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千古的四字成語故事
●.厲兵秣馬
春秋時代,秦國和晉國聯(lián)合攻打鄭國。后來,秦穆公卻暗中與鄭國單獨媾和,并派杞子帶領軍隊以幫助鄭國保衛(wèi)邊疆為名進駐鄭國,企圖吞并它。杞子的軍隊進駐鄭國之后,發(fā)現(xiàn)鄭國沒有什么戒備,就派人去報告秦穆公,請他秘密派兵來襲擊鄭國,一舉滅掉它。秦穆公得到杞子的情報之后,馬上派孟明視這位大將帶兵出發(fā)。
秦軍到了鄭國的邊境滑地,恰好有個鄭國的賣牛商人弦高要到洛陽去做買賣。弦高發(fā)現(xiàn)秦軍要襲擊鄭國,他突然想到一個好辦法,就冒充鄭國使者,宰了十二頭牛,代表鄭國慰勞秦軍。同時,馬上派人回報鄭國國君鄭穆公。鄭穆公得到報告后,馬上下令準備應戰(zhàn),并且派人到秦軍駐地偵察,發(fā)現(xiàn)秦軍正在整盔甲、磨兵器、喂戰(zhàn)馬。(原文是:“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于是鄭穆公就派皇武子去見秦軍駐鄭國的將領杞子,告訴他說:“你們在我們鄭國已經(jīng)駐扎了很久,我們的供給也不足了,聽說你們快回國了,我們鄭國有個園圃,你們可以到那里去打獵。”杞子聽他這么一說,知道自己的陰謀已經(jīng)暴露,就跑到齊國去了。孟明視發(fā)現(xiàn)鄭國已經(jīng)有準備,也認為襲擊它不會取得勝利,于是不戰(zhàn)而回。
后來人們引用“厲兵秣馬”表示磨快兵器,喂飽戰(zhàn)馬,準備作戰(zhàn),也常常用來比喻積極進行準備工作。厲,磨刀;秣,喂牲口。
●.勵精圖治
公元前74年,西漢大將軍霍光立劉詢?yōu)闈h宣帝。由于當時宣帝年紀小,因此一切朝政大事都由霍光獨攬,漢宣帝只是個擺設。
霍光雖然掌握著大權(quán),霍氏一門也被封為三侯,但是霍光的老婆仍然感到不滿足。她為了使自己的小女兒成為皇后,竟然勾結(jié)御醫(yī)殺害了許皇后;艄鉃榱吮苊鈿⑸碇,就利用職權(quán)袒護了自己的老婆。
公元前68年,霍光死后,當時的御史大夫魏相建議漢宣帝逐步削弱霍氏的權(quán)力。漢宣帝便聽從了魏相的建議,逐步采取措施,最終罷免了霍氏三侯的爵位,并對魏相更加重用,不久就封他為丞相。這更加引起了霍氏家族對魏相的怨恨和害怕,他們計劃假借太后的命令,先殺死魏相,然后再廢棄漢宣帝。漢宣帝得知消息后,馬上行動,將霍氏滿門抄斬。
從此以后,漢宣帝開始親自處理朝政,他決心振奮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原文是:“宣帝始親萬機,勵精為治。”)漢宣帝在位二十五年,由于他的努力,使得原來衰敗的西漢王朝重新強盛了起來。
成語“勵精圖治”由“勵精為治”演變而來,表示振奮精神,想辦法治理好國家。勵,奮勉;圖,設法;治,治理好國家。
●.兩敗俱傷
戰(zhàn)國時期,有一個叫陳軫的人。他非常聰明,遇事總是能想出很多好辦法。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國去。當時,韓、魏兩國互相攻打,打了一年多,仍然沒有分出勝負。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可一時也拿不定主意。秦惠王知道陳軫很有見識,便向他請教。
于是,陳軫講了卞莊子刺虎的故事。從前,有一個叫卞莊子的人看見兩只老虎正要咬一頭牛,卞莊子見了,馬上拔出劍來,想沖過去與老虎搏斗。旁邊的人勸他說:“這兩只老虎正在爭吃一頭牛,爭著爭著就會互相撕咬,結(jié)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會受傷。到那時,你再去刺殺那只受了傷的,一下子就把兩只老虎都解決了。”卞莊子覺得這個人講得很有道理,就遠遠地看著那兩只老虎。不一會兒,兩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來,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傷。這時,卞莊子沖上去,刺死了受傷的大老虎,一下子就把兩只老虎都消滅了。
陳軫講完了這個故事,然后對秦惠王說:“現(xiàn)在韓、魏兩國長期戰(zhàn)爭,最后必然是弱國滅亡,強國受到很大的打擊。到時候如果您乘機把遭到削弱的強國打垮,不就一下子滅掉了兩國嗎?”秦惠王聽從了陳軫的意見,果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根據(jù)這個故事,后人便以“兩敗俱傷”作為成語,比喻斗爭的雙方都受到了損傷。
●.芒刺在背
漢武帝手下有個大將,名叫霍光,他是西漢中期有名的重臣。漢武帝死后,霍光遵照遺囑,輔佐年幼的漢昭帝執(zhí)政,掌握著西漢的軍政大權(quán);艄怆m然對漢皇室忠心耿耿,處理政事也很勤懇,但是,他對反對自己的人卻一點兒都容不下。
