追求著牧歌式的生活,但作為愛情中弱勢的一方,她往往無能為力,只能一步步地對托馬斯誘導,使他變弱,方式便是自我墮落,通過自我毀滅來控制托馬斯。在鄉下的幸福生活中,憂慮卻揮之不去,而他們的狗卡列寧的死亡使最后一張節籠罩上一層愁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托馬斯與特蕾莎的退隱與卡列寧的死去,便是毀滅降臨的開始。
這部作品的晦澀與深奧,令人難以捉摸清楚。絢麗與死寂并存,徹底的諷刺貫穿全文。弗蘭索瓦·里卡爾曾評價昆德拉“是毀滅的作者也是牧歌的作者”。而我想說,這位偉大的捷克作家,是生活詩人也是儈子手。他以槍炮與玫瑰,這部不朽的作品,巡邏于文學世界。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1000字】相關文章:
試探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論文12-11
生命不能承受的呼吸之重勵志文章09-20
我們該如何承受生命之重勵志文章08-15
活著承受生命中不可承受的一切勵志文章08-19
生命生命讀后感01-15
英語散文賞析之生命10-31
英文簡歷之不能說的話08-13
稅法知識之不能抵扣的進項稅額08-19
《生命 生命》100字讀后感03-03
拓展訓練項目之生命之路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