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善誘穩步求效
從學習動機分析,讓學生通過不同手段獲取創意作品或圖片,再在課堂上進行學習分析,或許對激發他們的參與動機和探究興趣更為有效。以下是小編J.L為大家分享的關于循循善誘穩步求效之論文范文。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美術課程強調通過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征相適應,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為持久的情感態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激勵策略對實現有效的美術教學有著積極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約翰·凱勒(John Keller)認為,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動機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分別是:引起學生的注意(Attention)、建立相關性(Relevance)、給予學生自信心(Confidence)和提供滿足感(Satisfaction),簡稱ARCS模型。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當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透徹分析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激勵策略,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持久的學習動機,實施有效教學。
從李建芳老師的教學案例中,我們可以感受得到,在看似傳統的教學形式下,李老師獨具匠心的激勵策略。李老師積極引導學生由平淡傾聽轉入興奮參與的課堂教學過程,其間導入環節及課堂提問的巧妙設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望和課堂參與動機。面對陌生學生進行教學,李老師不僅沒有出現“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尷尬局面,而且在其有效的課堂激勵策略下逐步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呈現出一個優秀、高效的課堂。下面,筆者從該課的課堂激勵策略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一、巧設懸念激趣導入
巧妙的懸念設計旨在建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很多時候,一堂課的效果與學生對老師的感覺是密不可分的,學生喜歡上一個老師就會喜歡上他的課。我們從這節課的課前環節就可以看出執教者善于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一種親近感。李老師由名片游戲開始接觸、熟悉學生,小小的細節體現了她的“學生本位”的教學理念,也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課堂導入環節也體現出執教者的巧妙設計,教師以ARCS模型中的“關聯”與“信心”的動機激勵策略,成功地拉開了這節課的序幕。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課堂導人模式有故事、視頻、游戲等,但是懸念設計極少出現。雖然教師設計懸念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懸念的難度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度。過難則難以引發更深入的思考,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過易則無法形成有效的問題設置,難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意。本課中,教師在此環節的設計與學生的心理與知識儲備相適應,亦能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關聯,用大家所熟知的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切入,無疑是較好的選擇。教師在新課導入環節并沒有設置任何框架去限制學生的思維,而是通過水滴的聯想,運用簡練的語言巧妙地予以引導,使學生的思路迅速打開并融入課堂,學生在公開課現場沒有出現緊張感,這就很容易保持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執教者在教學過程中收放自如,能夠有效掌控課堂。課改中,我們一直在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倡教師應當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和空間,創設主動探究的學習方式。但事實上,有時課上會出現學生放開了,并且充分發揮出想象力和創造力,卻不可避免地偏離課堂重點的現象,這時就需要教師花更多的精力來將學生紛雜的思緒拉回課堂,而這樣做就導致課堂效率降低。而李老師的設疑,留給學生的思考空間很充分,同時也有效掌控了課堂節奏。
課堂之始的挑戰游戲,較好地激起了八年級學生的競爭心理——教師請學生一起挑戰自己對圖形的敏感度,并且巧妙地將挑戰問題進行梯度設置,由簡單到復雜地進行用圖形“翻譯”文字的游戲;此外,獨具匠心的圖片選擇,有效引導了學生的回答,讓學生通過“傾聽一思考—回答”這—過程進入教師精心布置的“圈套”——學生發現,他們的思維過程和創意呈現竟然跟海報設計大師瑞安的設計作品不謀而合,至此,學生樹立了充分的自信心。這樣,就形成了良好的興趣驅動作用,也引起更多學生的關注,為后面的有效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激發興趣有效教學
完善的活動設計旨在引導學生的主體參與。
