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設計論文
畢業論文對很多沒寫過論文的同學來說,可是件難事。下面為大家收集了一篇《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設計論文》,供大家參考。
引言
道路綠化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我們的祖先在很早就開始在路邊種樹,有了進行道路綠化的意識。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就命令在所有街道旁都要種上樹,地方官吏就遵旨在他出巡行進的道路上,清水潑街,黃土墊道,在道路兩側種植樹木。北京作為六朝古都,早在元朝建大都之時,就在“市”的道路兩旁種植
樹木;隨著“三!彼档男纬,在河岸路旁也植了樹,初步有了綠化與湖光山色相輝映、游樂與園林景觀相交融的景色。栽植樹木不僅給道路增加了藝術感染力,豐富了道路的園林景觀。
解放前我國城市道路狹窄,路面質量差,有的人行道雖寬,但很少植樹,只有少數幾條道路上種了樹,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道路綠化的雛形。解放以后,隨著城市現代化道路交通的發展,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帶來了城市現代化和城市道路建設的突飛猛進,我國道路綠化為適應新的功能要求,在不斷的創新中發展提高,出現了一條又一條綠化帶寬闊、層次豐富、林蔭夾道、景觀多樣、芳草如茵、行車通暢、行人舒適的現代化城市道路,形成了多行密植、層次豐富,落葉樹與常綠樹相結合,綠化與美化相結合,用大樹綠化城市道路等北京城市道路綠化的特點與特色。
一、道路綠化在現代化城市中的功能及在大園林中的作用
城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們盡情地享受到現代化帶來的各種文明,與此同時也導致了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人口的密集、人工設施的充斥、機動車輛的增長、自然環境的污染等這些對環境的人為改變,使原有區域的碳氧平衡、水平衡、熱平衡等因素隨之改變。平衡被破壞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正在越來越突出地凸現出來。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逐步認識到,要在接受大自然贈與的同時,必須要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在城市中,特別是車輛擁擠的道路、立交橋和交叉路口等這些環境污染較嚴重的地區,大量種樹、栽花、種草能起到人為強化自然體系的作用,利用綠色植物特有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功能;吸收有害物質,減輕空氣污染的功能;除塵、殺菌、降溫、增濕、減弱噪音、防風固沙的功能等等生態效益,應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根本出路。
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間環境,在大部分的城市中,道路的面積約占所有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kevinLych在《城市意象》一書中把構成城市意象的要素分為五類,即道路、邊沿、區域、結點和標志,并指出道路作為第一構成要素往往具有主導性,其它環境要素都要沿著它布置并與它相聯系。從物質構成關系來說,道路可以看作是城市的“骨架”和“血管”;從精神構成關系來說,道路又是決定人們關于城市印象的首要因素。正如《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一書中所說的那樣:“當我們想到一個城市時,首先出現在腦海中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氣,城市也就有生氣;街道沉悶,城市也就沉悶!苯值啦粌H僅是連接兩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人們公共生活的舞臺,是城市人文精神要素的綜合反映,是一個城市歷史文化延續變遷的載體和見證,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構成區域文化表象背后的靈魂要素,上海浦東的世紀大道、南京東路步行街、外灘濱江路景區、蘇州觀前步行街都是成功的范例。因此,加強道路建設,講究道路空間的藝術設計,追求“骨架”與整體的平衡和諧,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徑。
例如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人均綠地70多m2,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寬闊的道路上桉樹成林,濃蔭蔽日,草坪像巨大的地毯,看不到黃土,創造出清新的空氣,人們聽不到車輛的噪音,汽車飛駛,塵土不揚。又如空氣清新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在環城路兩側種植了120萬株樹木,建成一條長150km,總面積8萬hm2的綠化帶,為城市創造了一座氧氣工廠,保持了空氣的新鮮。
在花園城市新加坡,新建的高層建筑只占地35%,其余土地用于綠化在道路和建筑物之間留下15m以上寬度的空地種樹、栽花、種草。無論在街道兩旁、道路分車帶、交叉路口、行人過街橋或路燈支柱都是樹木相間,綴滿藤蔓,雖在鬧市也可聽到蟬鳴鳥叫之聲,居民生活在舒適優美的環境中。
