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高校教師的高期望激勵對學生學業成功的影響
[論文摘要]本文借助于期望激勵理論,強調了高期望的因人而異性,分析了期望激勵理論的應用方式及在應用過程中應當注意的問題,并針對高校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建議,主張高校教師對大學生的期望要從對學生學習的外在動力轉化為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內在動力上,從而促進大學生在學業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論文關鍵詞]高校教師 期望激勵理論 高期望
“激勵理論是在個體具有需求和動機的前提下,對人的思想和行為施加外部條件或狀態影響,使人產生一定的心理變化,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對人的行為實現導向功能,挖掘人的潛能,使人的行為受體產生最大的收益和效率的概念和原理體系。激勵作為一種重要的管理手段,在高校大學生培養機制實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生在激勵的作用下,通過參與競爭性的學習或科研,完善自我的意志和品格,獲得超越生存需要層面的、更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走向自我實現。期望激勵是激勵機制中最值得重視的激勵要素之一。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充分挖掘每個大學生的潛力,促進其全面發展。為達到此目的,高校教師要隨時把握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有效機會,科學地運用期望理論,控制大學生的學習行為。本文主要側重于高校教師的高期望,這里的高期望強調的是期望的因人而異性,因為高校教師的高期望會對大學生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所以要把握好高期望“度”的問題。高校教師樹立正確而適當的高期望有利于大學生在學業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期望激勵理論的應用方式
1.期望和賞識激勵方式
絕大多數大學生對自己的將來和發展都設有目標、抱有期望,都希望自己在各方面能得到提高和完善,畢業時能找到一個理想的工作崗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實現自身的價值追求。這就要求大學生管理工作者在充分了解大學生個體的基礎上,向每個大學生提出切合自身實際的期望目標。一方面讓大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注,產生期望效應,另一方面也使其有明確的學習和奮斗目標。
2.期望目標激勵方式
“目標設置理論認為,設置要達到的目標是一種強有力的激勵,是完成工作的最直接的動機,也是提高激勵水平的重要過程。動機是個體行為對一定目標的指向,反過來目標的設立也會通過自我激勵機制對個體動機發生作用。目標激勵就是通過目標的設置來激發大學生的動機,指導其行為,使大學生的成才需要與成才目標緊密結合起來。目前,由于應試教育和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有些大學生進入高校這個相對寬松的環境,很容易松懈下來,錯過了一生中最珍貴、最美好的學習時光。這就需要大學生管理工作者善于幫助大學生確立恰如其分的奮斗目標,運用大學生管理工作者的期望來引導大學生目標的確立,激發其成就動機,引導他們主動地抓住來之不易的大好時機,努力學習。這可以通過高校教師們對大學生的期望,充分發揮期望的正面作用,來影響大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目標。
3.期望情感激勵方式
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情感不只是人類實踐活動中所產生的一種態度體驗,而且對人類行為動力施以直接影響。老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在《愛的教育》譯者序言中說:“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大學生管理工作者應該注意感情的投入,只有相互間感情的深入交流,才能促進相互信任。要運用好感情激勵的方法,用精神力量去調動人的積極性,以情動人,以情感人,引發教育對象產生接受心理。
期望中包含了無限的感情,期望激勵的方法就是要有效傳遞教育管理工作者對大學生們深切的期望與關懷。在運用期望情感激勵時,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要了解人。想大學生所想,急大學生所急,真誠地關心愛護大學生,了解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并給予相應的幫助。二是理解人。大學生管理工作者要掌握大學生的思想狀況,隨時把握大學生的情緒變化,及時幫助他們解決思想上的困惑,縮短師生之間的感情距離。三是尊重人。大學生管理工作者要尊重被教育對象獨立思考和表達思想、爭論辯護的權利,以心換心,以誠換誠,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理解溝通的橋梁,增強大學生管理工作者的影響力。只有真正注意并兼顧到這三個方面的因素,期望激勵才能真正發揮出其情感交流的作用。
二、期望激勵理論運用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高校教師對各類大學生應該給予適當的“高”期望
