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調查報告(精選10篇)
當去接觸不知道的一個情況或事件,我們就需要好好地展開調查,并且最后的結果會記錄在調查報告中。調查報告要怎么寫才邏輯緊密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調查報告(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調查報告 1
提高農民素質,發展農村勞務經濟,是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經過調研,現就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基層體制機制報告如下。
一、現狀:成效比較明顯
全區勞務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農村第一經濟”目標,突出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和服務管理三大重點,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ㄒ唬┺r民就業能力得到提高。我區始終把強化技能培訓,提升就業能力作為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關鍵環節來抓,依托各類培訓資源,全區對15080名農民進行了引導性培訓,比上年增加50%;
對6765名農民實施了職業技能中期和短期培訓,將1939名新增勞動力納入中等職業教育。自實施“陽光工程”以來,全區共對2.6萬農民工實施了技能培訓,占已轉移總數的22%,其中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1.36萬人,占培訓人數的52%。
。ǘ﹦趧战洕鷮崿F較快增長。全區實現勞動力轉移11.92萬人,比上年增加2.8%,勞務總收入5.6億元,比上年增加7.7%,農民工人均勞務收入4698元,比上年增加216元,農民人均勞務收入1294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5.8%,勞務收入已成為我區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
(三)基地建設取得成效。由區勞務辦牽頭,先后多次組織有關部門到市外考察勞務市場,走訪用工單位,洽談勞務協作,多層次、多渠道、多工種開展勞務合作,建立了上海、深圳(中山)、浙江、陜西、新疆、廈門等勞務輸出基地,吸納了籍農民工5.8萬余人。
。ㄋ模┺r民工返鄉創業發展較快。全區農民工返鄉創業2620人,其中:從事生豬養殖1230人,個體經營1052人,從事蔬菜、中藥材、茶葉、水產等種養殖338人。
二、問題:成為影響因素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需引起各級各部門的高度重視。
。ㄒ唬┕芾眢w制分散、綜合效能難以體現。目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管理體制和培訓經費分散,轉移工作農業局、勞動局和社會保障局都在管,而農業、勞動、扶貧、教育等部門都有培訓資金,都出臺了管理辦法,而培訓的對象都是農村富余勞動力。這種條塊分割、經費分散、多頭管理在客觀上影響了培訓質量和有序轉移綜合效能的提高。
。ǘ┡嘤栙Y源難以滿足農民工培訓的需要。一是培訓學校小而弱,目前除職教中心能夠承擔中職長期培訓外,其他學校僅能承擔中、短期培訓。二是培訓學校專業設置、調整跟不上市場變化的需求。由于在農民求學盲目性和學校條件差的影響下,競爭激烈、就業困難的計算機專業成為農民工技能培訓學校和農民工選擇專業的首選,而市場需求大且容易就業的專業卻因辦學設備和農民擇業意識的影響而不能形成規模。三是市場需求技術水平高的專業,區內難以開展技能培訓。四是培訓經費投入不足,不能滿足龐大的農民工群體培訓的需求。除了已培訓的2.6萬名農民外,還有12.9萬名需要轉移的富余勞動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5%,而每年還有4000多新增勞動力不斷涌現。
。ㄈ┕┣箅p方信息不對稱,盲目外出務工隊伍較龐大。由于受地處邊遠山區、居住分散等各方面條件的制約,用工信息收集渠道少,發布信息難以延伸到農村及村民,致使部分農民想外出又因缺少信息而舉棋難定,即使外出務工也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四)轉移渠道單一,組織有序勞務輸出面臨較大困難。目前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主要依靠培訓機構和勞動力市場,有序輸出比重較小,沒有形成市場主體,中介培育力度不大,難以形成市場品牌效應。盡管每年有關部門都要聯合舉辦1-2次企業用工招聘會,但成功率并不很高,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農民工對有序勞務輸出的用工單位缺乏了解和信任,他們仍選擇“親帶戚、鄰帶里、師帶徒、父帶子”等自發轉移方式。二是輸出后的工資收入與農民自身的期望值存在差距,收入較低的工作不愿做,工資高的工種自身技能又達不到崗位要求,造成了部分農民不愿意遠離家鄉而外出務工的局面。
。ㄎ澹┓⻊展芾砀簧峡焖侔l展的勞動力轉移的需要。一是在對外出農民工的服務管理方式上,還不能滿足外出務工農民的需要。全區外出務工農民人數多,分布較廣,服務管理難度大,農民工在外的醫療、子女入學等諸多問題沒有形成系統的解決辦法。二是維權工作步履艱難。一些用人單位不依法與農民工鑒定勞動合同,拖欠農民工工資,不繳社保費,不支付或不足額支付農民工加班工資的現象仍較突出。三是返鄉創業上還不能滿足農民工創業的要求。全區除發展生豬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外,在其他領域創業缺乏具體的扶持措施,還沒有形成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良好氛圍。
。┙洕l展滯后,就地轉移勞動力較難。盡管近幾年我區經濟發展提速,步伐加快,但比市內主城區及市外經濟發達的地方,仍然差距甚大;
目前當地無大、中型企業帶動,富余勞動力就地務工較難。
。ㄆ撸┩恋亓鬓D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勞動力轉移。一是農業產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程度不高,勞動力不能從土地上有效解脫出來。二是部分農民想將土地
流轉出去后外出務工,但無流轉接受對象。三是部分農民想把土地流轉出去又存在害怕收不回來的擔憂,不愿流轉。四是部分農民兩頭兼顧,農閑外出務工,農忙回家種地,往返奔波于家庭和務工之間,形成了務工連續性差,崗位不穩定,流動性大,務工收入不高的特點。
三、對策:理體制建機制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級各部門密切配合,改革培訓方式,培育市場主體,開辟勞務基地,打造勞務名牌,拓展服務內容,創新工作方式,促進城鄉統籌。
。ㄒ唬├眄樄芾眢w制,統籌城鄉就業。為了更好地體現人力、物力、財力的綜合效能。根據市編委渝編31號文件精神和市勞務辦職能已劃轉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實際情況,盡快將現由區農業局負責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移交給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有利于上下工作銜接,提高辦事效率。具體工作由就業局承擔。以便建立勞動力資源調查、信息收集發布、組織培訓、技能鑒定、基地建設、轉移輸出、社會保障、執法監督、爭議仲裁一條龍的服務管理體系。
。ǘ┟迩闆r,建立農村勞動力資源調查機制。以區就業局為龍頭,鄉(鎮)社會保障服務所(農業服務中心)為中心,村(居)委為基礎,建立縱向到村、橫向到培訓機構、用人單位的勞動力資源調查體系,準確掌握全區勞動力總量、已培訓和轉移的'人員數量、本人愿意轉移而沒有轉移的人員及這些人員的技能情況、培訓狀況,每年調查1-2次,逐步推行“一戶一卡、一村一檔”的檔案體制,實現由目前的無序靜態管理向科學動態管理轉變。
(三)以突出提高技能為主,建立農民工培訓機制。一是培訓管理上,由勞動局統籌協調。長期培訓(畢業時發兩證: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由教委負責;
中期培訓由教委、勞動局共同負責,以勞動局為主;
短期培訓由勞動局負責。二是在培訓方式上,堅持市場運作,強化訂單培訓,實行農民訂單、學校接單、政府買單的“三單”式培訓。三是在培訓內容上,除長期培訓的以外,少講理論課,多上實踐課,中短期培訓的至少應做到“半耕半讀”;
同時要把《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納入培訓內容。四是在培訓質量上,要以市場用工需求設置培訓科目,做到“數量”與“質量”并重,以成功輸出和穩定就業為考評培訓機構的主要內容。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培訓資金的審計監督,確保政府投入資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ㄋ模┙⑹占缽V泛、發布迅速的企業用工信息服務機制。加強信息溝通是確保富余勞動力有序輸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區就業局除與市勞動力市場信息聯網外,還應在勞務輸出基地和勞務輸出人員較為集中地方的人員中聘請信息員,廣泛收集和反饋各種勞務用工信息。各村(居)明確1—2名信息聯絡員,形成市、區、鄉(鎮)、村、社五級勞務信息網絡體系,為“訂單培訓”提供信息支撐,為富余勞動力有序輸出提供信息保障。