據觀測資料,在城市中40m寬的林帶能降低噪音10分貝一15分貝,4m寬的綠籬可減弱噪音約6分貝;根據蘇聯的測定,樹木下空氣的含塵量比露天廣場中的空氣含塵量低約42%;又根據北京的測定,多排樹木的道路比沒有樹木的道路能減弱風速約50%。
又據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所劉振宇、李鐵成同志對街道綠化減塵和減噪音的初步研究,對穿過北京市的交通干道三里河路等18條道路的觀測,經過大量的數據顯示,提出了城市中心區道路綠化帶理想的寬度至少是30ml,對減塵、減噪音、減弱風速都有明顯的效果。
綜上所述,可以初步得出以結論:
城市道路是現代化城市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擔負著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現代化城市必備的重要基礎設施。現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滿足交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搞好道路的綠化美化,能起到防眩光、緩解駕車疲勞、調節心情穩定情緒等作用。所以說,有良好綠化美化的園林環境和賞心悅目的道路景觀,也是現代化城市道路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道路綠化就是實現這一功能的主要手段。
二、道路景觀的構成
道路景觀的構
成主要有兩個因素:
一是內在因素,主要指道路紅線以內的東西,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三類:
1、實用性:路柵、路障、路燈、路鐘、坐椅,電話亭、郵筒、垃圾筒、公交站亭、地下道口、人行天橋等;
2、審美性的:街道樹、花壇、噴泉、雕塑等戶外藝術品,地面藝術鋪裝等;
3、視覺傳達性的:交通標志、路標、路牌、海報、地面標志等。
二是外在因素,主要是指背景建筑,建筑是形成道路空間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道路兩側建筑的構成形式、物質功能、視覺印象以及社會職能,決定著道路的空間特點;同時,建筑的形式與結構代表著一種理念與精神,無聲地陶冶著人們的情操,如革命家蔡元培所說:“建筑者,集眾材而成者也,凡材品質之粗精,形成之曲直,皆有影響于吾人之感情!币虼,建筑是街區的門面,代表著一個城市的物質和文化,建筑的優劣是衡量城市品位的一個重要標準。道路兩側建筑構成連續而明確的界面是使街道乃至整個城市景觀具有可識別性和可意向性的最有力的因素,具體體現在街道兩側建筑的高度。立面風格、尺度、色彩。表面材料乃至廣告、店招牌的位置、樣式等方面。
三、道路綠化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了綠化與地下管網、架空線路的矛盾。在埋有地下管網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喬灌木,結果使植株生長勢減弱,甚至因根系無法伸展,吸取不到所需養分而死亡;在有架空電線的下面盲目栽植毛白楊、垂柳等大型喬木,因產生樹線矛盾不得不疏枝,影響了美化效果,更嚴重的是大風季節,因疏枝不及時,造成線路中斷,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危害。
(二)片面強調綠化,忽視道路的交通功能。在人行道上栽植樹型不緊湊的灌木,影響步行或騎車;在較窄的分車帶上密植大量的喬灌木,阻擋了行車視線。在環島上,這一矛盾更為突出。
(三)設計形式單調且過于封閉。主次干道千篇一律,沒有特色,沒有創新,缺乏生機與活力。分車帶兩側欄桿過高,顯得道路擁擠,影響市容。
(四)盲目選用外來植物品種。只顧眼前效果,不考慮長遠利益。選用未經引種馴化的外來植物品種,結果因不適應當地生態環境而逐漸死亡。不但造成經濟損失,而且影響綠化的整體效果。
四、道路綠化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認真調查道路的周圍環境和立地條件,為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調查的指標有:周圍綠化現狀(綠化的布局、樹種及長勢)、土壤理化性質及地下、空中管線和大型公共場所。
(二)仔細分析,合理規劃。道路綠化包括行道樹、分車帶、中心環島和林蔭帶四個組成部分,為充分體現城市的美觀大方,不同的道路或同一條道路的不同地段要各有特色。綠化規劃在與周圍環境協調的同時,四個組成部分的布局和植物品種的選擇應密切配合,做到景色的相對統一。
1、行道樹以冠大蔭濃的喬木為主,側重落葉類,夏季可遮蔭,冬季可為行人提供天然日光浴。間距5~8米,在有架空線地段,應選擇耐修剪的中等株形樹種。
2、分車帶是道路綠化的重點。應結合自身寬度、所處車道性質及有無地下管線進行規劃。位于快車道之間的分車帶,以草坪和宿根花卉為主,適當配以小型花灌木。位于快、慢車道之間的分車帶,寬度為2米以下或有地下管網的,以草坪和宿根花卉為主;寬度在2~4米且無地下管網的,可采用灌草結合的方式,做靈活多樣的大色塊規劃設計;寬度為4米以上且無地下管網的,除灌草結合外,還可配以小型喬木。
3、中心環島地處道路交叉點,目的是疏導交通,要求綠化高度在0.7米以下,為使司機和行人能準確地觀察到周圍環境的變化,可采用小喬木和灌木、花、草結合的方式進行各種幾何圖案或變形設計。
4、林蔭帶以方便居民步行或游憩為前提,參照公園、游園、街頭綠地進行喬、灌、草、花的合理優化配置;同時,可布置少量的園林設施,如園路、花架、花壇、園桌、園凳、宣傳欄等。
五、道路景觀的營造
