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天壇導游詞

        時間:2023-10-07 10:17:57 導游詞 我要投稿

        (精)天壇導游詞

          作為一名樂于助人的導游,往往需要進行導游詞編寫工作,導游詞事實上是一種對旅游景點進行歷史的、文化的、審美的解讀的文體。那么優秀的導游詞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天壇導游詞,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天壇導游詞

        天壇導游詞1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天壇是明朝永樂皇帝建成的祭天圣殿,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壇有外壇墻和內壇墻,北圓南方,寓意天圓地方。乾隆年間,將大祀殿改為現在祈年殿,將屋頂改為藍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這一祭天圣地,在1860年遭遇了英法聯軍的洗劫,1900年又遭到了八國聯軍的蹂躪,新中國成立以后,這里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還有很多健身的人們。

          現在就讓我們沿著當年皇帝登壇的線路開始游覽。

          現在我們是沿著天壇建筑的中軸線在向南行進,將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壇。圜丘壇有兩道圍護墻,外方內圓,符合天圓地方的'說法。每道墻都有四組門,門的大小都不一樣,這是因為中門是皇帝專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從左側的進入。

          而其他的官員只能從右邊最小的門通過。來到圜丘壇下,我們馬上就要開始登壇了,不過要請您留心數一數,每一層壇面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都會發現,壇上所有的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這些難道都是巧合么?當然不是,因為古人認為九的極陽數。所以工匠們變用這個數字來賦予圜丘壇的“崇高”之意。

          謝謝你們來北京天壇,歡迎下次再來啦!

        天壇導游詞2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天壇,首先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天壇是世界上現存的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家祭祀性建筑群,它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及祈雨的地方.天壇完工于公元1420年,位于紫禁城的東南方向,全園占地273公頃,是紫禁城面積的4倍。在中軸線上有三組非常重要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是圜丘壇、皇穹宇及祈年殿。另外,園中西側有齋宮等建筑,全園遍植古松、莊嚴肅穆,是一處非常理想的祭祀場所。

          在明代,天壇初建之時,實行天地合祭,不僅祭天,而且祭地,其位置便是今天祈年殿所在的祈谷壇上。后來,在京城的北面設地壇,專門祭地,又在祈年殿的南側修建了圜丘壇及皇穹宇,專門祭天,從而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及規模。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天壇也未能幸免于難。侵略者在此胡作非為,盜走并破壞無數珍貴文物,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

          最后一個在這里祭天的人是竊國大盜袁世凱,但天不隨人愿,袁某只做了83天皇帝癮便一命歸西了。解放后,國家多次撥款重修天壇,但不再是為了祭天,而是為了給世人、給世界留下一份遺產。

          1998年天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遺產目錄。好!下面我就帶大家參觀。

          一、圜丘壇門內東南角

          各位!現在我們來到了圜丘壇景區,其實呀,它才是真正的“天壇”,因為這里才是皇帝在冬至祭天用的祭天臺。圜丘壇建于明嘉靖年間,即公元1530年,位于整個院落的南端,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圜丘壇院落中的陳設。請看西邊,那里有一桿很高的木桿,它叫望燈桿,是祭天的時候掛燈籠用的。各位也許要問:祭天掛什么燈籠呀?當然要掛啦!因為當年祭天的時間不是在白天,而是在日出前七刻,即零晨四點一刻。您想想,在漆黑的冬夜,老百姓都在被窩里熟睡的時候,皇帝來祭天,也真是夠辛苦的,掛個燈籠照個亮,不過分吧?不過,皇帝照亮,非同一般,那必須是“吉燈高照”。那么現在請大家猜一猜這座燈竿有多高?現在我來宣布正確答案:燈桿的高度是九丈九尺九寸,為什么不再加點湊夠10丈呢?肯定有原因,不錯,請各位先猜猜看,待會兒我再告訴大家。不僅燈桿不一般,那燈籠也不一般,高有兩米,直徑兩米六,夠氣派吧!但最不一般的還得說那燈籠中的蟠龍通霄寶蠟,長有一米三,直徑三十厘米,可連續燃燒12個小時,既不用剪蠟花,也不流蠟油,是當年皇帝祭天的專用寶蠟。

          再看看東邊的這個綠色建筑物,它的名字叫燔柴爐,是在祭天大典結束后,焚燒祝板及祭品的地方。這是鐵鐐爐,在進行大典的時候爐內燃燒松桿、松柏,同時還燒些檀香木,一時間火光沖天,香煙繚繞,不但增加了神秘莊嚴的氣氛,而且在寒冷的冬夜給皇帝帶來了一絲暖意,真是一舉多得呀!

          現在,言歸正傳,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圜丘壇,它是一座三層的圓形石臺,為什么要將祭天臺設計成圓形呢?因為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既然是祭天臺,自然要設計成圓形了。普通人看這座祭天臺是用大理石建制的,但設計者們是用數字“九”建成了這座神秘的祭天臺,現在我們一起來找找那些神秘的“九”看它們藏在何處。

         。ㄗ呓髑饓,在圜丘壇的近前)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在這兒咱們不妨來個腳踏為實,請大家一邊登上這一組臺階,一邊數數這組臺階有多少級(自地面層到底間層,因為這里人少,面積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正好九級(把客人帶到底層平臺的東側)。往上還有兩組臺階,每組也是九級,整個圜丘壇東、南、西、北各開一口,每個登壇口都有上、中、下三組臺階,每一組臺階都是九級,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12個“九”了。我們再找找看,腳下底層祭壇的壇面直徑21丈,沒有“九”,中層直徑15丈,也沒有“九”,頂層“九”丈,有一個“九”,如果把三層直徑相加,便是四十五,五九四十五,不但有“九”還有“五”,象征皇帝的“九五”之尊。真是巧奪天工!那么,別的地方還有“九”嗎?有!請各位更上二層“九”,我們到最上層看一看。

          (在圜丘壇頂端,東側無人處)

          各位,現在有沒有感到“九”的氣味兒更濃了?大家請看壇面中心,有塊圓形石塊,它叫天心石,被一層一層的扇形石板所環繞,這第一環是九塊,第二環是二“九”一十八塊,第三環是三九二十七塊,直到最邊上一環為九九八十一塊。再看一看中層,它由十個九塊開始至十八個九塊,底層至十九個九塊至二十七個九塊,即三層壇面,每層鋪九環石板,每環石塊又都是九的倍數,自一倍至二十七倍,這樣,上、中、下三層壇面共鋪石板3402塊,即378個“九”。

          還記得嗎?剛才我們看到的望燈桿高九丈九尺九寸,燔柴爐兩側臺階各九級,皇帝還嫌不夠,祭天時還要向皇天上帝敬酒,可見皇帝對九的崇敬,為什么?咱們下壇再說。

          (天心石講解)

          各位請看,在祭天臺中心有一塊突起的圓形石塊,它叫“天心石”,又叫“億兆景從石”,為何叫天心石呢?據說這塊石頭是宇宙的中心,是皇帝與天上諸神們相互交流的“天界”,故心有靈犀者,便可在此與“神”交流一番。那為什么又叫“億兆景從石”呢?“億兆”是多的意思,“景從”是象影子一樣隨從,所以說白了“億兆景從石”就是“一呼百應石”,這是一組奇妙的聲學現象,即當你站在圓心石上,輕聲說話時,聲音不僅宏大,而且有共鳴及回音。那么,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現象呢?請看,由于壇面十分光潔平整,聲波傳到周圍的石欄桿后能迅速地被反射回來,據聲學專家測驗,從發音到聲波再回到圓心石的時間僅為0.07秒,說話者根本無法分清它是原音還是回聲,所以有一呼百應的感覺。當皇帝站在天心石上說話的時候,感到不僅有神助——聲音宏亮,又有人助——一呼百應,身為人君者便把這一呼百應的回聲當成是天下萬民對自己的無限忠心及一致響應。以前只有皇帝才能站在這里說話,現在我們也可以蹬上天心石許下一個美好的愿望。不過,別貪心,每人只能許下一個心愿,現在我們推舉一名德高望眾的朋友為我們大家許個愿吧!

