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山導游詞范文介紹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導游,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員在游覽時為口頭表達而寫的講解詞。那么導游詞應該怎么寫才更有條理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銅山導游詞范文介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銅山導游詞范文介紹1
各位旅客大家上午好,歡迎來到徐州,徐州位于江蘇省的西北部,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五省通衢”和“兵家必爭之地”之譽。為東部沿海與中部地帶、上海經濟區與環渤海經濟圈的結合部。京滬、隴海兩大鐵路在此交匯,京杭大運河傍城而過。公路四通八達,為全國重要水陸交通樞紐和東西、南北經濟聯系的重要“十字路口”。1945年正式設市,現轄豐、沛、銅山、睢寧4縣,邳州、新沂2個縣級市,云龍、鼓樓、泉山、九里、賈汪5區。全市總面積1125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963平方公里?側丝900多萬,年平均氣溫14℃。
徐州擁有6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江蘇省最古老的城市。中國第一個布衣皇帝—漢高祖劉邦出生地和發跡地,數百年的兩漢盛世造就了博大精深的兩漢文化。徐州的兩漢文化遺存,以“漢代三絕”—漢墓、漢畫像石、漢兵馬俑為代表。除此之外,漢皇祖陵、項羽戲馬臺、楚漢鏖戰的九里山古戰爭遺址、霸王別姬處、虞姬墓、以及劉邦榮歸故里吟唱千古名句《大風歌》的歌風臺等。徐州其他的文化遺存還有彭祖井、彭祖祠、放鶴亭、黃樓、東坡石床、快哉亭、唐代摩崖石刻、關盼盼的燕子樓、北魏大石佛、蘇北第一寺—興化寺、以明清民居為特色的民俗博物館、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園林等。
徐州自然風光兼有北方的豁然大氣和南方的鐘靈秀麗。云龍湖水質清澈,仿佛一顆明珠鑲嵌在市區南部。綠波層涌的泉山森林公園、玉帶迴轉的故黃河風光帶、臨波倚翠的云龍湖濱湖公園以及多條景觀路工程,使徐州披戴著一襲醉人的錦山繡水。
徐州市旅游設施配套完善,旅游綜合接待能力不斷提高,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總收入不斷增長,正逐漸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游勝地。
漢文化景區1.景區概況:徐州漢文化景區由原獅子山楚王陵和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整合擴建而成,位于徐州市區東部,東起三環路,南至隴海線,西接津浦線,北迄駱駝山,總占地面積1400畝。是以漢文化為特色的全國最大的主題公園,占地1400畝,囊括了被稱為“漢代三絕”的漢墓、漢兵馬俑和漢畫像石,集中展現了兩漢文化精髓,它是徐州區域內規模最大、內涵最豐富、兩漢遺風最濃郁的漢文化保護基地。景區由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按照國家4A級旅游景區標準設計,總體目標是將其打造成為集歷史博覽、園林景觀、旅游休閑于一體的漢文化保護基地和精品旅游景區。
2.漢文化廣場:景區的主入口——漢文化廣場,廣場東西長約280米,南北寬約90米,占地18000平方米,采取規整莊嚴的中軸對稱格局。其空間定位以東西為走向,依次布置了入口廣場、司南、兩漢大事年表、歷史文化展廊、辟雍廣場等景點,終點矗立漢高祖劉邦的銅鑄雕像,由江蘇省美術館油雕院吳支超教授設計制作,雕塑高5米,花崗巖材質,底座高4米,花崗巖貼面。其余是大塊綠地,鋪地分隔,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并設有花壇。西入口兩側各設一小品,龍頭噴水,并鑲嵌反映劉邦生平的漢像畫浮雕,是一座布局對稱、體現漢代文化高品位的市民休閑廣,構成完整的空間序列。廣場的鋪裝以仿制的漢磚為主要材料,圖案取漢代畫像中常見的勾連云紋等裝飾圖形。兩漢大事年表四周設計了少量的水景。水的使用,不僅可以與石材形成一剛一柔的對比,更成為兩漢文化廣場中將各個景點聯系起
來的手段,而且水體在園林廣場設計中更具有獨特的功效。游客可以從中感受到“一勺則江湖萬里”的恢弘氣魄,領略兩漢文化源遠流長的魅力。廣場的設計猶如一段立體空間化的漢賦,通過“起”、“承”、“轉”、“合”四個章節,抑揚頓挫、弛張有度,將漢風古韻自然呈現出來。
3.漢兵馬俑館始建于1984年,位于獅子山西麓,館內共有6條俑坑,出土各類彩繪陶俑4000余件,徐
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州獅子山漢兵馬俑是繼秦始皇兵馬俑、咸陽楊家灣兵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發現。徐州漢兵馬俑俑坑開挖在距離地表4米以下的原生土層中,并隨山坡走向呈東高西低之勢。這支由步兵、車兵和騎兵組成的兵馬俑軍陣,是西漢早期楚王國實戰軍隊的地下縮影。