漢昭帝執(zhí)政的時候,燕王劉旦造反,霍光帶兵把他誅殺了。在這次平亂中,被牽連的人有很多,因此朝里許多人都很害怕霍光。漢昭帝死后,霍光立昌邑王劉賀為帝,后來因為劉賀荒淫無道,胡作非為,就把他廢了,并且將給劉賀出主意的二百多人全部殺害了,接著立漢武帝的曾孫劉詢?yōu)榈,號稱宣帝。漢宣帝知道霍光勢力龐大,自己的生死存亡完全取決于他,因此心里非常懼怕。
舉行即位儀式的那一天,在漢宣帝乘車前往高廟向祖宗牌位拜祭的路上,霍光牽著馬,跟在他身邊護駕。因為霍光的神情十分威嚴,漢宣帝感到非?謶趾筒话,就好像是芒刺扎在脊背上一樣難以忍受。后來,只好由另一位大將軍代替霍光,才勉強行完了大禮。
后來,人們用“芒刺在背”比喻人們內(nèi)心害怕,非;炭郑蛴脕硇稳萑擞惺裁葱氖伦⒉话驳臉幼。芒刺,指植物莖葉、果殼上的小刺。
●.莫須有
宋代的岳飛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將領。他幼年時期就胸懷大志,后來成為宋朝有名的大將。宋高宗時期,金兀術入侵,岳飛用少數(shù)兵力,擊敗了金兵之后,決定渡過黃河繼續(xù)向前追擊,他慷慨激昂地對將士們說:“直搗黃龍府,與大家喝個痛快!”
金兀術看到形勢對金國相當不利,就秘密寫信給宋朝的奸臣秦 檜(huì),要他設法害死岳飛。于是,秦檜就利用宰相的職權(quán),一連下了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飛撤兵回朝。岳飛沒有辦法,只好放棄收復失地的計劃,回到京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秦檜為了達到殺害岳飛的目的,竟然無中生有地誣陷岳飛陰謀造反,把岳飛和他的兒子岳云關進了監(jiān)獄。
這時,大將韓世忠心里很不平,跑去當面質(zhì)問秦檜:“你說岳飛父子造反,有什么證據(jù)嗎?”秦檜拿不出任何證據(jù)來,只好無恥地回答:“這件事莫須有吧。”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恐怕有、也許有的意思。韓世忠指著他的鼻子十分氣憤地說:“‘莫須有’三個字怎么能讓天下人服氣呢!”
在秦檜的誣陷之下,岳飛被加上了“莫須有”的罪名而遭到殺害,死的時候只有三十九歲。
后來人們用“莫須有”作為成語,指無中生有,形容故意捏造罪名來陷害他人。
●.墨守成規(guī)
春秋末年,楚王想攻打宋國,命人叫魯班設計制造了攻城的云梯。墨子知道這件事后,走了十天十夜才到達楚國的都城。他對楚王說:“你如果攻打宋國,是不會得到勝利的。”楚王十分驕傲地說:“魯班是天下手藝最高超的木匠,他已經(jīng)替我做好了攻城的云梯,我一定能把宋國攻下來。”墨子說:“那么我就去幫宋國守城,你叫魯班來攻,看他能不能取得勝利。”于是,兩人在楚王面前演示魯班進攻,墨子守城,連攻了九次,墨子都贏了。
但是魯班并不認輸,他說:“我已經(jīng)知道對付你的辦法了,只是我不想說出來。”墨子也說:“我也知道你會用什么方法來對付我了,只是我不愿意說罷了。”楚王故作不解地問墨子:“先生理解魯班的意思嗎?”墨子正氣凜然地說:“我當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殺掉!他以為這樣做宋國就沒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國。不過,我早已經(jīng)叫我的三百多個學生運載著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國去了,他們正等著你們呢!你就是把我殺了,也挽救不了你們的失敗。”接著,墨子又嚴肅而高聲地說:“你們到底打算怎么辦?”楚王嘆了一口氣,無奈地說:“好吧,我們?nèi)∠ゴ蛩螄挠媱潯?rdquo;這時墨子才帶著勝利的微笑,告別楚王而去。
人們把墨子守城的規(guī)則稱為“墨守成規(guī)”,后來表示思想保守,堅持按老規(guī)矩辦事,不肯改變。
●.南轅北轍
戰(zhàn)國時期,各國諸侯互相攻殺兼并,都想爭當諸侯的霸主。有一次,魏國國君準備去進攻趙國的國都邯鄲,魏王的大臣季梁聽到這個消息之后,馬上停止旅行,匆匆趕了回去。他來不及弄平衣服上的皺痕,也來不及擦掉頭上的灰塵,就去勸說魏王。他說:“我這次回來,在路上遇到一個人,他駕著車子駛向北方,說他要到楚國去。我聽了覺得很奇怪,就問他:‘你到楚國為什么要朝著北方走呢?’他說:‘我的馬跑得很快。’我說:‘你的馬雖然跑得快,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我的路費很多。’我告訴他:‘路費多,方向不對,也不能去楚國啊。’他說:‘我的車夫駕車的技術很高明。’唉,您看,方向錯了,馬跑得越快,路費越多,那樣走下去,離楚國不是也越來越遠了嗎?”