         。ň诺慕颐,在走下圜丘壇后的東北側講解)

          各位朋友,現在是我們解開“九”的秘密的時候了,我問問大家,自然界最大的東西是什么?對了,是天;自然數里最大的數字是什么?是“九”。根據陰陽學說,在天地間,天為陽,地為陰;在數字中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在方向上南為陽,北為陰,所以“九”與“天”都屬陽,都是老大,所以古代用“九”象征天,于是用“九”來筑祭天臺便是天經地義的事了。

          祭祀完畢,皇帝回宮,那么皇天上帝的牌位何去何從?當然,也要回宮,不過它可不回人間的宮殿,而是人間的天宮,在哪里呢?那就是我們前面的那座建筑---皇穹宇,好!我們現在便去天宮拜訪一下皇天上帝。

          二、皇穹宇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皇穹宇。這里是在祭天大典后存放皇天上帝及其它諸神牌位的地方,即皇天上帝和諸神的寢宮,除大典外,其余時間,眾神便在這里休息,即人間的“天堂”.皇穹宇建于公元1530年,位于圜丘壇之北,整組建筑由一堵圓形的墻所環繞,院內有三座建筑,即存放皇天上帝牌位的正殿---皇穹宇及存放日月星辰、風云雷電諸神牌位的東西配殿。

          正殿皇穹宇象一把巨大的雨傘,其殿頂呈圓形,基座為圓形,院落的圍墻也是圓形,這些“圓”都是敬天禮神的象征,但也正是這些“圓”及建筑,造就了不可思議的奇跡,即皇穹宇院內的三大聲學現象。首先,我們來看一看這院落的圓形圍墻,它就是聞名中外的建筑——回音壁。那么回音壁有何神奇之處呢?其現象是這樣的:如果兩人站在兩座配殿后的圍墻下,均面部朝北對墻小聲說話,都能非常清晰地聽到對方所講的話。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呀,整個圍墻是圓形的,又磨磚對縫,墻面十分光滑,再加上圍墻頂部蓋有檐瓦,聲音不宜散失,于是聲波便沿著圓墻連續反射而產生回音.各位可以試一試,我們五分鐘后到皇穹宇前集合。

          下面請各位看看第二個有趣的現象。請看皇穹宇丹陛下有三塊石頭,如果站在第一塊石頭上拍手,會聽到一次回音;如果站在第二塊石頭上拍手,可以聽到二次回聲;如果站在第三塊石頭上拍手,可以聽到三次回音,故稱此石為三音石。其實據聲學專家測量,如果這里足夠安靜,在三音石上拍手,其回聲是無限次的,只是我們人類只能聽到三聲。這又是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如果你站在三音石上環顧一下四周,你會發現,噢!原來我站在了整座院落的中心,那里是回聲產生的最佳位置。

          第三個有趣的地方是從丹陛上往南數的第十八塊石頭,它被稱為對話石,其奇特之處是:如果一人站在該石板上,另外兩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的西北角及東北角,那這三個人輕聲說話就象打電話一樣清晰,這是因為他們三人所處的位置恰巧是一個邊長為36米的等邊三角形的三個頂尖上,故產生了這種奇特的現象。在這個充滿神奇的小院里,可能還會有其它的“秘密”等待著我們去發現,也許您就是發現者,好!下面請各位感受一下三音石及對話石的妙趣,5分鐘后我們在門口集合。

          三、九龍柏

          各位朋友,這里有棵古樹,名叫九龍柏,因其樹干形狀象九條盤旋騰飛的龍而得名,這棵樹在建天壇之前就已存在,有八九百年的樹齡了,據說是專門在此侯駕的,又此書又稱“九龍迎圣柏”。

          四、丹陛橋

          各位請看!在我們眼前豁然出現一條平坦、寬闊的`大道,它叫海墁大道,有叫丹陛橋。它是天壇內壇的主軸線,起著連接南端圜丘壇及北端祈谷壇兩組建筑的作用,全長360米,寬約30米,分為三路,中間寬闊的路面為神道,就連皇帝也不能走,東側的窄路為“御”道,供皇帝專用,西側為“王”道,為隨同皇帝祭祀來的文武大臣們而設。整個路面底部由南向北逐漸升高,最北端與最南端相差2米,而路面上部看起來很平坦,這種設計方法的妙處是象征皇帝步步升高,寓為升天、祈福。可又沒有真的讓皇帝“步步升高”走斜坡而受累,于是采取了“上平下斜”的形式,既讓皇帝舒服地走著平道,免去“登高”之苦,又不失其“登高”之實,真是令人叫絕!

          說到這兒呀,大家可能會有點兒納悶兒,這明明是一條寬闊的大路,你怎么會稱之為橋呢?其實各位有所不知,在前面橋下有個“橋洞”,不是誤稱,而的確是座橋,為何開個“橋洞”,說出來您別害怕,這個橋洞人稱“鬼門關”。事情是這樣的,在丹陛橋的西側有一個專門為祭祀而飼養動物的機構,稱“犧牲所”,在丹陛橋的東側又有一專門為祭祀而宰殺動物的機構,稱“宰牲亭”。在祭祀前要把西側犧牲所內所養的動物趕到東側宰牲亭內宰殺,做成供品,可自西向東無路,又不能讓那些祭祀用的牛呀、羊呀的走上丹陛橋,玷污了神路,故在橋下開一洞,讓那些等侯被屠宰的動物們通過。只要動物通過橋洞就必死無疑,均被制成供品,從未有生還者。所以我們不是誤稱,而的確是座橋,叫它“鬼門關”,不為過吧!好!現在我再帶大家去看看皇帝的“小金殿”。

         。ㄔ诰叻_前)

          各位!這里是具服臺,在舉行祭祀大典時,在此臨時搭起帳篷,人稱“小金殿”。那么,設這座小金殿有什么作用呢?原來呀,皇帝在大典前,要在這里換衣服,脫去黃色的龍袍,換上藍色的祭服,以示對皇天上帝的尊敬。此外,皇帝還要在此洗手,恭侯大典的開始!靶〗鸬睢眱仍O寶座、寶桌、香爐、炭盤等,典禮完成后便將“小金殿”拆除,就只留下一座空空的具服臺了。好!現在請各位隨我來,我們去參觀天壇內最精華的部分---祈年殿景區。

          五、祈年殿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祈年殿景區,它是皇帝在孟春祈雨的地方。整個景區位于天壇的北端,由祈年殿及兩廂的配殿組成院落。祈年殿是我國古代建筑的典范之作,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當年的祈年殿是座長方形大殿,由于當時天地合祭,故這里不僅是祈谷的場所也是祭天的場所。自1530年,明嘉靖九年以后實行天地分祭,在天壇的南端設圜丘壇,又在北郊設方澤壇,這里便成為祈谷壇了,而且還將原來的長方形大殿改成今天我們看到的圓形大殿。清朝光緒年間,祈年殿毀于雷擊,后來重修。解放后,政府對其進行多次修繕,使得祈年殿煥發出比昔日更美的光彩,也成為北京旅游的象征。

          各位請看,高聳的祈年殿端坐于三層漢白玉筑成的6米高的祈谷壇上,殿高32米,直徑30米,三層圓形的殿頂上遍鋪藍色琉璃瓦,以藍天為背景顯得協調優美。原來三層殿頂所鋪的琉璃瓦自上而下為藍、黃、綠三種顏色,象征天、地及萬物,后來為了突出敬天之意,統統換成了藍色。祈年殿不僅外形優美,其內容結構更是令人拍手叫絕。整座大殿俗稱無梁殿,完全靠28根擎天柱支撐,更無鐵釘、水泥等建筑材料,全由木料卯合,使國內外參觀者無不稱奇。

          祈年殿的東西配殿是存放日月星辰及風云雷雨諸神位的地方,正殿是在祭祀典禮中恭放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不僅如此,里面的陳設還有很多,特別是支撐大殿的巨柱,個個都有說道,過一會兒,我們到祈谷壇上給大家仔細講解,現在各位可以在這里留個影,這里是照祈年殿的最佳位置。

         。ㄔ谄砉葔希

          各位!現在請大家看看祈年殿內的景觀,殿內正中供奉著皇天上帝的牌位,東西兩側共設8個配位,是供奉清代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在典行祈谷大典時作為陪祭,每個神位前都設有供桌,陳設24種食品及牛犢、五谷雜糧等.大殿內有四根鎦金大柱,叫龍井柱,俗稱通天柱,象征一年之四季,中層的十二根紅漆柱象征一年的十二個月,外層的十二根紅漆柱象征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中層12根紅漆柱與外層12根紅漆柱相加為24,代表一年當中的24個節氣,加中間4根為28根,象征天上的28星宿,再加上大殿上方的8根被稱為童子柱的短柱,共計36根,象征三十六天罡,寶頂下的雷公柱象征皇帝一統天下。

          怎么樣?了不起吧!整座大殿不僅建筑精美,而且寓意深刻,可見我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大家是不是也都為身為炎黃子孫而感到自豪呢?

