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歡迎大家分享。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1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任何一堂課,當我們課后反思的時候,總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而我們的教學藝術水平正是在不斷解決不足和遺憾的過程中,得到提升。因此,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適應、學習與發展的核心手段。為此,我們在教學中更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反思。
一、加強教學問題情境的反思
人的思維始于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關系,用產生于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啟動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對新知學習的熱情,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為學生的學習作好充分的準備,為知識的產生、發展、形成作好鋪墊。由此支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辦法解決問題。
創設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適應的問題情境,能造成學生的認知沖突,可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使學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罷不能的境地,從而為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問題情境要放在學生跳起來夠得著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跳起來主動“摘果”。
二、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學用結合的反思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這就要求教師反思數學背景的現實性和“數學化”,必須以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為問題背景,讓學生從具體問題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歸納出變化規律,并能用數學符號表示,最終解決實際問題。
內容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既要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又要靠近課本,使學生有興趣、有能力去嘗試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要堅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這會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和親近感。
教學中,要善于將書本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科學地設計探究性問題,誘發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并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社會,從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數學建模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同時加強學生對學數學的反思。要使學生體會到日常生活中隱含著豐富多彩的數學知識,學的是有價值的數學,要求學生時刻關注生活,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理論聯系實際、多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并將所學數學知識具體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三、加強數學知識的形成和學生學習過程的反思,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現代教學論認為: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的確,思維往往從人的動作、參與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而動手實踐,則最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新知、理解、掌握新知。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包括用數學眼光去觀察,用數學的知識去說明,用數學的方式去分析,用數學的思想去處理這四個方面的意識。
新課標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動手操作,教學中,要重視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學生決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加強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讓學生體驗數學結論的來歷,在操作過程中獲取解決問題的經驗。例如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四、加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的反思,培養創新和實踐能力
愛因斯坦說:“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實際行動!眹@問題情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問題的解決過程,從而在過程中開發學生的智能,展示全體學生的個性、創造性、能動性、提高學生的素質。這是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我創新的重要環節,是主體參與教學的基礎。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并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在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對開放性問題的訓練,盡可能給學生創設適當的數學情境,讓學生展開研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層次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課堂中設計的討論題,教師要進行有理有據的指導,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研究,這樣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中,既能獨立思考,又相互啟發,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逐步提高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活動質量。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的自覺沖動,不斷反思,不斷地發現困惑!敖倘缓笾!辈粩喟l現一個個陌生的我,從而促使自己不斷求學求教,書海尋寶。學習反思的過程也是教師人生不斷輝煌的過程。教學反思可以激發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表達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的新方式。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2
教學活動是師生雙邊的活動,它是以教材為中心,教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的相互作用,使學生獲取數學知識、技能和能力,發展學生思維品質,培養創新意識,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教育改革中教師是關鍵,學生是主體。同時,教師能力的提高及學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實踐的探究中逐步確立。由此可見,教師與學生要想發展,必須要將實踐與探究融為一體,使之成為促進師生發展、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而反思則是將二者有效結合。那么應從哪些方面實現師生互動的反思模式構建呢?