。ㄎ澹┩卣箘趧栈兀嘤齽趧罩薪,建立多渠道勞務輸出機制。一是在鞏固現有勞務基地的基礎上,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的大、中型企業聯絡對接,開發建立技能型成規模的勞務定向輸出基地,拓展基地規模。二是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建立勞務公司,外來用工單位招收農民工,由勞務公司統一規范勞動合同,實施全程跟蹤服務。三是培育經紀人隊伍,充分發揮能人的帶動作用。四是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的作用,為農民的轉移搭建好服務平臺。逐步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從自由型向組織型,分散型向規模型,季節型向常年型,流動型向穩定型轉變。
。┘哟笮麄髁Χ,開展聯合執法,建立農民工維權機制。一是加大對《勞動合同法》等法律的宣傳力度,提高勞資雙方學法守法的意識;
二是企業要實事求是的建立勞動用工臺帳;
三是建立聯合執法檢查制度,由公安、勞動、司法、工會、工商聯等部門組成聯合維權組,每年開展1—2次聯合執法檢查;
四是繼續實行勞動合同簽證制度,以確保勞動合同的合法性;
五是勞動部門要加大執法監督力度,變被動執法為主動執法。
。ㄆ撸┲贫ü膭钫撸瑑灮顿Y環境,加強引導性培訓,建立擴大就地轉移規模的激勵機制。一是通過引導性培訓,轉變輸出觀念,同時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當地經濟發展步伐,逐步引導農民工就地轉移當產業工人。二是通過創業培訓,增強農民工的創業意識,引導農民工自主創業。三是通過圍繞農村土地資源招商引資,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引導農民自愿將土地流轉出來,實現由農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四是通過政策鼓勵和寬松的環境吸引,引導一批有實力、懂技術、善管理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并實行獎勵,實現由“走出去”到“引回來”的轉變。
。ò耍┘訌婎I導,增加投入,建立考評獎懲機制。一是區政府向已成規模的勞務基地派駐辦事處,負責招商引資、企業用工信息收集反饋、農民工的維權及相關協調工作。二是增加投入,首先是整合教育、農業、扶貧、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部門的培訓資金,形成政府統籌,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
其次是負責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的主管部門加大向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多爭取培訓指標的力度;
再次是區級財政應按照上級有關規定,設立職業教育專項經費,專項用于農民工技能培訓。三是對培訓質量高、轉移輸出穩定就業;
基地建設成效顯著;
一次性轉移50人以上的單位或個人給予一定的獎勵。四是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列入區委、區政府對各鄉鎮年度工作目標任務考核,實現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籌協調發展。
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發展勞務經濟,既是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還是實現城鎮化戰略目標的必經之路。各級各部門應緊緊圍繞“打造勞務品牌,創新服務機制,發展勞務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一主題,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部門服務、農民受益”的原則,加強領導增添措施,推動勞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調查報告 2
一、農村勞動力調查的背景目的及方法
。ㄒ唬┱{研背景目的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不再是簡單地從事農業生產,農村,農村富余勞動力正在流向城市和非農產業,勞動力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為更好地了解我村勞動力及就業現狀,進行農村勞動力情況進行了調查, 主要是了解勞動力現狀,方面包括此村勞動力素質,就業狀況及方向,收入及生活狀況
(二)調查方法
20xx年 3月,我村根據上級部門要求和工作職責對我村18-65 歲勞動力進行了的入戶走訪調查。主要采用的'調查訪問方法是登門直接詢問對答,和電話聯系了解,確保村不漏戶,戶不漏人開展全面調查。
二、行政村基本情況
平掌村位于臨翔區東部瀾滄江畔,駐地距鄉政府20公里,駐地距臨滄城區43公里。全村有15個村民小組,619戶2454人,國土面積15.21平方公里,有耕地總面積4148畝。平均海拔 1550米,年平均氣溫 22 ℃,年降雨量1200毫米。共有黨的基層組織3個。其中黨總支1個,黨支部2個。共有黨員72名。20xx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3922.88萬元,人均收入10877,同比增長11.7%。全村現有特色農業產業基地19659畝,農民人均種植經濟作物達7.4畝,其中核桃6020畝、茶葉2726畝、堅果7766畝、咖啡606畝、橡膠2080畝,水果、蔬菜等其他經濟作物461畝。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ㄒ唬﹦趧恿φw結構平掌村共有勞動力1857人,女性706人,16-29歲573人占比31%,30-39歲499人占比27%,40-49歲463人占比25%,50-59歲322人占比17%。
(二)文化教育和培訓情況平掌村1857人中,小學907人占比48%,初中678人占比37%,大專及以上46人占比3%,高中及中專226人占比12%。1857人中農業技術培訓554人占比30%,其他技術培訓38人占比2%。
。ㄈ┺D移就業情況平掌村1857人中,從事第一產業1094人占比59%,從事第二產業515人占比28%,從事第三產業248人占比13%;本地務工857人占比54%,區內務工283人占比18%,市內務工237人占比15%,省內166人占比10%,國內44人占比2%。
。ㄋ模┚蜆I工種和收入
1.就業人員第一產業主要以茶葉采摘、玉米種植、生豬家禽養殖為主,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主要為建筑業為主,第三產業就業人員主要是進城做服務員和自主創業人員。
2.本地務工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和建筑業,市內區內主要從事服務行業(服務員、銷售員、保潔等),省內主要是建筑工人,省外主要進廠。
3.經統計分析,本地務工平均工資2000-3000元,本縣本區務工3000-4200元,市內和省內3000-4500元,省外5000-8000元。
四、存在問題和解決方法
。ㄒ唬﹦趧恿^剩,大部分勞力從事農業生產,不愿轉移。建議開展就業招聘動員工作,宣傳發動轉移就業。
(二)技能勞力不足,已轉移的勞動力基本是從事建筑業、進廠、做服務員,轉移人員收入不高。加大加快技能培訓,尤其是技術類培訓。
(三)農業生產模式落后,年輕人缺乏闖勁和創新思維,建議加大思想教育學習和新型農業技術科技培訓和高新技術設配投入使用。
。ㄋ模┕膭罡挥鄤趧恿D移就業流向高薪就業區域(如進廠務工),出臺相應補助政策。
五、總結
農村勞動的流動和技術能力、收入情況,直接關系一個家庭直接收入,有轉移人員的家庭比在家務農的家庭年均收入要高出許多,認為應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推進勞動力轉移就業,加快推進農村改革來促進農村勞動力的發展。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調查報告 3
12月6日,中山大學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布《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20xx年報告》!秷蟾妗凤@示,20xx年全國有收入的勞動者的工資平均數為30197元,與20xx年相比,年均實際增長速度達到9.1%。而工作時間上,從20xx年到20xx年,全國勞動力的工作時間總體下降,一般周工作小時數從約50小時降到約45小時,其中超過60%的加班雇員是“自愿加班”,外資合資企業加班人數比例最高,雇員平均加班時長達41.5個小時。
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為9.28年
《報告》發現,到20xx年,青年型勞動力為主的年齡結構已不復存在,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9.28年,參加過職業技術培訓及曾經獲得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即執業資格)的比例不高;大部分勞動年齡人口有工作經歷,未工作的比例不及兩成;超過四分之一(26.77%)的農村勞動力有外出務工經歷,并且,超過四成(40.62%)還準備外出務工。
僅1/4農村務工人員會網購火車票
《報告》得出,中國勞動力閱讀報刊、用手機發短信、寫信、銀行ATM取款完全沒問題的比例皆超過一半,僅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務工人員在使用網上銀行、網上購買火車票方面完全沒問題。
去年全國勞動力工資平均3萬元
《報告》發現, 20xx年全國有收入的勞動者的工資平均數為30197元,與20xx年相比,年均實際增長速度9.1%;在東中西地區,勞動者的工資平均數分別為33624元、26960元和28246元;與20xx年相比,年均實際增長速度分別為10.5%、7.7%和8.4%。
家庭收入兩端差距高達21倍
以往網友感嘆自己“拖后腿”,往往是由于收入差距造成。據統計,全國平均總收入最高的20%家庭,收入達到153546元,而最低的20%家庭,平均總收入只有7155元,差距達到21倍。城市和農村內部的差距也非常大,城市最高收入組家庭平均總收入是最低組的約12倍,農村的差距則高達27倍。