2006年初,漢兵馬俑博物館新館建成并對外開放。新館由“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和“徐州西漢軍事博物館”兩大部分構成,建筑面積近6000平方米,建筑主體呈長方形,屋頂為仿漢四坡頂,入口兩片L型長墻形成通道,北、西、南三面環以高檔土墻,從外觀看,整個建筑的一半像藏于地下。簡潔的外觀營造了一個幽靜的歷史氛圍,與周圍的山水等自然景觀相呼應,創造了一個形式簡潔、空間豐富的博物館建筑,使得游客在領略兵馬俑軍陣布局概貌的同時,更深入理解兵馬俑所具有的豐富時代內容。
4.水下兵馬俑館是國內首座建筑于水中的博物館。該館建筑在五號、六號兵馬俑坑的原址上,形狀為兩座方形桷斗狀建筑。建筑所在處曾出土過騎兵俑坑和馬俑坑,后因當時磚瓦廠施工建設,俑坑被破壞,坑內陶俑已被悉數取出。水下兵馬俑館展出了復原的俑坑和精心修復的兵馬俑。
5.竹林寺是為了紀念我國第一位比丘尼——凈檢法師而建。凈檢法師俗名仲令儀,為西晉末年彭城人。童年隨母遷居洛陽,經歷喪父、亡夫之痛后,走入佛門,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比丘尼,隨后凈檢法師與信友一起在洛陽宮城西門建立了第一座眾尼寺廟——竹林寺。凈檢法師圓寂后,故鄉人為了紀念她,于東晉永和年間,在徐州市區東郊獅子山上修建竹林寺。后歷朝屢廢屢建,明清時期為徐州八大寺之一,直至上世紀50年代完全廢毀。
最具傳奇色彩的是,獅子山竹林寺中原供奉一尊明代木制貼金的韋馱菩薩像,后為躲避戰火埋于地下。1940年日軍侵入徐州后,日軍隨軍翻譯中島吉一于一夜晚隨無形腳步聲在竹林寺后院中挖出了韋馱菩薩像,后帶回日本供奉在家。1973年,中島吉一病危,臨終前囑咐其女婿森秀敏將菩薩歸還中國原竹林寺。1998年9月,森秀敏先生借旅游來徐,到獅子山尋訪竹林寺未果,深表遺憾。后經介紹見到徐州市佛協會長國光法師,商談后約定歸還佛像。2000年4月17日,75歲的森秀敏先生按照約定,帶著韋馱菩薩像從日本飛抵徐州,將國寶恭還徐州佛協,并期望在有生之年為復建竹林寺盡力,看到韋馱菩薩像回到徐州竹林寺供奉。
為了紀念凈檢法師排除萬難,皈依佛法及其弘法利生的精神,重現韋馱菩薩像供奉于竹林寺的那段歷史,以此加強中日佛教的民間交流,促進中日兩國友好合作關系,徐州市政府決定在獅子山北側駱駝山上重建竹林寺,并在竹林寺內專門開辟了凈檢法師紀念堂,供全國信徒祭拜。
漢文化景區二期工程——竹林寺項目主要包括竹林寺、觀音閣、南北山門、鐘鼓樓、游步道、停車場等,占地16.67公頃,總建筑面積3150平方米,房屋拆遷面積約3.8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3億元。
6.漢畫像石長廊作為漢文化景區三期景觀綠化改造的一部分,被列為城建重點工程,該項目位于風景秀麗的云龍區漢文化景區內,獅子潭東岸,與景區一期水下兵馬俑館、漢文化交流中心及二期竹林寺相連。
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搭瓦檐、封檐口、完善內部構造。漢畫像石長廊已初具雛形,似一條曲折的長龍,繞著獅子潭東岸蜿蜒而去,依地形變化而變化,盡其有利地勢,以簡約為宜,保存了原生態地貌,穿插叢林之間,貫通南北長廊,立于獅子潭東岸,跨越式平臺親近水面,兩端連接水下兵馬俑和交流中心,如此設計既增加了觀賞性,又解除了游客徒步的疲勞。
外立面青灰色的主色調古樸雅致,長廊的屋檐造型也極為獨特,與以往的長廊或平頂或尖頂不同,漢畫像石長廊的屋檐高低起伏、或寬或窄、錯落有致,構建成一種別具匠心的不規則幾何形狀。
唐主任告訴記者,漢畫像石長廊以陳列展示“漢代三絕”之一的漢代畫像石為途徑,突出以人為本,確立“漢畫藝術文化體驗”的展示理念,為人們提供感官體驗、情感體驗。
該工程由清華大學設計研究所規劃設計,占地約10余畝,總投資1000萬元,全長約300米,建筑面積近3000平方米,結構設計為混凝土框架結構和現代鋼結構組成,長廊內設有展廳、游客服務中心、衛生間。
7.楚王陵處于景區核心區的獅子山楚王陵為西漢第三代楚王劉戊之墓。該陵墓“因山為陵,鑿石為藏”,形制奇州獅子山漢兵馬俑是繼秦始皇兵馬俑、咸陽楊家灣兵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發現。徐州漢兵馬俑俑坑開挖在距離地表4米以下的原生土層中,并隨山坡走向呈東高西低之勢。這支由步兵、車兵和騎兵組成的兵馬俑軍陣,是西漢早期楚王國實戰軍隊的地下縮影。
2006年初,漢兵馬俑博物館新館建成并對外開放。新館由“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和“徐州西漢軍事博物館”兩大部分構成,建筑面積近6000平方米,建筑主體呈長方形,屋頂為仿漢四坡頂,入口兩片L型長墻形成通道,北、西、南三面環以高檔土墻,從外觀看,整個建筑的一半像藏于地下。簡潔的外觀營造了一個幽靜的歷史氛圍,與周圍的山水等
自然景觀相呼應,創造了一個形式簡潔、空間豐富的博物館建筑,使得游客在領略兵馬俑軍陣布局概貌的同時,更深入理解兵馬俑所具有的豐富時代內容。
銅山導游詞范文介紹2