季梁講完這個故事后,對楚王說:“現(xiàn)在大王要想成為一方霸主,一舉一動都應該讓人信服。如果仗著自己國大兵多,用武力攻打邯鄲,借以擴充土地,樹立威望,那就離您想做諸侯領袖的理想越來越遠了,這就像要到南方去的楚國人卻駕著車子往北走一樣,那是多么荒唐的事啊!”魏王聽了這番話后,覺得很有道理,就取消了攻打趙國的計劃。
后來,人們用“南轅北轍”來比喻背道而馳,目的同實際行動相反。轅,車杠;轍,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
●.難兄難弟
東漢的時候,有個叫陳寔的人,辦事公正,鄉(xiāng)中鄰里遇到什么糾紛,自己解決不了時,就請他裁決。只要經(jīng)過裁決的問題,總能得到圓滿的解決,糾紛雙方也都很服氣。因此,陳寔在家鄉(xiāng)具有很高的威望。
陳寔有兩個兒子,大的叫陳元方,小的叫陳季方。兄弟二人受到父親的影響,品德也很高尚。
陳元方的兒子叫陳長文,陳季方的兒子叫陳孝先。有一天,長文和孝先在一起談論父輩的人品修養(yǎng)誰高誰低,他們都極自豪地夸耀各自父親的功德品行,覺得自己的父親的品德是最好的,因此爭論得不可開交。
這兩個孩子爭論不出結(jié)果,便一起去找爺爺陳寔評理。陳寔聽了兩個孫子的爭論,哈哈大笑。他覺得他的兩個兒子陳元方和陳季方都是品學兼優(yōu)的賢人,于是就感嘆道:“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意思是元方實在是好啊,好到很難讓他弟弟去效法學習他;季方也好得很啊,好到很難讓他哥哥去效法學習他。
后來,這句感嘆的話被人們緊縮成“難兄難弟”的成語,意思是說兄弟倆都很好,難以分出高下。但是這個意思逐漸發(fā)生了變化,人們把“難于”之“難”解作了“落難”之“難”了,于是“難兄難弟”便用來指共同患難的人或彼此處于同樣困境的人。
●.嘔心瀝血
李賀,字長吉,唐代詩人。他自幼非常聰明,很有才華。據(jù)說,他七歲時就能寫詩,人們都稱贊他為神童。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得志過,只好把這苦悶的心情傾注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上。雖然他二十六歲就去世了,但是他的文學成就卻為后世所敬仰。
據(jù)說,李賀做詩,通常不是先立題目,而是注重觀察生活,積累資料。他每天早上騎著一頭小毛驢,背上書囊,帶著一個書童,四處游覽。遇到好的題材,就馬上寫成詩句,先放進書囊,回家以后,再整理成篇。李賀的身體一直都不好,他的母親很心疼他,所以每天李賀回到家后,他母親便讓侍女查看他的書囊,如果發(fā)現(xiàn)里面寫的詩句太多,就生氣地說:“你這個孩子,想要把心嘔出來才肯罷休啊!”(原文是:“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
李賀在他短暫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給我們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詩歌,這是他用畢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就是說,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
后來,人們把李母的“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和韓愈的“瀝血以書辭”這兩句關于李賀的話加以合并和省略,概括出了“嘔心瀝血”這一成語,比喻用盡心思,多用來形容為事業(yè)、工作、文藝創(chuàng)作等多多用心。嘔,吐;瀝,一滴一滴。
●.盤根錯節(jié)
東漢時期平武這個地方有個人名叫虞詡,他十二歲就精通《尚書》,朝廷認為他是一個奇男子,就想讓他做官。虞詡因為有九十歲的祖母在家無人照顧,所以就沒有去。祖母去世后,虞詡才到太尉李修那里出任郎中一職。
有一年,羌人和匈奴人幾乎同時從西方和北方入侵東漢王朝。東漢大將軍鄧騭在討論如何對付入侵者的時候,提出放棄西面,集中力量專對北方的作戰(zhàn)方針。對此,大多數(shù)大臣表示同意,而職位較低的虞詡則反對,并且把自己的意見告訴給李修。李修認為虞詡的意見可行,便按照他的主張做,保住了涼州。自以為是的鄧騭看到有人竟敢公然反對他,很是惱火,準備找機會報復虞詡。
