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社會調查報告5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社會調查報告5篇,歡迎大家分享。
社會調查報告 篇1
大一的第一個暑假本打算是去打暑假工的,后來不知怎么搞的變了程序,變成了去幫老師招生。幾乎是整個暑假我都在我招生忙碌著,不管做事的或多或少,報酬的或有或無,我始終是抱一顆虔誠的心去學習的。以下是我在招生過程中所獲得的一些心得:
第一,人人將心比心。知道我招生的人幾乎是每一個都會問我一個問題—工資是多少?有時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難道每個幫老師招生的人都是為了錢去的嗎?只要是與錢有關的大家就會毫不吝嗇的放過你。我想,這已經成了一種社會現象。不管是什么東西,都會和利益扯上關系,各自為了自己不同的目的,將心比心,勾心斗角。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不是任何東西都是能用錢解決的。我們人生一輩子,很短暫,為了每個人不同的夢想,我們要做好多事。在我們奮斗的過程中,很多東西是在無形中所獲得和理解的。并不是用錢能買來的。就像我這次招生,把這當成一次鍛煉的機會,擴寬自己的視野。盡管其中我也失去了一些東西,但我所獲得的收獲比那失去的會更有用,并將會影響我一輩子。從而我也更早的認識了這個社會的某些現象,為以后自己進入社會打下好的心理基礎。我不敢說我比別人清高,我只希望大家不要把每件事由于利益扯上關系。
第二,高三老師的品德問題和高三學生的無知(這里我想說的只是一部分人)。在我招生的過程中,我真的為有些人感到悲哀。有些學校為了拉到更多的生源,不惜一切代價,賄賂畢業班的老師,要他們老師幫他們宣傳。他們也不看看這個學校究竟怎么樣,就給他們的學生瞎指點,有的幾乎第一志愿填的都是同一所學校。我不敢說我們學校比別人好多少,但我能大膽的說,我們學校的品德要比你們好。敢問那些的高三老師,你們的良心會受到譴責嗎?這次選擇有可能就決定別人一輩子的命運!想想那些高三的有些學生,難道老師所說的和所做的就真的那么正確嗎?即便你們沒出去認識世面,你們也有自己的辨別能力啊!什么好,什么不好?為了自己的未來,你們總是有辦法知道自己要讀什么樣的大學。學校并不在乎公辦的就一定民辦的好?錢多錢少的問題?我要看的是這個學校是不是國家承認的,有一定師資力量的,你能學到東西的學校。雖然大家都不懂,但我相信一個高三的畢業生能辨別一些是非。因此,我只能說部分高三老師品德有問題,部分高三學生很無知。
第三,矢志不渝的不離不棄,你一定能堅持到最后。我的同學都認為我是一個特別喜歡往外跑的人,一周不出去一次就代表我不正常了。我自己也承認,的確如此,我不可能是個宅女。可沒想到這次幫老師招生,一切不可能的都變了可能,我當場了名副其實的宅女。其實我來這里主要是幫老師招生的,不是來玩的,所以我不得不約束自己的行為,把老師交代的事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好。因此,我就沒那么有時間閑逛了,再說這里也沒什么好逛的,也就天天呆在賓館里。在這段時間里,我其實多次呆不下去了,心里有點煩惱,我為什么要這樣?沒辦法,和姐姐經常聊天,我的心態才好些,不然,以我的性格,是真的呆不下去。也因此,我終于堅持到了最后,我覺得這就像我生命中的一個奇跡:我真的能這么安分的在一個地方呆這么久。所以,以后我做什么事也不會像以前那樣常常放棄了。矢志不渝的不離不棄,我們大家一定能堅持到最后。
第四,放寬自己的心胸,你一定比別人快樂!打電話是一件非常繁瑣的事,學要耐心、心態好、說話溫柔。恰恰這都是我所沒擁有的。有時給別人打電話,態度不夠好,耐心也不夠。但姐姐告訴我,你不要總想那些不好的事,你想一想你做這件事獲得了什么就可以了,不必在乎太多的得和失,有收獲就行。再說有時候社會就這樣,有可能比這更殘酷。所以,有時候心胸稍稍開闊些,你就會獲得更多的快樂!與其痛苦,不如快樂的過好每一天。
以上幾點,是我在這次暑假社會實踐中的心得。點點滴滴,都代表我每一份的進步。雖然花費了一個暑假幫老師招生,但我覺得值。在乎太多的得與失,只會讓我們經常在人生的道路上走錯更多的冤枉路。我們何不保持樂觀的心態過好每一天,你一定會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社會調查報告 篇2