          六、皇乾殿

          各位朋友,這里是皇乾殿,是在祈谷大典完畢后恭放皇天上帝及祖先牌位的地方,又被稱為祈谷壇寢宮。

          好啦,中軸線上的建筑我們就介紹到這里,最后我們去參觀一下“七星石”。

          七、七星石

          各位朋友,這里是我們要參觀的最后一處景觀——七星石,關于它的傳說可真不少,現在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據傳說,永樂皇帝在遷都北京時想找個地方建天壇,可是總也找不到合適的位置,正在發愁。有一天夢中,忽然見天上天門頓開,北斗七星落在紫禁城之東南。按陰陽學說南為陽,天也為陽,正是建天壇之理想場所,故降旨修天壇于此。其實呀!這七星石乃是明朝嘉靖年間經人工雕鑿后放在這里的,有心的朋友可能要問,不對呀!我數來數去怎么是八塊而不是七塊呀!您沒有數錯,那為什么七星石卻變成八塊了呢?原來清朝統治者為了紀念祖先的功德,又在七星石的東北方向另放了一塊小一點的石頭。為何放在東北角呢?因為滿清是在我國的東北成長、壯大起來的一個民族。

          好啦!各位朋友,天壇講解到此結束,感謝各位對我工作的支持及協助,在講解中的不足之處,請各位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天壇導游詞3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們將參觀的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

          天壇地處北京。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

          現在,我們到了圜丘壇。圜丘壇又稱祭天臺、拜天臺、祭臺,是一座露天的三層圓形石壇,為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壇周長534米,高5。2米,F在我們開始登壇了。登壇時大家務必注意一下,各層欄板望柱及臺階數目符“九五”之尊,都是九或九的倍數,因為古人認為九是陽數之極,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至高至大,所以整個圜丘壇都采用九的倍數來表示天子的權威。站在圜丘壇最上層中央的'圓石上面雖小聲說話,卻顯得十分洪亮。因此每當皇帝在這里祭天,其洪亮聲音,就如同上天神諭一般,加上祭禮時那莊嚴的氣氛,更具神秘效果。這是因為壇面光滑,聲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傳播,碰到周圍的石欄,反射回來,與原聲匯合,則音量加倍。

          下面我們來參觀祈年殿。祈年殿是總高38米,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筑。原名大祈殿、大享殿,是天壇最早的建筑,1889年毀于雷火,數年后照原樣重建。祈年殿最出名的就是它28根楠木大柱。中央四柱叫通天柱,代表四季;中層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時辰;中外層相加二十四根代表二十四節氣;三層相加二十八根,代表二十八星宿;加柱頂八根童柱,代表三十六天罡;寶頂下雷公柱,代表皇帝一統天下。說完柱子,在說說石頭吧。殿內中央有一塊平面圓形大理石,石面上的花紋,是自然形成的龍鳳花紋,一條行龍抱著一只鳳凰,這便是“龍鳳石”,即“龍鳳呈祥”。相傳,這塊石頭上原來只有鳳紋,而殿頂藻井內只有雕龍,年長日久,龍、鳳有了靈感,金龍常常飛下來找鳳石上的鳳凰尋歡。不料有一天正遇見嘉靖皇帝來祭天,在石上跪拜行禮,金龍來不及飛回去,和石上的鳳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壓進圓石里面,再也無法出來,從此才變成一深一淺的龍鳳石。1889年祈年殿被焚燒時,這塊龍鳳石被烈火熏燒了一個晝夜,石塊雖未被燒碎,但龍紋被燒成淺黑色,鳳紋被燒得模糊不清。

          ......

          好了,這次的游覽就要結束了,希望這次游覽能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天壇導游詞4

          一、天壇簡介

         。ㄒ唬┥婕皟热

          1、天壇的“世界之最”判定語

          2、天壇的建造時間

          3、天壇的位置

          4、園內概況

          5、歷史沿革

         。ǘ┙榻B位置:天壇南門內簡介牌前

         。ㄈ⿲в卧~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天壇,首先我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天壇是世界上現存的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家祭祀性建筑群,它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及祈雨的地方.天壇完工于公元1420年,位于紫禁城的東南方向,全園占地273公頃,是紫禁城面積的4倍。在中軸線上有三組非常重要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是圜丘壇、皇穹宇及祈年殿。另外,園中西側有齋宮等建筑,全園遍植古松、莊嚴肅穆,是一處非常理想的祭祀場所。

          在明代,天壇初建之時,實行天地合祭,不僅祭天,而且祭地,其位置便是今天祈年殿所在的祈谷壇上。后來,在京城的北面設地壇,專門祭地,又在祈年殿的南側修建了圜丘壇及皇穹宇,專門祭天,從而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及規模。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天壇也未能幸免于難。侵略者在此胡作非為,盜走并破壞無數珍貴文物,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

          最后一個在這里祭天的人是竊國大盜袁世凱,但天不隨人愿,袁某只做了83天皇帝癮便一命歸西了。解放后,國家多次撥款重修天壇,但不再是為了祭天,而是為了給世人、給世界留下一份遺產。

          1998年天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遺產目錄。好!下面我就帶大家參觀。

          二、圜丘壇

         。ㄒ唬┥婕皟热

          1、圜丘壇的作用

          2、建造時間及地點

          3、建筑特色

          4、周圍的陳設

          5、天心石

         。ǘ┙榻B位置:圜丘壇門內東南角

         。ㄈ⿲в卧~

          各位!現在我們來到了圜丘壇景區,其實呀,它才是真正的“天壇”,因為這里才是皇帝在冬至祭天用的祭天臺。圜丘壇建于明嘉靖年間,即公元1530年,位于整個院落的.南端,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圜丘壇院落中的陳設。請看西邊,那里有一桿很高的木桿,它叫望燈桿,是祭天的時候掛燈籠用的。各位也許要問:祭天掛什么燈籠呀?當然要掛啦!因為當年祭天的時間不是在白天,而是在日出前七刻,即零晨四點一刻。您想想,在漆黑的冬夜,老百姓都在被窩里熟睡的時候,皇帝來祭天,也真是夠辛苦的,掛個燈籠照個亮,不過分吧?不過,皇帝照亮,非同一般,那必須是“吉燈高照”。那么現在請大家猜一猜這座燈竿有多高?現在我來宣布正確答案:燈桿的高度是九丈九尺九寸,為什么不再加點湊夠10丈呢?肯定有原因,不錯,請各位先猜猜看,待會兒我再告訴大家。不僅燈桿不一般,那燈籠也不一般,高有兩米,直徑兩米六,夠氣派吧!但最不一般的還得說那燈籠中的蟠龍通霄寶蠟,長有一米三,直徑三十厘米,可連續燃燒12個小時,既不用剪蠟花,也不流蠟油,是當年皇帝祭天的專用寶蠟。

          再看看東邊的這個綠色建筑物,它的名字叫燔柴爐,是在祭天大典結束后,焚燒祝板及祭品的地方。這是鐵鐐爐,在進行大典的時候爐內燃燒松桿、松柏,同時還燒些檀香木,一時間火光沖天,香煙繚繞,不但增加了神秘莊嚴的氣氛,而且在寒冷的冬夜給皇帝帶來了一絲暖意,真是一舉多得呀!