一、要求做好課堂簡要摘記
當前,老師講學生聽已成了教學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學生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反思,聽是遠遠不夠的。要反思,就要有內容。所以學生就要先進行課堂簡要摘記。課堂簡要摘記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據。學生也能從課堂簡要摘記中更好的體驗課堂所學習的內容,學生的學習活動也成了有目標,有策略的主體行為,可促使老師和學生進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動。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個人體驗,提高個人的創造力,所以課堂簡要摘記是學生進行反思的重要環節。
二、指導學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課堂教學是開展反思性學習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反思性的學習。學生的實踐反思,可以是對自身的認識進行反思。具體有以下五種方法:
1。在解決問題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題是學習數學的必經之路,學生解決問題時,往往缺乏對解題過程的反思,沒有對解題過程進行提煉和概括,只是為完成任務而解題,導致解題質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整理思維過程,確定解題關鍵,回顧解題思路,概括解題方法,使解題的過程清晰、思維條理化、精確化和概括化。
2。在集體討論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動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維發展的基礎”。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經驗為背景來建構對事物的理解,所以認識相對有限。學生通過集體討論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豐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增強遷移能力。概念形成的關鍵是重視意義建構過程,而不僅僅是單調記憶,所以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集體討論、爭辯,來促進個人反思,實現自我創新。
3。在回顧知識獲取時反思,提煉思想: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比較注重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踐、合作探究,主動獲取知識。其實,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是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景來決定解題方法,這種方法受具體情景制約的,如果不對它進行提煉、概括,那么它的適用范圍就有局限,不易產生遷移。
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獲取知識后反思學習過程,引導他們在思維策略上回顧總結,分析具體解答中包含的數學基本方法,并對具體的方法進行再加工,從中提煉出應用范圍廣泛的數學思想。
4。在分析解題方法中反思,體驗優勢:學生在解題時往往滿足于做出題目,而對自己的解題方法的優劣卻從來不加評價,作業中經常出現解題過程單一、思路狹窄、解法陳舊、邏輯混亂、敘述冗長、主次不分等不足,這是學生思維過程缺乏靈活性、批判性的表現,也是學生的思維創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現。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分析解題方法的優劣,優化解題過程,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通過這一評價過程,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思維逐漸朝著多開端、靈活、精細和新穎的方向發展,在對問題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學生形成一個系統性強、相互聯系的數學認知結構。
5。在尋找錯誤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時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視對結論的反思,滿足于一知半解,這是造成作業錯誤的重要原因。結果常常出現不符合實際,數據出錯等現象,特別是一些“隱性錯誤”發生頻率更高。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從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角度來剖析作業錯誤的原因,給學生提供一個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機會,使學生在糾正作業錯誤的過程中掌握基礎知識,理解基本概念,指導學生自覺地檢驗結果,培養他們的反思能力。
三、從課后學習情況的反思及作業情況的自我反思中加強反思能力的培養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抽些時間回顧所學的內容,摸索知識之間的一些規律和自己在知識點上有什么發現;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并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在作業中也要認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業,并要求學生仔細分析自己的對題和錯題,寫下自己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還可以寫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創新。
四、幫助學生提高反思效果
在經常引導學生反思時,如每次只是這樣簡單地做一做,學生很快就會有厭煩情緒,這就需要我們在每次引導學生這樣做的時候,給與其大量的鼓勵、啟示和評價,讓學生體會到自己這樣做的好處,使他們在這樣做的過程中,得到激勵和啟示,并在后面的學習中獲得成功。如:在平時,每次引導學生反思時,我都會大力表揚那些思考認真的同學,對一些同學能在反思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的,就引導大家都向他學習。我經常對學生說:只要是能在反思的情況下比以往有所進步,這就是最大的成功,那么這個學生就是一個勇士了,因為他已能戰勝困難,獲得勝利了。讓孩子們感到自己在不斷地反思后,能夠不斷地成功,能夠經常地、認真地反思,那么學生就會在反思中真正領悟生活和學習的思想、方法,優化自己的認知結構,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3