去年以來,新的休假制度形成的春節、“十一”、“五一”三個假日旅游“黃金周”,極大地刺激了人民群眾的旅游熱情,國內旅游空前火爆,自去年國慶至今年春節、“五一”,接連出現了公眾旅游消費熱的幾個高潮。假日旅游有力推動了我省旅游業及鐵道、交通、民航和餐飲、商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刺激了消費,拉動了內需,增加了財政收入,滿足了公眾的旅游需求,豐富了節假日生活,對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繁榮地方經濟,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受到全社會的普遍歡迎和關注。假日旅游帶動假日經濟大發展,其主要表現在:
。ㄒ唬┘偃章糜螏勇糜螛I的發展!拔逡弧逼陂g全省共接待中外游客32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億元人民幣,日均近3億元,比去年國慶增長12。全省各地的熱點旅游區再度火爆,如全國優秀旅游城市廈門共接待海外游客5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超過16億;去年剛剛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的武夷山市接待游客達到10.5萬人次,旅游直接收入5000多萬元,均創歷史最高記錄!拔逡弧逼陂g,適逢湄洲島舉辦媽祖文化旅游節,七天時間上島人數達12萬人次。三明市有賣票的48個景點共接待26.8萬人次,較去年比增200,收入5350元人民幣,比增215。過去屬溫冷地區的連城冠豸山接待3萬多人次。由于假日旅游的迅速升溫,旅行社生意紅火,各地賓館飯店頻頻告急。
。ǘ┘偃章糜螏用窈浇煌I的發展!拔逡弧逼陂g,廈門機場進出港114343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56;飛行航班837次,其中增加航班142次。武夷山機場起降航班達170架次。5月1日,進出福州長樂國際飛機乘飛機出游人數達4900人。從5月1日開始進出福建的各趟旅游專列整天持續高峰,日均到發客流量達4萬余人,超過春運,全省增開了30多對旅游專列。福州、廈門、泉州始發的中短程旅游列車趟趟爆滿,其中觀光游客占80以上。福州至武夷山的“武夷之列”專列在原有基礎上又加掛四節車廂,仍超員30。節假日期間,廈門火車站發送旅客71294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57.85。公路客運也不遜色,如廈門特運總公司節日客運量達113065人次。據測算,交通費在旅游花費中所占比例最高可以達到70以上,鐵路、民航、公路以及水運已成為假日旅游最大的受益者。
(三)假日旅游帶動零售業的`發展。廈門、泉州等地大型商場銷售平均增幅約42以上,客流量比平日成倍增長,其中一半顧客是來閩旅游的外地人。1999年全國的社會零售總額比1998年增長6,但接節假日的銷售卻增長了70。這就表明,假日旅游帶動旅游消費已趨明朗化,消費者正在逐漸形成假日消費的習慣。因此,假日商場的火爆可以說是假日旅游推動零售業追上國際潮流的表現。
。ㄋ模┘偃章糜螏硬惋嫷陌l展!拔逡弧钡轿沂÷糜蔚娜藬320萬人次。這么多認得吃喝必然給飲食業帶來巨大的商機,假如按40元/人天的標準計算,這將是一筆可觀的數目。無論是“五一”、“十一”,還是元旦春節,許多城市、許多景點,出現人流如潮、、瘋狂熱賣的火爆場面,不少灑樓、餐館、快餐店要排隊預約。而且,游人在飲食過程中,還可領略全省各地的飲食文化。
。ㄎ澹┘偃章糜螏有蓍e娛樂業的發展。假日旅游的啟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城鎮居民的消費模式逐漸向休閑娛樂轉變。休閑娛樂不僅讓游客參與各種游樂設施和娛樂活動,體驗其中的知識與樂趣,而且以休閑娛樂為載體,將休閑文化、體育運動等形式與游樂主題融為一體,使“娛”變得豐富多彩,滿足了游客休閑、娛樂、健身的愿望。調查顯示,節假日50的人考慮外出旅游,在外出旅游的人群中,64.8參與人休閑娛樂。為了適應這一新的需求,各地興起了許多休閑娛樂行業,如茶館、陶吧、酒吧、迪吧、氧吧、健身房、射擊、水上運動、網球、高爾夫和跳舞機等,到了節日這些地方都是處處爆滿。另外,假日旅游還帶動金融業、網絡電信業、農牧業和建筑制造業的發展。
雖然假日旅游火爆,但是由于旅游業涉及面廣,關聯性強,因此,假日旅游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通知放假時間太遲;(2)受到旅游交通的制約;(3)熱點旅游區住宿床位供不應求;(4)個別宣傳媒體誤導消費者。
結束此次調查,筆者由衷的希望我省的旅游業能突飛猛進,成為全省不可缺少的經濟支柱!成為全省第一經濟支柱!旅游業的明天是輝煌的、燦爛的、生機勃勃的!
社會調查報告 篇3
