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鄉土文化調查實踐報告
家鄉的鄉土文化調查實踐報告
湛江,位于中國大陸的最南端。而我的家鄉就是湛江的一個小村莊—石頭村。 小的時候,我每到過年就開始盼望年例的到來,這是我們村里傳統而盛大的節日。年例比過年的氣氛更加隆重,素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時間一直走一直走,我也從村里的小學畢業到了城里讀中學、大學。漸漸地,我發現,身邊的朋友幾乎都不知道“年例”的存在才知道,年例是我們特有而特別的節日。所謂年例,即年年有例。
一.年例
有的地方會有大年例和小年例兩個。而我們石頭村的年例則是正月廿八。年例到來之前,各家各戶便會緊張地籌備各種事宜,務求做到盡善盡美。大家和和美美地度過這一盛大而隆重的節日,主旨為敬神、祭禮社稷,祈求祖宗神公保佑全家或是全村人,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
二、年例的主要程序
1、 游神活動游神就是把神像從宮廟里請出來擺放在轎子里,由強壯的青年人抬著在村里或者城鎮的大街上游行。游神是年例的最隆重、最典型的活動,是年例的代表。我們村每戶會把供品擺出來,每當游神隊伍經過家門就要燒香、燒鞭炮熱鬧非常。游神一般會有規定的服裝或者掛飾,村里的負責人會在年例前一個星期就把服裝、掛飾、彩旗彩布等發到各家各戶。當然,負責人會考慮村民們家里是否有合適的孩子青年。游神隊伍一般很長,很多人。以我們村為例,一般有幾百人參與游行。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是村里有威望的穿唐裝的長輩。然后就是扛著大彩旗的青年們(一般為男性),舉著八寶扇或圍著彩布的女生們,秧歌隊,村里小學的儀仗隊,騎馬,飄色,彩車,獅子班,偶爾還會有舞龍的隊伍,煞是壯觀。敲鑼打鼓,響聲震天。不少賓客是沖著觀看游神隊伍而來。
宴客是年例不可或缺的內容。主人會邀請諸多親戚朋友,開懷暢飲。為了做一頓豐盛的宴食給來客品嘗,有的人家會請來酒店的廚師和服務員。湛江以海鮮出名,餐桌上少不了的就是海鮮。
大詩人陸游在《游山西村》中曾寫道:“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睂懙木褪钱敃r的農民在祭祀土地神的社日到來之前慷慨待客,慶祝豐年的情景。年例是我們津津樂道又延續不變的節日。許多外出打工的人也在這一天趕回來做年例,大家齊聚一堂,春意濃濃,情義更濃。
年例當天村里的文化樓會有從城里請過來的文藝演出,舞蹈、歌唱、舞獅子等等。年例夜依舊熱鬧,文化樓張燈結彩,大放鞭炮,看大戲,一般是雷劇和木偶戲。臺上鼓樂喧天,演員唱聲情并茂,臺下的觀眾聽得如癡如醉,流連忘返。我們小時候聽不懂看不懂這些戲劇,但就好喜歡人多湊熱鬧,還有好多好吃的。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臺下逐漸冷清。有些鄉鎮的年例還請來省級一流的劇團演出,搞些別的活動來增加年例的氣氛。年例必不可少的是放煙花,更顯現年例濃厚和隆重的節日氣氛。天下為一家,來者都是客。我們都希望大家了解并喜歡年例,并且親身去感受我們湛江的淳樸之情。讓年例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三、 年例的起源
追溯年例的歷史,它實際上是擴大了的元宵節、廟會、社、祖先遷移落腳紀念日等綜合起來的節日,大約起源于明清時期,已有幾百年歷史。古時候,湛江人受福建莆田文化的影響,每年的.初春至清明期間各村都會挑一個固定的日子,開展舞醒獅、游神、演大戲,放花炮等多項活動,祛除兇災惡毒,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身健康和國泰民安。由于當時農村基本沒什么娛樂設施,辛苦了一年的各村農民只有利用春閑時節各擇吉日釋放一下,親朋好友歡聚一堂祈盼好光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年例。
