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教學的論文15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論文了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當代文學教學的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當代文學教學的論文1
摘要:關于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方法的改革層出不窮,而本文側重于研究將經典的文學名著改編成的影視劇運用到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探討如何利用影視劇這一載體,揚長避短,加深學生對現當代文學經典的理解,保持對文學名著持續的熱情。
關鍵詞:文學名著改編的影視劇;促進;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一直以來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它可以引發學生對文學產生濃厚興趣,培養學生對文學的鑒賞和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道德文化水平。但是,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使學生對這門課保持持續的熱情,通過實踐教學的相關情況的了解,我們發現把經典文學名著改編的影視劇適當地運用到教學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這門課程內容豐富,基本講授都是文學史與經典文本的選讀為主要教學方式。因此,經典文學名著閱讀是學習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一個必然的過程。但經典文學名著大部分都篇幅較長,涉及面較廣。而學生呢,之前由于的高考的壓力,對經典文學的接觸比較少;考入大學后,由于就業的壓力,忙于應付各種考證,難于集中精力和時間去閱讀研究大量的文學作品。在這樣的情況下,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中國現當代文學授課教師要將課堂組織好自然是難上加難的事情了。
因此,要改變這種狀況,就一定要想辦法吸引學生,讓學生迅速地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使之不僅在課堂上學習文學,而且要深入學生的生活,使之愛上文學,自覺地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和人文精神。這是擺在中國現當代文學課教師面前的難題和身處的困境。在此基礎上,各種教學方法的改革層出不窮。而本文側重于研究將經典的文學名著改編成的影視劇運用到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探討如何利用影視劇這一載體,揚長避短,加深學生對現當代文學經典的理解,保持對文學名著持續的熱情。
一、文學名著改編的影視劇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的意義
1、影視文學賞析改變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模式以往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模式普遍是以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為教學方式進行單一化教學,其教學方式非常簡單,也就是常規的填鴨式教學。對此,使用影視文學性賞析能夠有效地改善教學方式,改善常規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2、影視文學賞析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實際的教學中引入影視劇進行文學賞析,能夠促學生以更高的積極性投身于現當代文學學習,并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這一教學活動,還能幫助教師進行教學設計,例如觀后感、關于文本與影視劇的區別等等,從而讓影視這一資源更加富有教育意義。
3、正確看待影視文學在教學中的作用利用影視劇只是促進教學,加強學生對文學名著的理解,但觀看影視劇畢竟不能代替閱讀原著。因此,在教學中,我們看到了影視劇對輔助教學的有益方面,但絕不能舍本逐末。
二、利用影視劇促進教學的方法
1、課堂上放映影視劇:
可以采取兩種方式,一是課堂上放映整部影片(電影)。首先,要選取那些忠實于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放映影片前要求學生提前閱讀原著,課堂上教師先介紹相關作品的作家及創作背景和時代精神,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要求在看完影片后共同探討。放映整部影片耗時較長,因此授課時間大致分配3—4學時。這種方式不能經常性地出現在課堂上,一學期出現一次足矣。二是剪接影視劇中部分精彩片段,根據需要在上課時間進行播放。在高等教育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技術的提倡特別適合這種方式的教學。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過程中,適當地穿插一些剪輯的精彩視頻,有利于調動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培養學生對現當代文學的熱情。這種短片剪輯播放進行教學的方式,占用時間少,學生更能集中注意力,積極性與參與性也更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但是,制作電影剪輯時,也必須選擇忠實于原著影視作品進行教學。
2、課外觀看影視。
這種方式可以由教師課堂上教授相關的文學知識,簡單介紹作品背景和主要人物,并留下思考題,要求學生課外時間觀看影視劇?梢杂砂嗌蠈W生集體組織觀看,也可以由學生自行觀看。這種方式是觀看影視劇不會占用上課時間,又能增加對文學作品的了解。當然,要提醒學生觀看影視劇時,注意影視劇與文本原著的區別,并思考導演為什么要做這樣的改編,從而分析和感受不同藝術類別的美學特征。學生觀看影視劇后,在下次課時,教師要就上次所留課后思考題進行提問,以便鞏固學習,增強學習效果。
三、影視劇運用到教學中要遵循的原則
1、盡量選擇忠實于原著的影視劇
我們應該知道,文學作品一直都是影視劇改編的重要素材來源。當由文學作品改編成的影視劇對于現當代文學教學的沖擊和影響我們必須有個全面的了解。一方面,影視劇的改編,對于文學作品的傳播是有益的。尤其是一些改編比較成功的影視作品,比如電影《駱駝祥子》,電視劇《圍城》、《四世同堂》等,對于現代文學創作成果的普及和推動教學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對學生了解作品的大概情節、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甚至激發他們對于原著的閱讀興趣都會有一定的幫助。但另一方面,影視劇的改編往往會造成對文學作品的扭曲,F代文學作品中構思精致、富有藝術創新的一面被抹殺,作品嚴肅深刻的內涵被通俗化甚至庸俗化。
比如曹禺的《雷雨》所用的回溯式結構,是作家的藝術構思中最具特色和藝術性的方面,是為了將三十年的故事濃縮在一起,造成情節的集中緊湊、戲劇沖突的緊張激烈而設置的。而電視劇《雷雨》卻按時間的先后順序將情節一一展開,這就使原作在藝術構思方面最具匠心的一面被忽視,體現不出作品原有的藝術性。而由老舍《我這一輩子》、張愛玲《金鎖記》等作品改編成的電視劇,任意添加人物形象,肆意篡改故事情節,不僅使原作的內容所剩無幾,而且嚴重歪曲了其精神內涵,使作品中嚴肅、悲涼的一面大大沖淡。這是對文學作品的媚俗化改編,甚至可以說是打著改編旗號的重新創作。在選擇影視劇進行播放教學時,教師要認真加以甄別。
2、耐心引導教學的核心以及主體
最終必然會落到學生上,在整個教學活動當中學生也是占據主導地位。在教育觀念上,教師應當積極并且耐心的引導學生,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教學當中的地位,還需要改善自己的學習出發點與學習觀念,清楚認識到影視劇賞析并不是單純的娛樂,更多的是增強大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了解。同時,對文學名著改編程度較大的影視劇對于現代文學作品原汁原味的保留是有害的。尤其是當學生還沒有充分閱讀文學作品的情況下就先接觸影視作品,會造成先入為主的印象,這對理解文學作品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會造成誤導。對這些現象,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引起注意,加強引導。對一些改編較為成功的影視作品可以適當推薦給學生,或者進入課堂播放、討論和學習,而對文學作品被扭曲的方面應予以提醒并及時矯正,要引導學生回到文學原著上來。
3、精心設計課堂
在課堂中,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充分了解影視劇的內容,并按照教學內容不同巧妙地設計課堂中的影片播放內容以及播放時間,在非特殊情況下,盡可能對電影進行剪輯,對電影當中無意義、繁瑣的片段刪減掉,將剪輯重點放在與該課堂重點、難點突出的部分。在課堂中,影片播放的時候不宜過長也不宜過短,過長會導致學生完全沉浸在影片觀看當中,而不是賞析中,過短會導致學生無法有效理解影片中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中,既需要保障影片能夠激發學生的觀影興趣,還需要保障學生能夠完成預計的教學任務。在影片結束之后,教師還能夠設計更多的相關活動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化、鞏固。
總之,文學名著與由文學名著改編的影視劇作有很大區別,如文學側重敘述和描寫,注重人物內心世界;影視劇側重外部語言和動作,注重觀眾接受心理,主要以票房收入為目的。但是在教學活動中,只要運用運用得當,正確加以引導,影視劇完全可以有效地促進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作者單位:長沙醫學院)
參考文獻
[1]溫如敏。關于現當代文學基礎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育,20xx。(2)
[2]田俊武,李群英。電影的越界和現當代美國文學[J]。文藝理論與批評,20xx(6)
[3]申力富,王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探索[J]。北方文學,20xx(2)
[4]張華。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與思考[J]。昌吉學院學報,20xx。(6)
當代文學教學的論文2
摘要:當代文學發展至今,人們對其的分歧和意見也越來越大。這種分歧導致我國對文學的經典化和歷史化不能的得以完成,同時文學的價值也被扭曲化,對于文學的正確批判已經失去了相關能力,人們對文學研究的產生了質疑和否定。本文對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現狀和問題進行闡述,并對客觀的評判方式進行尋找,以樹立正確的文學觀。
關鍵字:中國當代文學;經典化;文學性
一、當代文學的經典化
我國文學被輕視和貶低的情況顯然已經不是新鮮事,早在20世紀初,受到政治思想和意識的影響,我國當代文學的文學性已經多次受到否定;而在80年代以后,受到西方文學的影響,我國文學界又開始追逐純文學,并對其進行大量的模仿,導致這一時期作品的原創性受到質疑,其價值自然不高;而到了90年代以后,中國文學更是指責聲不斷,認為我國文學價值混亂,這一時期更是沒有出現任何經典作品。面對這些對當代文化的斥責,我們可以不必理會,但是同時也不得不反思。面對這些斥責,不僅來自外部,同時也有的來自內部,這種輕視和否定不經讓人深思。縱觀我國文學形成至今,已經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但是,對于中國文學的認識,似乎僅僅停留在文學形成的初期,對于經典作家和作品的認同也僅限于文學的前三十年。對于文學經典化,是我國當代文學真的沒有出現經典文學,還是受到文學思想限制,導致對經典文學的定義產生了限制。
當代文學成就顯然已經超過了現代文學的成就,這是因為無論是成漢語成熟度的發展還是從當代文學家創造能力來說,其發展能力顯然高于現代文學。因此,當代文學經典化需要我們認真的去選擇和研究,而不是將經典化問題繼續錯誤性理解。當然,經典化問題顯然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這需要我國文學界正確的看待這一問題,而不是存在偏見的去定義。無可厚非的是,在當代文學經典化問題中,最重要的就是命名權。在對文學進行經典化命名時,我國文學界總是自然而然的認為經典文學應該是經歷歷史的,并被時間所挖掘的。這種思想,顯然是不正確的。后期挖掘的文學就一定是經典的嗎肯定不能如此定義。文學的創作和出現,一定跟其現在的時代有著重要的關系,如果只憑時間定義,那文學創作的意義又何在。因此,文學經典化的過程,不僅僅是歷史過程,更是一個屬于當代化的過程,他應該屬于現在進行時態。經典文學應該是時時前進的,他需要當代人的積極參與和不斷實踐。當代文學經典化,不應該只是由某個機構進行定義,而是由每個文學研究者和閱讀者進行共同定義,對于經典文學的選擇和認同更是每個文學愛好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當代文學的批判
任何時代的文學都是創作和批判共存的,文學的批判的意義在于激勵而不是否定。但是,當代文學的批文意義卻被人們逐漸誤解,批判的形象和功能也被曲解,導致文學批判的發展陷入了困境。文學批判受到限制,也導致文學經典化無法完成。文學的批判的功能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文學批判可以為當下文學的創作進行有效的反饋,并對文學發展方向和現象進行解釋和分析,同時也可以和文學閱讀者之間建立良好的橋梁,加速文學傳播。從此也可以看出,文學批判也包含著溫和的態度。在批判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對文學的總結和發掘。
(2)文學的批判是更好的對其價值進行確立,并對經典文學進行構建。正確的批判態度,可以在文化傳媒肆意擴散的當下也依然可以遵循自身的道路進行發展。
。3)文學批判可以促進文學史的構建。每一個時代的文學發展,都離不開批判。這也是為文學史奠定基礎,更是對文學的一種呈現。就當代文學批判而言,顯然文學批判的曲解被擴散化,這也是由于批判環境的影響導致人們對文學批判的的不信任,導致批判能力的退化。在對優秀文學批判者進行判定是,通常要注意兩個方面:一個是批判者理論的創新;另一方面則是對文學作品的領悟。對文學批判的過程中,本身就是復雜的。文學批判者不僅要掌握專業的文學理論知識,還要不斷的嘗試對理論進行新的定義,通過對文本的見解形成新的理論知識。而后一方面則是批判的主要核心。對文學的批判是為了對文學進行深入的詮釋,更是文學發展的一個動態變化,這也是對文學經典化的只要研究內容。因此,文學批判應該具有一定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以文本為主要批發出發點,但是,隨著媒體發展,這種原則正在逐漸消失。
文學批判的主要基礎就是閱讀量,近年來,文學批判的自主性和選擇性卻在漸漸消失。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來自于文學炒作,媒體的大肆宣傳也影響了批判者對文學進行準確的判斷?梢娺@種批判是建立的不穩定的結構上的,更沒有任何可以供閱讀者參考的方向,導致人們對文學批判更加失去信心。除此之外,我國當代文學批判也被不斷的扭曲。文學的批判的價值在于對文學的發掘和肯定。但是,我國文學批判卻直接成為一種宣傳價值的手段,成為攀比的工具。由于一些文學看客心理畸形的原因所導致的,批判家急于出彩,贏得關注,就利用批判手段,贏得更多的社會關注。我們不能否定烏托邦化的文學標準,但是更不能讓這種標準成為一種極端,也不能成為打到其他文學的手段。優秀的文學評判家應該是最熱愛文學的人,一個批判者卻不熱愛文學,那么文學就沒有任何價值,文學發展才會面臨真正的危險。同樣,我們也不要過分擔心文學批判的現狀,我認為在文學批判的道路上,最終還會出現一批優秀文學批判家,他們會真正的為文學價值付出貢獻,這是文學發展一定會繼續前行,那么文學批判就一定會改變現狀,得到真正的發展。
三、總結
不論是經典文學還是文學批判,其發展都建立在當代文學的發展上。即使當代文學受到了種種質疑,但是這種質疑并不能阻止當代文學的進程。我們需要正確的對到這種態度,而不是極端化,文學的產生必然是順應時代的產物。本文從文學經典化和批判性進行闡述,對其發展現狀和問題進行分析。認為經典文學的發展應該建立在優秀的文學批判上,通過對文學的正確批判和認識,發掘文學的價值,才能實現當代文學的經典化。(作者單位:山西省呂梁市呂梁學院)
參考文獻
[1]吳義勤。新世紀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現狀與問題[J]文藝研究,20xx。08:5—1
[2]崔劍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現狀與發展研究[J企業導報,20xx。18:258。
[3]王峭。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現狀與發展研究[J]金田,20xx。07:109。
當代文學教學的論文3
。壅撐恼輰⑽谋炯氉x引入高職院校文秘專業的現當代文學教學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審美能力和文學實踐能力。教師可運用互文性文本細讀的方法、評點法、導游式教學以及由學生主持討論課的形式來進行文學教學。
。壅撐年P鍵詞]文本細讀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不僅是大學中文系的專業基礎課,也是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文秘專業開設的課程。由于文秘專業的教師很多畢業于中文系,深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所以教學時依然是以講授現當代文學史為主,于是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與學成了一個“傳授文學史知識——記憶文學史知識——還原文學史記憶”的機械、枯燥的過程。很多學生并不是通過閱讀來體味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深厚意蘊,當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文學作品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也發現了一些現象,如果學生喜歡某個作家,就會主動找尋與這位作家的有關作品閱讀,而且興趣盎然。他們對作品的評價也往往是從感性出發,而不是從文學史對作家的評價出發,也就是說對作品的興趣遠遠大于對于“史”的興趣。筆者從中總結,并對文本細讀與高職院校文秘專業的現當代文學教學相結合進行了思考和實踐。