各位游客朋友,歡迎您來到有“中原北戴河,天中大森林”之稱的銅山湖風景區參觀游覽。本景區位于泌陽縣城東25公里處,新陽高速及411省道直達景區,交通十分便利。于2004年10月被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它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銅山腳下。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游客集散旅游服務中心——開來山莊,它是河南省國稅局修建的三星級賓館,各項服務設施齊全,功能完備,是游客療養、度假的好去處。現在我們要準備登船了,提醒大家一定要服從工作人員的安排,穿好救生衣。
“舟搖搖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隨著游船的啟動,現在我把銅山湖概況為大家介紹一下。
銅山湖原名宋家場水庫,它始建于1959年,于1969年建成,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有灌溉、發電、養殖及旅游的綜合利用型水庫。景區總面積1000公頃,總庫容1.33億立方米,蓄水面積16平方公里,年產鮮魚40萬斤,以鰱魚、鳙魚、鯉魚、青魚及名貴經濟魚——銀魚為主。銅山湖已成為豫南主要的水產養殖基地之一和泌陽縣的商品魚生產基地。銅山湖是天然水質,無污染,達到了國家一級飲用水標
準,可自然飲用,這里的水好,所以產的魚更是個大體肥,每年水產隊捕撈出來的百斤以上大青魚達二三十條。銅山湖魚湯,魚嫩湯鮮,譽滿中原,蜚聲武漢,曾獲得河南省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許多人不遠千里來到咱們景區暢游銅山湖、喝鮮魚湯、吃地鍋饃,堪稱是一享受,更有幸者還能夠一睹銅山湖水怪的真面目。
提起銅山湖水怪,也是我們景區神秘誘人的一大亮點。自從84年水庫職工馬海利首次發現水怪之后,已有上百人次目睹了水怪的發生,包括中央電視臺、《中國青年報》在內的全國30多家新聞媒體都曾先后予以報道。其實清道光《泌陽縣志》中就曾記載出現過水怪,算來在泌陽出現已300多年。據目擊者講,那動物出現時水上刮起龍卷風,平靜的水面突然掀起巨浪,它頭呈蛇狀,長著兩只短角,兩眼如鴨蛋大小,泛著淡淡的綠光。怪物嘴呈簸箕狀,兩排尖牙并露,核桃大的鼻孔中噴出水柱,頸粗如水桶,皮膚粗糙,身上有銅錢般大小的灰色鱗片。據捕魚者講,每次下網捕魚時魚網下面經常被咬破,破洞處能駛過一輛汽車。銅山湖水怪已成為全國四大水怪探源地之一,并引起國內生物專家的關注。
咱們銅山湖湖中有島,島中有林。比較著名的島有鳥島、仙人掌島、富腳石島等。大家看我們左側就是面積有220畝
的鳥島,它是有鳥類天堂之稱的原生態鳥島,在河南省內也是很獨特的。整個島嶼上密生著黑松林,是鳥類的天然棲息地,主要有鷺鷥、白鷺、蒼鷺、野鴨、魚鷹等成千上萬只鳥在這里。各種鳥類在這里和諧相處,幾乎每棵樹上都掛有十幾個鳥蛋,鳥糞把鳥島堆滿了厚厚的一層,由于鳥島上有蛇,所以為安全起見不便請大家到島上參觀了。這正前方就是我們要參觀的第一個島——仙人掌島,上面布滿了野生的仙人掌,那么原本生長在熱帶沙漠的仙人掌,為什么會獨獨生長在我們北方的銅山湖中呢?相傳這是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栽到這兒的。當年,昭君被選入宮,途經銅山腳下,由于初次離家出門,心中十分想念家鄉的山水,到了銅山一看,這里的山水和湖北老家一樣的美,就忘情地玩起來。并讓人栽下從家鄉帶來的仙人掌,從此仙人掌便在這島上堅韌地生長起來。我們知道仙人掌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等功效,用刀刮去外皮,搗爛后,可敷火傷、急性乳腺炎。去刺,搗爛如泥,敷患處,治流行性腮腺炎等多種醫用價值。仙人掌在五六月份開黃花,果實是紅色的還可食用,在墨西哥被列為國花,大家小心它的刺內含有毒汁,若被刺后,易引起皮膚紅腫疼痛,瘙癢等過敏癥狀。
下面咱們要參觀的是富腳石島,有說是福腳石、佛腳石、
說法不一。在該島的后部有一奇石突起,從湖中遠眺極似一只沉睡的大佛。島的東側可以看到有一個深5cm,長1.6m左右的大腳印。大家可以試一試,當地人有個說法:在這兒睡一睡可以活到100歲,踏一踏可以活到98。關于這個腳印,有個傳說,魁星爺從北面城頂寨一路走來,他一腳踏在這里,另一腳踏在盤古山,再一腳登上太白頂。他走到哪里。便出富貴人。一方老百姓生活也會好起來,還要大富大貴。在泌陽縣城,古人為了紀念他,在城墻東南角,建有魁星閣。一到夜晚,燈火通明,故有“魁星夜火”之稱。關于這個島還有個傳說,當年王莽追殺劉秀到此,劉秀駕著祥云,一只腳剛落地,王莽已拍馬趕到,掄起大刀就砍,劉秀一閃身,一道白光,只見火光四濺,齊刷刷將水怪的一只頭砍下,滾落至銅山湖底。劉秀稱帝后,為感謝水怪的救命之恩,封為銅山湖大王。在這個大腳印不遠處,大家看像不像五個大腳趾頭印?這是長期以來由湖水沖刷自然形成的。
我們乘船返回到碼頭,下面將要到銅山湖森林公園參觀游覽。
銅山導游詞范文介紹3
徐州市的后花園——呂梁山風景區,位于徐州銅山區區東南20余公里處,東西約40公里,南北約10公里,面積186.22平方公里,包括徐莊、伊莊、張集、房村四鎮部分地區。區內群峰林立,低山丘陵共173座,山林資源豐富,植被類型多樣,森林覆蓋率達89.5%,空氣清新。區內湖泊眾多,包括呂梁湖、懸水湖、圣人窩水庫、下洪水庫、水口水庫、白塔水庫、楊洼水庫等等,沿故黃河兩岸分布七座大小水庫。
青山、碧水、奇石、古邑,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據初步調查統計,共有各種動物20余科近250余種,各種植物100余科近500余種。另外,區內還有豐富的“呂梁奇石”資源,因其渾厚蒼勁、氣勢磅礴的造型,深受奇石收藏者的追捧。
