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與國魂
一談及中國建筑,人們必不可少的要述道“發揚”,且對“發揚”兩字均無非議?稍焕硇砸恢掳,但談及“發揚”些什么?眾述紛飛各述已見,可曰百家爭鳴。故而“發揚”便百花齊放,然卻支離破碎(過激了,但無抵毀之意識)。現代科學的高速發展,仍是交叉學科的重大突破,正在給建筑以新的巨大的沖擊,向建筑界提出新的挑戰,這些因素將進一步充實或刷新人們對建筑的認識,改革建筑的設計方法,并將促成新的思潮,形成新的風格。
在這里我想通過對建筑的哲學含義,建筑的宗教倫理,建筑的雙重的境界,建筑藝術的審美,建筑藝術的文化構架,建筑的時代精神,建筑的表現方法等諸方面的全方位探索。力求尋覓一條理性之路——建筑與國魂。
何為“國魂”——國之崇高精神,國之文化精粹。在我國數千年光輝文明史中,儒、道、佛三家的學術思想在眾學科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無可非議的史實,當我們翻閱中華建筑發展史的巨卷,不難發現之史實的軌跡,豐富燦爛的美學思想,直接影響著我國從古到今的建筑藝術發展,宗教對于建筑藝術的發展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它作為一種功能因素,不僅歷史地留下了建筑藝術實體,而且更是那些當時旨在為宗教服務的建筑藝術手法,至今還在影響著對建筑藝術的感受和理解,影響著建筑的創作設計。
溯其本——儒道佛三家學說,追其源——我國古代美學的民族傳統,務其實——我國特有的美學理論和審美趣味。故需要“發揚,”卻不知“發揚”些什么?何不深入事物的底蘊去研究其“所以然”呢?何不去研究儒道佛三家的美學思想形成和發展呢?何不去研究滲透在建筑中的儒道佛三家的美學思想呢?何不去研究現代中國人對美的意識,審美的需求呢?
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美學思想,是在儒道佛三家學說的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當中產生和形成起來的。
什么是美?儒家的審美觀念,盡善盡美,美善統一,以善為主的中和之美,賦予美的觀念以功利主義的性質,并把美學引入理性主義的哲學范疇;和儒家的審美觀念相比,道家則是非理性主義的,則所謂的“一大二全”的“自然之美”(所謂“大”的觀念是無窮,無限、無形、無聲,是美和善的最高境界,所謂“全”中一個整體概念,是無窮大,視自然素樸之為全美。這個“自然”不是我們說的自然界的山水景物,而是指天地萬物形式的自然本質,及其自然形態,)綜上所述:儒家重人為,道家重自然,儒家重禮樂修養,而道家則重天真本性,他們的審美觀念是大異其趣的。
從認識論和思維方法去看,佛學的許多理論和我國古代美學思想,“關系其為密切”(佛學中雖沒有直接或沒有明確談及美學的)但其悟道之法,以空為美、以凈土為美,以彼岸為美的出世思想,無處不包含著佛學審美觀念的色彩;佛家把“虞空”境界看之謂最高實在,把“凈土”看作是美的最高境界。
儒、道、佛三家的美學觀念,有其消極的乃至糟粕的,但縱觀會儒家的“實用美”,道家的“自然美”,佛家的“絕境美”三者之形成對立,影響、融洽、發展。確實實在在的形成了我國古有特有的審美觀念。
由于美的觀念不同,儒道佛三家在美感經驗的認識上,看法也就截然不同。