最近發展區理論是由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來的。維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對大學生的發展能起到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大學生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大學生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應著眼于大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高校教師為大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和較高的期望,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其本身難以發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更高水平發展區的發展。
大學生的基礎和潛能是千差萬別的,大致可以分為基礎薄弱的大學生和基礎較為扎實的大學生。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核心是建立在個人潛在能力和現有基礎之上的,所以高校教師對這兩類大學生期望的程度之“高低”也是不同的。例如,同樣是對大學生掌握詞匯的期望要求,英語教師對英語基礎薄弱的大學生的高期望就是這類大學生會默寫這些單詞,而對基礎好的大學生的高期望則是不僅要會默寫還要會靈活運用該詞。如果高校教師把不僅要會默寫還要會靈活運用該詞這一高期望運用于基礎薄弱的大學生,那么對于這類大學生是有害的。因為這一高期望對于這類大學生來講太高了,遠遠超出了他們的現有知識基礎和現有能力,不是他們的最近發展區,所以這種“高”期望會令他們產生強烈的挫折感,不利于他們學習的順利進行。反之亦然。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高校教師要針對不同大學生現有的基礎和個人潛在能力來對大學生施加不同的“高”期望,才能更有效地發揮高校教師高期望在提高大學生學業成績方面的作用。
2.要正確把握期望激勵的“度”
高校教師要依據強化型激勵理論,正確使用積極強化。“積極強化的運用可以促進大學生積極地、樂觀地接受培養機制,使得大學生培養方案得以增強一。在教育工作中,高校教師對大學生們的認識和了解會有偏差,因此對大學生的期望常會出現過高或過低的現象。高校教師對大學生的期望過高有可能導致大學生的挫敗感,使大學生承受壓力過大,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不利于大學生的發展。同時,如果高校教師對大學生的期望過低,可能會導致大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從而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這就使大學生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發展。
由于大學生的能力和高校教師對大學生的認識是在不斷發生變化的,所以在運用期望激勵理論實施大學生培養過程中,評估、反饋和調整是使激勵理論的應用進入良性循環的保證。評估工作的重點是比較使用期望激勵理論前后大學生學習狀況的變化,分析期望激勵方法在大學生培養機制中運用的效果,找出偏差的原因,進而對期望進行調整和改進。反饋和調整是期望激勵方法在大學生培養機制投入應用后,依據大學生需求和環境的變化,對期望激勵機制的運行進行的日常性補充、改進和優化。在完成上述工作過程中,收集有效的信息至關重要。為此,高校大學生管理部門在信息調查工作中要注意信息收集的全面性、適用性、正確性和及時性。通過及時有效地反饋信息,高校教師根據大學生的發展和對大學生的了解做出相應的調整。
3.高校教師要認識到自身與大學生期望間的差距,給予大學生適當的期望
高校教師對大學生適當的期望對于大學生的學習效果的影響非常大。心理學研究表明:高校教師在課前應清楚地向大學生表達自己對大學生們的期望。例如高校教師會清楚地告訴大學生:大學生們在高校教師的課堂上能努力學習;高校教師重視高標準對于學業成功的重要性;高校教師幫助大學生樹立具有挑戰性的學習目標;高校教師告訴大學生們如果他們不能按時完成作業,他們將會面臨怎樣的后果;高校教師會公開表示對大學生們良好表現的關注等等。這些都會使大學生的學業成績得到極大的提高。高的期望會使大學生們的學業成績得到提高,低的期望會降低大學生們的學業成績。
期望又分為高校教師的期望和大學生自己的期望。由于大學生的個人經歷和家庭背景不同,而且他們在大學階段學業成績的期望多源于自己的高中經歷,那么這種個人期望可能會與教師對他們的期望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對于投入學習時間上期望的差異,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曾對剛入校的大一新生做過一份調查,要求新生回答一個問題:“在高中期間,你們每周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大概是多少?”大部分學生回答是,他們在高中階段大概每天課外會花一個小時的時間在學習上。大部分學生的高中、高校教師和家長期望他們在大學里的學習時間可以短些。例如,在邁阿密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大部分剛入校的大學生期望自己每周花三十至四十個小時(包括上課時間)在學習上即可!庇行┐髮W生甚至認為,與高中相比,在課外只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去學習便能學好所有科目,在大學里自己在每門課課外所花的時間少于一小時便能學好;而高校教師期望大學生在每門課課外學習上投入兩到三個小時才足以取得學業上的成功。
同時,當他們進入大學后,大學也極少去關注和改變其進校前所擁有的這種學業期望上的偏差。由于存在教師和大學生個人期望之間的差異,而且高校教師常常會忽視這種差異的存在,所以高校教師對大學生期望會出現偏差,出現對大學生的期望不適當的情況。為此,要關注、糾正這種偏差。