區內歷史文化悠久,古跡眾多,有古廟、遺址、古碑刻等。宋代王應麟所著《通鑒地理通釋》中寫道:“泗水至呂縣,積石為梁,故號呂梁。”位置即在今銅山區伊莊鎮呂梁村。歷史上,黃河改道流經徐州,著名險灘呂梁洪便在呂梁山下。春秋時期,孔子曾駐足呂梁洪邊,目睹“懸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的壯觀景象,留下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千古名句。
呂梁山風景區擁有多處旅游景點,尤以十一個景點聞名遐邇,即茫茫林海、古廟遺址、二郎玉山神石、天然溶洞、鰲臥沙丘、峰山觀洪、呂梁山烈士亭、鳳冠山古碑刻、呂梁奇石、平湖蕩舟、南山桃園。
茫茫林海
該區峰巒起伏,林相整齊,側柏林、針闊混交林加之較多的天然樹種和野生灌木花草形成一個天然花園。登高遠眺,林海茫茫一望無際,松濤呼嘯,極為壯觀。
古廟遺址
南宋期間,這里的廟宇自成體系,煙火鼎盛,以洞山白云亭為主體。山前有南天門,山后有后山廟,左右亦有配套建筑,“看山跑死馬,三天吃完一場米”的傳說,證實了廟宇之大、僧人之多。至今尚存古廟遺址和上山的步道及一段靠山碑等遺物。
二郎玉山神石
二郎玉山神石乃“二郎擔山趕太陽”所遺神石,該石位于呂梁風景旅游區的盧套村。這里群山逶迤,青嶺疊翠。城山、廣山、鰲呼山,三山鼎立。三座山頭相隔不足百步,成擁抱狀,俗稱三山抱頭。民謠說:“三山抱頭,不出閣老出王侯。”是民間傳說中的一塊風水寶地。
二郎玉山神石為兩塊,一立一臥,各重約千斤,間隔一個扁擔的距離。兩石原存于盧套塘土山東一片鵝卵石中,后遷于二郎玉山神石八角亭內。
二郎玉山神石八角亭內供奉二郎顯圣真君楊戩神像,神像為高級香樟木雕刻而成,高2.3米,高大威嚴,目光炯炯,右手持三尖兩刃刀。神像左右一立一臥兩塊巨石、即二郎玉山神石,石上有明顯繩勒痕跡。
二郎顯圣真君楊戩的母親是玉皇大帝的妹子,思凡嫁給凡間一個姓楊的男人后生下楊戩。玉帝因為妹子嫁給凡人有失身份,龍顏大怒,將自己的親妹妹壓在桃山底下,二郎楊戩長大后“斧劈桃山”,救出被壓在桃山之下的母親。
由于母親被壓在桃山之下太久,見不到陽光,身上長滿了白毛,二郎扶母親到山上曬太陽。玉皇大帝聞聽二郎“劈山救母”后,非常震怒,便放出九個太陽將二郎楊戩的母親活活曬死。
二郎楊戩又痛又恨,狂追天上九日,一手一個擒住了卻無處存放,只好就地掀起兩座大山將太陽壓住。再看看天上還有七個太陽亂竄,盛怒之下抄起一根扁擔挑起兩座大山追趕,抓到一個壓在山下,直到僅剩下最后一個太陽時方才罷手,這就是“楊二郎擔山趕太陽”的來歷。
玉皇大帝放出九個太陽曬死二郎楊戩的母親后,自知理虧,封二郎神楊戩為“英烈昭惠顯靈仁佑王”,道號“清源妙道真君”。但是二郎神楊戩對這個六親不認的舅舅始終心存芥蒂,不理不睬,堅決不住天庭,在下界享受香火。帳前有梅山七圣相伴,麾下有一千二百草頭神。對玉皇大帝“聽調不聽宣,被后人贊為“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钡膭傉瘛
當代著名詩人徐書信賦詩贊曰:“劈山救母孝為先,伐紂安良列上賢。性傲歸來梅嶺處,心高退隱灌江邊。不攀天眷蟠桃貴,只羨鄉鄰藜蕨鮮。危難生靈呼圣號,二郎神武正身懸!睂Χ缮駰顟靹傉话,無欲則剛的性格做了更加深刻的刻畫。
銅山導游詞范文介紹4
銅山位于江蘇省西北部,淮海經濟區的中心,環抱江蘇省徐州市區,地處東經116°43′—117°42′、北緯34°01′—34°35′之間。北部與山東省微山縣、棗莊市為鄰,南部與西南部接安徽宿州市、靈璧縣、蕭縣,東部與邳州市、睢寧縣交界,西北部與豐縣、沛縣毗鄰。
銅山區境東西長64.5公里,南北長61.5公里,總面積20xx.98平方公里。
銅山區西北、東南系黃泛沖擊平原,地勢平坦,河道縱橫,田園平整。東北、西南和東南部分地區為丘陵地區,是沂蒙山區南緣的剝蝕殘丘。京杭大運河橫貫北部,廢黃河自西北而東南穿越區境,構成“三片平原三片山、黃河故道一高灘”的地貌特征。
銅山區內西北片、東片以及東南片為平原,東南片廢黃河堤下沖積平原地勢較為平坦,自西向東緩傾,地面高程(以廢黃河基面為水準零點)30~28左右,地面坡降萬分之一。西北和東片平原地面高程39~27左右,地面坡降自西向東八千分之一左右。
廢黃河高灘是歷史上黃河泛濫而成。地勢高而平坦,高出兩岸地面5~7米,自西北向東南,地面高程45~35米,地降七千分之一。灘面4~10公里。
銅山區境內有700余座山頭,分布于東北、西南和東南三片。山丘海拔高程在50~200米之間,平均坡度小于9度,屬魯中南剝蝕山丘的南緣。其特點是:山頭孤立成片,山體矮小,低山緩丘,高低不平,不成山脈,山基線高程一般為50米。
銅山導游詞范文介紹5
銅山,古稱“大彭氏國”,迄今已有5000余年的悠久歷史,境內有“漢代三絕”之稱的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彰顯兩漢文化的精髓,特別是漢畫像石堪稱古代藝術瑰寶,與南京六朝石刻、蘇州明清園林齊名,并稱“江蘇三寶”。
2013年,銅山區有名勝古跡80余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茅村鎮的北洞山漢墓鑿山而筑地下宮殿500余平方米,其氣勢之宏大,結構之精巧,布局之奇特為全國罕見。茅村漢畫像石墓等出土的漢畫像石與南京六朝石刻、蘇州明清園林被列為“江蘇文物三寶”。
