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對癥下藥
成語故事:對癥下藥1
東漢末年,有一位神醫名叫華佗(huàtuó)。他救死扶傷,醫術高超,給人治病的時候總是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作出準確的診斷,并提出正確的治療方法,深受人們的敬仰。
有一次,兩個地方上的小官吏倪(ní)尋和李延一同到華佗那里看病,碰巧的是兩人的病情非常相似,都感覺頭疼發熱。華佗仔細為兩個病人作了檢查,然后說:倪尋應該用瀉藥,而李延要吃發汗的藥。
這兩個小官吏感到很不解,于是便問:我們兩個人的病情是一樣的,為什么吃的藥卻并不相同呢?
華佗解釋說:倪尋的身體外部并沒有什么毛病,病是由于身體內部食物消化不良引起的;李延的身體內部很健康,病是由于外感風寒,受了涼而引起的。所以,雖然你們兩位的病情表現是一樣的,但是藥方卻應該根據不同的致病原因而有所不同。
華佗隨即給兩人分別開了藥方,他們兩人買了華佗開的藥,剛剛吃了兩天,病就全好了。
當時的人們知道這件事情后,就用對癥下藥來稱贊華佗的這種治療方法。
后來,人們將對癥下藥作為成語,來比喻針對不同的客觀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應對,從而妥善地處理問題。
成語故事:對癥下藥2
成語故事“對癥下藥”強調的是要根據客觀情況采取有效方法。
東漢末年,有一個杰出的醫學家叫華佗,他的醫術非常高明。有兩個病人,一個叫李延,一個叫倪尋,都得了頭痛發熱病,找過很多醫生也沒治好,于是來找華佗。華佗經過細心診斷,給他們各開了一個藥方。給李延開的藥方是發散藥,給倪尋開的藥方是瀉藥。他們倆一看,心里就嘀咕起來:都是一樣的病,怎么用藥完全不同呀?便問華佗這是什么道理。
華佗說:“吃藥要看具體情況,你們癥狀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卻不同。倪尋的病是從內部傷食引起的,李延卻是從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當然用藥就不能相同了。”
兩人聽了,便放心服藥,病果然很快好了。由這個故事產生了成語“對癥下藥”!鞍Y”指病癥,F在這成語的用法廣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針對具體情況,具體問題,采取恰當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這個成語來比喻。
成語故事:對癥下藥3
東漢末年,有一位杰出的醫學家名叫華佗。他的醫術極為高明,尤其精于醫道和用藥,人們都爭著找他看病。華佗被人們譽為“神醫”,主要是由于他能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仔細診斷,找出病根,然后對癥下藥。
有一次,兩個病人找他看病,一個叫李延,一個叫倪尋。他們都得了頭痛發熱病,病一發作,頭就疼得厲害,而且發高燒。
華佗仔細地詢問了他們的病情,細致地摸了摸脈,然后又認真地觀察了一番,最后給他們各開了一張藥方。兩人拿到藥方,高高興興地抓藥去了。
出門不久,他們把藥方對照著看了看,覺得很奇怪:兩人的癥狀十分相似,都是一種病,怎么藥方大不相同呢?李延的藥方上開的是發汗藥,而倪尋的藥方上開的則是瀉藥。于是兩人便嘀咕起來:會不會是大夫開錯了藥方呢?
兩人又急忙回來找華佗。華佗清楚了他們提出的疑問后,笑了笑說:“你們放心吧,藥方一定沒有錯的!”華佗又耐心地對他們解釋說:“吃藥要看具體情況,你們的癥狀雖然相同,但是病因卻不一樣。倪尋的病是由于內部傷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則是由于身體受風寒造成的。病因不同,用的藥自然就不相同了呀!”“原來如此!”聽了華佗的解釋,兩人都笑了。他們一再感謝華佗,并安心地服了藥。
很快,兩個人的病都好了。他們趕緊登門拜謝,對華佗一揖在地,異口同聲地贊道:“先生您是神醫,果然名不虛傳。
——《朱子語類》
【對癥下藥的意思】原指醫生針對病癥開方用藥,F在常用來比喻針對具體情況、問題,制定具體的解決辦法。
【活學活用】楊大夫有多年臨床經驗,根據不同的病情,對癥下藥,濟世救人。
【妙語點撥】華佗診斷出兩個病人雖然都是頭疼發熱,但病因卻大相徑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開出不同的藥方。病人抓藥服食后,身體恢復健康。這啟示我們,解決任何問題都應該事先做好調查研究,找出原因,對癥下藥需良方。唯有如此,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否則,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獲。
【近義】有的放矢
【反義】膝癢搔背
成語故事:對癥下藥4
東漢末年,有一個叫做華佗的神醫
他的醫術在當時相當出名,幾乎沒有他治不好的.病。
一天,城里的倪尋和李彥去華佗的醫館里看病。
他們兩個人的病狀都是一樣的發燒頭疼。
華佗讓他們坐下,然后根據望聞問切的方法觀察了兩個人的病情。
過了一會,華佗就他們兩個開了藥方
但是兩個人的藥并不一樣,給倪尋開的是瀉藥,給李彥開的是讓他出汗的藥
倪尋和李彥兩個人就覺得很奇怪
為什么他們兩個病狀差不多但是開的藥差別這么大呢?