所有類別男性收入遠高女性
從不同性別收入狀況分析,總的來說,不管是在全國層面,還是城市鄉村,無論是工資收入還是經營性收入,有收入的男性勞動者平均收入都高于女性勞動者,有的甚至高出一倍。全國男性勞動者平均收入為33697元,女性僅為23288元。農村男性平均工資為28991元,
女性為19567元;城市男性平均工資為40152元,女性僅為28704元。
東部大專學歷老板收入最高
老板和農民的收入差距有多大?調查顯示,東部雇主的`經營性收入平均最高,達到105253元,西部農民的平均收入最低,僅為8829元。
學歷水平和收入水平有多大關系?總的來說,學歷越高,平均收入越高,本科及以上學歷總平均收入最高,達到58875元,而且收入增加幅度最大。具體來說,從未上過學的人做生意收入最低,平均僅有9747元,大專學歷者做生意最厲害,平均收入達到68285元,超過了本科及以上學歷者。
工作時間最短是負責人和技術人員
從20xx年到20xx年,全國勞動力的工作時間經歷了總體性下降,一般周工作小時數從約50小時降到約45小時(-11.28%)。
數據顯示,20xx年勞動力平均工作時間最長的職業類型是個體戶,最短的則是負責人和專業技術人員。
外資合資企業加班比例最高
調研發現,加班雇員的加班時長和加班有償時間比都有較大上升,然而加班工資增長的幅度卻并沒有跟上;超過60%的加班雇員是“自愿加班”,過半數加班雇員“自愿加班”的原因是為了獲得直接的經濟回報,其次是表達對企業或組織的歸屬和忠誠(近20%),只有很小部分的雇員加班是考慮其職業發展以及自我實現。
加班人數比例最高的前三類工作單位分別是外資合資企業(52.66%),國營企業(39.39%),黨政機關(37.52%)。其中外資合資企業加班雇員的平均加班時長達41.5個小時。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調查報告 4
近年來,縣把轉移農業富余勞動力作為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大力實施勞務經濟產業化經營,推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向有序化、規范化、規;陌l展軌道邁進,促進了農民就業和增收,為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村人口數量多、勞動力素質偏低、人力資源閑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轉移的速度和農民收入的增長?h農村勞動力轉移辦公室于4月18日——4月19日先后到我縣鄉,以走訪、座談、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對其家庭經濟、務工情況、務工收入、思想觀念以及接受培訓等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從中掌握了當前我縣勞務輸出工作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進一步做好勞務輸出工作的對策。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基本情況
在上級部門及縣委、政府的領導下,加強組織領導,積極轉變發展思路,大力開展勞務輸出工作,積極引導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取得了顯著成效。據統計,自2003年到2008年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32.84萬人次,創收達78393萬元,人均勞務收入2387.1元,農民人均勞務收入2969.4元。2009年計劃轉移7.32萬人次,實現勞務創收3億元,其中向疆外轉移2萬人次,創收1.4億元。從今年1——4月的整體情況看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總體穩定,金融危機對轉移工作尚未帶來明顯影響。截止4月底,共轉移農村勞動力23500人次,約占農村富余勞動力的27%,實現勞務創收9517.5萬元,務工人均收入達4050元,農民人均勞務收入357.8元。其中向疆內、外有組織轉移8050人次,創收達5635萬元;
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吸納我縣農民工共4663人。收集用工信息150余條,同比增長66.7%。目前,勞務輸出在促進農民中作用日益明顯、比例逐年增加,已成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及主要特點
隨著勞動力轉移數量的不斷增加,勞務經濟創收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斷增加。我縣立足自身實際,廣開就業門路,積極轉移培訓農村剩余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轉移規模較大,并呈不斷增長勢頭。2003年轉移勞動力1.74萬人次,2004年轉移勞動力4.02萬人次,2005年轉移勞動力5.6萬人次,2006年轉移勞動力7.02萬人次,2007年轉移7.2萬人次,2008年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7.26萬人次。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07年底,全縣轉移農村勞動力人均創收達200元以上,從勞務收入的占人均純收比例來看,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近30%。
(二)轉移地域向外擴張,穩定就業人數逐年增加。從加強領導、搞好培訓、增加投入、強化管理、抓農民維權等方面入手,我縣不斷開辟外出務工就業渠道,先后將務工人員轉移到天津、河北、山東、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江蘇等9個省市企業務工,并建立勞務輸出基地。目前,常年穩定輸出勞務工1.5萬多人,主要在服裝、制鞋、紡織、家具等企業務工。
。ㄈ┺r村勞動力轉移結構不斷優化。目前,我縣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在年齡結構、文化素質、性別比例逐年優化。務工者年齡在18—45歲居多,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女性比例逐年上升。
。ㄋ模┘竟澬赞D移的較多。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征決定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季節性較強的特點。85%的勞動力不完全脫離農業生產,大部分農忙務農,農閑務工、經商等,具有明顯的季節性。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
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盡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從客觀原因分析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面臨著許多困難。
。ㄒ唬┺r村勞動力素質較低,市場競爭力差。據調查,全縣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嚴重不合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2%,初中文化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8%。大多數農民素質偏低,缺乏市場競爭力及專業技能,這是影響他們向二、三產業順利轉移的主要因素之一。從目前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民工情況來看,也存在專業技術水平低、綜合素質較差等問題。而且這些農民工從事的工種大多是一些科技含量不高、體力型、勞動密集型的崗位。工資待遇低,自身權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其他農民轉移的積極性。因此,提高勞動力素質,對農村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十分必要。
(二)農民工社會保險接續問題得不到保障。目前我縣到內地務工人員在內地企業主要參加了工傷保險。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與廠方協商務工人員必須參加各種社會保險,但在實際操作中,能夠較好落實的是工傷保險和醫療保險,其它幾項保險由于在接續等方面國家還沒有出臺相應的政策,在落實過程中,難度較大、問題較為突出。
(三)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不穩定。從調查數據看,農村勞動力大多數是小范圍、近距離、季節性的轉移,轉移的區域大多集中在區內。但由于我縣工業化程度低,吸納勞動力能力不高,轉移到縣內的,占到全縣勞動力轉移總數的30%,這充分說明這種轉移離我們要實現的農村勞動力轉得出、留得住,最終達到創業致富還有很大差距。
。ㄋ模﹦趧展┣笮畔⑶啦煌〞场;鶎觿趧展ぷ鳈C構作用發揮不明顯,勞務信息傳達不及時,致使經常出現“有企業無工人”的問題,同時,還有政策解釋宣傳不到位,影響了農民外出務工的積極性。
。ㄎ澹┦芙鹑谖C的`影響,用工單位違約現象較多、勞務收入有所減少。一是在雙方蓋章簽訂好合同、車票訂好的情況下,廠方終止合同,并且內地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的原因,廠方違約現象較多,招工比例不穩定、變化不斷,致使開展疆外轉移工作難度較大。二是勞務合作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外銷訂單減少,加班減少或取消加班,務工人員薪酬隨之降低。據對部分務工人員調查,今年1——4月月薪平均下降10%左右。
。┙M織化程度不高,造成農村勞動力轉移難、輸出難、穩住更難。農村勞動力轉移仍表現為低技能多、高技能少,自發的多、有序的少,就業多、創業少,短期的多、長期的少。