銅山旅游景點有:千佛洞、拔劍泉、呂梁山風景區、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圣人窩自然保護區、明代五進大院、北洞山漢墓博物館、古唐槐、茅村漢畫像石墓、張伯英藝術館、無名山公園、楚河風景區、月亮灣生態園、懸水湖、喻繼高藝術館、微山湖風景區、王學仲藝術展覽館、燕橋、桓魋石墓室、楚王山漢墓群、臺上古文化遺址、蔡丘古文化遺址、丘灣古文化遺址、彭祖故里、竹坡故里、崔泉、崔泉山莊遺址、任山館農民起義遺址、玉帶河觀光帶旅游區。
千佛洞
千佛古洞位于銅山大彭祖楚王的南坡,緊靠311國道。千佛古洞建于漢代,系在天然巖洞基礎上雕鑿而成,寺院懸砌于峭壁懸崖之間。洞深數10米,寬6余米,洞壁上刻有千余尊坐、臥、立不等佛像,一般高為20厘米,刻工高超,千代石數尊(分別為如來、文殊、普賢以及十八羅漢等)。洞門上千佛古洞舊石刻依存。洞內西南方有一子洞,洞內有一井約3米深,直徑1.5米,井水較旺。洞內西北方有一小洞,可容1人,彎腰側身方可入內。古洞深七余米,內可容十余人。洞旁原有廟宇1座,分前、后殿;東、西室。
拔劍泉
拔劍泉位于漢王鎮丁塘山下鎮政府附近,漢王鎮東北部緊靠徐州市區,東部與銅山新區相接,西部和南部與安徽蕭縣接壤。漢王鎮近城靠區,三環路擦肩而過,洛連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市區多條公交線路往返漢王,交通十分便利,景區進出條件較好。景區東北部5公里處有徐州云龍湖,拔劍泉也是云龍湖水的源頭;北部有大彭鎮楚王山漢墓群、千佛寺以及彭祖文化遺跡,東部有省級開發區銅山經濟開發區。
拔劍泉為一菱形泉眼,猶如寶劍插地時遺留的痕跡,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05年楚漢彭城之戰,漢王劉邦乘虛占領西楚國都彭城,楚霸王項羽聞訊,親率3萬精兵奪彭城,劉邦率隊退到漢王丁塘山下,人困馬乏,數日不得滴水。劉邦在走投無路、百感交集之時,猛的將寶劍往地上一搠,對天長嘆說“天亡我也!”不斷拔劍泉水隨劍涌出,同時他的坐騎也急躁不安地用蹄扒出了泉水,劉邦及其殘部才得以突圍。從此人們稱此泉為拔劍泉和馬扒泉,F在該泉晝夜涌出的水量2592立方米,溫度一年四季都是攝氏16度左右。
拔劍泉、馬扒泉現保存較好,已建成拔劍泉公園,占地5000余平方米,泉水日夜流淌,向北流入云龍湖,形成現在的玉帶河,漢王鎮政府也多次對該泉進行了疏浚修整,在泉的周圍修筑了拔劍亭、假山、曲橋、皇橋等,還重塑了劉邦象,修建了碑林、農趣館、茶藝室,目前漢王鎮政府區利用拔劍泉的品牌效應興建拔劍泉旅游度假區。
呂梁山風景區
青山、碧水、奇石、古邑,徐州市的后花園——呂梁山風景區,位于徐州主城區東南20余公里處,東西約40公里,南北約10公里,面積186.22平方公里,包括徐莊、伊莊、張集、房村四鎮部分地區。區內群峰林立,低山丘陵共173座,山林資源豐富,植被類型多樣,森林覆蓋率達89.5%,空氣清新。區內湖泊眾多,包括呂梁湖、懸水湖、圣人窩水庫、下洪水庫、水口水庫、白橋水庫、楊洼水庫等等,沿故黃河兩岸分布七座大小水庫。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據初步調查統計,共有各種動物20余科近250余種,各種植物100余科近500余種。區內歷史文化悠久,古跡眾多,有古廟、遺址、古碑刻等。另外,區內還有豐富的“呂梁奇石”資源,因其渾厚蒼勁、氣勢磅礴的造型,深受奇石收藏者的追捧。該區擁有多處旅游景點,尤以十大景點聞名遐邇,即茫茫林海、古廟遺址、天然溶洞、鰲臥沙丘、峰山觀洪、呂梁山烈士亭、鳳冠山古碑刻、呂梁奇石、平湖蕩舟、南山桃園。
微山湖風景區
微山湖風景區位于銅山區北部,面積約200平方公里。 “微山湖上水波蕩漾,蘆葦蕩里荷花飄香”,微山湖自然風光秀麗,湖中萬頃野生荷花連片盛天,蔚為壯觀,得到游客“黃山歸來不看岳,微山歸來不賞荷”之廣泛贊譽,被稱為“神州第一荷花蕩”。 “微山湖上靜悄悄,……那動人的歌謠……”,電影《鐵道游擊隊》主題歌《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響徹神州大地。一曲名歌,一條神奇的“湖上交通線”,將微山湖的秀美與革命傳奇故事天下傳揚。微山湖是現代著名的革命斗爭紀念地,抗日戰爭時期,以微山湖為根據地的“微山湖大隊”、“運河支隊”、“鐵道游擊隊”等革命武裝,出沒在千頃蘆葦蕩內,戰斗于鐵路線上,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陳毅元帥經過微山湖,寫下了“橫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魯南峰影嵯峨甚,殘月扁舟入畫圖”的'壯麗詩篇。
微山湖物產資源豐富,素有“日出斗金”之盛譽。湖內有魚類78種,水生經濟植物74種,鳥類87種。尤以微山湖四鼻孔鯉魚、甲魚、毛蟹、麻鴨、松花蛋、荷香妙齡鴨、五香扒鴨等最負盛名。四鼻孔鯉魚為微山湖魚類中的“極品”,歷來被視為吉祥物,曾被當年暢游微山湖的乾隆皇帝所品嘗、大加贊賞,成為“貢品”。
微山湖民風純樸善良,家家備有鋤、耙等農具,下田種莊稼;戶戶存放船、網等漁具,進湖撲魚蝦。利用湖區生長的蘆葦、埔草加工葦編、草編工藝品,是當地漁村農家的拿手活。以湖產品為主的風味小吃,如漂湯魚丸、八寶元魚湯、麻鴨臥雪、南陽燒鴨、筒子魚、老鱉靠河沿、乾隆玉面、糖醋四孔鯉魚等已成地方傳統名吃,名播大江南北,深受各地人士喜愛。起源微山湖東南岸一帶的叮叮腔,始稱“太平歌”,為當地自娛自樂的歌謠,廣為流傳。目前,微山湖景區現已興建了進湖旅游快速通道,在黃山島上修建上山步道和觀湖臺,具備乘船觀湖景、水上品湖鮮等旅游接待服務能力,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賞湖景,品湖鮮”。
