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信息時代,新聞資訊通過網絡大量傳播,可是對于村民來說,并不是每個人都會使用網絡,本文是YJBYS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北京村官梅光的,歡迎閱讀。
北京村官梅光:帶領村民進入信息時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專業碩士畢業的梅光文縐縐地說出了他選擇當村官的原因。“在農村扎根一年,我的書生氣已經褪去不少了,連我女朋友都說我變‘土氣’、接地氣了。”
梅光是2015屆北京市大興區禮賢鎮東黃垡村一名大學生村官。本科在鄭州大學學習行政管理,“其實我從大四那年就對農村‘來電’了,本科畢業論文寫的是關于村民自治的探索研究,研究生期間仍然關注農村信息化的相關內容。”老家在安徽農村的梅光一直想為改變農村落后的面貌做些什么,“七年專業不能白學,我要回到農村去‘躬行’書本上的知識,看看關于農村治理的研究成果能不能落地。”
面對父母的不理解、女朋友的“限期離開令”,梅光堅定自己的選擇,一到村就把信息化建設作為突破口,讓京郊農民搭上信息“班車”,是梅光的職業追求。
梅光任職的東黃垡村是大興區偏南部的村子,村里45歲以下的中青年全到城里上班或打工,村里只剩下年邁的老人留守。“村里的各類通知,還是用傳統的大喇叭喊,早、中、晚各喊三遍。盡管這樣,沒有聽到的村民,還責怪村委會工作沒到位。”現實讓梅光開始思考工作方法如何創新。
一場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對梅光觸動很大。2016年6月30日凌晨4點許,天空像漏了一個大窟窿,鵪鶉蛋般大小的冰雹無情地砸向東黃垡村,持續了半個多小時。村民們看著大棚里的西瓜砸得“滿地流汁”,樹上的桃子、梨子散落一地,真是欲哭無淚。為了給村民爭取最大程度補償,當務之急是將災情趕緊上報,保險公司得知道受災的第一手資料,這就需要將各家的災害實景拍成圖片上傳。可村里都是年邁的老人,根本不會操作。梅光一大早就來到地里,挨家挨戶拍照片,從早上六點一直忙到太陽落山。晚上梅光疲憊地躺在床上,陷入思考:“如果能教會老人們拍照、用微信發送,豈不事半功倍?”
第二天,梅光把村民集中了起來。“各位大爺大娘,你們想不想學會拍照?”“自己拍?太難了,我們都七老八十了,學得會嗎?”“非常簡單,保準你們一學就會。學會了平時還能用微信和子女們聊天。”聽到這,大爺大媽們來了勁頭。梅光在臺上跟“老年學習團”演示著,從下載微信APP,到注冊、起名、發文字圖片,他耐著性子,挨個回答老人們“千奇百怪”的問題,直到中午,大家伙還拉著梅光問東問西。
47歲的趙振啟,是村里最年輕的種地人。第一個學會微信的他,把大家拉進了微信群,村民們在群里開著玩笑,發著語音,聊得不亦樂乎。梅光萌生靈感,“如果把全村的人拉進村務微信群,不就能解決通知不到位的問題了嗎?以后村里的大事小情,只要在群里‘吼’一聲,大家伙都能在手機上看到;對于不識字的村民,給他們發一遍語音就能聽到。”就這樣,梅光當場建立了“東黃垡村務公開群”,每家至少有一人加入。從6月份到現在,梅光已在群里發布了幾十條村務通知,收到村民回復和討論近500條。
“小梅,今年的保險什么時候交啊?”“老年公交卡多大年齡可以辦?”“修建高速公路會不會占用咱村的土地?”類似這樣的問題在微信群里每天都有,梅光總是一一耐心回復。
“村務微信群避免了村民溝通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村民們的想法和建議也可以隨時收集,省時省力。”說起農村信息化的好處,梅光滔滔不絕,“微信群順應了當下村民流動性大、工作忙的特點,是外出務工人員‘回鄉看看’的便捷途徑。”
可農村信息化不能僅僅停留在拍照、發微信上,還應當在提高村民收入、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梅光有了進一步的規劃,借助互聯網建立一個信息平臺,打造智慧鄉村。
“智慧鄉村是一個類似‘滴滴打車’的系統,村民與商家通過這個平臺可以直接聯系,省去了中間商從中賺取差價。”梅光舉了個例子,“去年芹菜市場價3塊一斤,而批發商來村里的收購價最低只有4毛錢,這中間巨大的利潤被批發商賺去了。”如果村民學會用智能手機,在“智慧鄉村”上選取商家,發布蔬菜、瓜果信息,與一些超市和飯店建立銷售聯系,收入就可大大提高。這個信息平臺也將成為在外務工人員與鄉村聯系的紐帶,“在外務工的村民看著熟悉的大爺大娘們在智慧平臺上發布蔬果信息,仿佛回到小時候,又聽到他們在集市上吆喝的鄉音。”
“接下來,我計劃在村里開展手機上網培訓班,爭取用一個月時間讓村民熟練使用‘智慧鄉村’系統,讓東黃垡村村民在‘信息高速路’上飛奔起來。”梅光眉飛色舞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