三、高校教師給予大學生高期望的一些建議
1.協調好高校教師與大學生間期望的差異,引導其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由于新生自己期望的形成大多來源于高中經歷,也不清楚自己將在大學學習些什么內容及學業成績應達到什么程度,同時又受到大學招生材料里強調大學課外生活的影響,所以他們自己形成的期望經常是模糊和不適當的。這就需要高校教師做好與大學生的溝通工作,糾正大學生個人期望中的偏差。在大學生剛進入大學時,便清楚地告訴他們大學學業的要求和大學課外生活的情況,以及他們對大學生學業的期望和一名成功的大學生應該被期望達到的標準,使其高質量地完成學業,隨之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2.深刻理解高期望的內涵
高校教師對大學生的期望不是僅僅增加期望的難度,也不是另外制定出一套大學生學業成功的標準。關于大學生學業成功標準的爭論大多集中關注學業的結果,獲得證書、學位等是大學生學業成功的基本標志。與此相比,高校教師對大學生的期望更多地集中于大學生在學習上的努力和取得學習成功的過程,即分清和規劃好大學生能夠取得學業成功所要采取的學習活動和學習步驟。
具體化期望就是確定達到學業成功標準所要采取的合理步驟。關于這個標準的爭論通常會圍繞“什么是大學所能接受的大學生學業成功的最低水平?”這一問題來展開。但是,關于合理的高期望的提出則會圍繞完全不同的問題展開,那就是:“學習什么內容,要學到什么樣程度才能獲得大學生學業最大化的成功”提出這些期望不僅僅要考慮學校要求大學生學業成功的最低標準,更多地還要考慮大學生學業成功最大化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采取的方法與步驟,再根據大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和潛能做出合理的規劃,從而對大學生提出合理的高期望。
3.將教師的高期望轉化為一種對大學生的要求,更有利于發揮高期望的激勵作用
經過多年對大學生的觀察和對大學生失敗經驗的總結,絕大多數高校教師對于什么樣的學業成就和行為標準能導致大學生未來的成功是非常清楚的。但是,絕大多數高校教師并沒有直接期望并要求大學生達到那些標準。例如在邁阿密大學,高校教師委員會為各類大學生撰寫了職業要求描述報告,但是大學生畢業時的學業成績仍然不夠理想。所以高校教師需要將高期望轉化為對大學生的一種要求,才能更有效地發揮高期望的作用。
我們知道,如果高校教師要求大學生去參加課外學習課程,或是學習講座,那么在將來,這些大學生會比那些高校教師沒有做此要求的大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加這些學習活動。高校教師常常抱怨大學生不重視也不去實現高校教師對他們的高期望,但是高校教師卻忽略了其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里并沒有體現他們的高期望這一事實。所以,要使高校教師對大學生的高期望得以更好的實現,就需要在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里體現這種期望,從而使高校教師的高期望轉化成對大學生的一種基本要求,這有利于大學生學業成功的效率。
4.高校教師對學生的高期望要成為全年級甚至全系的一種共同行為
在大學里,高校教師可以控制自己所教授課程的難易程度。但是,如果他的課程對大學生的期望要求比他的同事或學校類似課程要高,那么他便會受到來自大學生和同事的壓力。因為大學生對于該門課程的評價直接影響學校對于該高校教師教學效果的評價。通常,為了容易拿到較好的成績或是能有更多的時間去參加課外活動,多數大學生不選修那些期望要求過高的高校教師開設的課程,從而給高校教師造成一定壓力,迫使其降低該課程的期望要求。這就大大降低了高校教師對大學生的高期望,不利于大學生學業的發展。因此,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學業成就,需要全年級甚至是全系合作,共同提高高校教師對大學生的期望水平,才能更有效發揮期望的作用。
5.高校教師的高期望對學生學業的促進不僅僅體現在高分數上
學校需要評估高校教師的課程對大學生學業促進的程度。通常,學校通過衡量大學生的平均分數來衡量高校教師投入在課程上的期望要求對大學生學業的影響。但這是不準確的,因為這很難衡量出該期望對大學生學業的影響的。事實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在美國多所大學中做過的調查表明:通常那些擁有較低平均分的院系認為,低的平均分表明他們院系對大學生期望要求的標準較高,表明他們非常嚴格。而那些擁有較高平均分的院系則認為他們的高校教師教學水平高,大學生接受了高質量的教育,因此高的平均分就顯示了他們的高校教師擁有較高的教學水平。所以,高分數不能充分體現高校教師的高期望對大學生學業的影響。
高校教師的高期望意味著增加課程的挑戰性,從而激發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所以,在學期開始高校教師就要清晰地表達他們的高期望,并轉化為對學生的基本要求,使教師的高期望更具體、更明了,更具有可操作性,從而激勵大學生獲得學業上的成功。
上一頁 [1] [2]
【高校教師的高期望激勵對學生學業成功的影響】相關文章:
淺析高校教師職業停滯的影響因素08-21
大學生證券投資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論文04-19
影響大學生學習效率的因素05-28
新HSK改革對泰國學生的影響05-18
中職學校學生學習動機影響因素的加權08-06
分析對學生進行精神激勵的心理學05-02
讓自學伴隨學生走向成功08-22
淺析學習策略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影響論文06-22
淺談高校教師如何開展學生思政工作05-09
大學生主體意識對政治文化傳承的影響分析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