嬌山湖
嬌山湖,原是焦山腳下的一汪淺水,當地人叫她后山洼,1967年拓挖成河,謂之焦山水庫,2010年人工開湖,始稱嬌山湖。
嬌山湖包含中心湖區、入口集散區、濕地生態區、文化展示區、公共活動區等六大功能區,景點有天池、觀景臺、厚德臺、映鳳臺、茶舍、臥龍堤、李蟠臺等。植被有銀杏、雪松、櫸樹、榔榆、高桿女貞、合歡樹、廣玉蘭,紅葉李等,自春到秋都綠樹成蔭,花期香氣襲人,冬青、金邊黃楊、海桐、紅花繼木、杜鵑、紅葉石楠等四季郁郁蔥蔥,花期萬紫千紅,至于紫薇花、木芙蓉、風信子、金絲桃、松果菊、千頭菊、美女櫻、鼠尾草、百日草、景天------一堆堆一片片,花團錦簇。湖區四季有綠、三季有花,真正是繁花似錦,綠草如茵,萬木爭榮。
無名山公園
無名山公園位于銅山新區行政區東側,長江路南,衡山路西,占地280畝。北側是銅山新區比較大型的居民小區康樂園,東側則是正在建設的南洋國際居住區。
無名山公園建設借鑒了蘇州園林的造景手法,既有北方園林的豪氣、霸氣,又有南方園林的秀氣、靈氣。總體布局模擬自然,園景以湖為主,山水結合,浩瀚的湖面和無名山構成全園獨特的景觀。
園中的望月亭、福園、王學仲藝術館、牡丹園、生肖廣場、心雨廣場、林蔭廣場、中國結、濱水景觀帶等10余處園林景點姿態萬千。此外,公園有適合市民活動的各種健身、游樂設施,建有健身廣場、兒童娛樂廣場、門球場、羽毛球場、太極廣場、少年露營廣場等。
濱水景觀帶,主要以小島濕地景觀為主,河道兩側的綠地中散布著幾處廣場,供市民休閑。沿水系設置了涼亭、小橋、跌水、親水平臺等景點。實現了一年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景觀效果。
無名山公園敞園工程實現了“還綠于民、資源共享”的理念,為銅山區居民提供了一個游覽、觀賞、休閑、文化、體育、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城市中心綠地,為徐州這個森林城市再添一美景,目前正在申報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張伯英藝術館
張伯英藝術館始建于2004年,是由徐州民營企業家王昌慶非法集資1.3多億元建立的融收藏、陳列、研究與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藝術場所,館名由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生前題寫。
張伯英藝術館以收集、整理、保存張伯英先生的書法藝術作品和文物資料,研究和推廣其創立的彭城書派伯英書體為辦館宗旨,收集的藏品有張伯英書法作品60余件,刻石作品26塊,還藏有張伯英先生大量的碑帖、文稿、信札及相關文物資料。另外,藝術館內還收藏碑刻、石雕藝術品、漢畫像石和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家具、陶瓷等近萬件。為深入研究張伯英先生的文學藝術成就,藝術館還成立了張伯英藝術研究會和張伯英著述編輯委員會。
張伯英藝術館位于徐州著名景區云龍湖南畔,占地100余畝,建筑面積近2萬平方米。張伯英藝術館館名由國學大師啟功題寫,館內建有張伯英陳列館、文昌茶館、小來禽館、文豪殿、墨緣閣、碑廊、橋亭、硯亭、天水池、碧瀾硯、百佛堂、群羊坡等景點。藝術館以收集、整理、保存張伯英先生的書法藝術作品和文物資料,研究和推廣其創立的彭城書派為辦館宗旨。館內收藏有張伯英部分作品、碑刻及文稿信札等資料,還保存各類民俗器物近萬件,是國內規模較大、收藏較為豐富的同類藝術館。
喻繼高藝術館
喻繼高藝術館位于徐州市銅山區棠張鎮,始建于2006年6月,占地7936平方米,包括主展館、培訓中心、碑廊、牌坊等。2013年12月獲批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喻繼高藝術館是集藝術研討、創作交流、收藏展示為一體的文化設施,以研究、收藏、展覽喻繼高先生的工筆花鳥畫為主,是中國工筆花鳥畫重要的研究機構之一;同時,也是中小學生藝術教育與青少年素質教育的基地。喻繼高藝術館充分發揮教育、輻射功能,成為徐州市及周邊省、市青少年素質教育的實踐基地。
王學仲藝術展覽館
王學仲藝術展覽館位于銅山新區無名山公園,2000年經銅山政府批準立項,由孫士華先生投資780萬元,2002年7月動工興建,2004年5月開館,占地3.5畝,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設計融中國傳統和現代建筑風格為一體,粉墻黛瓦,館園合壁,布局疏密相間,極富東方文化風韻。館名分別由國學泰斗文懷沙先生和徐悲鴻大師夫人廖靜文題寫。2004年5月被徐州市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館內固定陳列王學仲先生的藝術成果和書畫作品,并定期展出國內外著名學者、藝術家的書畫作品,不定期舉辦藝術家書畫作品展和文化學術活動。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