“視覺傳達設計教學的難點是讓學生學會運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巧妙地表達特定的意義。需要教師音斷優秀作品,通過圖片、討論、頭腦風暴、思維導圖等多種手段啟發引導,使學生產生自己的想法。”李老師在活動設計方面注重對學生思維的激發,通過精心準備的圖片及有效的提問,逐步達成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應用的目標。
有效教學的實現取決于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習活動的組織形式對有效學習至關重要。……設計得好的教學程序會增加教師與學生的靈感,因為教學活動組織得好,直接教學和分發材料等瑣事就不會影響每個人的狀態,而能讓學生始終將注意力放在對主題思想的探索上。卓有成效的教師會不斷地運用一些基本的教學程序,讓學生的思想保持集中,而不受到新的或不明確的程序的干擾。”從這節課的教學案例中可以看出李老師做了充分的教學準備—一從對教材的分析與提煉到課件的制作、教具的準備與使用,以及學生作業袋的任務設計等,無一處不用心。尤其是在學習活動中設置的“挑戰環節”,極其符合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這個學段的學生,獨立意識逐漸增強,渴望得到老師的認可與肯定,有較強的表現欲望,教師此時提出的挑戰設計自然能激起學生的斗志,激發他們的思維和持久的學習動機,而積極應對老師的提問也就水到渠成了。
“美術教師要注意尋找可用于主題思想教學的資源,但始終應把基礎知識作為教學的重點。……提問是將你和你的學生引向主題思想的一個方法。”在挑戰環節中,執教者始終圍繞用“創意圖形”進行海報設計的基本知識與方法——置換、比擬、異影——為核心問題展開探討,通過優秀作品分析使學生開闊眼界、拓展思維,促進他們對問題的思考和對方法的歸納,獲得新知。李老師在引導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美術學科本位的知識與能力的習得和培養,通過創意圖形的圖像分析,引導學生用聯系、比較的方法進行整體觀察,通過思考、討論的方式識別并解讀圖像的內涵與意義。
在明確的知識與技能的要點學習之后,李老師又通過神秘的“作業袋”設計,抓住了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動機。教師充分的教學準備和巧妙的作業設計,使學生在后期的海報創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積極將所學到的知識有效地運用于實踐中,在“終極挑戰”的設計創作中達到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這兩個教學目標的完美統一,并且以情感目標為隱形目標貫穿始終,有效達成三維目標。
三、中肯評價應用生活
中肯的教學評價旨在給予學生足夠的滿足感。
教學評價是在教學活動中隨時發生的,學生能在這個似有似無的教學活動中獲得老師更多的關注,從而建立自信心、獲得滿足感,激發學習美術的興趣。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有其獨到的—面,具有較好的親和力和友善感,她溫和的微笑、循循善誘的啟發和中肯的評價,在寒冷的東北使學生如沐春風,看似無心卻恰有其意,潛移默化的教學激勵策略隨時發生。
在學生分組創作過程中,李老師及時地給予引導,通過作品的展示與評價,及時肯定課堂學習效果。在課堂的巡視指導中,她就對第三組的作業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你們突出使用了異影的方法,有效地表達了主題,不過,老師建議你們在圖形的描繪上能夠更加精細,這樣,畫面效果會更好。”其實,并非一味單純的鼓勵才會有好的效果,有時,中肯的評價則更能讓學生感受到尊重,從而體會到作為創作者的儀式感,懷著“敬業”之心再次完善作品。
首都師范大學的尹少淳教授在《談美術教育》一書中指出,“讓學生知道知識的意義與用途,知道知識的意義和用途,才能喚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雖然不知道意義也能進行一種被動學習,但其效果令人不敢恭維”。在這節課的最后階段,李老師即時用手機進行了海報設計作品在虛擬場景——社區、街道中的運用,并且明確告知學生海報設計的用途和意義,還適時地激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設計作品展示在真實的社區中,從而為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后產生主動學習的動機做好了引導。
四、與李老師商榷之處
從體現學生地位的方面看,在媒體、網絡相當發達的今天,本案例中的各種圖片欣賞與分析,沒有一例來自學生自主研學的途徑,這是該課教學的一點遺感。筆者從學習動機分析,讓學生通過不同手段獲取創意作品或圖片,再在課堂上進行學習分析,或許對激發他們的參與動機和探究興趣更為有效。
“要求對學生所做的限制,應該有助于學習。但是,很多時候,教師提出的要求只會妨礙學生順利完成任務。所以,教師在提出要求的時候要小心謹慎,要問問自己,這種限制能否引導學生用有意義的方式探索所學概念,或是否會對學生的作業造成不當甚至消極的影響。”遺憾的是,教師在巡回指導過程中對“蠶食”主題的創作小組的引導過多,從而阻礙了該組學生的自由發展,使該組的創作由積極表現轉向循規蹈矩的按章辦事;盡管這一組最后的作品效果迎合了教師的期待,但是,從學生美術素養發展角度來看,這樣做可能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一些影響。
五、結語
一個優秀的教學設計在教學實施中的實際效果是與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多方因素分不開的,相信李老師在學校常態課中的教學會比公開課更加游刃有余!
【循循善誘穩步求效】相關文章:
效績考核價值與作用分析12-12
高職英語測試中信度與效度的平衡12-02
情緒效價強度效應及神經機制研究提綱11-23
職業興趣調查表的結構效度研究03-28
淺析高能效互聯網傳輸技術的應用的論文03-17
對于三效催化劑的制備及研究的開題報告03-08
英語聽力測試設計信度與效度的實現教育論文05-17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