          現在,言歸正傳,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圜丘壇,它是一座三層的圓形石臺,為什么要將祭天臺設計成圓形呢?因為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既然是祭天臺,自然要設計成圓形了。普通人看這座祭天臺是用大理石建制的,但設計者們是用數字“九”建成了這座神秘的祭天臺,現在我們一起來找找那些神秘的“九”看它們藏在何處。

          (走近圜丘壇,在圜丘壇的近前)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在這兒咱們不妨來個腳踏為實,請大家一邊登上這一組臺階,一邊數數這組臺階有多少級(自地面層到底間層,因為這里人少,面積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正好九級(把客人帶到底層平臺的東側)。往上還有兩組臺階,每組也是九級,整個圜丘壇東、南、西、北各開一口,每個登壇口都有上、中、下三組臺階,每一組臺階都是九級,現在我們已經找到了12個“九”了。我們再找找看,腳下底層祭壇的壇面直徑21丈,沒有“九”,中層直徑15丈,也沒有“九”,頂層“九”丈,有一個“九”,如果把三層直徑相加,便是四十五,五九四十五,不但有“九”還有“五”,象征皇帝的“九五”之尊。真是巧奪天工!那么,別的地方還有“九”嗎?有!請各位更上二層“九”,我們到最上層看一看。

         。ㄔ卩髑饓敹,東側無人處)

          各位,現在有沒有感到“九”的氣味兒更濃了?大家請看壇面中心,有塊圓形石塊,它叫天心石,被一層一層的扇形石板所環繞,這第一環是九塊,第二環是二“九”一十八塊,第三環是三九二十七塊,直到最邊上一環為九九八十一塊。再看一看中層,它由十個九塊開始至十八個九塊,底層至十九個九塊至二十七個九塊,即三層壇面,每層鋪九環石板,每環石塊又都是九的倍數,自一倍至二十七倍,這樣,上、中、下三層壇面共鋪石板3402塊,即378個“九”。

          還記得嗎?剛才我們看到的望燈桿高九丈九尺九寸,燔柴爐兩側臺階各九級,皇帝還嫌不夠,祭天時還要向皇天上帝敬酒,可見皇帝對九的崇敬,為什么?咱們下壇再說。

         。ㄌ煨氖v解)

          各位請看,在祭天臺中心有一塊突起的圓形石塊,它叫“天心石”,又叫“億兆景從石”,為何叫天心石呢?據說這塊石頭是宇宙的中心,是皇帝與天上諸神們相互交流的“天界”,故心有靈犀者,便可在此與“神”交流一番。那為什么又叫“億兆景從石”呢?“億兆”是多的意思,“景從”是象影子一樣隨從,所以說白了“億兆景從石”就是“一呼百應石”,這是一組奇妙的聲學現象,即當你站在圓心石上,輕聲說話時,聲音不僅宏大,而且有共鳴及回音。那么,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現象呢?請看,由于壇面十分光潔平整,聲波傳到周圍的石欄桿后能迅速地被反射回來,據聲學專家測驗,從發音到聲波再回到圓心石的時間僅為0.07秒,說話者根本無法分清它是原音還是回聲,所以有一呼百應的感覺。當皇帝站在天心石上說話的時候,感到不僅有神助——聲音宏亮,又有人助——一呼百應,身為人君者便把這一呼百應的回聲當成是天下萬民對自己的無限忠心及一致響應。以前只有皇帝才能站在這里說話,現在我們也可以蹬上天心石許下一個美好的愿望。不過,別貪心,每人只能許下一個心愿,現在我們推舉一名德高望眾的朋友為我們大家許個愿吧!

          (九的揭密,在走下圜丘壇后的東北側講解)

          各位朋友,現在是我們解開“九”的秘密的時候了,我問問大家,自然界最大的東西。

        天壇導游詞5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叫任,是你們這次天壇之旅的導游。此刻我們的車正行駛在去天壇的路上,在那里我先簡單地介紹一下天壇。

          天壇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谷豐登的地方。它的嚴謹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結構,瑰麗的建筑裝飾,被認為是我國現存的一組最精致、最美麗的古建筑群。天壇不僅僅是中國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寶。

          好了,我們已經到了天壇公園,請大家跟我出發吧!此刻我們看到的是祈年殿。殿高33米,直徑24.2米,是昔日北京的最高建筑之一。1751年重建祈年殿,更換藍瓦金頂。1887年八月二十四日,雷雨交加,祈年殿不幸被擊中,焚燒。因楹柱為檀香木,香飄數里!

          下面我們來到天壇南半部的圓丘壇,它始建于1530年,坐北朝南,四周繞以紅色宮墻。子墻內部各有一大門,每座門上題有滿漢合壁門額。內中央處,就是祭天臺(也叫拜天臺),即圓丘臺。

          咦,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自從我們進入天壇,到處樹木蔥郁,尤其在南北軸線和建筑群附近,更是古柏參天,樹冠相接,把祭壇烘托得十分肅穆。

        天壇導游詞6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天壇公園,很榮幸認識大家,更榮幸為大家導游。我代表**旅行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我叫郭玉萍,希望我們大家都能成為朋友,在游覽期間有什么需要幫忙的,或是我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夠的請大家直接和我們提出來,我們將盡力而為,希望我們大家都能有一次美好的游覽經歷。今天我們的路線安排是自南向北走,沿著南北軸線依次是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等。然后由東門出去。

          現在我先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天壇.

          天壇,位于北京城區的東南部,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建于明朝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與紫禁城(故宮)同時興建。耗時14年,距今已有580多年歷史。其占地273公頃,比故宮大3.7倍,略小于頤和園。天壇是通稱,它實際有兩個壇組成,南為圜丘壇,北為祈谷壇。 歷代封建皇帝對祭天活動都極為重視,每年要兩次親臨天壇祭天。第一次是在農歷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舉行祈谷禮,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壇稟告五谷業已豐收,感謝天帝的保佑之恩。

          現在我們面前的這扇門是北天門,沿著這里進去就是著名的圜丘壇了。

          此刻在我們眼前的是圜丘壇,俗稱祭天臺,它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欄圍護的三層石造圓臺,通高五米,明、清兩代,每年冬至日皇帝親臨的祭天禮儀,就在此壇舉行。 圜丘壇在建筑形式上,有著許多神奇有趣的說法。各項建筑材料的數學計算均極其精確,其中包含"九"的含義與運用深為中外廣大游人所贊嘆與稱奇。

          圜丘壇共分三層,每層四面各有臺階九級。各層鋪設的扇面形石板,是九或九的倍數。最上層的中心是一塊圓形大理石(稱作天心石或太極石),是游人最感興趣的又一奇妙之處。 從中心石向外,第一環為9塊,第二環18塊,到第九環81塊;中層從第十環的90塊至十八環的162塊;下層從十九環的171塊至二十七環的243塊,三層共378個"九",為3402塊。 同時,上層直徑為9丈(取一九),中層直徑為十五丈(取三五),下層直徑為21丈(取三七),合起來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數,而且還有"九五"之尊的含義。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設計建造祭壇呢?原因是:一、據神話傳說,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體的至高與至大。二、在我國古代把單數(奇數)看作陽數,而將雙數(偶數)視為陰數。天為陽、地為陰。天壇是用來祭天的,只能用陽數進行建筑。而"九"又被視為"極陽數",這是最吉祥的數字,F在我們再到這上面來看看這塊天

          心石,當你站在圓心石上輕聲說話時,自己聽起來聲音很宏大,有共鳴性回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環以外的人,則無此種感覺。為什么呢?相信大家懂得這是一種聲學現象:由于壇面十分光潔平滑,聲波傳到周圍等距離的石欄圍板后,能夠迅速地被反射回來。說話者根本無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圓心石的人聽起來,其共鳴性回音就格外響亮。封建統治者則把這種聲學現象說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萬民對于朝廷的無限歸心與一致響應。大家不妨站到上面去親身體驗一下。

