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從普通農婦到億萬富翁的艱辛歷程
1987年,她親手創辦了北京燕興隆集團,19年過去了,憑著一股“擰”勁兒,這個從廢舊豬場上建立起來的小型保溫材料廠,已經發展成為以生產新型保溫材料為主,集建筑、旅游、飲料生產為一體,職工1800多人,資產上億元的民營企業。
身邊的人都勸張書英,“該歇歇了,讓兒女們幫你分擔吧。”這位62歲的老太太卻總是笑著說:“習慣了,天生就是忙碌的命。”
永不停歇的創業
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張書英終日忙碌地也許是農家灶臺、屋前農田;而由于一次“意外”的機會,勤勞樸實的張書英走上了經商創業的道路,她所操心地便超出了整個家的范圍。
張書英出生在北京市平谷區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就要隨父母下地勞動。結婚以后,婆家仍不富裕,甚至等孩子長大了要上學,連學費都交不起。“那時我就想,要是能自己辦個廠子,掙錢供孩子讀書就好了。”她回憶。
1987年,張書英迎來了命運的轉折期,要掙錢供孩子讀書的樸實愿望得以變成現實。當時,北京石景山煉鋼廠煉過的鋼渣,變成廢物處理時,不但污染環境,而且浪費人力、物力,因此該單位宣稱“只要不污染環境,購買鋼廠的設備就可以免費使用鋼渣。”得知這個消息,張書英動起了腦筋,她私下請教了專家,專家告訴她,如果在鋼渣里加上焦炭和巖石,便可生產出用于管道保溫的新型保溫材料。這讓張書英看到了商機,她立即從親戚家借了幾千元錢,利用生產隊廢棄的豬場建起了一個小型保溫材料廠。
然而,一個沒有任何經驗的農婦辦企業又談何容易?讓張書英意想不到的是,產品投產5個月了,還無人問津,銷售額為零。這時,張書英的家人也開始勸她放棄,認為她不是做生意的料。
這一勸,反而讓張書英來了“擰”勁兒,她堅決不肯放棄,為找到商家終日奔走。終于,在當年的11月有人向工廠定了600元的貨。更重要的是,從這600元中張書英看到了希望,有了600元,就可能有6000元,甚至有6000萬元。
開辦工廠、自主創業對于很多擁有高等學歷的人來說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何況是出身農婦的張書英。在市場的競爭當中,企業的發展要面臨各種難題,但張書英從未膽怯過,特別是每當想起家中親人、兒女們的未來,張書英就充滿了滿腔的干勁。
1988年,張書英的企業遭遇困境,而正當企業舉步維艱之際,北京第二紡織廠向張書英訂了2500元的貨。這筆“雪中送炭”的訂單正是跟張書英平時誠信經商,并與每個客戶維系良好的關系密不可分的。當拿到支票時,她不禁激動地哭了。女人善于用淚水表達感情,而此時的張書英則是百感交集,感慨萬千,“我當時就想,一定要把企業做大、做強。”
幾年下來,隨著產品銷售逐步打開市場,張書英的生意漸漸走上正軌。不僅如此,她又在平谷區興谷開發區建起了新廠,把原來的小作坊式企業變成了集新型墻體材料、天然果蔬汁飲品、山泉水、餐飲娛樂、旅游開發為一體的集團公司。
飲水不忘思源。十幾年來,張書英領導下的燕興隆集團先后安排了周邊農村的4000多人就業,安置了幾百名下崗職工,安置、扶持農村婦女200多人。如今,她又琢磨著將平谷桃木工藝品推向世界,目前正在辦理奧運吉祥物特約經銷商的手續問題,希望借助奧運為當地農民致富開辟一條新路。
【從普通農婦到億萬富翁的艱辛歷程】相關文章:
零到千萬的艱辛創業歷程03-06
從普通農民到億萬富翁01-15
從普通員工到百萬富姐創業歷程03-28
從白手起家到億萬富翁12-11
從平民到億萬富翁,從外交官到企業家03-04
員工到百萬富姐的創業歷程02-26
徐少春:從每天5元生活費到億萬富翁02-28
打火機教父周大虎:從流浪漢到億萬富翁11-21
從小學徒到小老板 二十年創業歷程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