一、什么是文本細讀
所謂文本細讀,是指把作品文本視為一個有獨立生命的對象,通過對文本的詳細讀解,以及對文本結構、意象、語義等細致的剖析,實現對文本意義的解讀。這種方法有時也被稱作充分閱讀,即尊重文本,從文本出發,通過細致的閱讀和反復的閱讀,注重細節的解讀和結構的分析,對文本所蘊涵的深厚意蘊做出豐沛的闡釋。
文學的研究需要直面作品去體驗,文學作品的教學也應當如此,只有把個體的感悟轉變為課堂上的集體意識,文學作品才能體現出其應有的美學價值。文本細讀法正是直覺文學作品的有效途徑,因此文學作品教學要推行文本細讀教學法。
二、文本細讀的作用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應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強調文本細讀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審美能力和文學實踐能力。
1.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高職院校的文學教育不是培養文學研究的專門人才,而是給學生打下較為寬厚的人文根底。走出僵化封閉的思路,學生的獲益會更大。教學中應始終貫穿文學精神對學生的熏陶和影響,這也是激發學生濃厚感情和生命寄托最有效的方式。由于現當代文學作品與現實社會的關系密切,文本上閱讀分析與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和對社會的認識緊密聯系在一起,一定的文本細讀實踐,將促進學生進一步認識我們的社會文化和社會現實,促進他們的社會關懷熱情。我們可以精選的文本為重點,通過文本細讀、思考、討論和辨析,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培育他們的人文精神:人的權利和責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性的健康圓滿。
2.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高職院校文秘專業學生的學習,不完全是職業性,更是一種素質教育,他們學習文學這門課程,不是為了研究,而是為了提高文學素養和文學審美能力。這種素養和能力不可能在文化空談中提高,它只有依靠大量文學作品的閱讀和分析,在閱讀實踐中才能不斷深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體會和認識文學的全部魅力,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注重文本閱讀實踐,以文學作品本身的魅力去感染學生,培養他們對文學的熱愛,建立起對文學的信心。文本細讀要體悟作品的文學性,美學意蘊正是文學性的體現之一。現代文學中的名著名篇就是美的結晶,它集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場景美、情節美于一體,文本細讀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美學意蘊的體悟,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3.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實踐能力。文學實踐具有兩個條件:一是對現實的認識能力,二是對語言的感悟及運用能力。由于文本閱讀的重點在于對現代文本的分析綜合,然后進行適當的表達,這事實上也是現實生活中幾乎所有的寫作能力所共同需要的,也是大學生需要強化培養的重要思維方式。因此,文本閱讀的訓練也就成了學生寫作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大量的文本閱讀與分析實踐不僅能大力提高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擴大學生的眼界,也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文學語言的直接感悟性與運用能力,同時也為學生進行文學創作實踐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激發他們進行文學創作實踐的靈感與積極性。穿行在文學作品中,種種情景、情節、人物、生活片斷可能激活學生沉淀在記憶中的生活素材,使他們產生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引發他們躍躍欲試的創作激情,從而使他們的創作實踐落在實處。
三、文本細讀教學法的運用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教給學生一些文本細讀的方法,并使學生有機會將自己閱讀的體會與他人分享、交流。
1.互文性文本細讀。陳思和列舉的文本細讀方法有直面作品、尋找經典、尋找縫隙、尋找原型等幾種,這都是通達文本內核的利刃。這里推舉互文性文本細讀,也叫比較文本細讀,即通過其他相關的文本細讀探究其中的奧秘。在文學領域里,大至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與其他國家、民族、時代的文學作品之間進行的比較,小至一個事件、一個人物、一個細節、一個詞語等與另一個事件、人物、細節、詞語等之間進行的比較,都可以增加讀者對作品的審美認識。比如將類似題材的作品進行互文性細讀,像張愛玲的《金鎖記》、吳組緗的《綠竹山房》、施蟄存的《春陽》、汪曾祺的《珠子燈》,都寫了女性遭遇不幸婚姻、長期寡居的故事,但她們每個人陷入這種境況的原因卻是不一樣的,結局也不相同,她們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也不相同,作家的敘述態度也有明顯的歧義。
2.評點式教學。評點是中國文學批評的傳統方式之一。詩文評點、小說評點與戲曲評點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屢見不鮮。評點的批評注重細微的分析,評點最為傾心的是文本本身的優劣,它努力挖掘的是文學的美究竟何在以及何以為美,它注重對文本的結構、意象、遣詞造句等屬于文學形式方面的分析。這種對文學作品的評點,形式自由活潑,強調閱讀時的即時感受,將閱讀時靈光一現的審美體驗,化作文字表達出來。培養學生的評點能力,注重對文本的研讀,在課堂內外對文學作品作出不拘長短、強調自身體悟的評點,有利于學生對文學文本的深入理解。
3.導游式教學。這是將教學過程看做是一次愉快的旅游,教師像導游,學生像游客。教師先布置學生在課外閱讀某部作品,第二次上課時教師只對作家作品的相關資料背景作簡要提示,然后讓學生就教師設置的問題展開討論。學生對作品的思想意蘊、藝術魅力各抒己見,相互補充、爭論。這就像導游將游客帶到旅游目的地,并為游客介紹旅游景點的相關歷史資料后,旅游者各自欣賞景點中的奇山異水、古跡名勝。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逐一點評,除肯定他們在鑒賞中的思想藝術發現之外,對學生未能感受到的藝術魅力和思想亮點,以及在賞析方法及思路上應當注意之處亦加以評說。教師在點評中,不僅幫助學生感受、理解作品,而且還應該用它作為例證,從方法論上進行一些總結,力爭在鑒賞方法上對學生加以引導。
4.安排由學生主持的討論課。這種討論課,適宜在小班進行。新學期第一次課上,教師為學生提供精選的閱讀書目,然后定期舉辦討論課,學生輪流主持,擬定議題。對于主持人的觀點,教師和同學積極地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可以補充旁證,也可以進行辯難。這種討論課能將學生經由文本細讀獲得的審美體驗具體化,并能實現與他人的分享、交流。它可以激勵學生反復研讀作品,把課外閱讀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保證了課外閱讀落到實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欣賞水平。這種由學生主持的討論課,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每個學生既能充分展示文本細讀的心得和成果,又能聽到他人的表達,并分析別人的意見和觀點,師生都以開放的心態接受別人的評論。這是一種互相觀摩、學習和借鑒的學習溝通過程。
當代文學教學的論文4
一、課程內容的改革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課時的壓縮變化很據學科發展、社會需求以及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積極進行教學內容改革對傳統教學內容予以調整優化教學內容科學。注重吸收借鑒本學科領域最新科研成果和先進的教學經驗探索性地將之運用于課程教學過程當中教學效果較好。當代文學教學團隊一方面針對課時減少、生源情況的變化以及高等教育由原來的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型教學定位的調整等現實狀況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改革因材施教最大可能地培養學生對文學的興趣另一方面積極關注高校教育改革的趨勢制定了相關的教改方案改變了以往注重思想觀念的灌輸而忽視文學審美能力訓練的弊端。
1.突出作家作品與文學現象的分析。傳統當代文學課程的講授極其注重“史”的勾勒強調文學史“規律”的掌握以及對文學性質的判定文學思潮、派別論爭講得很多這些純理論的知識講授難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思想觀念的灌輸往往使得教師滿堂講述還意猶未盡掌生卻應者廖廖而真正的教學目的即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訓練更難以實現。在新的課程改革中我們試圖淡化“史”的線索把學生審美能力與評論鑒賞能力提升到突出的位置。這既適合于低年級大學生的接受能力池更適合時代的需求。
2.突出文學感受與鑒賞能力的培養。死記硬背學不好文學更寫不好文章肖代文學課程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感覺就要求教師不僅重視字詞句篇的分析和講解還應重視深層的意味、意蘊的審美的理解焙養學生的審美感知力與文學鑒賞能力。
3.科研成果轉移到課堂上。本教學團隊成員多有各自比較穩定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可觀的科研成果。團隊教師加大力度通過基礎課教學、選修課教學、專題講座等各種形式將科研成果轉移到課堂上。在當代文學課程體系的知識模塊中除了當代文學史等專業基礎課在教學內容、評價方式上保持相對的穩定外其他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查方式等方面都適當加大彈性指數,以利于教師充分展示自己的學術個性把女性文學、90年代小說選講等課程逐步改造成為教師科研轉化教學的第一課堂,以此提高課堂教學的科研含量和學術品位既有利于充實課堂、更新教學內容漢加強和完善了當代文學的課程體系建設。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當代文學課程合理進行教學設計,靈活運用多種恰當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肩效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焙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和學以致用的能力。
1.課堂講授法。主要采用教師授課形式海節課后安排5分鐘左右的課堂答疑時間。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教師運用生動明確的語言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重點講授當代文學史的思潮流派、作家作品使學生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2.經典閱讀法。當代文學課程改革十分注重引導學生對于經典作品的閱讀。教師在學期之初為學生開列出必讀書目并不對這些作品予以提示性講解而是鼓勵學生先自己讀原典,之后再根據閱讀過程中所產生的疑惑去查找相關背景分析與研究資料,并鼓勵學生盡量地用文字去抒發自己的閱讀感受文字內容可長可短關鍵是學生要力爭從作品中讀出自己的見解能言之有理。這是一個長期的審美鑒賞訓練在閱讀中通過對于鮮活的文學形象、風格各異的文學語言的真切接觸啟發學生獨立思考,Dt實培養學生的一種文學感覺,為審美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3.問題教學法!皢栴}”分為兩個方面廠方面是創設問題情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綱掣領,以一些關鍵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另一方面則是結合當代文學與當下文壇緊密相關的課程特點教師與學生一起發掘當下文壇熱點問題赴學生針對這些熱點問題各抒己見腸所欲言。例如我們已成功開展了“我看文學作品的‘穿越’現象”、“我看‘抄襲’現象”等熱點問題的課堂辯論活動掌生分為正反兩方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熱點問題闡述觀點發言踴躍對于問題的剖析逐步深入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當代文學的熱情與主動性。
4.影像觀摩法。課本上的很多當代文學名著已改編成鮮活的影視作品,當代文學課程利用課余時間讓同學通過觀摩影視片這種輕松的方式了解文學作品經由電影、電視劇作媒介進入小說、戲劇等原著。需要強調的是影視觀摩決不能替代原著的閱讀而是作為引子與手段,引導學生更有興趣地走進文學文本世界,并鼓勵學生進一步比較兩種載體的差異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的豐富內涵、感受文學的魅力。例如在當代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際教學團隊在第一時間利用晚上開展了莫言影視作品觀摩活動,之后由學生談觀感、老師予以講解評析深化了學生對于作家莫言的理解愛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
三、小結
經過教學團隊的不懈努力,當代文學作為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文學課程群的主要課程已于20xx年成功申報為省級精品課程并被納入學校百門課程改革試點課程。已初步建立起大眾教育型大學的當代文學課程體系,形成了有一定影響的女性文學研究方向;在教學活動中凸現人文意識與實踐性探索性地實行開放式教學建立了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從而使當代文學課程既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分析鑒賞能力,為學生將來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當代文學教學的論文5
一、調查的結果(現狀)
1.廣西高職院校專門的職業院校多是理工科性質,如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運輸職業技術學院、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農業(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等,這類高職院校,沒有相關人文類課程設置,當然也不存在有《現當代文學》課程。
2.那些綜合類的職業技術學院或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在人文藝術學院、或在公共管理學院中設有文秘專業,或是新聞采編與制作專業中設有文學鑒賞課和中國文化概論課程,都是側重在古代文學和古代文化方面,沒有專門的現當代文學課程。
3.在一些較大的'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的二級學院中有很少一部分開設有現當代文學課程,如廣西城市專業技術學院人文科學學院在新聞專業中開設現當代文學課程,與影視欣賞一樣都屬于專業知識的拓展而開設的選修課程,不是專業課,在課程要求上不是太高。
4.廣西的高專院校包括桂林航專、柳州醫專、桂林旅專、廣西警專、廣西體專共7所,課程設置上,廣西體專的體育人文社科系和柳州醫專人文社科部無此類課程,桂林航專人文與社會科學系的文秘專業開設有大學語文、秘書學、寫作等課程,但無現當代文學課程,廣西警官高等?茖W校法律系設有文秘專業,但無現當代文學課程。桂林旅;A部(社科部)開設全校性公共性的人文素質修養課程文學欣賞,其實就是大學語文課程性質,重在文史知識的了解。
5.師范類高專院校僅存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和柳州師范高等?茖W校兩所。這兩所院校中文專業都開設了現當代文學課程。從調查問卷得知,師專都是把《現當代文學》作為專業基礎必修課開設,課時在80-120之間,集中在一年級的上下兩學期完成,并開有同類課程的輔助選修課程,學生對課程設置基本滿意,但絕大多對現行所用教材和課時不滿意,認為作為專業基礎課的教學課時少于120課時,太少了。普遍認為《現當代文學》課程就是一門純的介紹文學常識和作品鑒賞的課程,沒有必要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大多任課教師是不注重實踐教學環節,極少參與學生的說、寫、唱、演等實踐活動。而且對師生對實踐教學的內容理解上存在分歧,對課堂實踐教學環節的范圍只局限于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和誦讀能力的培養,普遍認為,學生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演繹、表演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的培養不屬于《現當代文學》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的范圍。當然,課程中實踐教學課時占總課時比例少于1/4,甚至沒有。
二、產生以上現象的原因
1.理工科類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的要求,缺乏文學類課程的設置。
2.綜合類高職院校和非師范類?圃盒ε囵B學生人文素質課程要求不細,一般重視對基本寫作技能提高或綜合人文素質的培養,于是在人文社科系(專業)開設《大學語文》和《寫作》等課程,對專業拓展的影視文化欣賞課程貼近時尚,效果遠比文學課來得更直接,所以這些院校極少開文學課程,特別是現當代文學課程。
