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廣播新聞語言的口語化論文
摘要:就語言而言,口語化已成為時下廣播新聞語言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這一語言表達方式的轉變也引發了廣播新聞寫作和廣播新聞模式、風格的變革。就此,我們必須順應這一趨勢,創新思維,揚長避短,促進廣播新聞宣傳效果的不斷優化。
關鍵詞:廣播新聞;口語化;創新;優化
廣播以聲音為表達方式,以聲音為傳播符號。這一特點,就決定了廣播新聞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聲音的潛質,在語言風格和表達方式上下苦功夫,必須做到“接地氣”“有活力”,做到通俗易懂,不但要讀起來朗朗上口,更要聽起來聲聲入耳;不但要讓受眾聽得明白,更要讓受眾聽得舒服,有一種美的享受。這就涉及到了廣播新聞語言的口語化問題。與此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語言藝術也趨于多樣化,同樣需要我們加強對廣播新聞語言口語化的關注,進而不斷提升廣播新聞宣傳的效果。
1對廣播新聞語言實施口語化改造的必要性
就新聞傳播方式而言,傳統也好,先進也罷,都不能改變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一鐵律;就新聞語言而言,必須做到文脈合理、邏輯縝密,才能保證新聞的真實性。作為廣播新聞而言,在恪守這一準則的基礎上,還要緊扣獨特的傳播方式,圍繞聲音做文章。廣播新聞的受眾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和傳播的轉瞬即逝,也決定著在傳播時不同于報紙新聞可以讓受眾細讀、慢嚼,必須將新聞語言的口語化作為首選,讓受眾在相對有限的時間原汁原味、準確無誤地接收所傳遞的信息,實現聽懂、聽清、聽明白這一目的,不至于囫圇吞棗、一知半解、不知所云。近年來,為加快與新媒體的融合,廣播傳媒紛紛求變、求新,引發了一波廣播民生新聞熱。廣播民生新聞的勃興既提高了廣播新聞和大眾生活的黏合度,還引發廣播新聞的受眾更趨于平民化,如此也要求廣播新聞語言必須合乎受眾的變化,在口語化上用真功、下實勁、求實效。
2廣播新聞語言口語化內容的發展演變
語言的口語化是指用多數人的所熟悉的詞匯,按照漢民族語言固有的語法規則,以及常用的句式表達內容。而以短小精桿、簡明扼要、具體形象為特點的廣播新聞語言,其口語化實際上就是通俗易懂。事實上,仔細研判近年來廣播新聞語言口語化發展和演變的脈絡,就可以發現口語化的發展趨勢愈來愈強。
2.1新聞語言交流方式變化明顯
近年來,新聞傳播有一個明顯的轉變過程,就是從當初的“讀新聞”到后來的“說新聞”,再到風靡當下的“聊新聞”,最為凸顯的變化就表現在語言交流方式上。具體到“聊新聞”來說,就是播音員、主持人不再是過去的那種照本宣科式的讀、平心靜氣式的說,而是春風化雨式的聊。在聊新聞時,他們只是以新聞稿子為藍本,在加工、吸收的基礎上加以創意。這種方式的轉變,帶來的是廣播新聞傳播的多樣化、色彩化。近年來,許昌人民廣播點電臺陸續開設了“民生碰碰車”等一批民生新聞欄目,就是竭力構建與老百姓面對面交流溝通的平臺,要求寫新聞時通俗不晦澀、播新聞時家常不生硬、聊新聞時親切不高冷,從而有效增強了新聞傳播的效果。“民生碰碰車”欄目連續多年都入選當地最受歡迎的“十大廣播名欄目”。
2.2新聞語言播報口語化滲入漸快
得益于多種新的傳播形式的不斷涌現,以播報為傳播的廣播新聞節目也變得越來越豐富。這一態勢反過來又對廣播新聞的表達形式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由此引發了許多新方式的次第出現,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谡Z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逐漸滲入到新聞語言中的。要么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要么是大眾趨之若鶩的角色,都日益成為新聞播報的內容和主角,促使廣播新聞更加聚焦貼近群眾、廣播新聞宣傳更加合乎群眾的嗜好,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新聞播報語言水平的漸次提高。許昌人民廣播電臺《102幫忙團》欄目在新聞播報時,將與觀眾的互動頻次和效果作為考核節目效果的主要標尺之一,從“我播你聽”到“我聊你聊”,讓受眾真正直接參與到新聞播報中來,拉近了廣播和受眾的距離,由此讓新聞播報的口語化顯得更加自信。
2.3新聞語言播報本土化趨強
近年來,運用本土方言播報本土新聞漸成一種時髦,而且廣受青睞。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廣播電臺,采用普通話播報形式的節目所占比重有所降低,采用本土方言播報形式的節目逐漸增多。比如許昌人民廣播電臺自2016年新開了一檔《新聞快餐車》節目,就全部采用了河南話播報方式。每一則新聞通過主持人用河南話予以播報和演繹,更讓人倍感親切、隨和、自然。事實上,廣播新聞語言朝著當地語言的發展越來越明顯,這一獨具特色的個性化播報方式不僅在心理上和受眾拉近了距離,傳播效果上也更容易被接受。