湛江做“年例”這樣的風俗,在廣東省乃至全國并不多見,聽說在清代湛江做“年例”就已經流行。“年例”是當地民間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百業興旺,國泰民安的活動!澳昀钡膲狠S戲是各種民間藝術表演,竭盡所能表演,以博取和討得一年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表達人們美好的愿望;“吃年例”還是親戚朋友互相往來,酒足飯飽之后,聚集在一塊,聊聊自家的收成情況,聊聊兒女的學業、工作以及婚姻等家常,噓寒問暖、溝通思想、增進感情、相互關懷、相互勉勵!澳昀睂r民的文化生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還增強了農民之間的相互交流,對農村經濟的繁榮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四、 年例的現狀
年例乃是粵西嶺南這一帶獨特的節日,它不比春節、中秋等全國性的節日范圍之廣,但它們又有相似之處,都是傳統的習俗。就像傣族的潑水節,年例是當地獨有的,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氣息。至于慶祝的形式,也表現出了鄉村人的淳樸、厚道、熱情、樂觀的精神狀態。許多辦年例的人認為辦好了年例就能夠保證今后的一年風調雨順,雖然不科學,但作為一種精神寄托,不知支撐了多少在困境中掙扎的人。年例的獨特性也增強了當地人的一種鄉土優越感,擁有著獨一無二的節日,無疑是值得自豪的。年例起初是一種鄉村的帶著純樸古風的儀式。它在當代社會繼續出現,必然涉及傳統與現代的交鋒。其沖突具體表現為:游神隊伍中吹樂器的人才已經越來越少,人才的流失若持續下去,可能會再沒人繼承這些古老的技藝;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與外部世界接觸的程度加深,尤其是農村青年,外出打工、經商者越來越多,他們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對家鄉傳統的“年例”逐漸有所忽視,年例氣氛已是消淡了許多,其它的各種慶;顒右舱跍p少。近幾年,已經難得再見舞龍、木偶戲等慶祝活動了。年例過去最吸引村民的一點—熱鬧的氣氛,更在悄然地變淡,人們普遍認為過去做年例更熱鬧,游神隊伍更長,很多小孩熱衷參與扛旗活動。現在卻越來越少人參加這些集體活動了。這些珍貴的民間文化遺傳正面臨著滅亡的危險。
五、 年年有例
本人認為,年例作為一種自古便有的傳統儀式,在粵西地區不僅不會消亡,反而會繼續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流傳下去。
首先,年例并非封建迷信。在年例過程中的敬神、游神、拜祭活動就如同民間供奉的灶神、關帝那樣無傷大雅,只是一種最基層的驅鬼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家過平安的拜祭儀式,表達人們心中美好的愿望而已,況且在這些活動中并無騙取錢財的現象。其次,年例作為沿襲已久的傳統節慶,它承載的絕不僅是簡單的“節日”,“人情”“感情”的因素已深刻地深入其中。再次,與傳統的中秋節、春節還有外國的圣誕節相似,年例實質上是粵西人民家庭團圓、鄉親相聚的日子,這是粵西地區特有的。這樣特別的民俗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應該得到更多人的重視和認識,當地居民應該有意識地去發揚和保護該遺產。
六、 展望未來
誠然,民俗文化如果不注意與現代接軌,那么,它的命運將很有可能消失在現實生活中。而粵西年例這個在當地深入人心的傳統只需稍為精心保護即可大大地增強其生命力。例如,吳川市的人們就憑借年例而大做“招商引資”的文章,搞“一節一會”,一節就是吳川市元宵民間藝術節,一會就是吳川市經貿洽談會。這就是所謂的“文化搭臺,經貿唱戲”。這的確是發展年例文化的好例子。去年高州市木偶戲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項目,而木偶戲主要是在年例是表演,政府應該把二者更好地結合起來,使傳統文化相得益彰,既保護瀕臨滅絕的民間遺產又能使大眾更容易接受。傳統-文化-經貿,這三者的結合才能使傳統的年例舊瓶裝新酒,更加平穩地在現實生活中發展。
【家鄉的鄉土文化調查實踐報告】相關文章:
當地春節文化調查實踐報告01-08
關于家鄉文化的調查報告范文12-17
家鄉調查社會實踐報告范文08-29
關于家鄉春節文化風俗的調查報告01-08
最新家鄉文化調查報告范文11-26
關于家鄉春節文化的調查報告(精選6篇)01-08
讓鄉土文化做學生的同伴論文08-09
2021關于家鄉的變化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10-30
有關家鄉的調查報告12-11
家鄉的調查報告范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