3.師范類高專院校開設現當代文學課程,但與高職院校的職業技能要求強不同,所以課程設置上都是繼承本科院校文學課程的模式,重理論,輕實踐,或者說是重課本的講解,輕實踐教學環節,重文學常識的灌輸,輕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探索其對策
隨著高職高專教育的迅速發展,構建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體系,已成為當前高職高專院校關注的熱點,而實踐教學是高職高專培養創新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深化實踐教學內涵,探索實踐教學新模式,也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個新的挑戰。筆者認為,高職高專“現當代文學”課程實踐教學可以從實踐教學環節的理解、方法模式和如何提高學生實踐綜合實踐技能等方面去進一步探索。
1.高職高專院校文學類課程也要重視實踐教學環節。
高職高專院校強調培養人才的實用性和技能性,實踐教學即是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服務,相對于傳統的理論教學而言,它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完成知識的傳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特別是注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近年來實踐教學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也得到初步確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同時也反映出來新形勢下高職高專教學改革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是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大力發展實踐教學。這是高職高專院校辦學特色的體現,是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是全面提升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進一步增強服務經濟社會能力的重要體現。
2.對實踐教學的理解。
對于文科類課程來說,特別是文學類課程,實驗實訓資源配備、資金人員分配、設施場地等缺乏和不足,所以教學人員在教學內容選擇和教學方法使用上,均傾向課堂教學和理論知識傳授,而把實踐教學放在次要地位。針對高職高專院校文科專業實踐教學的困境,許多研究者做了探討,如李瑛珊認為高職高專文科專業是一種連續性的實踐教學,貫穿整個大學三年級的教學過程。如楊素娟提出“實踐演練”法,即“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際演練中鍛煉和提高實踐能力及溝通、交流與合作能力”。筆者認為,要真正實現高職高專院校實踐教學平衡發展,探討文科的實踐教學體系和機制,文學類課程的實踐教學不如放下姿態,貼近現實,從小處著手,把側重點放在教學環節、方法模式的改進和如何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等方面,實現“大課堂”的實踐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學生動口、動腦、動手的實踐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實現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
3.如何加強文學課的實踐教學。
、僬n堂教學中融入學生實踐環節。由于傳統教學均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教師成了課堂的主宰者,學生主觀能動性無從發揮,學生能力也很難得到鍛煉和提升。在調查問卷中,大部分學生提到教師上課形式單一,多以講述為主,內容陳舊,缺乏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文學類課程要提高學生閱讀鑒賞審美能力的同時還要提高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等綜合實踐能力。所以教師要做到認真備課,寫好教案,精心設計與安排課程內容和步驟,有效的運用多媒體手段,對經典篇章學習中培養學生聽、讀、講能力,當然,課堂上師生的互動也非常重要,因為要參與到互動的課堂中來,學生課前的準備工作必不可少。整個學習經典文學的過程,不再是教師在唱“獨角戲”,學生愛理不理,被動接受,而是在聽、讀、講、寫中即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又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提高動腦、動口、動手等綜合實踐能力。
②實現“大課堂”的實踐教學模式。文學課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綜合人文素質,高職高專院校側重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不斷提高高職高專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力推動高技能人才綜合職業能力的提升。在課堂內的時間空間是有限的,誦讀能力、寫作能力、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口頭表達能力等綜合能力,演繹表演能力、溝通交流協調能力的培養還要要借助學校、社會這個“大課堂”來實現,“大課堂”實踐教學中教師處于指導地位,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文科專業實踐教學過程是貫穿整個大學三年級的連續性教學過程,而且應該是一種富于文化特質的實踐教學,為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安排寒暑假專題旅游調研。延安、井岡山、遵義、韶山、百色等地的“紅色之旅”讓學生親身感受現代中國革命戰爭時期的文化基礎和文化氛圍,體會《小二黑結婚》《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的創作背景和作者當時的創作激情。桂林、鳳凰等地的“文化之行”讓學生更了解賀敬之筆下的《桂林山水歌》和抗戰時期豐富文化,了解沈從文筆下真正的“邊城”。挖掘校內資源,利用一切機會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
利用校內各種會議、活動的機會鍛煉學生的能力。中文專業的學生很大部分將來是從事文秘工作,公文寫作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非常重要,學生可以在校內承擔各種會議的安排和組織、報告和文稿的起草工作,參與大型活動的籌備、組織、接待、服務、外聯、總結、材料歸檔等,可以到學校和院系辦公室和檔案室協助服務和鍛煉,真實體會文秘等工作的感覺。在開展學生社團活動和藝術活動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社團活動和藝術活動是大學的文化特色,在各種活動中融入文學課的教學,如朗誦比賽、廣播站播音員選拔,演唱比賽、舞蹈比賽、話劇表演等活動。朗誦過程中,如對徐志摩《再別康橋》的演繹,要準確無誤和字正腔圓外,對作品的意境內涵的理解要到位,朗誦效果才顯得不做作而且真切感人。話劇專場排演最多的經典劇目就是曹禺的《雷雨》,還有《白毛女》、歌劇《劉三姐》,或是改編源于現當代文學的篇目如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等。這些節目的完美呈現演出離不開學生對作品內容和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演繹表演能力、協調合作和交流溝通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蹖嵺`教學中結合實際凸顯學校和專業特色。特色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源動力,高職高專院校實踐教學不能偏離學校和本專業特色,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以“藝術興學”為辦學特色,中文系學生結合自身專業,籌辦一年一度“話劇節”,已歷時11屆,成為校園文化一大品牌,由于成效突出,被評為20xx年度廣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學生在校三年在藝術實踐活動中受益匪淺。
4.實踐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倏磳嵺`教學計劃是否符合專業特色和能否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
、诳唇處熌芊褡龅矫看握n都有目的、有要求,檢查是否指導到位。任何一種實踐教學形式都難以完全解決高職高專學生所有的職業能力培養問題,由此,更多的實踐教學形式的有效配合就成為技能養成和培養的關鍵。
在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文學類課程更應該勇于面臨新的挑戰,不斷探討和開發新的實踐教學模式,以滿足社會對實用性人才的全新要求,為課程的改革創新和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做出貢獻。
當代文學教學的論文6
摘 要:“中國現當代文學”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審美性特征。然而該課程在現行的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作為教師,首先要從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入手,做到經典性與人文性、審美性相結合,力求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質有所提高;其次要嘗試多種教學方法與現代化教學手段。
關鍵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改革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高校中文系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同時由于它與現實聯系緊密,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提高有較大影響。筆者在從事現當代文學教學十多年的實踐中,力求把教書育人的宗旨貫徹其中,通過本課程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學生的文素質,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搭建一個教學的平臺。近幾年來,為了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尤其在深化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實施教育創新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是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力求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質有所提高。以往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是一種典型的知識型教學,主要是從歷時的角度梳理文學史的線索,在此基礎上,評述重要作家作品、文學現象和文學潮流,目的是使學生獲得應有的文學史知識。而作為文學史最基本的構成要素的作品,其美感特征和審美教育的功能,常常被一些紛繁的文學史知識和抽象的理論分析所遮蔽和掩蓋,并沒有充分發揮它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的潛在功能。從教學實踐看,許多同學對中國現當代文學名作的理解,過于依賴文學史教材中的學術定論,而忽略了個體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未能將自身的情感體驗、生命意識融入對作品的審美體驗,因而雖然獲得了知識,但對自身的人格養成和素質培養并未產生太大的影響。加之課時的限制,如當代文學部分在我校是開設一個學期,每周3個課時,卻要講授從1949年到1997年近50年的內容,更使得這種講授淺嘗輒止。為使這種知識型的教學模式向素質型的教學發生轉變,筆者在教學改革中,對《當代文學作品選》教學大綱做了較大調整,在宏觀把握當代文學史發展脈絡的前提下,把教學的重心傾斜到了作品方面。緒論部分對當代文學的概念、分期、發展概況、重要的文學史事件進行介紹,通過這部分內容,學生對50年的當代文學史就有了一個整體的輪廓和印象。正文部分精選能夠覆蓋當代文學三個發展階段的十幾部作品進行精講,作品的選擇原則是既要考慮審美性,又要兼顧文學史方面的代表性,同時在文體方面兼顧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多種體裁。
與所講篇目有關的文學史知識會在篇目講授時再次強化,以區別于一般的當代文學作品鑒賞,這樣在講授過程中就能進一步把文學史教學具體深入到作品的閱讀和解析中去,雖然講授篇目不多,卻能通過引導學生細致深入的閱讀和體驗作品的思想與藝術特質,把獲取文學知識、提高審美能力、增強人文素質結合起來,在學習本課程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接受藝術的感染和人文精神的浸潤。內容表述方面也作了革新,一改傳統表述主題思想、人物形象、藝術特色等幾個方面刻板的套式,代之以一些富有詩意或哲理的小標題,如“人———詩意的棲居”、“了悟死亡”、“活著,永遠的追問”等,給學生以耳目一新之感,直觀上也給予了學生美的感受。
為了彌補講授篇目有限的不足,我在第一節課就擬定了一份本課程的必讀書目,讓學生課下閱讀,并要求他們制作索引卡片,寫出評論摘要和自己的閱讀感悟,期末檢查評分,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計入期末總成績。每堂課后再為他們提供與本節課有關的閱讀文獻與參考資料,使學生了解最新的科研資訊,拓寬了學生的學術視野。同時我還要要求他們充分利用教材。本課程所采用的教材是朱棟霖等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該書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的研究成果,被國內學術界公認為本專業和本課程的最好教材之一。教材著重從“文本”的角度出發,在編寫方法上,注重宏觀考察與微觀分析相結合;在編寫內容上,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經典作品做了深入的講述和評析。配套作品選(四卷)更保證了學生的一定閱讀量。與學界其他《現當代文學史》相比,它有著突出的優勢,即所觸及的內容相當扎實、條理清晰、詳略得當。尤其注重史和作品相結合,力爭多角度、多維度、多側面地向讀者展示現代文學史豐富的內蘊。教材編寫重點旨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閱讀、寫作和批判、審美能力。正因為教材具有先進性,因此對教材的研讀成為學生必做的功課。這樣,課內與課外結合,點與面結合,經典性、人文性與審美性結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多種教學方法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嘗試。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整堂課基本是教師一個人的自我表演,這種教學方法有其優點,可以條理系統地傳授知識,但缺點也很明顯,即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十分被動,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無法發揮,因而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F代教育思想則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突出啟發性和學生能力的培養,尤其是突出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為達到此目的,我根據課程內容特點采取了多種教學方法。有的內容以老師主講為主,但重視課堂上師生的交流,經常采用“提問式”教學法,提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思考,每次上課開始,都將上次教學中的精華和難點用提問的方式進行回顧,加深學生印象,促進學生有重點地理解和掌握有關知識。有的內容采用“討論式”教學法,前幾周就告訴學生要討論的題目,讓學生提前閱讀作品,搜集材料,整理思路,寫好發言提綱,然后課堂上圍繞問題展開討論。因為課前學生作了充分準備,所以學生參與積極、討論熱烈,05級本科班的《黑駿馬》討論課,學生思維活躍,爭相發言,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揮,我再加以點撥引申,對學生不懂處詳加闡述,將討論導向了深入,教學效果相當出色。
實踐證明,這種方式很受學生歡迎,一是學生參與面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有表現自我的機會;二是真正實現了師生互動,讓師生能夠形成思想的碰撞。我還將實踐式教學方法應用到教學中,如組織學生舉行現當代詩歌朗誦會,要求學生全員參與;表演話劇《雷雨》片段;讓學生編制“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簡表”,平時的教學中就貫穿動手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撰寫學術小論文,將所學內容與思考判斷、文字表達訓練相結合。這樣,結合專業課教學內容,把素質教育貫徹到專業教育的過程中,培養知識和能力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同時也為以后的畢業論文寫作積累了素材和經驗。