xx市xx鎮xx村是我美麗的家鄉,村內有條小河,養育著當地人民。改革開放以來,xx村經濟和交通有了很大的發展。然而經濟的發展、給我們周圍的自然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作為家鄉的一員,我們熱愛自己的家鄉,關心自己周圍的環境,因此我們利用休息時間對村里的環境污染狀況展開了一系列調查,希望借此了解家鄉的環境現狀,找到改善家鄉環境的對策,為家鄉的環境保護事業盡一份力。
調查過程及結果
此次調查活動我們采取了多種方式,多方面收集資料和數據,盡量獲得第一手資料,力求真實和準確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在村里選點實地觀察并采取水樣;到幾家企業調查了排污及治理情況;走訪了村里的一些居民,了解了居民對環境污染的認識及對其污染危害的看法。要想全面反映一個地區的環境污染現狀并作出準確評價是很困難的,限于我們自身的能力,我們對家鄉的環境現狀、影響、趨勢作出一些粗淺的評價。
(一)實地觀察過程及結果
本次實地調查,我們進行了大氣和水污染狀況調查。觀察表明,唐坪村大氣狀況尚屬良好,晴天時大氣能見度比較高。個別地方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水體污染。如附近河段水色渾濁,散發出臭味,水樣ph值測定表明,其ph為酸性。通過查閱資料我們了解到,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和水體造成的。
(二)調查結果
據調查,很多人認為,目前唐坪村的環境大大不如十年前了,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河水存在一定的污染,有些時候村里的空氣質量也不能盡如人意等等。被訪者普遍認為,確實應該加大力度、采取措施來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和治理,被訪者就如何保護我們的環境紛紛提出了意見和看法,他們也表示愿意從自身做起,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來,為把我們唐坪村建設得更美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梢娙藗儗χ車沫h境還是十分重視的,他們的環保意識也是很強的。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了解到: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為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使環境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已經構成了嚴重威脅。解決環境問題已成為刻不容緩的重大任務。
改變目前這種環境狀況,光靠環保部門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提高我們大家的環保意識。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不是一個人造成的,保護環境也應該是全社會的行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同時,我們也懂得了:我們就是社會的主人,改善地球環境,是我們這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應該努力增強環保意識,節約資源。如果全地球人人破壞,天天破壞,地球就會變成垃圾場;如果全球人人環保,天天環保,就能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讓我們攜起手行動起來,共同努力保護好地球——我們共同的家園。
(三)改進意見
我們建議從我們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一水多用、節約用水。
2、慎用清潔劑,選用無磷洗衣粉,保護江河湖泊,防止造成富營養化。
3、不亂扔垃圾及廢棄物,將垃圾放到指定的地點。
4、盡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積極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減少白色污染。
5、盡量少用一次性用品。
6、多學習和宣傳有關環保的法律,積極向環保部門舉報破壞環境的行為。
7、增強環保意識,愛護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
社會調查報告 篇4
從學;貋硪院,我在縣城找了份工作,在一家衣服專賣店做導購員,雖然我學的是美術專業,可能用不上,但覺得多嘗試一些,多實踐一些,多些經驗總是對以后會有幫助的.