3廣播新聞語言口語化面臨的問題
在廣播新聞語言口語化趨勢不斷增強的過程中,也不無例外地出現了一些誤區和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點。
3.1對語言口語化的認識陷入誤區
就廣播新聞語言口語化來說,畢竟是個新生事物,所以在認識上就存在一些誤區,比如將口語化等同于庸俗化、等同于方言化和土語化、等同于大白話。更為現實的是,在報道一些負面新聞時,為了片面追求新聞語言的口語化而隨性表達,措辭不夠精確、邏輯不夠嚴謹,容易釋放糊涂信號,甚至造成輿論導向上的錯誤。少數媒介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更加注重新聞報道何以搶占頭條,繼而放松了新聞語言的更專業、更嚴謹,致使出現了一系列導向錯誤的報道和若干不雅詞語在新聞報道中的頻繁出現,這完全背離了主流媒體的責任和使命,對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
3.2口語化語病的增加
廣播語言和報紙、書刊等平面媒體語言的最大區別在于,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聽和說的,更貼近生活,屬于口語語言,但又有別于我們平時的生活語言。新聞口語化就是要用接近生活、適于口述的語言來寫、來播。雖然來自于生活語言,但是要取精華、剔糟粕,將生活語言中的'那些廢話、粗話過濾掉,既豐富其邏輯性,又不失通俗、精煉的本色。比如,有一則廣播新聞導語這樣寫道:“記者從市有關部門了解到,目前我市69.76萬畝小麥已全部普澆一遍返青水!弊屑毺骄,這則導語里就夾雜有廢話。試問,我們說報道的新聞有哪些不是記者了解到的呢?由此,諸如“據了解”“據介紹”“記者了解到”等用語都完全可以裁掉不要,讓導語更凝練。再者,數字雖然做到了精確,卻讓受眾聽著吃力,不妨將“68.76萬畝”直接改成“近70萬畝”,聽起來會更舒服。
4廣播新聞語言口語化的對策與建議
綜合各種情況來看,廣播新聞語言的口語化已是大勢所趨。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針對實際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見招拆招”,針對性地加以應對和解決,更好地提升廣播新聞的宣傳效果。
4.1提升對語言口語化的再認識
在加強口語化的過程中,切實弄懂口語化的內涵和外延,力求不庸俗,酌情運用本土方言,少用或不用大白話。其實,廣播新聞語言的口語化也要求語言豐富、生動、貼切、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不僅要求按照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原則運用語言、實現語言和所表達的內容自然和諧的融合,而且還要兼顧廣播這一媒介的特性,在便于口說耳聽的前提下,實現內容和形式的高度和諧。從這一點來看,實現廣播新聞語言的口語化和講究文采是統一的,不是對立的。
4.2強化對播報語言口語化的規范
如何寫好、播好一篇廣播新聞報道,不是一般的業務問題,需要廣播媒體從業者深入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打牢政治理論根底和業務根底,還要學會善于與群眾交朋友,體驗、知情、零距離接觸群眾的生活,虛心向群眾學習,充實自我語言能力。許昌人民廣播電臺在多年探索的基礎上,就廣播新聞的口語化出臺了一套規范制度,從用詞、行文等方面都作了硬性規定,始終服務于“為聽而寫”。比如在寫稿時多用動詞,少用形容詞,確保更有沖擊力、更加口語化;在行文時“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甚至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在播報時力求用語隨性卻不失嚴謹、張揚卻不失周詳,嚴禁發生輿論導向上的錯誤。隨著規范制度的嚴格落實,助推了廣播新聞口語化的升溫,提升了廣播新聞宣傳的社會效果。
5結論
總而言之,新聞語言口語化對于新聞傳播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其在政治方面也肩負著一定的責任。所以,實現新聞語言口語化必須把握時代方向,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開拓創新。
參考文獻
[1]張玉河,張頌.廣播電視語言的“口語化”[J].當代傳播,2007(6):138.
[2]張旭紅.淺析廣播電視新聞寫作口語化要求[J].哈爾濱學院學報(教育),2003,24(8):36-38.
【談廣播新聞語言的口語化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