大學課程改革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教學的現代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在教學手段上,以多媒體教學為主,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最終制作出與課程配套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我在06級本科班的現代文學教學中,開始引進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并且精心設計了多媒體課件。實踐證明,多媒體課件的運用,以直觀、豐富的畫面提高了學生上課時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極大地擴充了課堂教學信息含量,彌補了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提高了學習效率,F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是非常必須的,但同時還必須提高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質量,不能隨便在網上下載。一個好的課件要經過自己的精心打磨,內容不宜過多,不能把講義內容全部搬到課件上,但重點的東西要在課件中反映出來,也不能完全依賴課件。多媒體教學還須與傳統的板書相結合,這樣方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教改過程中,我深深感到,人文學科在這場教學改革中肩負著重要的責任,還有許多潛能有待發掘。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質量,堅持不懈地進行課程改革,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總結,這也將成為我今后教學工作的主旋律。
當代文學教學的論文7
摘要:因文本本位意識和文本細讀能力的缺失,目前高師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存在著與大學生文本審美能力培養相脫節的問題。作為文學教育的中心,文本審美始終無法得到有效的重視與實踐。只有通過改革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法等方式逐步培養學生文本審美的主體意識和能力素養,才能彌合現當代文學教學在實際效果與應該效果間存在的差距。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文本審美;實際效果;應該效果
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文學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健康的心靈情感,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窘境:學生普遍缺乏對文學文本的解讀能力,和文本始終無法進行審美層面的溝通與交流,文學審美心靈和情感始終無法得到開啟和深化。也就是說,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在實際效果和應該效果之間出現了悖離。學生大多津津樂道于一些具體的文學史細節、常識和故事,熱衷于外部文本的社會性、時代性因素,而完全忽略了對內部文本文學性的審美實踐,將審美這一課程教學的主體推向幕后,降低了自身對于文學審美的吁求。學生進行文本分析時,必須首先借助于對外部文本的前理解,這種前理解固然完善了對作家和文本真相的解讀,卻弱化了學生獨立鑒賞分析文本的審美積極性。學生在面對陌生文本時十分茫然,不知如何走進文本內部,這種對于外部文本的強烈依賴性勢必損害大學生文學審美能力的提高。如何厘清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與大學生文學審美能力培養之間兩極悖離癥候的發生呢?下面筆者擬從思維意識與操作方法兩個層面作一具體探討。
從思維意識層面來說,忽視文學文本的中心地位,忽略文學審美心靈的啟蒙。這種文本本位意識的缺失是互見的,同時依存于教學主體和客體身上。
就教師而言,果魯伯柯夫文學教授模式與目前文學研究時尚對教師文本本位意識缺失的影響很明顯。1995年果魯伯柯夫在《文學教學法》里提出了文學教學的整個過程:起始、背景和作家簡介、研究課文的方式(包括主人公分析、藝術手法分析、作品結構、文學語言等)、結束、總結、鞏固知識、考查等。這種蘇聯文學教學模式對當時的中國中學語文教學產生了很深刻的影響,并拓展至大學文學教學范疇內。無疑,它有其合理性的存在:由外部文本進入內部文本,能夠在最大限度上契合作者的期待視野,較為全面地探討理解文學文本的外部意義和內部意義,生成深刻的文本記憶與意義聯想。作為這種步步引導預設的教學模式的受眾,學生在審美體驗過程中一帆風順,不需要主動付出積極的思考與揣摩,迅速與教師達成共識,形成既定的審美感悟。不少教師在講授《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時采取的還是這種傳統的果魯伯柯夫文學教授模式,往往花費很多的力氣和時間去講述作家的生存環境及作品生成的時代精神、作品的思想意義,對于作品的精神實質和藝術特征則說得太少。這種頗具故事性的講述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一旦受到學生的認同,教師容易把這種教學方法經典化,成為課堂教學的一套標準和范式;但是學生內心深處的審美自覺和審美感悟無法被喚醒。此外,大學教師在教學的同時亦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去搞科研,而在當下的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純粹的文學審美批評逐漸成為一種稀有品,漫溢于人們視野的都是文化、現代性、后現代性、身體、政治寓言等等修辭。類似修辭的運用成為研究界的一種時尚,隸屬于文學文本審美范疇內的主題、形式、敘事、隱喻、表現等等修辭則越來越被疏遠,“這種文學研究被‘空洞化’的現象值得警惕。作為教學者與研究者身份于一體的現當代文學專業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時,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這種輕審美、重文化的思潮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現當代文學教學亦陷入了空洞化的困境。
就學生而言,中學文學審美教育本來就存在一些缺失,加上現在特殊時代精神的影響,已經把大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拉得越來越遠,學生對于文學審美變得越來越陌生。現有的輕審美的文學教授模式只能讓大家滿足于對文本外部意義的接受,文本本身的審美特征及其價值被一帶而過。作為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往往會把這種經驗帶入中學語文教學的課堂。所以會經常聽到一些招聘學校的抱怨,如某次試講時應聘學生講《故鄉》,都一節課了還沒有進入正題,她把時間都花在對魯迅及魯學的介紹上了?v橫捭闔,侃侃而談,看似知識淵博,實則背離了文學作品教學的精神實質,是一種空談。中學與大學文學教育如此的惡性循環,所造成的審美缺失可想而知,F在不少高校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復試時重點突出的就是作品的閱讀量,提出的問題非常細致,甚至涉及到文本中的細節,如《秋夜》中對棗樹的重復性表達的意緒、《棋王》中王一生嘆氣的情感意味、《古船》中隋抱樸向何處求索人類苦難的根源等等。毫無疑問,把握住了這些細節,基本上就把握住了整個文本的精神內涵。
從操作方法層面來說,文本細讀能力極度缺乏。細讀文本是進入文本內部世界和人物心靈的重要途徑,細讀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主體審美水平的高低。由于在大學教學中存在著輕文本的傾向,細讀作為一種審美方法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作為一種能力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大學生即使意識到了文本的重要性,但是面對陌生文本時,還是無從下手,不知如何找尋審美的切入點,在寫評論時往往喜歡打擦邊球,始終摸不到作品的內在精神。細讀需要一定的敘事和審美批評理論知識的積累,這種積累對于文學審美來說顯得尤為重要。當下現當代文學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只是一種單向度的引導,引導學生直接介入文本,直抵作品的精神實質,固然痛快,實際上遏制了大學生自主思考及求索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更重視細讀方法的引導,這樣一來即使在教師缺席的情況下,學生也依然能夠理性介入文本,做出有效地分析與解讀。
那么,當下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該如何去努力改進,以實現現當代文學教學實際效果與應該效果之間的重合呢?為此,筆者深入南京師范大學等相關國家級、省級精品課程組進行調研,結合調研單位的科學經驗和規范,試著提出幾點具體實際的想法,以就教于方家。
首先,改革課程體系。本人所在課程組負責人傅瑛教授針對中文系學生進入大學以前課外閱讀量小、文本分析能力匱乏的現實,率先提出了建立“先導課”(中國現代、當代文學作品選讀)、“基礎課”(中國現代、當代文學史)、“專題課”(專業系列選修課)的設想,其中作品選108學時、文學史108學時,并在本科生中試行,經過近8年的實踐,特別是近5年來的不斷發展與完善,目前已大見成效。課程體系改革注重文本閱讀,一年級“先導課”強調以作品閱讀為主,重在引導和分析,通過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相互結合,反復強化學生對文學作品解讀分析能力的培養;二年級“基礎課”和三年級“專題課”強調學生歷史意識和問題意識的培養。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文學史和文學專題的講授中仍然突出文本審美之于現象研究的重要性,突出“基礎課”、“專題課”是對文本審美的全面深化和拓展,從而構成了一個文本審美能力培養的有機機制。這種培養機制重視文學文本的中心地位,強調文學傳播、文學消費都是基于文學生產層面上的延續性現象,文學史研究、專題研究都是基于文學文本層面上的拓展性研究。應該說,這是應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與大學生文學文本審美能力培養之間脫節問題的較合適的策略性選擇。
其次,改進教學方法。作為高校專業培養計劃的一部分,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課時畢竟有限。有很多老師反映,在目前課時設置中想完成對20世紀中國文學的講授,會顯得比較倉促。通過專題課,也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缺陷。但純粹時間上的增加,并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這就促使我們在教學方法的改進上下工夫,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里,筆者試著提出兩種文本審美方法:“四步閱讀法”和細讀引導法。
溫儒敏在探討如何消除讀者與歷史經典之間的隔膜時,曾提出一個“三步閱讀法”,即第一步直觀感受,第二步設身處地,第三步名理分析。受此啟示,筆者認為在培養學生文本審美方面可以四步走:直觀感受———細讀文本———知人論世———名理分析。第一步直觀感受,引導學生直接介入文本內部,作積極思考;進而展開文本內部的細讀,實現理性審美;在此基礎上,知人論世,經由外部文本的引導,實現文本外部與內部理解的熔鑄;從而真正完成文本審美的感性與理性經驗的綜合。四步閱讀法并非是一種簡單的由感性到理性的發展過程,重在強調理性的二度介入:第一次文本內部的理性審美,第二次文本內外部相結合的理性審美。理性的二度介入,一方面既可以銳化學生獨自面對陌生文本審美的感悟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實現學生文本審美的理性升華。
我們說,四步閱讀法側重于文本審美過程的引導,而細讀法則著眼于文本審美的技巧范疇,F在也有不少人提倡文本細讀,出現了陳思和、王曉明、藍棣之、孫紹振等等一批學人的文本細讀成果,但專業性的細讀與課堂教學畢竟又不是一回事。如何在課堂講授中給學生養成細讀的良好習慣,是文學教育教學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紤]到教學的實際特點,還是應該側重一下細讀技巧的培養。教師應該打破“主題思想+藝術特色”的籠統概述,具體細致地引導學生如何介入文本,譬如主題多義性、結構、節奏、聲音、作者與敘述人、悖論等等審美關鍵詞都是介入文本的重要提示。這種關鍵詞引導法對于缺乏相關敘事學理論基礎的學生而言,至關重要。因為反復困擾他們的就是,面對陌生文本,到底選擇怎樣的切入口。那么,在作品選課程的講授上,就不能僅僅滿足于將文本告訴學生,而是要學生知道為什么這樣告訴。
當然,方法不是一元的,我們還可以嘗試其他能夠提高學生文本審美能力的教學方法。筆者在進行作品選課程教學時,就某些文本’譬如《阿(正傳》、《百合花》、《鐵木前傳》等,要求學生細讀后預先進行綜述性研究,這種對于文本接受史的研究能夠深化學生對于文本的審美理解,同時也會增強其審美感知力。
第三,創建日常訓練與綜合考核模式。課堂講授時間畢竟有限,對文本審美能力的培養而言遠遠不夠,我們應該努力去創建一種日常訓練與綜合考核的良性模式。日常訓練方面,通過開設《文學評論與寫作》、《文本細讀訓練》等選修課程,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選擇現當代某些細讀的經典文本作為范文,引導學生學習、借鑒、比較和創造。綜合考核方面,改進考核內容和形式,祛除死記硬背的弊病,靈活出題。譬如作品選課程考核,可以采取作品鑒賞分析的形式,但并不一定都要以單篇論文來完成,亦可以幾個片斷、兩三個細節、一兩個人物的分析形式進行。文學史課程考試,可以試行開卷,文本分析的內容應該占一定比重。
我們深知,問題的提出固然重要,后期的改革與實踐則是重中之重。目前現當代文學領域的一批研究者正在做著普及和實踐這種理念的工作,其中有很多處在教學第一線。相信他們的努力一定能夠為我們提供更多具體有效的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合現當代文學教學實際效果與應該效果之間的差距。
參考文獻:
[1]果魯伯柯夫.文學教學法[M]方拯,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2]溫儒敏.現當代文學研究中的“空洞化”現象[J]文藝研究,20xx(3)
當代文學教學的論文8
通常來說,開放性課堂教學從三個維度上進行:即教師與學生的心理空間由封閉到開放到融合,教材的知識空間與學生的經驗空間由封閉到開放到融合,課堂的學習空間與學生課外的生活空間由封閉到開放到融合。
現代文學部分,我們主要采取課堂講評和討論相結合的方式。第一堂課先將一些要重點閱讀的篇目列給學生。要求學生找到相關書籍,并開始閱讀。教師先主講每個階段的文學史概況、代表作家和作品并以專題形式進行。每個專題進行之前,先布置具體的閱讀篇目,并提出問題,交給學生思考,然后教師精講作品,引導學生參與討論,最后解決問題。
現代文學時期有成就的作家很多,創作個性和創作風格也是豐富多彩的,具體授課過程中,要針對不同作家的情況進行教學。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這就要抓住每個作家的獨特之處;再有,由于課堂授課時間有限,所以課內教學只能盡量講重點,多講啟發性的東西和拓展性強的東西,以便學生課后自學;盡量做到即使學生課前不讀作品,但通過教師講解之后,課后有興趣去閱讀;最后利用學生愛上網的特點,建議并鼓勵他們開設專業化的博客、空間,把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寫下來,或者將搜索到的資料整理收集到博客里,要求他們每天保持一個寫的狀態,也是培養專業感覺,讓他們通過現當代文學的學習拓展到其他課程的學習中去。
而當代文學部分的教學,我們則以學生為主體,采取專題式教學方式,由每個學生負責一個專題的講課。
首先是準備階段。教師提出要求:第一,反復精讀原作,得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第二,全面了解該作家生平及其創作情況;第三,查閱有關該作家或作品的一些重要評論文章;第四,網上搜索相關資料及網友評論。所有這幾項工作,都要做好讀書筆記寫好讀書心得。
然后學生寫好電子講稿,發送給教師。講稿要求包括以下內容:作者生平及創作簡介;專題涉及的相關文學思潮和運動、現象介紹和評價;代表作故事梗概及作品分析評論,評論又包括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內容包括主題和題材、人物形象塑造等等,形式包括創作手法、體裁特點、結構特點、語言特點等方面;涉及專題的有關評論的一些代表性觀點及你的看法、在文學史上的意義或地位等。
教師審閱認為講稿合格后,學生方可講課。講課時要求主講學生穿著舉止大方得體,聲音清晰洪亮,普通話標準,語速適中,板書規范嚴謹。有不足之處,教師隨即指出,并給予示范指導。這也是師范學生教師技能的一次訓練。
專題講完后,教師再引導全體學生共同探討一些與專題相關的、熱門的話題,充分聽取每個發言學生的觀點,并做出評定,然后向學生介紹與專題相關的前沿學術信息和成果,激發學生課后繼續關注和深入研究的興趣。
第三階段為本課程的考查階段。本課程不進行卷面考試,學期結束時,每人交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小論文,要求小論文在負責的專題范圍內找題目,做深入研究后再撰寫,要有自己獨到的觀點或者獨特的視角。期末成績評定時,小論文占總成績的60%,講稿書寫和講課合起來占40%,兩項合起來即是這位同學的現當代文學這門課程的總成績。
考查學生期末的小論文寫作,發現新的教學方式還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大多數學生的論文都不乏自己的獨到觀點和視角,對有些作品的研究甚至是其他研究者所未關注到的。最難能可貴的是,許多論文沒有參考或者直接引用他人論文,而是立足于文本和史料研究的基礎,在此之上獨立完成,基本掌握了研究文學問題的方法。
需要說明的是,在現當代文學開放性教學進行過程中,教師始終是和學生融合在一起的,教師坐在學生中間聽課講課,本著平等的原則與學生交流,從某種程度來說,教師,是他們的一個特殊的“同學”——也是“教學相長”的真正實現;再有,師生討論時,很多材料信息來自網絡,甚至網絡中涉及文學的熱點事件都會進入到討論中來,所以常常導致一個專題不能按原計劃完成,教學的整體性可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需要注意的是,文學課教學本身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這方面要盡量注意導向,引導學生培養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尤其注重加強對學生使用網絡的正確導向作用,使學生不再只是把網絡視為游戲交友的平臺,而更多的是吸收知識營養的寶庫。最后,對學生做出的努力,及時加以肯定與褒獎,并帶動全體同學營造一種認同與欣賞的氛圍,讓學生強烈感受到自我實現的成就感,并產生集體認同意識,激勵學生在準備專題時全身心地投入進去。