記得第一天上班,出于對初次工作的羞澀,總覺得無所適從,當看到其他的同事忙得不亦樂乎的時候,自己卻幫不上什么忙,真的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心中無數次給自己打氣說,有什么好怕的呢,但自己始終放不開,只好在門口招呼客人,在武漢逛街的時候,無數次經過專賣店,從來沒注意那些站在門口的店員們是如何做好她們的工作的,可如今自己站在這個崗位上,親身體會工作的滋味,后悔自己的當初,幸運的是,同事們對我挺照顧的,店長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小伙子,他給我講解了許多應付顧客的辦法,有什么應付不了的,他總是和我配合,把工作做好,還有景姐她們,詳細地給我介紹了各種款式的性能,適合哪些人穿等等.中間我學到了許多經驗,譬如要有耐性,要學會隨機應變,顧客是我們的上帝,順隨他們的脾氣,像還價等不合理要求要婉言拒絕,作為一個小店員還要勤快等等.
雖然我只是大一,離真正參加工作還有三年時間,但從我進大學以后,覺得時間過得真快,恐怕自己還趁早學就再也沒有機會了,我的很多的落榜同學有的已經踏入社會,結婚生子,有的還在復讀,苦苦的熬.我深感到,我進入大學并不是人生的終點,只有多吃苦,才知道生活的艱辛,不易.雖然只是兩個星期的短短的時間,我卻覺得像經歷數年,自己長大了許多.
店里各式各樣式顧客,有有錢的,穿得很光堂,也有一些貧寒的,進來看看.看到心儀的衣服,卻苦于囊中羞澀,專賣店里的衣服一般價格不菲,像一般的人很難接受,但還是經?吹揭恍┐┲啒愕母改笌е⒆觼碣I件新衣過年.曾看到一位貧窮的母親在門前徘徊半天,在特賣的衣服堆中翻出一件處理的童裝牛仔上衣欣喜的付了錢,只為上面也有摩高的品牌,看了很讓人心酸.
店里的的士高音樂很大,年前的生意也特別好,整天送往迎來,推銷自己的產品,口才,待客態度,還有熱情的招呼都讓顧客享受到了專賣店里專業的服務.店長曾經說,專賣店里不只是專門賣衣服,顧客來這是花錢買服務,買我們的信譽.我銘記在心,看到許多回頭客最終在我們手中買走我們品牌的衣服時,心中的無限的欣喜,驕傲,成功的喜悅難以言表,我很慶幸自己選擇了一個好的鍛煉空間,謝謝店長他們給我的照顧,真的很感謝!