。ㄆ撸┖笄诒U喜涣Γ萍s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進程。部分廠家無法墊付赴廠人員路費,數額較大,務工人員家庭條件不允許又無力支付,只能從縣財政上預支。
四、今后做好勞務輸出工作相關對策
今后一個時期,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主要任務,是在擴大農民轉移的同時,提高農民就業的層次。雖然,我們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還有大量的勞動力沉積在農村,農民增收還面臨嚴峻的考驗,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決全縣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緊迫而艱巨的任務。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在進一步提高認識的基礎上,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從多方面采取措施,把農村勞動力轉移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ㄒ唬┨岣咚枷胝J識,強化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一是要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和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重要意義,重視農民外出務工工作,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進程。進一步研究制定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方針、政策、工作目標及優惠政策,統籌安排,加大投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健康快速發展,逐步做大做強勞務輸出產業。同時,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先進典型經驗的宣傳力度,幫助農民拓寬思路,消除顧慮,使外出務工,增收致富成為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二是強化對金融危機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組織領導?h、鄉兩級要明確職責,落實工作目標責任,定期召開會議,溝通工作情況,研究應對措施,解決實際問題。
(二)努力提高農民的基本素質,不斷增強就業能力。文化素質不高是影響我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數量和層次的重要因素,也是培育新型農民的關鍵。因此,把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作為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年度目標量化考核,尤其要加強男性勞動力技能培訓,使他們掌握1—2門熟練技術,切實提高就業競爭力。
。ㄈ┩晟妻r民工保險接續制度,維護農民工社會保障權益。根據農民工的社會保障需求,除工傷保險和簡易醫療保險外,其它幾項保險還需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從而解決農民工大病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障問題,使農民工在流動就業中的社會保障權益不受損害。
。ㄋ模┌l展縣域經濟,拓展就地安置渠道,實現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的轉移。農民轉向非農產業僅靠外出務工單一渠道,轉移數量十分有限,農民工就地就近吸納轉移既能降低勞動力轉移的成本和就業風險,又可以有效的避免在大城市吸納能力下降時,農民大量涌入城市,同時還可以避免農民進城后所面臨的激烈競爭。充分發揮生態工業園區的優勢,并大力加強招商引資工作,把懂管理、有技術的農民,安置一批就近就地轉移。所以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使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
。ㄎ澹┳龊脛趧恿κ袌龉┣笮畔⒌乃鸭头答,確保勞務輸出渠道暢通、合理有序,增強勞務輸出的組織性和有效性。加強對農村富余勞動力和輸出勞動力的摸底調查,建檔立冊,實現網絡化管理。
。┘哟筠r民工維權力度。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外出務工的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較難維護,因此成立一個農民工維權機構,在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或工作站成立農民工維權機構,加強部門間分工協作,建立農民工維權網絡體系是當務之急。
。ㄆ撸┘訌娊M織化程度。從有關部門了解到,用工需求信息中不乏外資、待遇豐厚企業發來的各類招工信息,其中有縫紉、紡織、電焊、各類操作工,但招工的首要條件是具備熟練操作技術。雖條件誘人,也傾心組織,但由于技能薄弱,無法接到拋過來的“繡球”。因此,我們應該通過定向培訓形式,進一步提高勞務輸出人員的技術水平。
(八)鑒于赴廠人員路費問題,設立專項基金,為勞務輸出工作提供經費保證。將財政扶貧培訓項目與勞務輸出相結合,從扶貧款中劃出一部分,直接用于補貼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崗前培訓和勞動力輸出工作,使勞務輸出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并列入年初財政預算中。
。ň牛┙⑵髽I用工監測報告制度。駐內地勞務輸出工作站工作人員要深入企業掌握第一手資料,摸清企業生產經營和勞動用工狀況,第一時間反映相關信息。實行定期報告制度,建立企業用工監測的長效機制和快速反應機制,對裁員企業提前采取措施。
(十)嚴格限制企業裁員。在金融危機形勢下,對于企業一次性裁員超過10人或一次性裁員占職工總數10%以上的,我辦要求企業將裁員方案及時上報本地政府批準后執行,確保企業和務工人員隊伍穩定。
(十一)加強對農民工的信息引導和就業服務。一是要把做好農民工返鄉統計和促進二次就業擺上重中之重的位置,安排專人負責農民工返鄉回流情況的調查統計工作,加強動態監控和統計分析,建立農民工返鄉回流基礎臺賬。二是要加強與勞務輸入地區的聯系和銜接,充分發揮駐內地勞務輸出工作站的作用,掌握勞務輸入地區的用工數量、行業工種、工資待遇等信息情況,發揮勞務品牌優勢,促進有意愿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外出務工。同時根據本地區、本縣域內用工需求,合理引導返鄉農民工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總之,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抓住增加農民收入這個目標不放松,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把勞務經濟這個產業做強做大,為建設和諧富裕“新疏附”做出更大的努力。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調查報告 5
為認真落實縣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關于開展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調查的通知》(人勞就發〔20xx〕02號)精神,進一步貫徹落實國發〔20xx〕36號和國發〔20xx〕5號文件,做到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我們對全鄉xx村xx個村民作了深入調查。
我們的調查采用了據實填寫“xx縣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調查表”、與個別在家務農的村民座談和電話調查個別外出務工農民的基本情況等形式。針對農村勞動力就業類型、就業方式、就業區域、就業工種、就業收入等作了詳細的調查,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并對增強就業能力、提高農民工素質等方面詢問了在家務農村民和外出務工農民的建議,F作簡要分析如下:
一、被調查的xx個村共有xx人,其中勞動力xx人(勞動力系指男16周歲至60周歲、女16周歲至55周歲的農村人員,下同)占總人口的xx%。經過各種職業培訓和參加過正規職業學校培訓幾乎沒有。
二、勞動力在本鄉就業共有xx人,占總勞動力的xx%。其中農業生產達xx人,高居xx%;從事專業養殖xx人,僅占xx%;從事農產品經營xx人,占xx%;從事專業農產品加工xx人,僅占xx%。
三、農村富余勞動力在省外就業共有xx人,占總勞動力的xx%。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蘇、浙江(xx人,占xx%)、廣東、福建(xx人,占xx%)、其他地區(xx人,約占xx%)等。
四、被調查勞動力的就業方式以“親幫親”、“鄰幫鄰”和自謀職業為主,有少量勞動力通過“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就業。
五、被調查的農村富余勞動力中外出務工勞動力就業工程主要是制造、建筑業,采礦、其他服務業,另有少量人員就業工種不固定。
六、對就業收入的調查,我們發現,文化程度高的月均收入可達1000元以上,而文化程度低的的務工人員月均工資一般為400元至800元,有的低至月均工資300元,僅有少量勞動力月均工資可達近1000元。