前中央教科所所長閻立欽先生曾經指出:“要實現由‘師道尊嚴’向師生民主平等轉變,堅持教育的成功導向和正面鼓勵,允許探索中的錯誤,不求全責備;要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最大的空間,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選擇性;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新型教學過程,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基礎上,進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的教學環境和教學體系!笨梢哉f,這段話精辟地闡明了開放性教學的總體要求及其積極功能,我們通過現當代文學開放性課堂教學的探索實踐,深切地體會到了這些好處和作用。
當代文學教學的論文9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是高職院校初等教育專業的必修專業課程,當前,這門課程的教學出現了許多問題,比如課時量不足、教法陳舊死板、有些高職院校使用本科教材,版本過高過深等等,這些問題都嚴重阻礙了高職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發展。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絕不僅僅只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它還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但是,縱觀目前的高職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大部分的教師都沒有意識到其實用價值,導致現在的文學教育忽視了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當前高職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內外因素的擠壓下學科魅力在消弱
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逐漸呈現出“邊緣化”和“世俗化”,“疏離文本”的現象尤其嚴重。近年來,很多高職院校都傾向于以單純的“職業能力”來定位學生的價值,因此,這些學校對于像中國現當代文學這樣的理論性強、與就業關系不大的課程不夠重視,削減了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課時量,嚴重阻礙了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發展。
(二)課程教學中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不突顯
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方法還是傳統的講授法,教師占據著課堂的主體地位,學生只能夠被動接受教師所灌輸的知識,即教師把握著整個課堂,學生在課堂上缺乏與教師的互動,參與性不夠,學生只是在被動的接受知識,而不是主動的去吸收。即便是現在很多院校引進了多媒體技術,教學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但是仍然改變不了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授課方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之下,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無法得到提高。
二、高職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改革
(一)構建專題化教學模塊,突出作品的深度閱讀與欣賞
不可否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功利性不強,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這門課程沒有應用性,事實上,對應用性人才來說,并不需要掌握過多的理論知識和文學史,而是要通過學習文學史,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品鑒能力和對問題的思辨能力。因此,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應該適當的簡化思潮論、流派論和作家論等等一些內容,應該側重展開對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欣賞。高職院?梢越M織教師進行研討,構建專題化的教學板塊,淡化文學史,強調賞析作品。例如,可以構建“魯迅作品閱讀”、“沈從文作品閱讀”、“張愛玲作品閱讀”等等教學專題,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教學的具體要求,對這些文學作品進行整合,把教學重點放在對文學作品的賞析上,著重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學生對每個不同的專題進入深入學習,這樣就能夠得到系統的訓練,不僅學習到了相關的理論知識,還訓練了他們對作品的感知能力,提高了其分析能力和品鑒能力,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才是具備實用性的,而這種復合型人才正是社會所需要的。
(二)創新教學方法,努力踐行“學導互動”模式
傳統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課堂教學采取的是“三主式”教學方法,即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教學為主,知識傳授為主。這樣的教學絲毫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其教學效果顯而易見,不盡人意。因此,我們需要改革創新教學手段,踐行“學導互動”模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著力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有機穿插影視片段,加強閱讀延伸,做足“助學”功。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有些教學內容比較枯燥,學生學起來可能會感到很乏味,所以,教師應該想方設法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影視片段就能夠幫助教師解決這一問題,影視片段對于學生來說有很強的的吸引力,它通過帶給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極大沖擊,能夠幫助學生培養其文學審美能力。影視片段所帶來的各種信息,不僅滿足了學生對學習的要求,還彌補了學生歷史經驗的不足,因為有些歷史事件是學生無法通過文字真切的感受到的,而影視作品通過對當時的情景再現,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一目了然。這樣就很容易得到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得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更為透徹深入。例如,在教學巴金的《隨想錄》時,教師需要向學生介紹這部文學的中心思想和作家的情感基調,但是如果我們“刀槍直入”式的講解,可能會讓學生一時難以理解和接受,所以我們需要為學生播放一段輔助性的視頻。這里教師可以選用電影《活著》中的幾個片段,比如說,富貴大煉鋼鐵的片段、富貴的女兒鳳霞生孩子時因沒有醫生難產而死的片段等等,學生通過觀看這些視頻,就能夠對“大躍進”時期有一個更詳盡的了解,能夠得到真實的體會,再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去分析作者巴金的創作意圖,去欣賞作品的背后內涵。精心組織課堂討論,加強小組合作
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需要教師要精心組織課堂,安排必要的討論環節,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話題討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以5~7人為一小組,以小組的形式參與討論。教師要充分結合授課內容,在需要進行討論的時候引進一個新鮮的話題,讓學生積極的進行討論,然后將討論結果公諸于眾,與眾人分享本小組的討論結果,也可以吸取其他小組的結論。例如,當教師講述新時期以來的作家作品時,就可以安排這樣一個導學環節:每個小組選擇一個作家,對其進行解讀,教師給予一些思考題,各組員自己去探究,總結出自己的觀點。最后在課堂上以演講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的一個教學過程,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創意思維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除了以上方法外,我們還可嘗試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創設情境教學法、課后上網交流,釋疑解惑等等。
總之,不管采取哪一種方法,我們的目的都是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使他們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學習,發揮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代文學教學的論文10
“紅色經典”也即十七年文學,主要指建國后五六十年代出現的小說創作。這種文學現象早已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熱門話題。近年來,國內出版了一批具有史料性的回憶錄,產生了一批具有探索性的研究成果,這些史料和研究成果對當代文學的深入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在當代文學的教學中,十七年文學無疑是一個難點,一是因為本階段文學政治色彩濃厚,政治批判運動比較多,導致這一時期文學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 ;其次是因為時間久遠,和目前現實社會的現狀脫軌,很多學生認為十七年文學是教條、僵化的文學而加以排斥。這都給十七年文學的教學造成了很多障礙,這一段文學史的講述很考驗老師的授課能力,如何將比較枯燥的文學史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又能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就成了很值得研究的課題。所以,對這一段文學史的講授可以采用新的觀點去解讀。本問就是從這一角度出發,探討如何對十七年文學的一些經典作品從新的角度去重新闡釋,能夠結合當代社會實際,用新的觀點去挖掘傳統的文學經典。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有興趣去學,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發散性思維,這樣的教學真正可以做到教學和科研相輔相成。
一、將“紅色經典”聯系現實
“十七年文學”是建國后那個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特殊產物,曾經感染了那個時代諸多的讀者,也曾經是文學批評家的重要關注對象。但是隨著與“十七年文學”相伴的閱讀氛圍離我們越來越遠,以及文化多元浪潮的出現與核心價值觀的變化,普通讀者群幾乎是全線撤離了“十七年文學”。而在當代文學的教學中,十七年文學的教學是同樣是一個難點,一是因為本階段文學政治色彩濃厚,其次是因為時間久遠,和目前現實社會的現狀脫軌,學生不感興趣,甚至有排斥和逆反心理,加之現在高校文學史類課程課時不斷壓縮,導致在講授這一段文學史時候往往一筆帶過。如何客觀評價這一段文學歷史,有助于對學生正確理解當代歷史和文學提供新的思路,教師如何講授,也引發了很多教學問題。如今的中文專業學生大多是 90 后,這些學生并沒有接觸過那個時代,不同的社會形態,不同的經濟發展,不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些都使處于 21 世紀的青年學生無法設身處地去理解那個歷史時期 ;另一方面,這一階段文學同其他時期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也有很大的差別,十七年文學有比較濃烈的政治色彩,而當今的文壇則流派作家多樣化,這使很多學生在學習時候感到困難,從而產生排斥心理。如今的學生更熱衷于現在流行的一些文化,如 80 后作家、網絡文學等。要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際的教學中就得對“紅色經典”做一些全新的解讀,要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在教學中可以對經典作品如《紅旗譜》、《創業史》、《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作品結合社會現實以及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和前沿理論進行新的解讀。
本人所在高校位于陜西省,陜西省是文化大省,更有很多著名的名勝景點,比如長安縣的“柳青廣場”,延安的“路遙文學館”等。所以中國當代文學課程學習也成為我們了解傳統文化和我省文化大省的重要途徑?梢試L試把教學和具體的文化遺產弘揚結合起來,理論聯系實際,進一步加深學生的人文素養,進一步弘揚陜西的文化魅力,這也是當代文學教學的一種新思路。
二、用前沿的理論包裝“紅色經典”
傳統研究者研究“紅色經典”只是站在意識形態的立場上選擇某個具體作家作品加以分析闡述,很少整體把握。這種研究也只停留在作品構思、人物形象、政治教化功能等淺層次的研究上,且多以正面評論為主。進入上世界 90 年代,對“紅色經典”的研究漸進佳境 , 隨著西方學術思想的引介 ,現代性、文化理論等一系列理論的引入,豐富了當代文學研究的理論資源,開闊了當代評論研究的學術視界,學人們以一種全新的文化語境和評價視角,破除了思想僵化,從而發現了“紅色經典”研究的價值?v觀近幾年學術界的研究現狀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方法值得重視 :
( 一 ) 人本研究。延續 1980 年代的人本主義思潮,一部分論者以人道主義為尺度,對“紅色經典”加以批判性重評。如丁帆、王世沉《十七年文學:“人”和“自我”的失落》;
( 二)現代性的研究!凹t色經典”是否具有現代性的問題是近幾年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F代性這一概念在 90 年代中期被正式提出以來就出現了多重闡釋 ;
( 三 ) 敘事學的研究。進入 90 年代以來,對敘事學的研究不再限于敘事語法、敘事結構等靜態研究,而是將敘事學置于文化背景中,做更廣泛的研究 ;
( 四 ) 文化研究。源自西方的文化研究理論在 80 年代末進入中國以來,國內的文化研究逐漸升溫,這一跨學科、并具有實踐性、批判性和開放性的領域,為“紅色經典”研究開拓了相對多元化的研究視角。以上的研究論點都從很多新的角度對“紅色經典”進行了全新的解讀,這些新的理論論點也可以用在實際教學中。
以曲波的小說《林海雪原》為例,傳統教學多是探討作品的思想主題、人物形象身上的英雄主義色彩等,但該作品完全可以避開政治角度,可以從“英雄”、“兒女”、“神魔”角度探討作品如何借鑒明清時期的英雄傳奇、才子佳人小說、神魔小說等類型,從而探討“紅色經典”小說其內在的審美價值即對古典小說的傳承。再以梁斌的《紅旗譜》為例,講授中可以重點分析其如何體現出民族化。該小說取材農民革命戰爭,題材本身就極具中國特色,小說故事發生地在冀中平原一帶,是一個傳統的“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故事,主人公身上更多體現出了傳統農民英雄的特點。這部小說可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小說具有的民族化風格,甚至可聯系新文學歷史上“歐化”和“民族化”的文學發展歷史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最后以李準的《李雙雙小傳》為例,這部小說可以重點分析作品中所蘊含的民間文化。這篇小說誕生于“大躍進”時代,主題也是歌頌“大躍進”的,但很多人們今天對這篇小說依舊津津樂道,倒不是因為其政治主題,而是因為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之間充滿生活趣味的喜劇性故事。原小說在人物設置上就借鑒了民間文化尤其是民間傳統曲藝,主人公李雙雙和孫喜旺的人物設置就模仿了民間曲藝“東北二人轉”的形式,一個旦角,一個丑角,兩人之間不斷互動產生了一系列妙趣橫生的故事,這部作品可以從這個角度去分析“紅色經典”如何借鑒民間文化從而使自己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以上的舉例都是用一些新的、前沿性的理論對“紅色經典”進行全新解讀,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學習過程,使學生逐漸去除隔膜和排斥心理,建立歷史的理解和同情意識,既在“十七年文學”中獲取有價值的思想精神和文學藝術滋養,同時確立以“十七年文學”為參照的 20 世紀文學的反思和觀照視野。
“紅色經典”教學是當代文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題,對十七年文學的一些經典作品從新的角度去重新闡釋,能夠結合當代社會實際,用新的觀點去挖掘傳統的文學經典。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有興趣去學,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發散性思維,這樣的教學真正可以做到教學和科研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1]洪子成.文學與歷史敘述[M].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2]劉克寬.十七年文學的時代性思考[J]. 黃山學院學報,20020,(04).
