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的成語典故
誠信作為一種維持社會正常秩序和交往、維護每個人正當利益的基本道德規范,對于學生社會生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誠信的典故成語故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曾參殺豬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儒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
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愿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里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焙⒆勇犃,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后,曾參的妻子便忘了。
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里的一頭豬殺了。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么當真呢!
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2.立木為信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于開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愿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游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梢,“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后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于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無異于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誠信的成語典故】相關文章:
肝腦涂地成語的典故12-24
杯酒釋兵權的成語典故12-17
來自歷史典故的成語12-17
噤若寒蟬的成語典故12-25
投筆從戎成語典故12-19
成語典故故事:大材小用01-22
成語高山流水的典故12-18
望梅止渴的成語典故12-18
有關忠義的成語典故盤點12-17
成語典故:別開生面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