綜上分析,我們認為,響應黨和國家“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安排、科學規劃,廣泛聽取基層和農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區分輕重緩急,突出建設重點,分步實施,扎實推進。要從農民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效的事情抓起,不斷讓農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钡奶栒伲覀兘ㄗh如下:
一、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大農業投入,加快農村基本設施建設,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不斷轉變農民的就業培訓觀念。
從調查中,我們不難發現,當前農村已逐漸進入人口老齡化,勞動力偏少,同時青壯年勞動力比例偏低。在家務農村民多為老弱病殘等農民,對下一代子女的教育缺乏先進的理念,以至于許多學生初中畢業,甚至初中尚未畢業就隨父母外出打工,失去了接受職業培訓的機會,特別是失去了正規職業學校培訓的機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就業技能等有很大的影響。長此以往,勢必導致農民工素質越來越低,不能從事帶有技術性的工作,使就業矛盾愈加突出;谶@個原因,我們認為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宣傳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加快農村基本實施建設,給各級各類職業學校以更多更好的'優惠政策和資金。并在此基礎上,不斷轉變農民的就業培訓觀念,給予必要的政策,鼓勵農民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參加學以致用、用以致富的就業培訓,并保證了就業培訓的時間和培訓的質量,從而將傳統的“親幫親”、“鄰幫鄰”就業方式轉變為職業學;蚵殬I培訓機構,結合政府有關部門成批輸出。這不但能增強農民工素質,更能為農民工解決許多就業咨詢、就業法律等相關問題,節約就業成本,最大限度地節約支出,確保農民工待遇的提高。
二、抓住地方經濟特點,加強引導與培訓,開拓創新,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致富之路。
比如,某村土地肥沃,宜大力發展種養業。但從以上調查分析來看,從事種養業的勞動力卻很少,而且效益并不高。這就說明,我們的技術還很落后,還不適應當地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應加強引導與培訓,從種植養殖入手,用先進技術培訓種養能手,致富一個,帶動一片。同時,要有針對性地開展“送農技下鄉”活動,不要把農業技術作為某些人謀利的手段,而應成為我們農民共同占有的致富金鑰匙,以此才能走出一條致富的小康大道。也只有這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才能真見成效。
三、正確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并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轉移”(我們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理解是:
由農村人口變成非農人口,要在城鎮定居下來,并且有就業場所,下崗、退休后應享受到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所以,我們認為,在我縣大力推進“興工富縣”的新時期,政府部門應廣開門路,引進資金技術,開辦不同規模的鄉鎮企業,最大限度地吸收農民,將農村剩余勞動力得以真正轉移。這才叫“離土不離鄉,掙錢最榮光”!在吸納農民工的政策上,政府應加大對企業的獎勵,并鼓勵農民工先培訓后上崗,讓企業與農村勞動力實現“雙贏”。對于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政府也應組織相應部門專門引導。要從職業培訓、就業渠道的拓展上下功夫,要真正地響應黨的號召,幫助農民富起來,而不是把職業培訓、拓展就業渠道作為我們培訓機構、政府部門盈利的機會和手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說,我們的工作是求真務實的,我們是真正做到了關心農民疾苦、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利益、增進農民福祉的好干部、好黨員、好公民!
四、職業教育機構應拓展培訓目標、培訓方式、培訓時段,鼓勵對青年農民進行長期培訓的同時,加強對中年農民短期培訓。
青年農民,特別是初中或高中畢業不久的農民,應大力鼓勵他們進行長期職業培訓,學到今后工作的技能的職業培訓。中年農民民,應提倡進行短期培訓,諸如外出務工的必知法律法規,一般行業技能的培訓。對于這批農民工,我們應重點加強建筑業的培訓等等。
五、解決資金缺口,抓好培訓技術關,為農民工撐起一片蔚藍的天。
我們在調查中得知,不少農民不是不想培訓,而是擔心培訓費過高、技術不過硬等問題。鑒于這些問題,我們認為政府部門應從解決“三農”問題,切實貫徹黨的“三農”政策的高度,投入資金,補充職業培訓的資金缺口,并督促各級各類職業培訓機構把好培訓質量關,真正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
總之,農村勞動力培訓與就業必須注重實效、真抓實干,不搞形式主義;同時,要量力而行,不可操之過急,盲目攀比,更不能成為個別職業培訓機構和政府個別有關部門賺錢的手段。我們認為,引導農村勞動力參加培訓要遵循“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致;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的原則,政府部門和各類職業培訓機構精心策劃、有序組織、合理開展、切實培訓就一定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出最大力量。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調查報告 6
為了解當前農村社會和經濟發展態勢,掌握農村基層組織的基本情況,以便進一步做好農村社會穩定和農業生產發展工作,本人以所駐的石浦鎮坦塘村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村社會和經濟發展關系為切入點開展了調查。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應當說,當前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對農村社會和經濟發展來說是機遇和挑戰并存。
從有利因素看:一是適宜開展大面積的土地開發項目,發展規模農業。由于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減少,大批土地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利用,許多外出經商務工戶把全家的承包地、自留地都出租給同村農戶,因此,使農村中部分有能力也有發展農業規模生產意向的農民有了一個機會。如本村葡萄種植大戶李善澤,在本村租種7畝,還在鄰村租種12畝,成為象山的葡萄種植大戶。
二是有助于擴大城鄉交流,減少城鄉差距。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隨著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農村社會面貌日新月異,城鄉差距不斷縮小。但是由于歷史的和教育上的原因,農民的思想觀念還比較陳舊,生活方式還比較落后,科技水平也相對較低。通過廣大勞動力外出經商務工,帶回的不僅僅是金錢,更為重要的是帶回了城市的集體合作思想、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
從不利因素看:一是農業勞動力的轉移使農村缺乏農業技術人員的問題更加突出?梢哉f,坦塘村絕大多數外出農業勞動力并不是靠種地養活不了全家才外出經商打工的,他們是為了獲得更高的收入才棄地而去的。而這部分人中絕大多數恰恰是原來村中種植業的骨干。如村民洪昌根,務農二十幾年,當生產隊長也有十幾年了,對種植業特別是柑桔種植相當在行,今年8月全脫產去上海務工。據他說,種一畝西瓜要先后投入近百元,辛辛苦苦管理三個月,最多能賺一二百元,還要“靠天吃飯”,收入沒有保證。而每天做做短工也有30-50元一天,做一個星期就比種三個月地收入高。
二是部分土地出現拋荒現象。有些農戶三家三口、四口外出務工,承包地未能轉包,無人料理,致使出現拋荒現象。許多柑桔任由自生自滅,使柑桔樹生產力逐年下降。
三是投入農業再生產資金減少,效益農業發展緩慢。目前坦塘農業生產中除水產養殖業投入資金在增加以外,其余種植業資金投入僅能維持簡單的再生產,農民把外出務工的收入主要用于住宅改造和子女教育方面,對發展效益農業、改良種植品種的興趣不大。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基層組織建設的影響
當前農村大量勞動力轉移卻給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是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使農村缺少合適的干部人選。因為農業種養殖生產無法獲得較高的收益,絕大多數懂經營、有致富思路和開拓精神的農村勞動力紛紛外出經商務工。和當前許多農村一樣,坦塘村常住人口中大部分是老人、婦女和兒童。目前,坦塘村共有黨員17人,除了3位年老的以外,其余14人中有9人外出經商務工,而且均是黨員中文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30歲以下青年大部分長年在外,發展黨員、培養后備干部難度較大。
二是黨員干部在村時間減少,降低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由于黨員干部大量外出經商務工,住村時間短了,他們與村民接觸的時間相對少了,也較少參與村務事務,與群眾感情也就相應地疏遠了,因此在村民中也不一定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在坦塘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工作完全落在村支書和村主任身上,一旦他們退職,就無合適人選頂替。