          好,現在我們繼續往前走,這座殿宇就是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徑15.6米。磚木結構,整個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撐,頂無橫梁,由眾多斗拱層層上疊,天花板層層收縮,組成美麗的穹窿圓頂式的藻井。殿內正中的石臺寶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寶座前左右的石臺,是放置皇帝歷代祖先牌位之處。殿外的東西配殿,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風雷諸神牌位之所。進到這里后不知道大家有沒注意我們周圍的這圈圍墻?這就是頗負盛名的回音壁。圍墻周長193.2米,直徑61.5米,墻高3.72 米,厚0.9米。它的奇特之處并不是在它的外觀上,而是在于同剛才的天心石相似的聲學現象。如果兩個人分別站在院內東西配殿后的墻下,均面部朝北對墻低聲說話,可像打電話一

          樣互相對話,極其奇妙有趣,這就是回音壁得名的由來。大家有興趣的就去試試吧。

          我們現在從皇穹宇的西面出來,在這里有一株古柏,名為九龍柏,是國家著名的古樹之一,樹干扭結糾屈,宛如九條盤旋而上的蟠龍,故此得名。大家看上面掛著的紅色的標志牌,這種標牌的顏色其實也是有講究的,標志紅牌表示一級古樹,標志綠牌表示二級古樹(100以上國內外稀有的或是具有歷史意義和紀念意義及重要科研價值的樹木),據傳這棵古柏生長于建壇之前,已有近千年歷史,所以掛紅牌來展現它的價值。

          我們現在腳下的路叫做丹陛橋,這明明是一條筆直坦蕩的大道,為何又稱"橋"呢?因為在道路下辟有一個券洞,與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體交叉,故稱為橋。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石砌臺基大道。丹陛橋為天壇內壇的主軸線,起著連接南端圜丘壇和北端祈谷壇兩組建筑物的重要作用。橋面中心線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兩側的條石道,分別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靈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沿著丹陛橋繼續向北走,現在在我們左邊的是具服臺,它位設于丹陛橋北段東側,為一座凸字形平臺。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禮時,更換冕服(祭服)的地方。

          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祈年殿和祈谷壇,這里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圣地。祈年殿采用上屋下壇的構造形式,三重

          檐逐層向上收束,作傘狀,祈年殿俗稱無梁殿,整座建筑不用大梁長檁及鐵釘,完全依靠二十八根擎天柱及眾多的枋、木兌、桷、閂支撐和榫接起來。該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呈長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圓殿,并自上而下依次覆蓋青、黃、綠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為今名,同時一律改為覆蓋深藍色琉璃瓦,以象征藍天。光緒十五年(1889),該殿毀于雷火,次年又按原樣重建。陳列于殿前的青銅大鼎爐,均是幾百年前的文物。殿內柱子的數目,據說是按天象設立的`。里層的四根鎏金通天柱,叫"龍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徑1.2米,兩人也難合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層的12根朱紅金柱,象征一年12個月。外層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個時辰。中層12根金柱和外層12根檐柱相加為24根,象征一年中的24個節氣。金柱、檐柱和龍井柱相加為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再加大殿寶頂藻井周圍的8根童柱,共計36根,象征36天罡。寶頂中心的雷公柱,則象征著天帝的"一統天下"。

          下面我們看到的是皇乾殿,原是平時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祈谷壇寢宮之稱。后來,祭祀儀式中所使用的旌旗、儀仗、樂器等物亦存放于此。內藏不少祭祀文物,現按原樣陳列,并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蠟像,常年供游人觀覽。

          現在在我們左手邊的是七星石位于長廊東南側的曠地中,共有七大一小石塊。但為何稱作"七星石"呢? 據傳說,明永樂帝遷都北京時,想修建一座祭天地的壇廟建筑,但難找到合適的地方。這時,有一晚他夢見天上北斗七星落地于此,謂之天遂人意,為其解了不決之難,從而降旨于此地建造祭壇。 據資料記載,七星石為明代嘉靖九年,經人工雕鑿后而置于此處的。嘉靖皇帝十分迷信道教,道士對他說,祈年殿東南方太為空曠,這對他的皇位、壽命不利。于是便設七星石在此,以鎮壓風水。在七星石東北隅還有一塊小石頭,據說這是清朝統治者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功德而增置的。其設于七星石的東北方向,用以表示不忘本源之意。

          這里是天壇的東門,關于天壇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我為大家在這次游覽給予的配合表示感謝,謝謝大家,若是在游覽中我有什么做得不夠的請大家見諒。希望大家接下來旅途愉快,再見。

        天壇導游詞7

        游客們:

          大家好!

          我是這次旅游的導游,我姓xx,大家能夠叫我xx導!此刻快到目的地——北京天壇,所以我先給大家將一些注意事項:禮貌、衛生、秩序、眼看手勿動、禁止亂涂亂畫這五點,記得哦!

          乘客們,旅游景點已到,請大家有秩序的下車!此刻我們來到了天壇的正門,那里是皇帝前來祭祀時進出的大門。此刻,就讓我一一地為大家介紹吧!

          天壇,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位于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谷豐收的地方。天壇不僅僅是中國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寶。

          天壇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種面積為273萬平方米。天壇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壇,圍墻分內外兩層,呈回字形。北圍墻為孤圓形,南圍墻與東西墻成直角相交,為方形。這種南方北圓,,通稱天地墻,象徽古代天圓地方之說。

          以上就是天壇的故事,時間不早了,此刻,大家自由參觀拍照吧!——轉眼間,我們的北京天壇一日游又結束了,大家有秩序的坐車回家吧!

          各位游客,我的介紹就到這里,如在參觀游覽的過程中有其他問題,請向我詢問,我會再進行講解。謝謝大家!

        天壇導游詞8

          天壇有非常多的柏樹,而在這許多古柏當中,有一株500余歲的檜柏,就是回音壁西墻外的這棵九龍柏。它的樹干紋理非常的奇特,布滿了溝壑,而且旋轉扭曲,好像9條蟠龍纏繞嬉戲,故稱之為九龍柏。在游覽過了圜丘壇和皇穹宇之后,我們就即將走進祈谷壇了,而現在我們腳下連接兩個祭壇的就是丹陛橋,也叫做海墁大道,而它也是皇帝登上祈谷壇的唯一通道,長360米,橋面上分為三條道,中間的是神道,東邊是御道,西邊的就是王道。

          現在呈現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壇的完整建筑群。前面的這個石臺是具服臺,在每年孟春祈谷祭祀之前,皇帝照例還是要來到這里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這里還有小金殿之稱。到此,祈谷壇的主體建筑祈年殿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祈年殿下的基座是三層的圓形石臺,而在正面三層石臺階中,分別裝飾著巨大的浮雕,叫做殿前丹陛石雕。從下之上內容分別是:瑞云山海,雙鳳山海,雙龍山海。各層排水孔的圖案和浮雕的內容也是對應的。東西兩旁的.配殿個有九間,原來是安放從祀牌位的地方,不過在家靖年間,把它們挪到了先農壇,所以現在這里也就沒有什么實際用途了。而祈年殿本身就是一座極具中國特色的獨特建筑。圓形三重檐攢尖屋頂向上層層收縮,都是用藍色的琉璃瓦覆蓋,以此來象征天。頂部是鎏金寶頂,抬頭仰視,便是龍鳳藻井,中心是龍鳳成祥的圖案。而巨大的三層殿頂就是靠殿內的28根落地柱支撐的,中間的四柱名叫龍井柱,東南西北方向分別代表了春夏秋冬;而龍井柱外圍的12個紅漆金柱所分割出來的12個開間,則分別代表了一年的12個月份;外面兩環的24個開間有分別代表了一年的24個節氣;同時,這28根大柱,也代表了天上的28個星宿。據說這祈年殿是仿照古代明堂設計建造的。在感嘆殿內建筑的同時,也讓我們把注意力逐漸轉移到殿內的陳設上來。這里的陳設是按照清朝咸豐年間原狀恢復的,正面的雕龍寶座上供奉著的是滿漢合璧的皇天上帝神版,左右兩側的石臺上供奉的是清朝前八位皇帝的牌位。和每年的祭天一樣,這里是用來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當天,有樂隊在殿外月臺上奏樂,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誠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禮,祈禱上蒼,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門外東邊的燔柴爐和燎爐焚燒,送上天宮。祈谷禮節和祭天的差不多。到這里,祈年殿也差不多講完了,而它還有一個附屬建筑,作用和皇穹宇差不多,也是存放祈谷壇祭祀神主的地方,就是祈年殿北側的皇乾殿,F在我們從祈谷壇的東門出來,可以看到一條連檐通脊的長廊,共有七十二間,俗稱七十二連房,它不僅用來連接神廚神庫,而且也是祭祀時運送祭品的通道,在長廊的東頭,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說過了鬼門關的牲畜要道這里來屠宰。而在長廊的東南方向,有八塊巨大的青石,稱為七星石,都是風水鎮石。大家看,這里明明就有八塊石頭,但是為什么會命名為七星石呢?現在我告訴大家。明代在這里放的的確是七塊石頭,而最小的那一塊則是清代增添上的。關于七星石的說法每個朝代都不同。在明代,有個道士和皇帝說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于國家,所以就在這里放了象征著北斗七星的七塊石頭。而在清代,康熙皇帝為了給滿族愛新覺羅氏尋找從東北如主中原的理論依據,就派人考察山脈,發現泰山是長白山的余脈,所以就在原來七塊石頭的東北方有放了一小塊兒青石,象征東北長白山,如果按這種說法,那八塊石頭就應該叫做七峰東岳。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齋宮。齋宮占地四公頃,建成于永樂十八年,現在我們看到的齋宮是清乾隆年間改建后的規制;实奂捞熘,要到天壇齋宮齋戒三天,三天以內不能做任何事。應為齋宮是皇帝的住所,所以建筑等級較高,建筑物精美,素有“小故宮”之稱。