儒家重理性判斷,強調倫理修養,道家重虛靜坐忘,強調物我同一,佛家主“妙覺”“妙悟”強調萬法皆空。儒家強調理性的知識,道家則強調非理性,無意識,而佛家卻強調形象的直覺。然這些各其特點的片面強調在我國古代稍后一個時期的美學理論中就出現了合流、融合的情況。古人尚知,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古人尚能包容并蓄,我們今天難道就不能眾采博收,批判承受嗎? 作為我國古代的美學思想的體系,審美觀念,審美經驗仍是構成審美趣味的綜合要素。或曰審美觀念與審美經驗的綜合表現。審美趣味,人皆有之,千差萬別,(不只是美學家、藝術學僅有之)而各人的審美趣味的形成,除生活實踐這一基本條件之外,與各人的文化素養,理論水平也有關系,所有表現出來的審美趣味也自不同!都t樓夢》中賈政、寶玉父子同一群文人第一次視察新落成的大觀園中的稻香村時所爭論的一個話題,就是人工和自然之間的區別。其實質上是儒家審美觀念與道家審美觀念的區別,即使有其近似的審美觀念,但所獲得的美感經驗,也還有深淺之別,厚薄之分,故,在儒、道、佛三家美學思想影響下所形成的我國古代的文學藝術所表現出來的審美趣味自是迥然不同的,然都可以根據不同的審美觀念和審美經驗進行辯析,儒道佛三家美學思想所表現出來的不同審美趣味,概括比較的說,儒家尚實用,道家尚虛無,儒家重理知,道家講任性,儒家重人工,道家崇自然,儒家重現實,道家重幻想,然佛家近乎于道家的“虛靜空無”的意境追求,但理想境界認識,各有見解,故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風格。
如果說我國古代美學思想是在儒、道、佛三家學說的相互滲透和相互融合的當中產生形成起來的,那么可否說,這種美學思想發展的特殊現象(滲透、融合)也就是我國古代美學傳統的民族特色呢?那么可否說:這種傳統的民族特色,仍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之一呢?
然“恐玄者”棄“玄”,卻不知“三玄”(《老子》、《莊子》、《周易》合稱“三玄”)卻不知中華文化之淵源,是棄“玄”還是棄“源”,然到頭來棄掉的則是中華文化的淵源。“發揚民族文化傳統”豈可成了一句空話。
博其精粹,采其精髓,振其精神——揚我國魂。何必非要在“形似”“神似”上爭說不可。如其爭說似于不似,道不如求說“實質是”用句時興的詞來說,就是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其質是中國的。其形是現代的。
脫離了具有數千年文明史的史實,脫離了現代意識,就談不上什么真正的現代中國人的審美要求和準則,脫離“特定”強加“引進”故必然形而上學。不論是引進“符號”還是引進曾以“神似”的形態,都沒有達到升華,至少說沒有達到一個深層次的境界。
我欣賞佛家的“一切唯心造”我欣賞楊英風的觀點,振興中國建筑不需靠大屋頂,玻璃瓦,亭臺樓閣等建筑“符號”來裝飾建筑物之外觀,來成就我們的民族風格,要弘揚中國建筑精神,唯有一切人心造起,去除西式文明自我、自利、唯我獨尊等欲念,恢復我國固有有容乃大、關懷眾生、使生命順暢舒適運行的恢宏空間,我們成就的建筑自然會有傳統文化中的泱泱氣度和自由靈活的空間變化了。
貝聿銘設計的中國銀行(香港)高聳似塔的外形,三角形都充滿變化的空間,玻璃帷幕的反射映照,以其自然、樸實的外部形象,給你的感覺它是中國的,處在中西文化交流頻繁的香港,它沒有任何中國傳統建筑的外形符號,但它的內涵都是中國的,難道這不足以證明弘揚民族風格,并不在于“形似”“神似”而在于“質是”嗎?
“質是”其豐富的內容就是中華數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中華建筑的發展史,作為一個建筑師有必要強調增強對“質是”的修養,以揭示自身的創作素質,為明日的中國勾通出“自然、樸實、圓融、健康”的理想建筑。
【建筑與國魂】相關文章:
淺談智能建筑與建筑電氣技術12-12
談關于建筑設計與建筑節能03-03
養老建筑室內建筑環境的構建03-12
建筑開題報告12-05
建筑論文提綱03-12
生態建筑理論在建筑住宅設計中的運用11-17
議建筑企業管理及建筑項目工程管理12-02
借鑒西方建筑理論促進我國建筑的發展11-17
簡談建筑審美與建筑裝飾的關聯性11-16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