1.滿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原則。城市道路綠化主要功能是庇蔭、濾塵、減弱噪聲、改善道路沿線的環境質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間是提供人們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來與貨物流通的通道。在交通空間里,有各種不同出行目的人群,在動態的過程中觀賞道路兩旁的景觀,產生了不同行為規律下的不同視覺特點。我們在設計道路時,須充分考慮了行車,行人的進度和視覺特點,不同速度,不同栽植方式,將路線作為視覺線形設計的對象。提高視覺質量,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具體的設計中,應以不遮擋視線為標準,同時又能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譬如,在拐彎處不應種植大灌木或小喬木。又如,在隔離帶的種植時,一個標準端的長度就應考慮到車速,行人速度等問題。道路綠化另一個重要的功能是遮蔭、降溫。四季的變化使植物的外觀形態隨著發生變化,尤其是落葉植物。炎炎夏日下,行車和行人需要一個宜人的交通環境,濃郁的綠蔭能使人感到絲絲清涼,煩躁的心情可以得到舒緩,有利于交通安全;當葉落的時候,冬日和煦的陽光帶來幾分暖意。所以說,植物不同的習性奉獻給人們的不僅是視覺、嗅覺上的享受,還有心靈的慰藉。
2.道路綠化的生態原則。生態是物種與物種之間的協調關系,是景觀的靈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層次配置,喬灌花、喬灌草的結合,分隔豎向的空間,創造植物群落的整體美。因此,在各路段的設計中,注重這一生態景觀的體現。植物配置講求層次美、季相美,從而達到最佳的滯塵、降溫、增加濕度、凈化空氣、吸收噪音,美化環境的作用。設計中這一原則的運用應當是尤為重要的,因為這切實的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道路綠化規劃設計要有長遠觀點,綠化樹木不應經常更換、移植。
3.科學性與藝術性原則。既要滿足植物與環境在生態習性上的統一,又要通過藝術的構圖原理體現植物個體及群體的形式美,即符合繪畫藝術和造園藝術的統一,調和,均衡和韻律的四大原則。因此在配置上應考慮道路長度,不同道路形式,同一條道路以不同的區塊重復,以一種復現的節奏感來形成一種韻律,達到心境的平和,符合道路的景觀要求。道路綠化設計與一般的綠地設計有所不同,它是動態綠化景觀,要求花紋簡潔明快、層次分明,作為街景它更要求色彩豐富,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使旅客有"人在車中坐,車在畫中行"的良好感覺。
4.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根據本地區氣候、栽植地的小氣候和地下環境條件選擇適于在該地生長的樹木,以利于樹木的正常生長發育,抗御自然災害,保持較穩定的綠化成果。選擇適應性強、生長強健、管理粗放的植物。例如,行道樹樹種選擇的一般標準:1.樹冠冠幅大、枝葉密;2.抗性強,耐瘠薄土壤、耐寒、耐寒;3.壽命長;4.深根性;5.病蟲害少;6.耐修剪;7.落果少,或沒有飛絮;8.發芽早、落葉晚。公路綠化帶采用大手筆、大色塊手法,植觀花、觀果、觀葉植物,適應不同車速的不同綠化帶,空間上采用層次種植,平面上簡潔有序,線條流暢,強調整體性、導向性和圖案性,形成舒展、開敞、明快的風貌。選擇多種植物創造不同氛圍,體現植物生長的多樣性和植物的層次性與季相性。
六、結束語
優美的城市環境,宜人的道路綠化是人們對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工細琢的園林式的道路綠化是自然景觀的提煉和再現,是人工藝術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再創造,它所體現的姿態美、意境美、蘊含著文化與藝術的融合與升華,使人感到親切、舒適、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現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標志。
道路綠化不僅具有景觀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的城市市政基礎設施,運用植物生態功能的生物措施是取得城市生態環境良好循環的根本出路。
建設園林化的道路應采取大手筆、大色塊的綠化手法,主要道路綠化帶的理想寬度至少是30m,才能有效地發揮植物材料的生態效應,只有樹立大園林的觀念,克服以往的“一條路,兩行樹;綠化小打小鬧”的做法,才能使城市環境面貌躍上一個新臺階。
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單靠道路綠化是不夠的,還必須建設“點(公園綠地)”、“線(道路、河流、鐵路)”、“面(單位庭院、居住區)”、“帶(城市環型綠化帶)”、“網(郊區農田林網)”、“片(城市隔離片林)”,等多層次、多結構、多組團城鄉一體化的大園林綠化體系。
【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設計論文】相關文章:
景觀設計碩士論文提綱12-06
城市道路規劃設計問題及對策的論文02-27
淺談屋頂花園景觀設計論文02-17
建筑景觀設計中的水景問題研究論文11-15
景觀設計專業畢業論文提綱格式05-27
景觀設計專業畢業論文開題報告12-05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景觀設計論文01-10
城市園林綠地公用設施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論文02-22
我國目前景觀設計中的誤區的分析論文03-0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