          再向前走就是神樂署了。神樂署于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原名“神樂觀”,清乾隆八年改為“神樂所”,乾隆二十年又改為“神樂署”。神樂署是專門演習神樂舞的場所,最重要的曲子是中和韶樂和丹陛大樂。

          我們已經看完了五大建筑群中的四組,現在我們一起去看看最后一組——犧牲所。犧牲所是用來飼養祭祀犧牲的場所。犧牲所坐北朝南,有北方十一間,中間三間供奉犧牲之神。

          中國封建統治延續了兩千多年,天壇的規劃、設計思想,體現了它的合理性。祭天已成為歷史的過去,但凝結了古代匠師智慧和血汗的神壇將作為世界遺產永久保護傳世。它將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永遠發揮著史料、借鑒和教育三大作用。今天我就為大家講解這么多了,現在大家可以自由的去公園里看看,請大家注意安全,半個小時后我們在東門集合。

        天壇導游詞9

          我們現在們在天壇的昭亨門,也就是現在天壇的南大門。

          天壇,位于北京城區的東南部,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天壇,建于明朝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與紫禁城(故宮)同時興建。

          耗時14年,距今已有580多年歷史。

          其占地273公頃,比故宮大3.7倍,略小于頤和園。

          整個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分為內外壇兩大部分,各有壇墻圍括。

          外壇墻總長6416米,原來僅設西門,為天壇的正門,是當年皇帝前來天壇祭祀時進出的大門。

          現在的東、南、北各門,都是后來開辟的。

          內壇墻總長3292米,分設有東、南、西、北四大“天門”。

          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此處舉行,名為天地壇。

          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郊另建方澤壇(地壇)后,才實行天地分祭,從此這里專門用于祭天,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壇。

          歷代封建皇帝對祭天活動都極為重視,每年要兩次親臨天壇祭天。

          第一次是在農歷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舉行祈谷禮,祀(si)“皇天上帝”保佑五谷豐登,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壇稟告五谷業已豐收,感謝天帝的保佑之恩。

          新中國成立后,天壇回到了真正當家作主的人民手中,并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從南門進去,向北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在昭亨門西面的三座高大的石臺,它叫作臺。

          臺上有長桿,叫望燈桿,該桿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桿長九丈九尺九寸。

          祭天時,三根燈桿上各吊一只直徑六尺、高八尺的大燈籠,所用特制,長四尺,粗一尺,并鑄有凸龍花紡。

          燃點時不滅,不流油,不剪蠟花,可燃燒十二個小時,名為“蟠龍通宵寶蠟”。

          此刻在我們眼前的便是圜丘壇俗稱祭天臺,這是名副其實的天壇。

          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欄圍護的三層石造圓臺,通高五米,明、清兩代,每年冬至日皇帝親臨的祭天禮儀,就在此壇舉行。

          圜丘壇在建筑形式上,有著許多神奇有趣的說法。

          這是我國古代人民巧妙運用幾何學原理設計的一座杰出建筑,各項建筑材料的數學計算均極其精確,其中包含“九”的含義與運用深為中外廣大游人所贊嘆與稱奇。

          圜丘壇共分三層,每層四面各有臺階九級。

          每層周圍都設有精雕細刻的漢白玉石欄桿。

          欄桿的數字均為九或九的倍數,即上層72根、中層108根、下層180根。

          同時,各層鋪設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數。

          如最上層的中心是一塊圓形大理石(稱作天心石或太極石),從中心石向外,第一環為9塊,第二環18塊,到第九環81塊;中層從第十環的90塊至十八環的162塊;下層從十九環的171塊至二十七環的243塊,三層共378個“九”,為3402塊。

          同時,上層直徑為9丈(取一九),中層直徑為十五丈(取三五),下層直徑為21丈(取三七),合起來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數,而且還有“九五”之尊的含義。

          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設計建造祭壇呢?原因是:一、據神話傳說,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體的至高與至大。

          二、在我國古代把單數(奇數)看作陽數,而將雙數(偶數)視為陰數。

          天為陽、地為陰。

          天壇是用來祭天的,只能用陽數進行建筑。

          而“九”又被視為“極陽數”,這是最吉祥的數字。

          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而這種設計規制,卻反映出當時工匠們高超的數學知識和計算才能,實在令人嘆服。

          從南門進入圜丘壇,在內墻南隅有一座用綠琉璃磚砌成的燔爐,是祭天時焚燒松柏木和祭祀后燒祝版、祝帛的地方,燔爐旁有一座瘞坎,祭典結束,把揚供全牛的尾毛血等埋在坎內,像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的意思。

          大家看在燔爐前排有8座燎爐,這些是專為祭天時焚燒松柏枝、松花、松塔等用的,在壇東、西門內還各有一對。

          現在我們來到了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

          殿高19.5米,底部直徑15.6米。

          磚木結構,整個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撐,頂無橫梁,由眾多斗拱層層上疊,天花板層層收縮,組成美麗的穹窿圓頂式的藻井。

          殿內正中的石臺寶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寶座前左右的石臺,是放置皇帝歷代祖先牌位之處。

          殿外的東西配殿,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風雷諸神牌位之所。

          現按原樣陳列,并塑有清代祭天官員的蠟像。

          現在是我給大家介紹回音壁,它是指圍括皇穹宇和東西配殿的高大的圓形圍墻而言。

          圍墻周長193.2米,直徑61.5米,墻高3.72 米,厚0.9米。

          如果兩個人分別站在院內東西配殿后的墻下,均面部朝北對墻低聲說話,可像打電話一樣互相對話,極其奇妙有趣,這就是回音壁得名的由來。

          下面介紹的是迷人的圓心石回音 圜丘壇上層中心有一塊圓心石,是游人最感興趣的又一奇妙之處。

          當你站在圓心石上輕聲說話時,自己聽起來聲音很宏大,有共鳴性回音之感。

          但站在第二、三環以外的人,則無此種感覺。

          為什么呢?原來,這也是一種聲學現象:由于壇面十分光潔平滑,聲波傳到周圍等距離的石欄圍板后,能夠迅速地被反射回來。

          據聲學專家測驗,從發音到聲波再回到圓心石的時間,總共僅有零點零七秒鐘。

          說話者根本無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圓心石的人聽起來,其共鳴性回音就格外響亮。

          封建統治者則把這種聲學現象說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萬民對于朝廷的無限歸心與一致響應,同時并賦予“億兆景從石”的美名。