社會調查報告 篇5
調查課題:媒體對新聞畢業生的人才需求
引言:
近年來,新聞媒體在招聘采編人員時,存在著并不十分看好新聞系畢業生的情況。同時,業界人士也普遍反映,新聞院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畢業生不能滿足媒體發展的需要。身為一個在校的新聞系學生,本著對專業的喜好和對未來就業前景的關注,筆者選擇這一課題進行了歷時14天的調查研究。
調查對象:紙質、非專業性媒體
調查方法:
1、采訪:分別通過直接采訪和電子郵件采訪的方式,采訪了《汕頭日報》副總編輯蘇偉鈿和《廣州日報》政文部記者陳翔。
2、查閱:通過查閱國內新聞專業核心期刊上的相關論文,獲得材料。來源有《新聞記者》、《當代傳播》、《新聞知識》等。
3、網上數據搜索:由于精力和時間有限,一部分數據來自中華英才網、中國新聞研究中心等網站所進行的相關調查。
畢業生能夠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是一個專業的設置價值所在。那么新聞專業所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是否能夠受到媒體的青睞,從而找到與專業對口的工作呢?讓我們先看看從新聞院校、新聞學子、媒體三方面調查了解到的一些情況:
I、新聞類專業:暴增至661個
據教育部高教司據統計,94年以前,全國新聞學類專業66個;95-99年間,共增58個,平均每年增長10個左右;00-04年間,共增335個,平均每年增長70個左右;到了05年,我國新聞類專業已達661個,即在一年的時間內新增新聞類專業點202個。
去年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新聞類專業在校生有12萬余人。661個新聞類專業中,新聞學占209個,廣告學232個,廣播電視新聞學146個,編輯出版學50個,傳播學專業點為24個。
II、就業比例:新聞畢業生“不做新聞”
綜合各大新聞院系的資料來看,畢業時最終進入到媒體從事新聞工作的本科新聞系學生,只占總人數的30%-40%。以復旦大學為例,20xx屆新聞學院學生的畢業走向資料顯示,35.1%的人去了各類報社、通訊社和雜志社,5.4%的人進了廣播電視電臺,有4%的同學進了站,從事記者和編輯工作。19.9%的人在各類企業從事市場、咨詢、行政等工作,有9.4%的人在專業廣告公司就職。2.1%的人在國家機關從事其他機關工作。
從媒體招聘的比例來看,新聞畢業生所占的比例也遠達不到大多數的標準!稄V州日報》近年來定期招聘的人員中,新聞畢業生也只是占到4-5成,沒有超過半數。
III、媒體:您要新聞畢業生嗎?
寧波某報編輯不久前在該報評報會上稱:“除人大、復旦等幾所高校,其他大學應該取消新聞專業!逼湓蚴窃搱蠼陙碚惺盏男侣剬I畢業生功底差,寫作能力明顯不如中文、歷史,甚至是其他專業的畢業生。
雖然其觀點比較偏激,但卻反映出媒體招聘時并非別看好新聞系畢業生,反而時常青睞其他專業畢業生的情況。甚至有人發表這樣的怪談:想做新聞別學新聞,害了自己;學新聞的別做新聞,害了社會。
從三則材料和數據中可以看到,新聞畢業生的數量在不斷攀升;“窩里斗”的同時,與其他專業畢業生之間的競爭也在日益加;媒體招聘時普遍存在不看好新聞系學生,而更青睞其他專業的學生的情況。這些都導致了新聞系的學生在畢業時并不一定能夠找到與專業對口的工作。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顯然,是因為新聞院校培養的畢業生與媒體所需要的人才之間存在著一定差距。那么媒體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呢?
復合型人才VS專門型人才
在采編上,媒體到底需要的是“萬金油”人才還是專門型人才?這個問題是業界經常加以討論的課題。通常的觀點有兩種:一是需要新聞專業“萬金油”式的人才,有一定的寫作功底,什么題目需要都可以寫作;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專門的路線需要專門的記者去跑,不同路線的記者是來自不同專業的專門型人才。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汕頭日報》的蘇偉鈿副總編輯卻給出了一個新穎的答案。她的回答是:這與報社的財政能力有關。財政能力較強的媒體,能夠提供更多的版面,版面的專業性也更強。此時它就有可能需要對這一專業領域比較了解的,非新聞系學生來擔任記者,并且經濟上也有這種支撐能力。而對于市縣一級的媒體,廣告收入較少,部分支出仍需財政補貼,經濟能力較弱。每天的4-8個版面并不能按照不同領域來劃分,有其他專業背景的學生無法發揮其專長。所以這些媒體選擇在各個領域都能采寫到新聞的“萬金油”式人才,在經濟上比較實惠的做法。
有專家認為,新聞系的畢業生上手快,但發展空間較;而其他專業的學生雖然在寫作能力上已開始不及新聞學生,但是一旦掌握了采編技巧,就具有復合性優勢。蘇副總編表示贊同這種觀點,并做出了自己的解釋:“新聞系的畢業生對新聞報道的寫作方式、格式等比較熟悉,上手快,較善于把握新聞角度。但在做某專業領域的采訪時,就顯示出缺乏專業知識的缺陷!