[3]劉為欽.十七年文學研究之我見[J]. 福建論壇,2004,(10).
當代文學教學的論文11
摘要:文學是我國十分重要的財富,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現代性理論的出現,為我國現當代文學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有利于加快我國的研究轉型。本文旨在向人們介紹現代性理論及其對我國現當代文學的轉型影響,從而促進我國文學事業全面健康發展。
關鍵詞:現代性理論;中國現當代文學;轉型
現代性理論內容包含黑格爾、馬克思、韋伯、尼采、海德格爾以及阿倫特等眾多名人的著作和理論,從中可以發掘出現代性的本質,具有現代性的價值。通過本文對現代性理論以及它在我國現當代文學轉型的作用進行分析,從而加快我國文學領域的發展進程。
一、現代性理論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影響
現代性理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傳入中國內陸,對當時國內人文社科學界的研究方向和思維方式產生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許多領域都發揮著顯著的成果,以我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最為明顯。中國現當代文學利用現代性理論出現了生機勃勃的局面,產生了眾多的理論成果,引起了一次次的學術討論,從而實現了研究范式和學術視野的重要轉型,但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的理論和話語出現分歧與混亂的困境,F代性理論滲透到中國現當代文學領域內的各個方面,中國現當代文學領域的未來發展,現代性理論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著名學者溫儒敏對現代性理論作出了統攝性的認定,這說明現代性理論不僅可以影響著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也對研究領域所產生的方法論和意義具有革新的作用。現代性理論使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煥發生機,綻放出了不一樣的色彩。
二、分析現代性理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轉型
(一)現代性命題的出現和發展
我國最早利用現代性理論分析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狀況的人物是李歐梵,他參與費正清主編的著作《劍橋中華民國史》,并對其中中國現代史的部分進行編纂,利用一句判斷語說明了1895年到1927年這些年間中國文學的發展趨勢,作品名為《現代性的追求》,將啟蒙現代性和審美現代性這兩部分充分運用到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之中,進一步向人們強調了中國文學語境中的獨特性原則,F代性理論以啟蒙和思考的形式出現在中國大陸,命題以人道主義和人的現代化為核心,呼吁人們相信20世紀時期四個現代化國家目標的實現,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當時創作出的文學作品大都體現著啟蒙現代性的思想觀念,這也為之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奠定了寶貴的基礎。啟蒙現代性的核心觀念是針對當時人性以及人道主義被摧殘和壓迫的現象所進行的抵抗,揭露和批判這一行為的錯誤性,扶持正義。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發展,啟蒙現代性的內涵更加深入,也為現代性理論注入了新的力量。啟蒙現代性的思想體系流傳至今,也依然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
(二)遭到質疑的現代性
現代性理論在我國傳播這一時期必然也會受到我國自身存在的中華性和西方的思想觀念所質疑,F代性理論具有十分明顯的階段性,從康熙時期一直追溯到法國的啟蒙思想,如今已走過兩百多年,之后也一直處在發展的趨勢。不過,現代性理論在我國國內的發展看起來卻并沒有那么順利,現代性話語真正存在于思想文化領域的時期是在20世紀90年代,也是在批判者現代主義理論出現在我國思想文化領域之后不斷完善和發展的,我國的現代性理論是世界所獨有的,時空分離定義體現在我國的時間和空間二者相互糾纏,使不同時段的現代性處在同一個空間之中,創造出了中國獨特的文學景象。90年代出現了后現代主義,對當時的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后現代主義致使中國社會出現轉型,那么當時的文學領域出現改變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學和思想受到沖擊,各自發生著變化,造成了二者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為當時的精英意識、啟蒙思想和理想主義遭到質疑,知識階級開始出現嚴重分化現象,阻礙著我國文學的發展;而那些依舊肯定啟蒙思想的人們對文學改變自身以適應市場的現象進行批判,最后引起了全國性的大討論。
。ㄈ├煤蟋F代性
將現代性進行重寫陳曉明被稱作是后現代主義思潮的主要發起人,現代性在中國的發展困難重重,陳曉明對其進行了詳細地闡述。陳曉明認為現代性依然存在,面對現代性理論和后現代性理論二者的相似之處,最重要的內容體現在解決中國與西方二者之間的關系以及本土文化被外來文化所占據的危機。陳曉明指出中國對西方的文化思想大多都是以本土文化為基礎進行的中體西用,沒有將西方的現代化理論進行全盤接收。另一位學者張頤武曾提出中華性,中國加入全球化的發展進程,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面對這一局勢,張頤武所擔心的是全球化有可能會毀滅本土的文化。
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性理論傳入中國,在中國的文學領域具有十分明顯的作用,有利于促進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轉型。現代性理論存在于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轉型之中,使中國的文學釋放了更強大的力量。面對現代性理論這一重要思想,中國應當積極發揮它存在的積極作用,從而帶動中國文學的進一步發展,促使中國文學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偉大目標。
【參考文獻】
[1]禹建湘。禹建湘20世紀鄉土想像中啟蒙與現代性的悖論[J]。中國文學研究,20xx,04。
[2]王光明,南帆,毛丹武,鄭家建,余岱宗,郜積意,荒林,李金松,林建煌,鄭國慶,周霞,謝惠英。在現代性話語場地里現代性與中國文學的對話[J]。東南學術,20xx,0
當代文學教學的論文12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高校文學課程中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審美性特征。其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基本知識和主要成就,具有一定的鑒賞和分析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能力。作為高校中文學科中的一門基礎性學科,現當代文學對于培養學生文學欣賞和文學創作能力十分重要。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進入了網絡時代。高度發達的網絡推進了文學語境的變化,以及教學內容和教育模式、教學要求的改革,傳統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出現了小少的問題,改革其教學的方法和模式,已經成為新形勢網絡環境下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必然要求。
一、傳統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發展困境
(一)受教育者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興趣和接受能力不足。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文學藝術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興趣和重視程度大幅降低。與之相對應的是大學教育的專業更為多樣,課程更為豐富,在社會認識和就業壓力等現實因素的影響下,學生對文學專業,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興趣大大降低。對文學呈現出“麻木、默然、沒有感覺,不能討論與爭鳴,不能形成觀點的交鋒、觀念的碰撞”的狀態。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興趣和接受能力嚴重不足。
(二)受教育者接受中國現當代文學教育的時間不足。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受教育者的影響小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長期的文化熏陶中體現出來。隨著高校教育中對素質教育、通識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其專業性正在逐漸淡化,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課時在逐漸地減少。
(三)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內容嚴重滯后。中國現當代文學是一門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學科。特別是在信息發達的網絡時代,現當代文學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各種新的作品、新的思潮、新的流派、新的團體、新的觀點層出小窮,但是,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的更新和變革的速度已經無法跟上其發展,這就導致其教學內容的滯后,影響了教學效果。
(四)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模式落后。文學本身是感性的、具體的、生動鮮活的,但是由于教學手段的落后,長久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大都采用的是傳統的、填鴨式、灌輸式的呆板的教學方式。這就導致文學所“固有的智慧、感性、經驗、個性、想象力、道德感、原創力、審美意識、生命理想、生存世界……在我們所構建的知識體系里日漸喪失。我們的課堂充斥著抽干了的文學性的空洞話語”。無法讓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感悟和培養。
二、網絡的普及對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影響
(一)網絡的普及豐富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內容。中國現當代文學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文學種類。網絡的發展,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和空問。文學創作隊伍不斷壯大,文學觀點百家爭鳴,文學品種層出小窮,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內容!皩W生可以按照他們各自的實際情況,利用網絡資料來設計和安排學習,主動地廣泛涉獵各種體現當代性的文學觀點、作家信息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拓寬文學閱讀的范圍!
(二)網絡的普及引發了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在一定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網絡的普及更新了教育者的教學觀念和受教育者的學習方式。網絡使教學從傳統的課堂講解、空洞分析等轉變為靈活生動的視頻教學、互動教學等,還出現了以網絡為平臺的遠程教育、課本電子化等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
(三)網絡的普及擴大了教學的對象。傳統教學模式只局限于課堂之上,很多成年人或者社會人群缺少學習的機會和渠道。網絡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遠程教育等新的教學方法,讓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對象更加廣闊。張萬儀在《網絡環境下(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研究)課程教學模式》中對參加重慶電大遠程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學習的學生進行了統計,其中已婚155人,占87%,未婚23人,占13%。從87%的已婚學生來看,說明遠程教育在擴大教學對象上的作用是十分顯著的。
(四)網絡的普及提高了教學的效果!拔膶W課程教學的目的小僅僅是教給學生文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獲得一種文學審美能力和文學想象能力。”網絡的普及讓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方法的局限性和封閉性,學生可以從豐富的網絡中獲得更多的文學資源,構建一個更濃厚的文學氛圍。同時,增加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高教學的效果。
三、如何在新形勢網絡環境下做好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
網絡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影響是巨大的,探討新形勢網絡環境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是做好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現實需求。筆者以為,應該從以下方面進行思考:
(一)大膽創新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模式。互聯網傳播信息的方式具有高速度、大容量、互動性、多功能、數字化、全球化等特點。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突破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地域、時間限制,實現遠距離、多媒體的教學方式。美國西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所所長史強克教授曾說過:“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個專家站在教室對著一群學生講話,網絡化的教學正好顛倒過來,一個學生坐在電腦前面,身后卻有無數的專家。”在教學過程中,教育者要大膽創新,靈活運用現代網絡技術,倡導遠程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方式,提高教學的效果。
(二)利用網絡技術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網絡技術運用于現當代文學教學的一大優勢就是受教育者可以隨時隨地自主的開展學習。網絡中學習資源豐富,可以寓教于樂,全方位的提高學習的樂趣和學生的興趣。教育者可以利用這一特點,為學生創造一定的網絡學習環境,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實現學習個性化。讓教師由施教者逐漸轉變為指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使學生借助大量的網絡資源,做到自我發現、自我探索和自我提高。
(三)科學合理地利用網絡教學資源。網絡教學資源是豐富的,許多站都蘊含著大量的現當代文學內容。但是,網絡的開放性也導致了低層次、低水平、不健康的現當代文學作品充斥其中。這些資源不僅小能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和想象能力,反而會起到反作用。所以,在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教學的時候,教育者要把好關,根據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對學生有用的內容,科學合理地利用網絡教學資源。