          我們從在皇穹宇的西面出在,在這里有一株古柏,名為九龍柏,樹干扭結糾屈,宛如九條盤旋而上的蟠龍,故此得名。

          據傳這棵古柏生長于建壇之前,已有近千年歷史。

          天壇境內廣植有樹齡悠長、樹身高大、四季不凋、繁茂蒼翠的松樹和柏樹。

          樹海林濤,森森淼淼,以造成一種“海闊天空”的廣漠景象。

          我們現在腳下的路叫做丹陛橋,這明明是一條筆直坦蕩的大道,為何又稱“橋”呢?因為在道路下辟有一個券洞,與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體交叉,故稱為橋。

          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石砌臺基大道。

          全長360米,寬約30米,整個橋體由南向北逐漸升高,南端高約1米,北端高達3米左右。

          如此設計建造,一則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則表示從人間到天上,具有遙遠的路程。

          丹陛橋為天壇內壇的主軸線,起著連接南端圜丘壇和北端祈谷壇兩組建筑物的重要作用。

          橋面中心線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兩側的條石道,分別叫“御道”和“王道”。

          天帝神靈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此刻我們腳下的便是進牲門-俗稱“鬼門關”,為什么要叫“鬼門關”呢?因為于祭日前,外壇西南隅犧牲所的“所牧”和“所軍”,需從此洞門自西向東趕運牛、羊、鹿、兔等至宰牲亭屠宰。

          這一活動叫“進牲”。

          因凡經過此門的牲畜,全被宰殺無存,用以制作供品,故有“鬼門關”之稱。

          沿著丹陛橋繼續向北走,現在在我們左邊的是具服臺,它位設于丹陛橋北段東側,為一座凸字形平臺。

          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禮時,更換冕服(祭服)的地方。

          在西面是齋宮,坐落于西天門內大道南側的松柏綠樹叢中,原是封建皇帝來天壇祈谷、祀天前進行齋戒沐浴的地方。

          齋宮占地四萬平方米,建筑呈四方形,內有正殿、寢宮、鐘樓等。

          四周筑有兩重圍墻和一道護城河,建筑講究,警衛森嚴。

          走進齋宮正門,迎面便是氣勢巍峨的正殿,紅墻綠瓦,甚為壯觀。

          據說用這種綠瓦以表示皇帝至此不敢妄自尊大,而只能“對天稱臣”的意思。

          殿分五間,呈拱券形,為磚砌結構。

          整個殿堂不用梁、枋大木,因此也叫“無梁殿”。

          殿前丹墀上有兩座石亭,右邊的一座較小,是放時辰牌位的 地方。

          左邊的`一座呈正方形,較為高大,名“齋戒銅人石亭”。

          據史料記載:皇帝齋戒期間,亭內設方幾一 張,罩黃云緞桌衣,上設一尺五寸高的銅人像一尊。

          銅人雙手恭奉簡牌一枚,上刻“齋戒”二字,以使皇帝“觸目驚心,恪(ke四音)恭罔懈”。

          意思是要皇帝有所警惕,不忘用心齋戒。

          齋戒銅人在清代有三種形式:一為唐朝名臣魏征像,一為明初樂官冷謙像,一為明代太監剛炳像。

          相傳這三人在歷史上都以剛直敢諫而著稱。

          此是明洪武十一年定下的制度,清代也沿用了下來。

          按規定,這里所設的銅人為冷謙像。

          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祈年殿和祈谷壇,這里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圣地。

          祈年殿采用上屋下壇的構造形式,三重檐逐層向上收束,作傘狀,豎立于高5.6米,占地5900平方米的三層白石雕欄環抱的圓壇之上,祈年殿俗稱無梁殿,整座建筑不用大梁長檁及鐵釘,完全依靠二十八根擎天柱及眾多的枋、木兌、桷、閂支撐和榫接起來。

          該殿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呈長方形。

          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圓殿,并自上而下依次覆蓋青、黃、綠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

          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為今名,同時一律改為覆蓋深藍色琉璃瓦,以象征藍天。

          光緒十五年(1889),該殿毀于雷火,次年又按原樣重建。

          陳列于殿前的青銅大鼎爐,均是幾百年前的文物。

          殿內柱子的數目,據說是按天象設立的。

          里層的四根鎏金通天柱,叫“龍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徑1.2米,兩人也難合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

          中層的12根朱紅金柱,象征一年12個月。

          外層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個時辰。

          中層12根金柱和外層12根檐柱相加為24根,象征一年中的24個節氣。

          金柱、檐柱和龍井柱相加為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

          再加大殿寶頂藻井周圍的8根童柱,共計36根,象征36天罡。

          寶頂中心的雷公柱,則象征著天帝的“一統天下”。

          下面我們看到的是皇乾殿,原是平時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祈谷壇寢宮之稱。

          后來,祭祀儀式中所使用的旌旗、儀仗、樂器等物亦存放于此。

          內藏不少祭祀文物,現按原樣陳列,并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蠟像,常年供游人觀覽。

          位于祈年殿臺基前院落的東西兩側的是東、西配殿,原是分別放置日、月、星、辰和云、雨、風、雷諸神牌位的地方。

          現分別辟為陳列宮廷祭天古樂、禮儀,以及日、月、星、辰等神牌位之處。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神廚”從前是為祭祀宰殺牲畜和制作祭品的地方。

          下面看到的是神庫,是收藏祭品的庫房。

          現在經過呈“W”字形長廊,它共七十二間,起著連結祈谷壇、神廚、神庫及運送祭品的重要作用。

          該長廊的間數正好與72地煞的數字相同,過去傳說這是地煞鬼聚集的地方,廊內燈籠式豎燈暗淡,陰森可怖。

          后來將其窗坎拆除,從而長廊景觀大變,成為人們游樂的好去處。

          天泉井于神庫門前有一眼水井,因其水清味甜而得名。

          祭天祈谷時用的供饌和糕點,全用此水調制。

          現在在我們左手邊的是七星石位于長廊東南側的曠地中,共有七大一小石塊。

          但為何稱作“七星石”呢? 據傳說,明永樂帝遷都北京時,想修建一座祭天地的壇廟建筑,但難找到合適的地方。

          這時,有一晚他夢見天上北斗七星落地于此,謂之天遂人意,為其解了不決之難,從而降旨于此地建造祭壇。

          據資料記載,七星石為明代嘉靖九年,經人工雕鑿后而置于此處的。

          嘉靖皇帝十分迷信道教,道士對他說,祈年殿東南方太為空曠,這對他的皇位、壽命不利。

          于是便設七星石在此,以鎮壓風水。

          在七星石東北隅還有一塊小石頭,據說這是清朝統治者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功德而增置的。

          其設于七星石的東北方向,用以表示不忘本源之意。

          這里是天壇的東門,關于天壇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謝謝大家。

          天壇回音壁導游詞【3】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在今后的幾天里你們就叫我季導就可以了。

          首先歡迎各位來到這美麗雄偉的天壇!今天我們主要參觀祈谷壇、祈年殿、圜丘壇、齋宮等名勝古跡。

          參觀的時候,請大家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或者隨身攜帶的塑料袋,爭做文明游客喲!