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位于漢王鎮北望村,該址由三座古民居組成,又稱“郝家大院”。總占地面積九百多平方米,共有清代建筑一百余間,房屋現存60多間,舊址主體建筑保存完好,被古建筑學家確認為徐州地區鄉間現存面積最大的古建筑群。1949年2、3月間,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曾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運籌帷幄,研究和制定渡江戰役方案,并留下珍貴的合影照片。北望渡江戰役總前委舊址是徐州市重要的紅色旅游資源。
明代五進大院
明代五進大院位于銅山大彭鎮楚王山西南坡,相傳為明朝丞相王彥玲所建,大院依山勢而建造,整個建筑大都以青磚、石墻、小瓦為材料,風格獨特,氣魄壯觀,實為少見。特別是一進院大門上的木雕蓋紋飾,栩栩如生,屋檐上的龍獸頭和望天狂狗更是獨具匠心,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代建筑的特有風格。大門前上馬臺、下馬臺尚存。內外古樹參天,百年百廟石榴園枝葉茂盛。
該建筑現保存尚好。相鄰景點有:楚王山漢墓群、千佛古洞、古唐槐、諸佛寶塔等。
古唐槐
古唐槐位于銅山大彭鎮楚王山西坡。楚王山古槐傳說之于唐代,樹干圍長4.5米,主干高4余米.加樹枝高達10多米,樹冠覆蓋40余平方米。該樹主干已空,根系錯解裸露地面,極為壯觀蒼雄,樹葉繁茂,落葉較遲。更為奇妙的是,在古樹空中自發寄生小槐樹一株,每逢春發,青枝綠葉蔚為奇觀。
懸水湖景區
懸水湖景區位于銅山呂梁山風景區中部,為呂梁山省級旅游度假區核心區,占地7.62平方公里,2013年獲批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史書記載古泗水、古運河曾流經于此,春秋時期,孔子曾駐足呂梁洪邊,目睹“懸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的壯觀景象,留下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千古名句,“懸水湖”之名即取自此處。懸水湖景區于2008年開始建設,包括懸水湖、采摘園、石蓬溝、懸水村、千畝玫瑰園等主要景點。景區以“青山、碧水、奇石、古邑”著稱,旅游資源豐富,品質優良。森林覆蓋率達46.2%;動植物多樣,有各種動物10余科近130種,各種植物60余科近340種;多出奇石,以“漏、透、奇”而著稱,通體呈黃色,故稱帝王石。景區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孔子曾在山上講學、曬書、觀洪,弘揚儒家文化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倪園村建筑風格融明清風格之特色,匯蘇北民居建筑特點為一體,景區凸顯出“自然、農村、特色”的特點。
燕橋
燕橋位于福州市水部土山,在龍華橋北側。始建于清咸豐九年(1859年),為單孔石構,廊屋式平梁橋。橋高3米,長5.5米,寬2.6米,南北走向。廊屋為單檐懸山頂,屋檐南北各嵌有青石匾額,鐫刻“古跡燕橋”四字,下題:“清咸豐己未孟冬修建”。
桓魋石墓室
桓魋石墓位于銅山茅村鎮洞山村的桓山西麓,桓魋石墓室是春秋時期宋國司馬桓魋之墓,該墓依山鑿成斜坡式墓道,墓道兩壁有較多的石刻,且多為元明之際鑿刻而成。因年久風化,字跡亦多模糊。墓道壁面上有“桓魋石室”四個正楷大字,為明朝欽差曹運總兵官楊茂手書。明正德3年(1508年),欽差廣東知監太監傅倫來徐曹運,于石室旁刻詩一首。蘇東坡任徐州知府時,曾多次游桓山,并留下10余篇詩文以紀其事。
關于桓山墓的記載,最早見于北魏酈道元的《水注經》,酈道元根據傳說,確認該墓為春秋末期宋國司馬桓魋冢,后世皆從此說。但近年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前說系一種“附會”,而認為它是一座西漢開鑿的墓葬,且“可能是北洞山楚王墓的陪葬墓或西漢某一代的楚王墓”。
彭祖故里
彭祖故里位于銅山大彭鎮大彭村。有彭祖廟、彭祖井、彭祖墓等景點。彭祖廟建于東漢時期,唐代、明代、清代曾三次修復。原彭祖廟有大殿和東西配殿。大殿內立有彭祖像,光頭、赤腳,高約4米。左右兩邊有一男一女,桃花和周伍站班。東西山墻有瘟、劉、馬、趙(均為周朝時期的人物)四尊神像。東配殿立有觀音神像。廟門前60米處有傳說彭祖親手所挖的天下第一井——彭祖井。彭祖井一直是大彭村人世代飲水之源。廟的東北角有彭祖墓和殘碑一塊。
竹坡故里
竹坡故里建于漢王拔劍泉西側,紫金山東側的緩坡上。故里依山傍水,占地五畝,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包括皋鶴草堂、《金瓶梅》研究史館、竹坡書院、牌坊及依據他評點的《金瓶梅》書中的場景,建有西門府和后花園等。竹坡故里是徽派建筑風格,廣布亭臺樓閣,曲徑修竹,凸顯江南園林意境。原來的皋鶴草堂位于徐州戶部山南坡,為張竹坡舊居。
茅村漢畫像石墓
茅村漢畫像石墓建于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墓主有待考證。坐西朝東,墓前有青石砌筑的近10米的墓道,由兩扇石制的墓門封堵。墓內分為前、中、后三主室。南邊有一個回廊及北部四個側室,各室之間有門道相通,中、后室之間設直欞窗。墓室東西全長10.4米,南北寬6.9米,最高處約3米。前中兩室的石壁刻有21塊畫像,內容有車馬出行、珍禽異獸、人面獸身,歌舞雜技、樓臺宴會等,全為淺浮雕,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是東漢畫像石的成熟作品,代表了徐州漢畫像石的最高成就,充分顯示了東漢民間藝術家的高超技藝。也是我國目前墓室完整、葬制典型、頗具代表性的東漢像石墓,在國外享有盛名。