華佗和他們解釋,雖然他們的病癥差不多但是本質是不一樣的
倪尋的病是腸胃不適引起的,估計是因為這段時間的應酬太多
吃多了太多油膩的東西,所以用了瀉藥
但是李彥就不一樣了,他是這幾天天氣轉涼
他又經常風餐露宿,身體里累積了很多的寒氣導致的
所以要開一些出汗的藥讓他把寒氣去掉。
倪尋和李彥聽了都十分佩服,不斷地稱贊他為神醫
華佗謙虛的說我哪是什么神醫,不過是對癥下藥而已。
成語故事:對癥下藥5
【出處】
宋代朱熹《朱子語類》卷四二。
東漢時期,有位著名的醫學家名叫華佗。
一天,有兩個病人前來求醫看病。這兩人頭痛欲裂、高燒不退,已經看遍附近所有的醫生,但均不見效,沒辦法只好千里迢迢來找華佗。
華倫詳細問了兩個人的病情后,給他們各抓了一付藥,告訴每人煎藥的方法,服藥的時間和次數,兩人就離開了華佗診所。
兩人出門打開一看藥方,覺得很奇怪:我們兩個病癥相同,為何處方不一樣呢?他們倆說,是不是華佗太忙,一時寫錯了方子呢?
于是,兩人帶著疑問又回來找華佗。他倆說明情況后,華佗笑著說:“沒錯,沒錯。別看你倆得的病從外部癥狀看相同,可引起這癥狀的原因是不同的。剛才我檢查時已發現,你們一個是內部傷食引發的頭痛發燒,另一位是外部受寒而造成的。所以,你們兩個的藥方就不一樣!
釋義
對癥下藥是指醫生針對病情用藥。也比喻針對實際情況采取措施解決問題。
成語故事:對癥下藥6
【讀音】對癥下藥duìzhèngxiàyào
【釋義】針對病癥用藥。比喻針對事物的問題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出處】《三國志·魏志·華陀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螂y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锤髋c藥,明旦并起。”
【近義詞】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反義詞】無的放矢、舉措失當
【主人公】華佗
【成語故事】
華佗給病人診療時,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況,開出不同的處方。有一次,州官倪尋和李延一同到華佗那兒看病,兩人訴說的病癥相同:頭痛發熱。華佗分別給兩人診了脈后,給倪尋開了瀉藥,給李延開了發汗的藥。兩人看了藥方,感到非常奇怪,問:“我們兩人的癥狀相同,病情一樣,為什么吃的藥卻不一樣呢?”華佗解釋說:“你倆相同的,只是病癥的表象,倪尋的病因是由內部傷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卻是由于外感風寒,著了涼引起的。兩人的病因不同,我當然得對癥下藥,給你們用不同的藥治療了!蹦邔ず屠钛臃幒螅瑳]過多久,病就全好了。后來,“對癥下藥”這一成語,就用來比喻要善于區別不同的情況,正確地處理各種問題。
成語故事:對癥下藥7
華陀(tuó)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jiǔ)各科,醫術高明,診斷準確,在我國醫學史上享(xiǎng)有很高的地位。
華陀給病人診療時,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況,開出不同的處方。
有一次,州官倪(ní)尋和李延一同到華陀那兒看病,兩人訴說的病癥(zhèng)相同:頭痛發熱。華陀分別給兩人診了脈后,給倪尋開了瀉藥,給李延開了發汗的藥。
兩人看了藥方,感到非常奇怪,問:“我們兩人的癥狀相同,病情一樣,為什么吃的藥卻不一樣呢?”
華陀解釋說:“你倆相同的,只是病癥的表象,倪尋的病因是由內部傷食引起的,而李延的病卻是由于外感風寒,著了涼引起的。兩人的病因不同,我當然得對癥下藥,給你們用不同的藥治療了!
倪尋和李延服藥后,沒過多久,病就全好了。
后來,“對癥下藥”這一成語,就用來比喻要善于區別不同的情況,正確地處理各種問題。
【成語故事:對癥下藥】相關文章:
對癥下藥成語故事(7篇)12-14
對癥下藥成語故事7篇12-14
對癥下藥解決簡歷五大病癥09-29
不寒而栗成語故事01-31
成語故事:指鹿為馬12-24
成語故事杞人憂天12-24
以古非今成語故事12-24
袂云汗雨成語故事12-19
以卵擊石成語故事12-18
成語故事:兔死狗烹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