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音樂課上學生需要的是什么?

        時間:2020-09-05 11:32:35 音樂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音樂課上學生需要的是什么?

        畢業論文




        學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早已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視,以至被稱作“創新力形成的兩個最重要的條件”。所以有學者指出:要把保障學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作為營造創新教育環境和氛圍的核心。對于課堂教學來說,所謂自由,就是盡量減少對兒童的行為和思維的無謂限制,給其自由表現的機會。所謂安全,就是不對兒童的獨特想法進行批評或挑剔,使其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獲得創造的安全感。的確,學生中有在無任何心理負擔、思維完全開放的條件下,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才能大膽地提出問題。那么,在音樂課上要豐收使學生保持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想象力,教師就必須創設1定的情境,把學生的學習變得自由、開放。學生在寬松的環境里,懷著愉悅的心情,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創造潛能。

        對于創造寬松的學習氣氛,營造師生平等交流的課堂教學空間,筆者有1些粗淺的體會:

        1、利用“坐向效應”,消除學生畏縮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也人同向而坐時,會有1種平和親近之感,但如果人與人相對而坐,就會產生1種自然的壓迫感受、

        不自然感受。即使不是有意凝視對方,也自然有1種直刺對方心理的'攻擊性。心理學家將這種心理效應稱作“坐向效應”。

        利用“坐向效應”使教師轉換角色,能在音樂課上收到較好的效果。如在感受樂曲的速度、力度時,由于沒有1個完全的標準,學生覺得說不準,于是索性不敢回答。我便跟他們說:“這些問題如果讓張教師來回答,也說不上1個肯定的答案,那么這樣的問題是不是就回答不了了?其實我們只要說出聽后的直接感受就可以了。”正是由于我跟他們“同向而坐”,站在學生的角度提問,學生覺得彼此之間是那么親近,于是大多敢說了:“中速”、“中速偏快”……他們都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且“百變”不離其中。

        2、贊成學生的“不標準”答案,發展學生的思維

        “音樂不尋求統1答案”。尤其對于小學生,他們可以把白紙上的1個黑點看成小石子、小蟲子、小蝌蚪等,這些都是想象的萌芽,大人都不得不嘆服他們的自由思維。因此,在感受音樂時,我從不輕易否定學生的想法,把答案“引”到我的軌道上來,而是多以“還有補充嗎?”“有沒有更好的?”“思路再開闊1些!”等方式啟發學生更豐富的聯想。即使要板書資料中的所謂“標準答案”,我也不忘加上1句:“這只是很多答案中較為合理的1種”。比如欣賞小提琴獨奏《苗嶺的早晨》,學生在閉目聆聽樂曲的第1部分之后,我讓他們說說頭腦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時,課堂上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場面:他們有的說“幽靜的樹林里射進了第1縷霞光,小鳥在霞光里鳴唱”有的說“小動物在晨曦中醒來,他們看到1切都那么清新,伸伸懶腰,小跑幾步,心情舒暢極了”;有的說“我仿佛聽到了姑娘們的清脆的笑聲,看到了他們陽光般的笑臉”……這樣的情景,顯然已經沒有我“標準答案”的容身之處了。我高興地對他們說:“美妙的音樂可以帶給我們豐富多彩的想象。“這正所謂--課堂教學不結束真理”。

        甚至在音樂課中,我不反對學生表示不喜歡某首歌曲,或認為某首樂曲“不好聽”的想法。確實,教材中有些樂曲由于教學的需要,過于追求知識性、民族性或某種“教育意義”而不能投學生所“好”。碰到這樣的情況,我頭1件事情就是請他們陳述理由(事實上這個過程既讓學生從某種角度評價了音樂,又說出了真實的感受,可以讓我“對癥下藥”),然后通過欣賞、討論、挖掘,發現樂曲的美感和欣賞價值,達到喜愛的目的。

        我想,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教育應著重培養、提高人的音樂感受力,而人的感受應該是自由的。因此,不該規范的地方不予以規范,無限放寬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自由暢想,這正是學生“心理自由”的需要。

        3、支持學生的奇異思維,孕育創造的萌芽

        兒童由于生活經驗不多,受習慣性的束縛較少,因此容易產生1些反“常理”的想法,然而也許就是這些奇異的想法,

        為兒童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創造成為可能。

        在美國,有位生物教師在講蚯蚓的時候,突然有學生問:“老師,蚯蚓什么味道?”教師說:“對不起,我不知道,因為我從來沒有嘗過。”學生說:“我可以嘗嘗嗎?”老師說:“當然可以。”于是這位學生把蚯蚓洗干凈品嘗了1口,并說出了蚯蚓的味道。老師大大表揚了這位學生。后來,這位學生成了美國著名的生物學家。

        無獨有偶,在我校結束不久的教研活動中,1節音樂課上到游戲環節,1學生竟主動要求老師“下臺”,自己上去為游戲《找朋友》彈琴伴奏,這不就體現了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帶來的心理自由使學生敢想敢為嗎?誰說這不是兒童自由翱翔的引子呢?

        品嘗蚯蚓、將老師取而代之,這些對大人來說也許是有悖常理的,而對這兩個小朋友來說卻是直接的想法。如果我們1定要努力把這些“奇思異想”納入我們習慣性的渠道中來,就不會有少年牛頓對蘋果落地這1自然現象的疑問,也就不會有“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了。

        4、無限減少否定,表揚貫穿始終

        每1個處在社會中的人都有1種獲得認可、贊揚的需求,而小學生的這種渴望無疑比成人顯得更為突出。因此,即使學生回答錯了,我也通常采用諸如反問的方式,由學生自己否定自己;或首先肯定其有價值的部分,或表揚他動腦筋的習慣和舉手發言的勇氣,盡量避免學生產生被否定的沮喪感受。而發現有獨特的、有新意的說法,就熱情地送以“太好了,有新意!”“你很有想象力!”等,讓學生體會極其寶貴的成功的體驗。

        音樂教育是培養和發展人的創造力的1條有效途徑。音樂教育,應該難學生留1片自由、寬松的展現自己、表現音樂的天空。



        音樂課上學生需要的是什么?

        【音樂課上學生需要的是什么?】相關文章:

        1.音樂課上讓學生動起來論文

        2.初中音樂課上的有效教學目標初探論文

        3.職場禮儀需要學的是什么

        4.客戶最需要的是什么:信念!

        5.孩子需要怎樣的音樂教育

        6.瑜伽課上的呼吸原則

        7.調酒師需要掌握的技巧是什么

        8.需要二次工傷鑒定的條件是什么

        9.深圳公積金租房提取需要條件是什么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