三是農村黨員的教育管理難度增加。大量勞動力特別是黨員干部的轉移,使鎮鄉黨委不能及時掌握農村基層黨員的動向,缺乏對農村基層黨員管理監督的有效手段。由于廣大黨員的'流動性,鎮鄉黨委和村黨組織難以集中人員進行統一宣傳教育,使近年來農村黨員的學習教育幾乎是個空白。
三、應對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
一是加快中心城鎮和次中心城鎮的建設,盡量就近轉化勞動力。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農業效益的相對下降,產生的大批農業剩余勞動力必然需要選擇新的就業門路。結合我縣廣大中心鎮周邊農村實際,要加快中心城鎮和次中心城鎮的建設,擴大城鎮人口容量,擴大以第三產業為主的就業機會。就近就地轉化農村勞動力,還可以減少農民外出費用,減輕農民負擔,可以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拉動農村與城鎮的一體化發展步伐。
二是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機制,鼓勵和引導有資金、有技術、懂經營的農民發展規模農業。鼓勵致富了的外出經商務工農民進城居住,提高農村人均耕地面積。要建立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實現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和經營權的完全分離,方便外出經商務工的農戶將自有土地長期轉包給其他農戶,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和規模效益。
三是開發農業合作項目,增加與外地的農業交流,開拓農民眼界,鼓勵年青人回鄉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要鼓勵外出農民來象山投資發展農業生產,這樣使本地農民直接地了解當前農業生產的現狀和發展趨勢。要改變年青人對農業生產“睛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偏面看法,樹立農業產業思想,引導年青人回鄉從事農業生產。
四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教活動為契機,廣泛深入地對農村基層黨員開展宣傳教育工作。要加強對黨員管理,建立流動黨員登記制度,明確各地各部門的管理職責,使黨員走到哪里都有組織的關心幫助和管理監督。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對黨員進行黨性、黨風教育,提高村黨員干部自身素質和農村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調查報告 7
一、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農民工返鄉現狀。
我縣現有農業人口76.38萬人,農村勞動力48.2萬人,轉移到非農產業26.1萬人,輸出到縣外13.8萬人。主要的外出務工地區為長江三角和珠江三角地區,占總勞務輸出人數的77%。據本次在全縣范圍內對外出務工返鄉的調查結果,截止xx年1月底,我縣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共返鄉36156 人,其中因此次金融危機導致裁員返鄉13190人,占全縣勞務輸出總人數的9.6%。可以看出,金融危機已經影響我縣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隨著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返鄉農民工的數量仍將有擴大的趨勢。
二、采取措施,提前應對新形勢下的就業壓力。
我們針對當前面臨宏觀經濟影響就業的新形勢,出現的新問題,一方面加強調查研究,密切關注形勢發展;一方面積極尋求對策,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一)成立組織機構,落實工作責任。
為切實做好穩定就業工作,我們成立了xx縣返鄉民工就業工作應急領導小組,主要負責掌握我縣農民工返鄉動態情況、人力資源供需變動情況,制訂應急措施,幫助返鄉民工渡過難關,穩定就業局勢。
(二)建立報告制度,實行動態監控
為加強對勞動力轉移的動態管理,我們建立了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返鄉的長期監測制度。通過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和村勞動保障服務站對本轄區的返鄉民工隨時進行摸底、登記,定期上報。隨時掌握全縣的農民工返鄉狀況。對一次性返鄉超過100人、一天內返鄉超過1000人的,立即啟動應急機制,第一時間將相關情況上報縣政府和市勞動保障局。
(三)主動搜集本地企業的用工崗位。
采取“走出去”的工作方式,全面細致的掌握本地企業,特別是中小困難企業的用工需求狀況,做好人力資源供求監測分析和用工調控工作。通過人力資源市場的優勢和信息發布宣傳欄、電子大屏、手機短信發布等方式多渠道發布信息優勢。依托xx電視臺、xx廣播電臺、xx新聞中心等新聞媒體發布單位招聘信息、個人求職信息和招聘會信息,讓用人單位和求職者能有更多機會和途徑了解就業信息,使返鄉的農民工能與用工企業及時對接。大力開展服務項目多、服務態度好、服務水平高、服務質量優、服務效果實的大中型招聘會,春節前,我們召開了2次返鄉民工的專項招聘會,共召集了86個企業,提供xx余個崗位,當場匹配成功800余人。xx年2月24日,我們聯合無錫、徐州市的勞動保障部門,組織了xx年春季返鄉農民工招聘暨南北勞動力交流大會,此次招聘大會,182家用人單位提供了11211個就業崗位進場招聘,吸引了1.5萬名求職務工人員,現場達成就業意向4612人,有效地促進了我縣返鄉民工的就業,得到了省、市勞動保障部門領導的充分肯定。
(四)全面實施特別職業培訓計劃。
一是對返鄉民工和本地企業失業人員開展基本素質的培訓。以鄉鎮、街道為單位,聘請教師、發放教材,對現階段企業經營困難而被裁減的人員進行心理疏導,講解擇業知識和必備的務工常識、法律法規。二是以創業培訓為重點,努力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格局。加強對返鄉農民工的創業培訓,應該把金融風暴引發的民工返鄉的不利影響看成是培訓人員、提升素質的有利契機,變不利為有利,變被動為主動,主動出擊。從營造創業培訓氛圍、保證創業培訓質量、強化創業培訓服務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創業者的創業水平和創業成功率。通過培訓返鄉民工促進就業升級。
(五)搭建創業孵化園,引導創業,促進返鄉民工就近就地再就業。
為提高創業者的成功率,我們采取先易后難的辦法,優先選擇手中有一定資金或門路的失業人員作為突破口,在經濟條件相對好的鎮建立農民創業園。在園內設立辦公室,成立勞動服務站,在稅費征收、小額貸款、社會保險補貼、經營場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給創業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創業門檻,減少創業成本和風險,優化創業環境,簡化創業手續,搭建創業促進就業平臺,努力提高創業成功率,實現一人創業帶動一片就業,形成以就業促進產業發展的良好互動格局。柳新鎮機械加工創業園、馬坡鎮玻璃制品創業園和黃集鎮家禽孵化、
養殖創業園已經初具規模,共吸引39家企業進入,帶動就業xx余人。
通過多方努力,全縣因受金融危機沖擊返鄉的農民工目前大部分已經實現了重新就業,我們將進一步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力爭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率達到95%以上,實現 “保就業、保增收、保穩定”的目標。
三、幾點建議
1、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對我縣帶來的沖擊,“率先達小康、建設新xx”,關鍵在農村,關鍵在于增加農民收入,為此,建議縣委、縣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財政資金投入,強化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和就業水平。
2、 進一步提升開發區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建議把新增的失地農民全部納入新型農保,努力做到“即征即!;
3、建議縣委、縣政府進一步降低小額擔保貸款發放門檻,簡化手續,加大資金投入,切實幫助民營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4、建議縣委、縣政府加大培訓資金投入,特別是加大創業培訓的資金投入,對有創業愿望的人進行技能培訓,加強政策扶持,使更多的人成為成功的創業者,并帶動更多的人就業,增加收入,拉動內需。
5、建議縣委、縣政府加大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補助力度,使農民能夠得到更多的實惠。
關于農村勞動力就業情況調查報告在當前日益嚴峻的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全球許多的企業都陸續倒閉,在發展中的中國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嚴重的企業倒閉使更多的人無法找到工作,全國剩余勞動力從而增加,許多的人回家過年后不知明年該去哪里?該做什么?2月4號鎮坪縣人勞局對全縣剩余勞動力和企業所需勞動力進行調研,做到心中有數,好采取有效的措施幫助他們實現就業。調研采取集中筆錄座談、工作人員深入鄉鎮、企業、各村實地摸底調查,與村民代表和企業負責人面對面交流以了解更多的真實情況。
調查內容主要包括:
1.全縣xx年外出務工人數和回家后不再出去的人數、以及在本地就業和自主創業的人數。
2.對xx年全縣在家待業人數以及年齡、性別、文法程度進行登記。
3.對全縣各個企業xx年用工情況進行摸底登記。
從調研的情況看主要體現出以下幾個方面:
1.xx年初全縣外出務工(包括有意向外出)和在家(包括回家后不再出去)的人數分別為10247人和3561人。除自主創業和在家務農外全縣剩余勞動力人數為1432人,本地企業所需勞動力人數為615人。
2.在這次調研中發現全縣大多數企業都同意吸納本地工人,工資待遇相對上年比較穩定,個別企業有所下降。
3.目前,我縣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偏低。農民文化素質不高,已經制約了農民的就業、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增收進程。
(1)加大教育投入。全縣要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不斷改革、完善教育體制和經費保障機制。堅決杜絕新文盲的產生,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質,加快培養和造就農村實用人才,必須建立健全農村成人教育網絡,形成多層次、多形式成人教育體系,讓每個農民都有機會接受教育,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促進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的提高,使他們真正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民。全縣剩余勞動力的素質較低,主要表現在低學歷的偏多,高學歷的極少;體力型的偏多,經過專業培訓和有專業技術的較少。低素質的'勞動力只能從事贓、累、苦、重等工作,很難找到理想的崗位,掙得滿意的收入。因此,進一步加大培訓力度,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勞動技能培訓,建立政府、企業、黨校等共同參與的社會化培訓機制,大力發展定向培訓和“定單”培訓,是xx年勞動保障部門的重要工作任務。
(2)從世界范圍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發展對科技投入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而我國目前農業科技的投入只占農業總產值的5%,低于發達國家2個百分點;我國每1萬名農業人口擁有農業科技人員6人,遠遠低于發達國家40人的水平。由于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低下,我國現有的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村的應用效果大打折扣,推行成本很高,甚至有很多科技成果無法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農民勞動力素質是指農民從事農業經營的綜合能力。由次可見,農業面臨著大范圍變革,現代農業經營者需要掌握系統的農業生產基礎知識,具備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儲運、銷售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儲運、銷售將成為提高農業經營效益的關鍵,改善農產品品質和加快運銷周轉率將成為農業經營的核心,保護資源、防止污染、可持續發展將成為農業生產不可避免的宏觀要求。因此,農業經營者還必須在精通專行的同時,在商品運銷、信息處理、環境保護等方面要有較高的專業科技素質。事實上沒有較高的專業科技素質,根本無法從事高科技的現代農業。
(3)農民受舊的傳統觀念影響太深,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這種觀念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家庭生產責任制對男性勞動力的需求。然而實際上,我國大多數地區人均耕地已十分有限,加之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改進,勞動力素質對一個產業一個國家而言所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勞動力的素質已經代替了勞動力的數量,成為家庭經濟的重要因素。農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認為學不學一個樣,主觀上不求進取;有的農民受家庭經濟條件影響,自身沒能力承擔參加培訓學習的費用,有的家長還讓沒有完成初中學業的子女輟學;有的是傻子過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學他也不去學,沒有看到各自的差別。這就造成了農民素質難以提高的問題。
(4)總的結論。農業發展一直都是我國不可忽視的問題,它是我國生存的基礎,也是我國能夠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農業人口的素質決定了農業發展的潛力,如今農業人口的素質普遍較低因此限制了農業更高速的發展。要提高農業人口的素質問題,就要先做好農業人口的人力資源培訓規劃,然后才可能進行一系列的培訓,進而達到提高農業人口素質這一目的。提高農民勞動力素質能夠有效地促進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要堅持不懈地將這一任務進行下去才是我國農業的發展之道。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調查報告 8
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農業產業化的實施,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隊伍日趨龐大,第一產業已經不能容納和消化這些勞動力,農村勞動力資源會在全社會各行業進行重新配置,如何盡早安置、有序轉移這龐大的農村就業隊伍,已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表明: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是一個長期性、階段性的轉化過程。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農業勞動力會持續不斷地向非農產業轉移,特別是山區地區,耕地在逐漸減少,信息閉塞,非農產業不夠發達,對轉移勞動力更是困難重重,進而制約農民收入的提高。
我所駐的xx鎮xx村是位于富陽市以南約20公里,是靈橋鎮的一個經濟薄弱村。xx村地處山區,地理位置并不十分優越,但20xx年全村平均收入卻有5618元,具備典型的尚未開發的農村的特征。作為xx村的農村工作指導員,我是帶著“盡己所能為提高農民收入尋求一個好的切入點”來開展工作的。兩個月來,我和村兩委的幾位同志通過上門走訪、座談等形式,掌握了制約xx村經濟發展的第一手資料;聯系周邊地區的經濟情況和xx村的歷史,經過分析后覺得:xx村靠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培育農業特色經濟、搞實業辦工廠來發展經濟的`可能性不大、而且見效也不會很明顯;xx村的出路在于高質量的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勞動力的關鍵在于加強農民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
第一,轉移不夠。截止到20xx年12月,xx村農村總人口692人,勞動力總數約為370人,各類外出務工的勞動力有172人,占全村勞動力總數的45%左右。xx村第二村民小組是全村外出務工最多村民小組,其總人口218人,勞動人口87人,外出務工55人,外出務工人數占勞動人口總數的63%。第五村民小組則相反,總人口131人,勞動人口68人,外出務工17人,外出務工人數占勞動人口總數的25%。
第二,文化程度較低。xx村外出務工人員中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有很大一部分甚至為文盲。以第二村民小組當前外出務工人員為例,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60人,占70%;高中文化程度12人,占18%;中專5人,占5%;文盲10人,占11%。
第三,男性較多。xx村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男性約146人,占84%左右;女性約26人,占11%左右。
第四,技能較差。目前外出務工的人員中,只有部分受過正規專業培訓的勞動力,而這鴻世電器公司和電動工具廠。大部分未經過正規專業培訓的勞動力,主要分散在各造紙廠。
在調研中我們還發現xx村外出務工人員年齡普遍在18~45歲之間,為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絕大多數涌向電器或造紙行業,從事簡單的低技能的體力勞動。外出務工人員地區分布亦不平衡,絕大部分集中在附近的地方,較遠相對比較少。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調查報告 9
1、以農業結構調整為契機,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
隨著城鎮企業轉制改革,企業下崗人員增多,并且受基礎設施限制,城鎮不能容納過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因此,發揮山區優勢,在保證糧食生產能力穩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生態型農業,不斷拓寬生產新領域應成為當前的舉措。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向農業深度和廣度進軍,以農業結構調整為契機,把一些中低產田改造好,種植一些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根據調查,xx村在白揚尖曾有茶葉地200多畝,可以通過引資將其擴大,產出高質量的茶葉。因此,要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繼續加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作用。