《廣州日報》的陳翔記者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新聞系學生確實存在上手很快,新聞敏感比較容易培養的優勢;劣勢是不夠專,比較浮,駕馭大題材、大稿子能力不是很足。比其他專業學生上手快是必定的,但發展得看各人。如果能夠突破浮在表面的特點,新聞系的學生還是可以往上發展的。
照此看來,新聞系的學生要想在媒體中取得發展,就應保持住自己的專業優勢,克服“萬金油”式人才缺乏其他專業知識、“不夠專”的弱點。而大多數克服弱點的成功經驗,是成為一名復合型人才。新聞系學生能夠在大學其間除了學好本專業課程外,更多的接觸其他領域的知識,最好是能掌握另外一門學科知識或專業技術,從而達到知識上的“復合”。另一方面,在專業技能上,除寫作技能外,新聞系學生還應當掌握攝影、美編、編輯軟件使用等專業技能,達到技能上的“復合”。
蘇副總編認為,像這樣的復合型人才,才是媒體所普遍需要的。這類學生在應對媒體內部調整時,適應能力更強。這也應當是新聞院校培養人才的目標方向之一。
要技能,更要素養
在調查媒體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時,筆者發現無論是受訪的編輯、記者,還是其他專家學者的文章都指出,新聞系學生在完成深度報道方面,存在著一定不足:蘇副總編認為,剛畢業的新聞系學生書生氣太重,缺乏人生閱歷和從業經歷,在做深度報道時,難以做到“深度”采訪;陳翔記者認為剛畢業的學生普遍缺乏駕馭大題材、大稿子的能力,也缺乏文采。這些問題的存在,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大學新聞專業的課程設置有關。新聞專業的學生雖然經過一定的新聞教育和實習環節,但是與社會的接觸仍然太少,實習機會也不夠多。這與媒體需要知識儲備和經驗閱歷俱佳的人才的情況存在著一定的矛盾。
學者何志武在他的文章《新聞教育面臨的幾大困惑》中指出:雖然新聞院校一般會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專業思想教育,但這方面的功夫仍須加強,既要讓學生樹立“鐵肩擔道義”的責任意識,又要對記者這個職業的艱辛又充足的精神準備。缺乏勤奮吃苦精神的學生即使學歷高,專業也好,但不能吃苦,采訪不花工夫,寫稿馬馬虎虎,這樣的新聞從業人員很快就會被媒體所淘汰。最近曾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某家報紙媒體招聘了若干名碩士生和博士生做記者,在職業培訓階段,就有三分之二的新記者因為吃不了苦,成了逃兵。這是新聞畢業生所應當積極避免發生的情況。
一直以來,新聞業界都存在著“記者是吃青春飯的職業”的說法。針對這種說法,業界人士朱學東毫不猶豫的批判道:“這是心態問題!”他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的采訪時舉例說,在國外很多記者都是滿頭銀發,在工作中他們一點都不覺得有什么尷尬。資深記者的經歷、磨難,對于他的工作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韌性和毅力都是記者克服年齡問題的法寶。
這一板塊的觀點是:媒體對人才的需求除了技能上的要求外,還要求記者們擁有專業素養。這里所說專業素養應該包括知識儲備、經驗閱歷、社會責任感、韌性和耐性等。如果新聞畢業生具備了這些,必然會更受媒體歡迎,從而增大留在媒體工作的機會。
營銷、管理、傳媒技術等其他方面的非采編人才