(四)利用網絡技術創新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結構。中國現當代文學是一個十分龐大的體系,但是由于受課時、現實等因素的限制,這門課程遠沒有達到既定的深度和廣度。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中國現當代文學實現了遠程教育、視頻教學、自主學習等創新,擺脫了傳統教學方式的限制。教育者可以利用這一優勢,改革課程的教學結構,讓學生在教育者的指導下,自主的選擇學習的內容,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內容的拓展和深化,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當代文學教學的論文13
文學教育在工具理性時代價值旁落。在商科院校強調人才培養與市場直接對接,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的開展更是困境重重;而其自身長期以來學科化、制度化帶來的教學的知識化取向、文學教材跟學生生活世界的疏離,亦加大了這種生存的危機。將商業文學納入到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實踐中,打破教學陳規,有助于重建文學教育的現實關懷;商業文學作品中豐富的商業文化知識,可成為商科專業教育的豐富資源;發揮商業文學獨特的藝術魅力,可滋養學生健康的商業精神。積極發揮商業文學在商科院校人才培養中的獨特作用,并在與商業的對話中重新確立文學的地位,有助于商科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打破教學常規,突破生存困境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技術理性與實用主義走強,文學日益式微,文學教育亦日益邊緣化。作為文學教育的重要分支之一,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困境重重;商科院校人才培養與市場直接對接,教育中的工具理性價值觀導向更是加大了這種生存的嚴峻性。困境亦源自于現當代文學課程自身。長期以來學科化、制度化帶來的教學的知識化取向、文學教材跟學生現實生活世界的疏離,造成了現當代文學教學模式單一、內容滯后。在課程性質和教學內容上,中國現當代文學本有著其他課程所不具備的開放性與永遠在場的“當代性”特質,以及相應產生的現實關懷的特點。但這種生機勃勃的“當代性”特質從文學教材和授課現狀來看卻并未能得到體現。中國現當代文學主要講授自五四至當下的中國文學發展歷程,授課內容普遍采用六大模塊式:現代文學三個十年、建國二十七年文學、新時期文學、90年代文學?梢钥闯鼋虒W主體內容安排為20世紀當代文學上,新世紀文學一般不進入課堂;即算將下限延至新世紀文學,現當代文學教材基本采用精英文學的一元化格局,臺港澳文學長期處于教學“附錄”的地位;通俗文學、青春文學、新媒體文學等“在場性”文學生態未能有幸被大學教材吸收進去;新世界文學“多元共生”的新格局基本沒有得到呈現。長期以來現當代文學教學相對保守與滯后,既滯后于文學發展現狀,也滯后于學術發展現狀。新世紀以來文學在日新月異的新發展,還有學術界相應的豐沛研究成果,未能及時在我們的課堂中得到呈現。現當代文學教學內容一直沿襲舊有的精英一元化的格局與譜系,新的研究成果很難及時進入課堂;教學內容的前沿性明顯不夠。教師對于作家作品的把握墨守成規,甚至延安講話以來意識形態思潮對現當代文學作家作品的定位幾十年一貫制,導致教學理念的落后。再加之在教學過程中,過多強調“史”的介紹而忽略作品的閱讀,過多強調理論對作品的肢解而忽略作品的感性體驗,不少學生因此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厭學情緒;谏鲜霰尘埃瑢⑸虡I文學納入到現當代文學教學實踐中來很有必要。作為以商業經濟活動為主要題材,以商人形象為主人公,致力于彰顯商業文化理性的商業文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早就有相關創作表現,只不過是一直被正統文學史所有意忽略,棄于邊緣地帶,或者是被并入到其它題材小說中提及,沒能獲得自己獨立的文學史地位。直到199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帶來了商品經濟的繁榮,相應反映商業經濟生活的文學創作也日益增多,并形成了如火如荼的發展趨勢。商業文學通過對商人形象的成功塑造,揭秘人類歷史進程中的商業形態,再現社會轉型期商業生活畫卷,關注商戰風云中個體生命價值,成為文學形象譜系中不可或缺且獨具魅力的組成部分。商業文學創作以如火如荼之勢在文壇興盛,這激發了學界的研究熱情。近20年來商業文學創作是文學研究無法回避的文學現象。近年來很多學者把自己的學術熱情積極聚焦于文學與商業(經濟)的關系研究,撰寫和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并且還有數部專著出版;商業文學研究也成為近十年來高校博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和寫作的熱門領域。鮮明體現新世紀文學新風貌的商業文學,與正在進行的現實社會的關系密切。將在場的商業文學納入現當代文學課堂,突破教學成規,有效對接當下文學生態,納入經濟視角,我們的教學和研究內容對正在發生、發展的社會及時地做出反應,將文學現象置于社會文化和經濟發展的宏觀視野中,在課程性質和教學內容上,合乎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現實性的特色。而作品閱讀分析實踐與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和認識緊密聯系在一起,將有助于商科學子進一步認識我們商業時代的社會現實,激發他們的現實關懷的熱情。另外,現當代文學傳統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的文學史知識講授為主,對于已經經典化的文學作品及其權威解讀,學生除了接受基本已成定論的教學內容外別無他選,于是聽課的任務主要就是記記筆記,考前把它背下來,拿走學分。這樣一來學習主動性肯定不是很高,課堂氣氛也難活躍。商業文學作為一種正在進行的文學創作現象,目前社會與學術界對商業文學還持褒貶不一的態度,尚未形成文學“共識”。這為研究性學習、討論性教學這些在傳統文學課上難以真正開展起來的教育方法提供了方便之門。作為文學最新現象,學界本無定論,沒有權威的壓力和定論的束縛,學生可以各抒己見、大膽質疑,教學過程中閱讀、討論、爭議、再解讀,教學開放、自由的思想交鋒與惟新的文化姿態,必將使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二、商科專業教育的文化讀本
文學是對歷史生活和社會實踐的形象反映,某種程度來講是社會的“書記員”。商業文學以社會經濟運轉為背景,以描述商業經濟生活為主要內容,滲透于其中的豐富的商業文史知識,構成了作品獨特的認識價值。商賈小說《白銀谷》作者成一在后記中曾經說過:“我這部小說,不是寫一個富商群體,也不是寫一個地域傳奇,而是取了一個廣角式的視角:將票號作為一個帶傳奇色彩的金融制度、商業制度來寫。”①為了將中國歷史上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金融制度、商業制度進行“還原”式的展現,成一歷經十余年整理相關歷史資料。應當說作家以一種“小心求證”的嚴謹和求實的態度,在《白銀谷》這部書寫晉商文化的長篇小說中,真實再現了清朝末年晉商的商業活動、社會關系和民眾生活,翔實的史實依據與引人入勝的傳奇故事相結合,展示了山西票號的輝煌業績,重現了一種偉大的金融傳統在中國歷史上的風采。在小說中,中國早期金融業的出現、發展和壯大的過程得以全景式地呈現,因而具有很高的文史價值。小說中大量生動的商業歷史故事,包含豐富的金融知識和票號經營策略。深入挖掘作品中豐富的商業文化資源,可為商科專業課程如《金融學》等教學提供大量生動的典型范例,某種角度來說是商科專業教學生動的好教材。還有被當作職場必讀指南或經商教科書的現代商戰小說,創作素材源自于作者商界職場生活的親身經歷。作者往往把自己在商業領域參與的實際市場運作經驗,以及在此基礎上歸納出來的、經過實踐證明極為有效的經營技巧和職場生存規則融入商戰故事敘述中,成為商界人士的經商指導。如以IT行業商戰為素材的小說《輸贏》不僅講述了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而且在故事中巧妙融入專業知識和銷售策略———“摧龍六式”,并附有“摧龍六式”的光盤;這樣一來讀者不僅可以獲得愉悅的閱讀體驗,還可以輕松了解超級銷售戰法!墩涝幍馈费堇[了一系列商戰故事,其中生動展示了大眾傳播、分眾傳播、廣度營銷、深度營銷、事件營銷、品牌壁壘、公關危機、間諜、反間、消費心理學、商業聯盟在具體商戰中的應用;小說還將《孫子兵法》、SWOT矩陣、BCG矩陣等知識融會貫通于全篇;閱讀這部作品,即便是一個從未涉足市場的新手,也會從對真實商戰的形象感受中領悟到營銷策劃之道的精妙。在《輸贏》、《正道詭道》這些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小說被注入了“實用商戰”的新鮮血液,承擔起了“企培案例”的專業重任。這類小說似乎有一個共同的邏輯與心理起點:世界需要去理解,商業必須去學習。以文學形象的方式去致力于開展商戰培訓、成為銷售指南,與其文學審美價值相比,商戰小說的認識價值似乎更勝一籌。由此來說,商戰小說完全可以成為商科專業教育的文化讀本。
三、新商業精神建構的文學途徑
構建與現代經濟體制相對應的新型商業精神和現代經濟倫理,是商業社會健康規范發展,社會經濟良性運行的必要前提。當代文學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借助文學敘事,在文化觀念上破除陋習,為現代經濟理念在中國社會逐漸深入人心搖旗吶喊、推波助瀾。應當說,商業文學成功擔負起了這項文化功能。在商業博弈、財富傳奇和市情商態描摹中,商界小說為商業活動寫真,傳授現代經商之道,致力于以契約、公平、競爭為“主導符碼”的新商業精神啟蒙,在1990年代以來的中國社會新的經濟秩序與商業文化的構建中具有獨特價值。在商業文學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到在生動的文學情節之下,契約、誠信、公平為核心的現代商業精神得到詩性詮釋。如商賈小說《新安家族》敘述了新安商人在與西洋商人進行茶葉貿易中,為了數萬茶農、數百茶商的生存利益,堅決抵制洋商挾強權制定的壟斷對外茶葉貿易、掠奪盤剝華商的商業規則的故事;這一精彩的商戰故事最后的主旨指向是對商業競爭中“公平商權”的肯定。王強的《圈子圈套》在現代商場競爭雙方的巔峰對決之中,宣揚現代契約精神是商戰成功的法寶:為爭奪“中國第一資源集團”的超級大單,洪鈞、俞威雙方各施手段、各展奇術。而激烈的商界競爭的最后勝出者是恪守現代契約精神的洪鈞,俞威不守誠信,瞞騙公司,踐踏法規,在廣東第一資源項目上采用瞞天過海、偷梁換柱的手段獲取不正當利益,故而敗北。小說借助文學生動的情節和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藝術化地道出了現代從商之道。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日益完善,當下中國“商場”和職場也在逐步成熟逐步規范化,行業活動逐步制度化科學化,職業道德觀念也逐步形成。誕生于這一背景下的商戰職場小說表現出對“專業”、“效率”、“科學”為核心的現代經濟理性的高度認同和積極宣揚。如《浮沉》這部小說的每章后面都設置了“編輯絮語”環節,包含“商戰勝經”和“職場行走指南”兩個內容;全書共羅列了24條“職場行走指南”以及21條“商戰勝經”,其中重點關注了競爭、創造、敬業等現代職業精神,與關于合作、定位、人際、寬容、原則等基本素養,這是商業社會對現代人基本品格的要求。而這些職場成功人士“不厭其煩、手把手傳授的那些經驗技巧恰好是長期以來現代性書寫一直忽略的內容,這種理性主義、啟蒙主義的價值在中國的許多組織中并未真正建立,職場小說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填補了空白”。②現當代文學的魅力,不僅在于它的藝術審美品格,還在于它的思想教育價值。從事文學教學的責任與義務之一就是以獨特的文學熏陶和濡染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精神與人格產生影響。文學對社會和人的影響不像以科學那樣可以立竿見影地發揮實際效力、去解決實際問題;但它以潤物細無聲之勢,對人的精神和心理緩慢而悠長地產生根本性和整體性影響。因此,講授現當代文學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要通過對作家作品和文學現象的描述與分析,提煉出作品中表現出來的現代中國人的思想感情和價值觀念,以現代理性立場并引導學生建立健全的理性精神、自覺培養現代意識。傳授經商之道,是商科專業課程教學的主要任務;有效利用商業文學,亦可以輔助商科專業教學;而商業精神的滋養,商業文學課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擔當其重任,具有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商業文學作品涵蘊著豐富的商業文化營養,我們把它引向課堂,就可以利用文學特有的情感魅力、形象魅力、審美魅力對學生開展多元化的教育,從而培育和滋養出優秀的商業理念和健康的商業精神。
當代文學教學的論文14
科技的發展使我們走進了一個讀圖時代,以電視、電影等為代表的影像媒體制造和傳播的各種視覺符號影響并改變著大眾的閱讀趣向,文學正在脫離“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在現代傳媒的作用下,日益轉向以視覺特別是以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1]。中國當代文學課程作為高等院校中文系的傳統主干課程,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讀圖時代給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帶來的沖擊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當代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傳統的文本閱讀開始轉向視覺閱讀,“快餐式”文化消費成為一種時尚。當代大學生越來越熱衷于觀看電影和電視,影視作品唯美的視聽效應、強烈的色彩感、形象的人物建構,強化了他們的閱讀快感。但是,視覺閱讀的感官刺激漸漸弱化了他們對經典文學文本閱讀的興趣,導致當代大學生“觀看”作品的多,“閱讀”作品的少。影視作品對學生的無形包圍使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在課堂調研中筆者發現,很多教師在講臺上竭盡全力地進行獨角戲講課,而學生則觀看手機視頻或者昏睡,即使有個別教師使用多媒體工具的,也只是站在電腦前給學生播放一個又一個厚重的填滿文字的幻燈片。面對此種情況,如何因勢利導,在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引進影視的元素就顯得尤為重要。合理地應用影視資料不僅可以充實課堂教學,而且能夠激發當代大學生閱讀文學原著的興趣,從而提升大學生的文學素質。
二、當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影視資源的應用
當前,幾乎所有的經典作品都有相對應的影視作品,如《青春之歌》《紅巖》《紅旗譜》《李雙雙》《三年早知道》《人生》《陳奐生上城》《我們夫婦之間》《喬廠長上任記》等。甚至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被改編成不同的藝術形式。如何合理地應用浩如煙海的影視資料,在當代文學課程的教改實踐中非常重要。
(一)篩選接近原著精神風貌的影視資料
面對數量繁多、形式多樣的當代文學作品影視資料,如何盡可能多地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觀看進而閱讀文學原著,就涉及文學影視資料的篩選問題。由于利益的驅使,很多作品在被改編成影視作品的過程中,為了提高收視率和票房收入,導演或編劇會對作品進行大幅度刪改,導致影視作品與原著或大相徑庭,或形似神不似,這樣的影視作品不僅無法傳達原著的思想精髓,還會誤導學生曲解原著。如果不加以甄別、篩選,隨便拿一個或剪一段糟糕的影視資料引入課堂教學,會嚴重誤導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并使他們迷失于影像世界而無法回歸文本!皼]有一部影視改編作品能真正呈現出優秀文學作品文字背后那些深刻的意義和涵義”[2],在篩選影視資源時,選擇的作品既要在一個時代、一個流派、一種體裁上被公認為最具有代表性,又要與實際教學密切關聯且與原著精神風貌大體一致。如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傾城之戀》被先后改編成話劇、電影和電視劇。話劇版《傾城之戀》開場的粵語對白,對不懂粵語的學生來說聽起來很吃力,而且有時候字幕和表演不同步,造成視覺和聽覺的錯位;電視劇版的《傾城之戀》則把一個短篇小說幾乎擴充成了長篇小說,為了延長劇集,甚至無端添加了一些人和事,幾乎顛覆了原著的主題思想,使作品變得面目全非;電影版的《傾城之戀》盡管選擇的演員在形象氣質上不是很貼近原著中的人物,但從情節安排、語言對白等方面來看,大體還是忠實于原著的。所以,在講述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傾城之戀》時,可以選擇與原著精神風貌大體一致的電影版的《傾城之戀》作為此作品的影視資源。張志公曾說過“教科書是教材編輯工作者編寫出來的,但是一旦編出來,印成了書,就成了一個客觀存在的物。這時教師有了雙重性:既被教材所制約,又反過來制約教材。教材最終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怎么使用它”[3]。影視資料作為一種特殊的教材,它的使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篩選。