一是增加投入,保障農業生產的后勁。對農業的保護和投入,要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開發山區山地資源,充分發揮農村勞動力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農業綜合開發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強化農業地位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吸收更多的農村勞動力。
二是優化農村資源配置機制。按照“保障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使用權”的原則,逐步建立科學規范的土地流轉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三是努力培育農村市場體系,培育一個包括商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健全、開發的農村市場體系,重點是深化流通體系改革,就地轉移更多的農村勞動力。
2、努力提高山區勞動力素質,增強轉移勞動力的市場競爭力
前面所述,不管是已工作的勞動力,還是未就業的勞動力,xx村勞動力文化程度還是較低的。文化程度低下,只能從事重體力的第一產業勞動和一些傳統的、低水平的交通運輸和商業飲食服務業上,一些急需的第三產業如科技服務、技術信息咨詢等行業嚴重不足,這就要求培養一支掌握科學技術的高素質農民隊伍,以擴大就業面。長期實際情況表明,勞動力素質高的地區,轉移勞動力的`速度要高于素質低的地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方式的轉變,各行各業對勞動力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很多企業在招工時,不但要求管理人員要具有一定的學歷和技術職稱外,連一般工人也要各種的就業證書,這說明了提高勞動力素質的緊迫性。由于勞動力的自身素質決定轉移的速度與成效,所以加強農村青年的文化素質教育是勞動力轉移的關鍵。當前要圍繞農村經濟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實行基礎教育,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統籌。應根據具體情況建立各種成人教育中心、成人培訓學校。培訓農電技術人員,注意加強農村成人教育與實用技術培訓,實施“綠色證書”工程,切實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科技文化素質,為農業剩余勞動力增加就業機會。
3、完善勞務市場管理體系,確保剩余勞動力順利轉移
山區剩余勞動力轉移到經濟發達地區打工,是近年來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很多勞務市場不歸范,招工既濫又亂,以招工之名行騙財之實屢見不鮮,甚至引發社會治安不穩定,特別是偏遠山區農村,那些缺乏文化的青年經常受騙。因此有關政府職能部門規范好城鄉勞務市場應下大力氣,建議全市甚至全國用工單位要通過政府部門統一招工,與外出人員簽定正式的招工合同,完善招工手續,明確勞動保障。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調查報告 10
一、勞動力整體狀況
全市總人口106萬,農村勞動力43萬,其中農村富余勞動力20余萬,農村人均耕地面積0.8畝,是重慶轄區的勞務輸出大縣(市)之一,常年在外務工經商的農民達14.9萬人,每年帶回的經濟收入總額在4億元以上。農村富余勞動力有效轉移,是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農民外出經商務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為我市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川要在未來7年內建設成為大城市,30%以上的農村人口必須轉移到城鎮,這其中,首先是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必須通過多種措施吸納這部分人就業。
我市農村富余勞動力中,30歲以下的勞動力占68%,30—40歲占27%,40歲以上占5%。農村勞動力特別中40歲以下的人將是轉向城鎮的主要人口,他們的轉移情況、務工收入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我市城鎮化建設的進程。
二、富余勞動力轉移現狀
去年,我市農村勞動力在永川范圍內轉移4萬人,在重慶市區轉移2萬人,重慶市外轉移12萬人,境外轉移累計人數1498人(次)。重慶市外轉移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珠海、福建、廈門、上海等沿海城市和新疆、云南等邊遠地區,境外轉移主要在新加坡、南非、阿根遷、日本北海道等十幾個國家從事漁業捕撈。外出人員中,86%的人員從事第二產業,從事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的各占7%。永川范圍內轉移的勞動力,主要在城區、集鎮從事運輸、建筑、餐飲、服務業,重慶市內轉移的勞動力主要從事建筑、服務、經商業。
經過近年的努力,我市農村富余勞動力輸出已經呈現出了“三健全”格局。一是勞動力市場進一步健全。目前,我市建成了高規格的綜合服務大廳和交易大廳,成功與重慶市勞動力市場聯網,初步形成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框架。二是服務功能進一步健全。據調查了解,我市先后建立了勞動技能培訓基地26個,建立了農村富余勞動儲備基地3個,勞務輸出基地5個。同時,對各類外出民工分別進行登記造冊,促進民工有序流動。僅去年,就幫助民工追收工資96萬元,清退保證金1.8萬元,督促用工單位替民工參加社會保險850人,處理民工工資爭議案件156件。三是職工技能鑒定和就業準入制度進一步健全。在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市場中,我市大力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就業制度和預備制度的同時,規范和發展社會力量培訓機構18家,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增加到4家。
三、存在的問題
在對我市農村富余勞動力市場調查中了解到:三大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市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癥結”:一是自發外出,無序流動。有關資料顯示,除境外勞務輸出通過勞動部門外,我市9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依靠親朋好友或自發外出。由于不規范的勞務輸出,這部分民工的勞動權益往往很難得到保障,極易造成用人單位拖欠民工工資、發生勞動爭議等侵權行為。二是文化層次低。我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48%為初中以上文化,30%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小學文化或文盲人員高達20%,大專文化以上僅占2%。文化偏低,使他們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往往在低層次的產業中競爭,工資收入低,生活工作條件差,勞動福利待遇得不到較好保障,處于劣勢求生狀況。據市農調隊和勞動部門抽樣調查統計,我市民工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月平均收入500—700元,從事第二產業的勞動力月平均收入1000元,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力月平均收入1000元以上境外就業的農村勞動力月平均收入1500元左右。其中,從事第二產業的民工高達86%。這些低水平務工結構,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增收。三是開發難度達。我市二、三產業發展滯后,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制約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而外出務工,又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常年性轉移人數尚需鞏固:進一步增加外出人數,又因為有的地方經濟基礎差、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大量富余勞動力難以轉移。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通用11篇)08-22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總結02-06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總結04-30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總結15篇02-28
勞動力轉移調研報告11-06
社區上半年統籌城鄉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總結11-07
農村勞動力流失調查報告03-19
農村勞動力狀況調查報告(精選6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