有專業文章指出,目前我國的新聞人才結構呈橄欖型,即采編人員為主體,其他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比重較小。而據統計分析,合理的媒體人才結構應該為啞鈴型,即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為主,日常工作人員比例較小。由于以前市場化程度低,導致媒體人才(除采編人員外)儲備嚴重不足。隨著改革日益深入,中國傳媒業被逐步推向了市場,專業的營銷型人才和管理人才開始出現空缺。(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有許多文章將營銷和管理兩方面的人才需求合二為一,稱之為“經營人才”。本人并不十分贊同。)近年來,媒體對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尋找記者、編輯,尋找懂管理、營銷的人才需求呼聲不斷。有調查顯示,目前國內共有5000多家新聞媒體,從業人員達55萬人,但懂得媒體經營管理的人才卻不到1%。管理人才、營銷人才缺乏,幾乎成了媒體的“通病”。
“媒體職業經理人”是一個比較新的職業名詞,指那些熟知中國傳媒國情,懂得新聞業務知識,具有一定經營管理理念及技能,以媒體經營管理為職業的經營管理人才。他們一般應具有三種能力:一是把握政策的能力,有政治頭腦和制度意識;二是熟悉新聞業務,懂得編輯和采訪等基本新聞業務知識;三是企業經營管理的能力,懂得管理學、經濟學、市場營銷學、財務會計學等基本經管知識。發行人、總經理、總編輯、內容總監、發行總監、廣告總監、生產總監、人力資源總監以及網絡媒體的首席執行官等,均可稱為“媒體職業經理人”。
在媒體經營的過程中,對媒體產品(即報紙、雜志)和廣告版面的營銷工作,決定了媒體的經濟來源。一個媒體中,具體運行營銷工作的部門有發行、廣告、印務等部門。蘇副總編指出,一個懂得新聞傳播規律的經營者,知道如何通過傳媒,來為媒體創收。另一方面,媒體經營體制改革以后,對管理型人才的也產生了極大的需求。媒體管理層也同媒體營銷一樣,需要管理人員同時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懂得新聞傳播的規律。目前,我國媒體的管理人員大多從新聞業務部門提拔起來,有的是上級行政部門委派的,絕大多數沒有經過專門培訓,也缺乏經營管理現代傳媒的經驗和意識。
媒體對營銷、管理方面人才的需求,同樣也是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別于上文提到“復合型人才”的是,這是媒體內部運行、管理的人才需求,是職業領域的復合,而非采編上單純的知識與技能的復合。對新聞系的畢業生,更多的是要求他們在營銷和管理領域具有一定的能力或經驗,要求較高。
除了營銷、管理方面,媒體對非采編人才的需求還體現在傳媒技術方面。筆者歸納的傳媒技術,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美編技術、印務技術等。網絡的日益發達,也帶動了紙質媒體向網絡媒體領域發展。在這過程中,對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有一技之長的新聞畢業生,進入報社后可以得到專才專用,屬于比較受歡迎的人才之一。美編和印務方面對就業者的新聞素質沒有太大的要求,但是這兩方面的人才也是一個媒體經營運作所必不可少的,也應該成為新聞畢業生選擇進入媒體工作的考慮方向之一。
結論:
從調查的數據和結果來看,媒體對采編人才的需求體現在復合型人才和具有一定專業素養的人才上。其原因是新聞媒體不愿為支付培訓成本,需要一進媒體就能干活,而且還能具備多方面能力的人才。而剛出校門的新聞畢業生卻恰好普遍需要較長的“預熱”過程。另一方面,媒體還需要運行方面的營銷、管理人才,需求量相當大,并且仍有增大的趨勢。
結合自身經驗來講,通過這次調查,筆者發現在媒體人才方面,供求雙方存在著錯位。而要改變這種現象,提高新聞畢業生的就業率,則需要新聞學院在專業課程設置、增加實踐環節等方面盡早與市場需求接軌,培養出媒體需要的人才。
【【熱門】社會調查報告5篇】相關文章:
社會變化調查報告12-11
社會就業情況調查報告10-08
社會情況調查報告15篇12-28
餐廳社會調查報告12-06
社會農村調查報告范文11-14
社會問題調查報告范文11-13
城鄉社會綜合調查報告11-13
電大社會實踐調查報告11-13
社會體育調查報告3000字11-13
社會實踐的調查報告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