(二)通過課堂討論對比原著與影視
課堂討論環節對教學實踐中活躍課堂氣氛非常重要,它需要學生先閱讀文學作品。當代大學生大多都是90后,優越的生活環境使得他們對當代文學史上的一些時代政治色彩明顯的作品,如“三紅一創”(《紅巖》《紅日》《紅旗譜》《創業史》)、“青山保林”(《青松嶺》《山鄉巨變》《保衛延安》《林海雪原》)等,有種本能的排斥,甚至只是“只聞其名,未見其身”。他們寧愿在“穿越”和“武俠”制造的光怪陸離的世界中游離,也不愿走進紅色經典的激情時代,如果強迫他們去閱讀更會激起逆反心理。但相應的影視作品會以獨有的匯集了光、影、聲、畫等手段的視覺審美形式,吸引當代大學生通過影視作品走進文本。從促進普及文學作品閱讀這個角度來說,影視閱讀要快很多。所以把篩選出來的那些經典影視資料,以作業的形式提前布置下去,并告知學生在每次課前必須完成文學文本閱讀和影視資料的觀看。也許通過畫面走近語言,只是激發大學生回歸文本閱讀的一種無奈之舉,但令筆者稍感欣慰的是,經過教學驗證,絕大多數學生在觀看完影視資料后會主動閱讀原著,這必將有利于課堂互動環節的開展。要求學生觀看影視作品是為了促進文學文本閱讀,激發學生的文學想象力和文學創造力。為了使課堂討論有的放矢,節約課堂時間成本,教師可以每次課前針對所講作品提幾個相關問題,以備學生參考。德國接受美學理論家伊瑟爾說過,文學文本是一個不能確定性的“召喚結構”,它召喚讀者在其可能的范圍內充分發揮再創造的才能。學生由影視到原著,這中間的來回轉換足以召喚他們盡其所能地發揮自己再創造的才能。教學實踐證明,原著與影視對比的課堂討論,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原著的理解,使學生對觀看影視作品和閱讀文學原著有了理性的認識。如在討論劉震云的小說《手機》及同名電影作品時,有學生就提到導演馮小剛刪去了原著中第一章和第三章的情節(這兩章講農村生活),只展開第二章,重點表現嚴守一和三個都市女性之間的情感糾紛,著力渲染現代人的信任危機。學生認為這樣的刪改很容易誤導觀眾忽略原著中作者對農村生活書寫的意圖,從而只把注意力集中到一個多角戀故事上。作家莫言這樣說過:“我認為小說一旦改編成影視劇就跟原著沒多大關系了,電影是導演、演員們集體勞動的結晶……但小說只是給導演提供了思維的材料,也許小說中的某個情節、語言激發了導演的創作靈感!保4]莫言的話一方面印證了很多文學作品與同名影視作品在精神氣質上的貌合神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們理性認識影視作品和文學原著兩者之間的關系,而課堂討論正是學生理性認識兩者之間關系的有效的教學方式。當然,教師在學生激烈的討論過程中也要注意進行正確的課堂引導。
(三)剪輯經典片斷插入多媒體教學課件
除了組織學生課前觀看影視資料和課堂討論,對當代文學影視資源最有效的利用就是在多媒體課件中插入剪輯的經典影視片段。對于在讀圖時代中成長的大學生來說,當代文學的講授方式如果只是抽象概括的語言文字表述或一張又一張枯燥的文字幻燈片的播放,不僅無法滿足他們對知識面、信息量以及直觀性的需求,而且還會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當代文學發展的每個階段幾乎都有相應的影視資料,在如今這個讀圖時代,如果把相關的影視資料剪輯成一個個片段,插入當代文學課程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根據需要張弛有度地播放一些影視片段,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調節課堂氣氛,也能使學生更形象地理解作品。
三、當代文學教學中應用影視資源要注意的問題
盡管影視資源的應用對促進當代文學教學的良性循環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具體應用中也要適度,不能“只見影視,不見作品”,把文學文本和影視作品本末倒置。同時,要想利用好影視資料,教師也要與時俱進,在多媒體課件制作上多下功夫,課件既不能嘩眾取寵、華而不實,也不能單調乏味、毫無技術含量。
(一)避免影視作品在教學中本末倒置
在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中引入影視作品,是為了滿足讀圖時代大學生對更豐富的信息量的需求,最終的訴求是提升教學質量。所以,影視作品只是教師正面引導學生閱讀文學原著的一種輔助性工具,影視資料的插入只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環節,在具體應用時一定要適度合理,過多使用就會喧賓奪主,甚至本末倒置。由于影視作品對學生更具誘惑性,如果教師不及時正確引導,把握不好“度”,就會讓學生一味沉浸于影視作品而無法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甚至會使學生把影視作品和文學文本混為一談。文學最大的魅力是語言,影視最大的魅力是畫面,不能在利用影視資料的過程中,使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忽略了文學文本語言的魅力,教師要把引導學生的重點放在對文學原著的閱讀上。美國學者布魯斯東說過:“小說的最終產品和電影的最終產品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美學種類,就像芭蕾舞不能和建筑藝術相同一樣!保5]因此,在文本分析討論的過程中不能過分依賴影視作品,更不能在課堂上把一部影視作品從頭到尾播放給學生,否則就成了純粹的影視文學欣賞了。另外,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在插入影視片段時,必須正視當代文學學科的性質,不能制作得過于花哨,華而不實,否則學生的注意力會完全被吸引到變化多端的畫面中,不愿再聽教師的講解,更難以探究影視作品的文學價值。
(二)強化教師的多媒體制作及操作技術
要利用好影視資料,教師必須掌握相關的計算機操作技巧,不僅能夠制作圖、文、聲、像并茂的多媒體課件,還能自如而有節奏地在課堂上進行操作。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有些教師即使使用多媒體教學,也只是文字配圖片,或一張張文字幻燈片的簡單演示。所以,要提升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質量,讓影視資料在教學環節中增光添彩,教師就要主動學習計算機的相關操作技術,如視頻的剪輯、視頻的插入以及圖片的加工等。教師只有掌握了多媒體的制作及操作技術,才能在課堂教學中靈活應用。當然,多媒體課件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工具,教師在當代文學課程的授課過程中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教師制作的多媒體課件要與學科性質、內容緊密結合,制作的內容既不能過于簡單,形式單一,也不能貪多求全,文字過多、圖片視頻密集、信息量過大、重點不突出。這兩類多媒體課件不但不利于調動學生的視聽積極性,還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學生對課程的興趣,進而影響教學效果。
當代文學教學的論文15
一、新升本科院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ㄒ唬⿴熧Y較弱,難以勝任本科教學
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課程建設的靈魂所在。在成為本科院校之前,很多?茖W校的老師多為本科學歷。大多數學校升本之后,都會實施一些提高教師學歷學位的措施,這對于提高師資質量具有重要作用。雖然教師們大都通過各種形式取得了碩士學位,但絕大部分是通過在職形式取得的。由于學歷欠缺,又缺乏嚴格的學術訓練,導致教師在知識結構、教學方式、能力素質等方面難以有質的提升,也就很難勝任本科階段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工作。部分新升本科院校由于地理位置較偏僻,辦學條件較差,辦學經費較為緊張,在引進高學歷教師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也就難以形成一支年齡、學歷、職稱等方面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缺乏有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
(二)教師的教育理念不能適應本科教學
教育理念就是人們追求教育的理想。升本之后,學校雖然會采取多種形式對教師進行培訓,但在短期內很難搞清本科與?圃谌瞬排囵B目標、課程教學目標等方面的區別,甚至有不少教師認為本科就是比?贫嘁粋學期的課程而已。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不少老師仍舊固守專科階段的教學模式,只是多講一部分文學史和作品,教學缺乏廣度和深度,不能滿足本科教學工作的需要,也就難以發揮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提升本科學生素養能力方面的作用。
。ㄈ┙虒W內容更新慢,教學手段落后
由于科研能力的限制,很多教師不了解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最新進展,也就無法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紹給學生。甚至有一些教師把多年前寫的教案反復使用而不做任何更新,采用與中學語文類似的教學方法,認為講文學史就是了解作家生平和分析作品總結其中心思想,根本沒有自己對作家作品的分析和見解。在教學手段方面,即使采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也只是把教學內容一字不落地復制到課件上,板書變成了念課件。教師對知識體系的勾勒、課堂結構的設計和教材知識的整合等方面做的很不到位。
。ㄋ模┥凑w質量偏低
新升本科院校的聲譽往往還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考生報考積極性不高,生源質量遠不如老牌本科院校。再加上當今社會就業壓力大,很多學生認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對將來的工作沒有直接的作用,他們把更多的時間用在了英語、計算機等實用課程的學習上。
二、存在問題的應對策略
。ㄒ唬┮晕谋緸楦,加大閱讀原著經典
當下的現當代文學史以史德方式注重對整個文學發展脈絡的梳理,對發展軌跡的描述,對重點作家作品的點撥,而相對忽略和輕視了文本閱讀。老師和同學們熱衷的是各學術期刊、論文專著所撰寫或者轉發的各類文學評論與文學批判,各類考核也以文學史的現象為主體,而忽略了對第一手文本作品的研究描述。更加奇怪的是師生對隨手一個作品、隨意一個作家都能評論的頭頭是道,對原本原典卻沒有完整、系統、深入地品讀過。簡單化和程式化的表達首先違背了文學教學的根本目的,它很難做到讓學生在閱讀思考中提升自己的審美分析能力、激蕩自身的人文情懷,進而最直接地去感悟文學的魅力,而限于背誦熟記一些萬能回答模式的條條框框。將教材、論文當中的給定結論作為定論來規范答案,嚴重限制了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而在文學的四要素(作者、讀者、世界、作品)中,作品才是根本,離開了作品,文學史、文學思潮、文學學派也就失去了依附的基礎,再多分析也是紙上談兵式地夸夸其談。因此尤其在學生基礎薄弱、師資力量較弱的新型本科更應該提倡、鼓勵、支持、要求學生大力閱讀原著。在課前教師可以告訴整個文學史的教學進度和大致規劃,告知學生什么時間段大致應該閱讀完哪些經典代表性篇章,保證自身閱讀進度與教學進度跟進,有可能的話閱讀整本的原著;課堂上課前可以抽查幾名學生復述小說情節、暢談散文感悟、背誦優美詩歌,真正能夠鮮活地感受到文學作品的熏陶;課下也可以以小組形式讓同學書寫讀書筆記、撰寫課程小論文。
(二)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增強互動模式
現當代文學作家作品繁雜、各類流派交錯層疊,原本傳統式的課堂講授方式往往讓學生應接不暇,在上一節課的課程還沒有理解消化吸收的同時下一節的內容又出現。因此教師可以適當調整教學方法,改革教學內容和模式。要尋求師生之間的“共振”和協調,既要學生跟上老師,也要老師服務學生,盡可能在與教學大綱等硬性規定不沖突的情況下,多一些軟性的活動。因為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忠實地執行教學課程計劃的過程,更應該是一個師生共同熟悉課程、填充課程的過程。分成小組有代表的在課堂進行討論演講,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了文學教學課堂的豐富性,擴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學效益,同時觸類旁通、融會貫通,真正使教學成為創造性的活動。
。ㄈ└母镌锌己朔绞,多以“大作業”形式
如今的現當代文學考核方式仍多以書面為主,而且題型基本穩固在名詞解釋、簡答、論述、作品賞析的老態模式。學生也只需要將可能考試試題進行整合,考前突擊硬背一下就可以應付。這種單一的書面考試確實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生知識的識記與掌握,但是在相當程度上也滋生了學生懶惰心態,以為考前刻苦背書就能夠過關。因此教師在考核上要盡可能使用“大作業”的方式,由一元到多元讓學生開動腦筋。比如制作關于現當代某位著名作家的年譜,讓大家知曉分享作家一生的起伏事跡;排練優秀話劇,在彼此協作當中增強自身的團隊意識、角色意識,培養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享作家的照片、手稿、作品原版封面設計等圖片;抑或者讓大家分享介紹自己獲取文獻、查找文獻的經歷,為將來撰寫專業的學術論文打下基礎?傊M可能多種考核綜合考察,減少單一方式的簡單命題,只有老師想盡辦法、出盡點子,才能防止學生懶惰,應付考試。
。ㄋ模┮劳械胤轿幕Y源,學以致用顯成效
絕大部分的新生本科院校都是地方院校,更多的是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因此依托地方資源,在地方文化熱土當中吸取營養、感悟文化是水到渠成,也是必然要求,F當代文學教學時一方面可以“走出去”,盡可能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到作家故鄉實地考察,研究特定時代的人文環境和特有底蘊。這種將原先傳統的“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體系當中加上“實踐育人”更易凸顯實效。以我校所在地新鄉市為例,以劉震云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作家已經進入了文學史教材。在課堂講授的同時,就可以組織學生去探尋作家足跡、參觀博物館與展覽館、做社會調查,這樣就可以建立文化底蘊,提高其在社會實踐中融會貫通文學知識的能力和素質。另一種就是“請進來”,邀請本地作家、詩人代表來學校和學生面對面做直接的溝通交流,讓大家真正近距離了解作家的生活狀態、喜怒哀樂,分享作家們的創作經歷、展示其創作成績、更直接地去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三、結語
就廣義的文學來說,現當代文學距離我們當下的生存環境更接近,受時代變更影響更及時,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應隨著時代發展和人才培養目標而做出相應的改革。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讓學生對20世紀中國文學有一個完整清晰的了解以及對多種元素合力影響下的現當代文學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文本的細讀讓學生更好地回到文學語境場,感受當時的歷史氛圍和作家的真實心態,更好地走進作家和作品的世界,培養學生的文本分析能力,感受作品的獨特思想內涵和優美的語言藝術;在互動協作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與創新性,不要盲目迷信書本和老師,要敢于打破常規、另辟蹊徑。
【當代文學教學的論文】相關文章:
當代文學教學的論文09-30
當代文學教學的改革論文06-15
關于當代文學教學的思考論文12-09
職校當代文學教學革新論文12-09
當代文學論文范例04-16
現當代文學的論文08-26
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分析論文12-09
文本細讀與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論文08-16
文學鑒賞當代文學論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