          天壇其實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場所,位于正陽門外東側。

          壇域北呈圓形,南為方形,寓意為“天圓地方”。

          內壇——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分為南北兩部分。

          游客們,你們看這北邊的建筑,它叫“祈谷壇”。

          相傳在清、明兩朝時,因為當時生產力非常低下,收成都是老天爺掌握的,所以就在北邊修建了一座專門祈禱豐年的“祈谷壇”,每年由皇帝在春天向老天祈求,賜予人間好的收成。

          請大家跟著我走,我們現在來到了內壇中心建筑“祈年殿”。

          ()它坐落在三層圓形的高大的石臺墓上,是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0米。

          三重殿均有深藍色的琉璃瓦,層層縮小,顯放射形,頂上冠以巨大的鎏金寶頂。

          這座大殿在建筑與造型上都有很大的藝術價值。

          潔白的臺基象征白云,深藍色的殿頂象征蒼穹,柱子、彩畫、鎏金寶頂象征彩霞,綜合而成為藍天玉宇的優美造型。

          游客們快看啊,這南邊的雄偉建筑“圜丘壇”專門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座巨大的圓形石臺,名為“圜丘”。

          兩壇之間總長360米,高出了地面甬道,丹陛橋相連,共同形成了一個南北長1200米的天壇建筑軸線,兩側為大面積的古柏林。

          穿過甬道,我們看到的這座建筑物是西天門內南側的“齋宮”。

          據說是皇帝祈禱前齋戒時的住所。

          “齋宮”也因此得名。

          聽了我的介紹,你們一定很想仔細游賞一下天壇的美景,拍拍照,留個念。

          下面的時間就留給大家,大家有足夠的時間暢游。

          1小時以后,我們還在這里集合,希望大家遵守時間,注意保持園內衛生。

          一會兒見!東江湖景區導游詞武夷山導游詞作文五臺山導游詞

        天壇導游詞10

        親愛的游客們:

          大家好!歡迎來到北京著名的旅游景點——天壇。我是你們的導游丁培爾,大家能夠叫我丁導。

          祈年殿建于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筑物,也是北京旅游的標志。1751年修繕后,改名為祈年殿。數年后按原樣重建,就是我們此刻看到的`樣貌。祈年殿四周的圍墻是方方正正的,而祈年殿本身從下至上都是圓形的,這代表了“天圓地方”。

          殿中有28根柱子,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最長也是最精美、紅色雕金的四根柱子,位于中央,叫“龍柱”,代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第二種是位于中圈朱紅色的十二根柱子,叫“金柱”,代表一年中的十二個月。第三種是位于外圈與殿身成一體的十二根巨柱,叫“檐柱”,代表一天中的十二個時辰。第二種加第三種24根柱子代表了一年中的24個節氣,三種總共28根柱子代表了28個星宿。據說祈年殿是仿照古代明堂設計建造的。天壇的美景說也說不盡,看也看不完,大家能夠細細欣賞。

          天壇公園是文化遺產、名勝古跡,游玩時請注意愛護文物,不要亂涂亂抹,并注意環境衛生。兩小時后我們大門口見,祝大家玩得開心!

        天壇導游詞11

        各位游客:

          大家好!這天,我們要瀏覽的是舉世聞名的天壇。

          天壇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天北京城內崇文區永定門大街東側,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增建圜丘壇、皇穹宇,改稱天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之地。

          天壇由圜丘、祈谷兩壇組成。此刻大家看到的是圜丘壇,壇北為皇穹宇,是放置圜丘祭祀神牌之處。東西各有配殿5間,周圍有圓形圍墻環繞,墻壁面平整光滑,聲波可由墻壁傳遞,這就是有名的“回音壁”。此刻參觀的是祈谷壇,這個大門稱祈年門,門北為壇,上層壇面正中是祈年殿。殿高38米,直徑32.72米。殿內設雕龍寶座,是祭祀時放神牌的地方。祈年殿之北還有皇乾殿,是祈谷壇奉祀神位的'供奉所。

          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天壇經多次維修,今已成為天壇公園,其龐大而獨特的建筑藝術,在中外游客中享有極高的聲譽。

        天壇導游詞12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

          天壇是王屋的主峰,高峰聳寺深古縱橫,一峰突起,萬峰臣伏,唯我獨尊,從南向北看中間高,兩邊低,好似屋頂像王者之屋,稱王屋山。天壇原名叫瓊林臺,因皇帝在山頂設壇祭天,后人為了紀念,該為天壇。為了紀念皇帝老師華蓋對皇帝指點,把天壇峰前的山叫華蓋峰。

          我們走過天壇,又來到了望景寺,那里能夠這人觀賞天壇的風景。

          天壇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禮貌保護單位。于北京正陽門,東南方自,為明清兩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壽年專用祭壇,是世界上此刻規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總面積273平方米。1918年作為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壇為三層圓形石臺,壇區占地20萬余平方米。因此;明清時期北京的天壇與歷朝代郊壇有一脈相承的淵源。

          天地壇遂改稱為天壇。消沿明制,天壇一稱沿用至今。從乾隆八年1743年起,對天壇建筑進行了多次修理,天壇最后構成了南北兩壇,規制嚴謹的盛郎風貌。

          天壇到處有美麗的'風景,說也說不盡,期望你有機會細細游賞。

          各位游客,我的介紹就到那里,如在參觀游覽的過程中有其他問題,請向我詢問,我會再進行講解。謝謝大家!

        天壇導游詞13

        游客們:

          大家好!此刻我們位于北京市崇文區天壇路,我想有的朋友已經猜到了,我們的下一個景點就是美麗的天壇。

          天壇,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占地約270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南有天壇祭天,東有日壇祭太陽,西有月壇祭月亮,其中,天壇最光彩奪目。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豐登的場所。

          同時,它也是中國木結構建筑的頂峰,全用木材就完成了這一驚世杰作。天壇另一美妙之處,是奇妙的回聲。站在中心叫一聲,你會聽到從地層深處傳來的`明亮而深沉的回響,這聲音仿佛來自地心,又似乎來自天空,所以人們為它取了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名字“天心石”。在皇穹宇的四周有一道厚約0.9米的圍墻,你站在一端貼著墻小聲說話,站在另一端的人只要耳貼墻面就能聽得異常清晰,并且還有立體聲效果哦!這就是神奇的“回音壁”。這證明500年前的中國人已經能夠運用聲學原理。

          游客們,此刻請大家參觀一小時,然后到門廳集合。

        天壇導游詞14

        各位游客:

          你們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壇。天壇是明朝的永樂皇帝建成的祭天的圣壇。

          來到圜(huan)丘壇下,我們馬上要開始登壇了,不過您要留心數一數,每層的壇面都有多少臺階。到了最高層大家會發現,壇上的所有的臺階都是九或是九的倍數。這些難道是巧合嗎?當然不是,因為九是極陽數,所以工匠使用這個數字來賦予圜丘壇“崇高”之意。

          說完了神壇的奇妙,我再給你們介紹一下祭天大典的盛況。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在這里祭天,在這個典禮上,特別提到的是皇帝恭讀祝文站在的地方,就是這塊天心石。它是天壇三大聲學現象之一,在這里朗讀的時候,聲音特別洪亮,各位游客不妨體驗一下,也像當年的皇帝一樣,向上天訴說自己美好的愿望。

          今天的觀光游覽就要結束了,在天壇的這段時光希望成為北京之游的永恒記憶。同時也請您把天壇的祝福帶給您的家人、朋友。

        天壇導游詞15

          大家好歡迎來到天壇

          天壇位于北京市崇文區在永定門內大街路東.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場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 (1420 年 ), 以后經過不斷的改擴建,至清乾隆年間最終建成.天壇占地達 273 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 皇穹宇、齋宮、神樂署、犧牲所等.1918 年辟為公園.

          天壇分為內、外兩壇,內壇由圜丘、祈谷壇兩部分組成,內壇北部是祈谷壇,內壇南部是圜丘壇,一條 360 米長的丹陛橋連綴兩壇,兩壇的主要建筑就集中在丹陛橋兩端,丹陛橋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丹陛橋也稱海攫大道 , 是一條巨大的磚砌高臺商道,也是天壇建筑的主軸線.在丹陛橋的東側建有與天壇祭祀功能相適應的附屬建筑:宰牲亭、神廚、神庫 等.丹陛橋西側有齋宮 , 齋宮是舉行祭天大典前皇帝進行齋戒的`場所.外壇為林區 , 廣植樹木,外壇的西南部有神樂署,是明清時期演習祭祀禮樂及培訓祭祀樂舞生的場所.

          神樂署、齋宮都是祭壇的附屬建筑,是祭祀大典的服務用房 , 故齋宮、神樂署都是坐西向東,其建筑規格、瓦色、裝飾彩畫均遜于天壇的祭祀建筑,強烈地表達了中國古代的。

        【天壇導游詞】相關文章:

        天壇的導游詞08-25

        天壇導游詞05-19

        天壇導游詞06-12

        天壇的英文導游詞12-25

        天壇導游詞口試12-25

        有關天壇的導游詞11-15

        【推薦】天壇導游詞02-25

        天壇導游詞【推薦】03-26

        【熱】天壇導游詞05-04

        天壇英文導游詞01-17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