不久,有個地方發(fā)生了戰(zhàn)亂,人民造反,殺害地方官吏,事情越鬧越大。鄧騭就故意派虞詡?cè)ツ抢镒龉。虞詡?朋友看出了鄧騭的用心,很為他擔憂,并告訴他:“到那里做官,兇多吉少啊。”虞詡笑了笑說:“一個人的志向不應該隨便改變,做事情就不應該懼怕困難。去那里任職也是我的職責。不遇到樹根盤屈、枝節(jié)交錯的樹木,又怎么能辨別出斧頭的鋒利呢?(原文是:‘不遇盤根錯節(jié),何以別利器乎?’)”他到任之后很快就平息了動亂,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和嘉獎。
后來,“盤根錯節(jié)”就成為一句成語,比喻事情復雜,頭緒很多,難以辦理,不容易解決。
●.拋磚引玉
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小有名氣的詩人,名叫趙嘏(ɡǔ)。他的詩寫得很有特色,連著名的大詩人杜牧也十分欣賞。因為趙嘏曾在一首詩中寫出“長笛一聲人倚樓”的佳句,所以他又被人稱為“趙倚樓”。
當時,在吳地有一個名叫常建的人,也很喜歡寫詩,對趙嘏十分仰慕。有一次,常建聽說趙嘏到蘇州來玩,便很想乘機得到趙嘏的詩句。他估計趙嘏一定要到當?shù)氐拿麆凫`巖寺去游覽,就預先在靈巖寺的墻壁上題了兩句詩,希望以此引出趙嘏的詩句來。
果然不出常建所料,趙嘏到蘇州不久,便來到了靈巖寺。當他看到寺壁上題的兩句有頭無尾的詩時,一時興起,提起筆來,添上兩句,湊成一首完整的詩。這樣,常建的愿望就實現(xiàn)了。由于常建的前兩句詩不如趙嘏的后兩句詩好,所以人們便把常建的這種做法叫做“拋磚引玉”,意思是拋出一塊磚頭,引出一塊寶玉。
后來,“拋磚引玉”逐漸成了人們熟知的成語,比喻用粗劣的東西換取珍貴的東西,F(xiàn)在人們常常用“拋磚引玉”來表示謙虛,比喻自己的看法和文字十分粗淺,希望能引出別人的高見或佳作。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夷吾因為內(nèi)亂出逃,為了爭取秦國支持他回國做國君,他答應秦國事成之后,一定割讓五座城池給秦國,作為酬謝?墒牵奈嵩谇貒闹С窒庐斏蠒x國國君成為晉惠公之后,卻沒有履行這個諾言。
不久,晉國遭受自然災害,晉惠公和秦國商量買糧,秦國很慷慨地答應了他的要求。但是第二年秦國也發(fā)生了饑荒,向晉國求援,晉惠公卻不想答應秦國。大夫慶鄭認為晉惠公不應該這樣。他說:“這樣不仁不義,把道德全部丟掉了,一旦需要,誰還愿意救濟我們,支援我們?我們還怎么保衛(wèi)國家呢?”另一個大臣卻說:“晉國不履行割五城給秦國的這個諾言,是根本問題,如果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而只答應賣糧食,就好比只有毛而沒有皮。既然沒有皮,毛又能依附在什么地方呢?(原文是:‘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我們過去已經(jīng)在割地的問題上違約了,秦國對我們早就產(chǎn)生了怨恨,現(xiàn)在即使答應賣糧,也不能平息秦國的不滿,不如干脆連賣糧也不答應。”晉惠公聽了以后,就拒絕了秦國買糧的要求。慶鄭嘆了口氣,說:“國君這樣做,將來一定會后悔的。”果然,第二年,秦晉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晉惠公在戰(zhàn)場上做了秦國的俘虜。
后來,“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成了成語,一般寫作“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比喻不解決根本問題,即使解決了其他枝節(jié)問題,也沒有什么用處。焉,哪里;附,依附。
【流傳千古的四字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流傳千古的經(jīng)典禪語11-20
四字成語故事12-15
四字成語的成語故事12-24
勵志的四字成語故事08-24
廣泛流傳的諺語08-18
杞人憂天四字成語故事01-06
四字成語故事:杞人憂天12-13
四字成語故事:江郎才盡12-10
佤族民間流傳最廣的舞蹈08-16
佤族民間流傳最廣的舞蹈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