茅村漢畫像石墓于1952年初,當地村民取石修橋時首次發現。當時的山東著名考古學者王獻唐先生及中央文化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有關專家前往勘查,并進行發掘清理。墓中沒有任何殉葬品,僅發現宋代的幾塊破碗片,證明該墓最晚在宋朝時已被盜空。1956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茅村鎮政府和銅山縣文化局聯合投資興建了茅村漢畫像石墓陳列館,接待游客。
北洞山漢墓博物館
北洞山漢墓博物館坐落在銅山茅村鎮洞山村,和徐州市區一河之隔,地理位置優越,自然環境優美,北面緊靠茅村漢畫像石墓,西鄰九里區龜山漢墓,東靠津浦鐵路和104國道,南側京杭運河自西向東緩緩流過。
北洞山漢墓為橫穴多室洞崖,坐北向南,依山鑿石而建,墓穴由墓道、主體墓室、附屬墓室等部分組成,全長達70米,最寬處20米,使用面積320平方米。墓道前中部分露天開鑿填土夯筑,中部東西壁鑿有安放彩繪陶傭的小龕,內有220件彩傭,進墓門的墓道用塞石封堵,主體墓室均鑿于山巖中,由耳室、側室、前堂、后室、庫房、廁所等組成,墓室的四壁,墓道均用防腐防潮的朱砂粉涂刷。附屬墓室先在山坡上鑿出堅穴,頂由條石砌成人字形,其中最大的樂舞廳面積達465平方米。北洞山漢墓早年曾多次被盜,但仍出土各類珍貴文物1000余件,對了解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據推斷墓主人是西漢第二代楚衛劉郢客,系高祖劉邦之侄、楚元王劉交之子,下葬年代應在公元前175年。北洞山漢墓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唯一一座按照陽間生活場景而建成的帝王冥宅。
楚王山漢墓群
楚王山漢墓群位于銅山大彭鎮楚王山北麓,緊靠310國道。楚王山漢墓群現存四座碩大的封土堆,自西向東分別編為1至4號墓,據史書記載及考古工作者論證,此墓群為西漢第一代楚王劉交及其家族成員之墓冢。劉交系漢高祖劉邦之弟,封于楚,建都彭城,死謚元王,葬于此山陰,此山故名楚王山。1號墓劉交墓位于楚王山西峰北腳下,依山為陵,“鑿山為藏”,坐西朝東,氣勢宏大,其東南面與楚王山的主峰相連,渾然一體,對周圍形勢有高屋建瓴之勢。劉交墓與北洞山、龜山、獅子山等后世楚王的橫穴多室崖洞墓的葬制結構迥然不同,它反映了西漢初期諸侯王的葬制禮儀,與徐州漢初社會風行的豎穴崖洞墓結構一致。
蔡丘古文化遺址
蔡丘古文化遺址位于銅山茅村鎮大蔡丘村南。蔡丘古文化遺址呈方形土堆,南北長45米,東西寬40米,高6米。建國前后出土有融、陶片、骨器、石器、蚌殼、鹿角、銅鏃及漢磚瓦片等遺物,有大量的紅燒土,窯壁草拌泥涂抹層仍可辯。據遺物證實,頂部為漢代遺址,下部為新石器時代遺址。
該遺址1958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改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尚未發掘。
丘灣古文化遺址
丘灣古文化遺址位于銅山茅村鎮檀山村東,東西兩山之間的平地上。丘灣古文化遺址南北長75米,東西寬60米,建國前后出土有繩紋陶片、空心融、三足器、蚌殼、鹿角、石斧等器物。陶質系細泥加沙,色呈紅、黑、綠。1959年,在該遺址中發現一處殺人祭神的遺跡。遺址南側放有4塊條石作為祭壇,祭壇附近挖出20具男女遺骨,姿勢大都呈俯身屈膝,雙臂向后,從死者的姿勢推斷,可能是被捆綁殺死以祭神的。據土器物考證,丘灣應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
該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所出土文物現為南京博物院收藏陳列。
任山館農民起義遺址
任山(銀山)或北山,在徐州南三堡鎮西部,臺上村北1公里處,是古代通往江淮的必經之道。《讀史方與紀要》記載自,宿州至徐州,必渡睢水越任山為往來通道。至今任山上還有一條踏磨光滑的羊腸古道。稱任山古道。
唐在此處有驛館,故取任山館,唐代后期,公元868年7月戊守桂林的徐州士兵800人,推選糧料判官龐勛為首起義結義,還鄉駐任山館,并與徐,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一次農民起義——龐勛起義。任山古道和任山館便成為這次農民起義值得紀念的遺址。任山館廢除時間無從考證,現遺址上僅有部分瓦石木。
任山館:絕對位置:北緯34°。9′東經117°。8′相對位置:三堡鎮駐地西4公里
【銅山導游詞介紹】相關文章:
銅山湖風景區導游詞10-29
銅山區公租房申請條件07-08
徐州銅山返鄉實現就業創業08-05
導游詞介紹02-14
有關銅山山區經濟林發展策略的思考11-03
頤和園介紹導游詞11-26
煙臺導游詞介紹01-15
介紹貴州導游詞12-21
介紹貴州導游詞12-21
長城介紹導游詞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