初中數學新課程已實施了多年,已逐步走入了新課程的軌道。教師們更新理念,積極探索、勇于實驗,數學課堂教學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如學生主動地開展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過程中,一線教師作為課程的建設者、教學的研究者在課堂教學探究活動中面對學生的變化、課程變化、教學形式的變化,考試變化中有著太多的疑問、太多的困惑。這幾年來我一直從事初中數學教學工作,現將我在新課程改革實驗中的一些嘗試、實踐和與其他教師交流過程中的一些體會,產生如下一些反思:
一、教學中的可喜變化
1.學生更喜歡數學了
新課程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比傳統教材關注學生的興趣與經驗,更關注學生的現實世界,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自我需求”,密切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相聯系,引導學生親身體驗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課堂呈現勃勃生機,教學方式靈活多樣,師生之間平等交流、共同學習的民主關系逐步形成,學生更喜歡數學了。
2.教師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每位教師來說,既是一種嚴峻的挑戰,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機遇,教師是新課程的開發者,是“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重新認識、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師們迫切更新理念,提高整體素質,重研討、重實踐、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圍蔚然成風,新課改有力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教學中的困惑與思考
1.課堂變“集市”,教學過于追求“情境化”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引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啟動環節,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此創設教學環境,不僅可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更能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生動形象的數學問題與認知結構中的經驗發生聯系。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過于追求情境化,“上游樂場分組玩”、“上街買東西”,單純用“生活化”、“活動情趣化”沖淡了“數學味”,忽略了數學本身具有的魅力。新教材提倡設置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等,但教師不能簡單化機械理解新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熬秤尚脑臁薄挥跁r代氣息的情境的設置只有在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的前提下,學生才能學會從數學角度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真正由情感體驗激發有效的數學認知活動。
2.教師由“獨奏者”過渡到“伴奏者”角色錯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變化。
有些教師常講“我們要蹲下來與學生對話”,如果是平等的,有必要蹲下來嗎?部分教師常重教案的精心設計,注重從如何教的層面考慮,照“案”宣科時,更關注的是教學進度和當堂的教學效果,忽略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做數學”的過程,置學習過程中的“想不到”于不顧,只是形式上的牽著學生去合作、探究,不愿放手讓學生去體驗問題、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淡化探索,重模仿,教師實質上還是“解題的指導者”,走出了新課程倡導的學生是探索知識的“主動建構者”的意境。
3.分組合作學習、討論“熱鬧”充當新課改“標簽”
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樂于與他人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教學中評價一個學生的重要指標,但評價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尤其是定性部分更要關注學生是否真的有效參與、獨立思考,真正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部分教師刻意追求上課氣氛熱鬧,笑聲越多越好,小組討論流于形式,討論問題數學思維層次低,指向不明,為討論而討論,以問代講,“雙向交流”太多太濫,教學出現盲目性、隨意性,教學過程匆忙零亂,缺乏整體性。課堂教學貫穿新課程理念必須重視“三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學科基本思想方法,重視教學目標多元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4.電腦代替“人腦”,鼠標代替粉筆
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為現代化教學手段能處理好靜與動、局部與整體、快與慢的關系,適時選取有探索意義的課件和內容能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提高興趣,擴大知識的信息量,啟迪思維,提高效率。有的教師整天忙于制作的課件只是課本搬家,替代了小黑板,有的數學課應用多媒體手段,視聽圖畫晃動頻繁,學生眼花繚亂,僅僅讓五彩繽紛的圖畫增強學生的感官刺激,課件只是一種點綴,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和理性思考。教師應把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黑板)結合起來,優勢互補方能使教學手段整體優化。
5.“課堂教學反思”≠“反思型教師”
常有教師專心課堂教學后記,把教師本人的教學實施過程與教學設計比較,描述課堂中出現的異常與教學目標的狀況差異以及今后需改善之處的一些經驗與教訓,把課后體會混同于教學反思,其實這只是教學反思的一個方面,有專家提出“反思就是行為主體對自身、對實踐活動過程及相關的主體認識的再認識”?上驳氖遣簧俳處熞匝芯空叩男膽B置身于教學情境中。尚需明確的是:真正反思,不僅要對我們采取的那些教育或教學行為進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對支配這些行為的潛在的教學觀念進行重新認識。本次課改也是教育思想的“啟蒙運動”,教師不再是“習題的講解者”,作為課程的建設者的教師案桌上除了數學習題集,還應添置的是理念和理論。
6.評價的多樣化與呈現形式與中考指向“短路”
新課標指出:“評價的方式應多樣化,可將考試、課題活動、撰寫論文、小組活動、自我評價及日常觀察等多種方法結合”。數學學習評價多樣化,評價形式要求通過評分+評語形式呈現,而現實的升學壓力和功利性,教師忽視了對學生基本素養的培養,“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為課堂主旋律,更關注中考命題走向、題型分值,而對全新的中考命題新框架、新思路、新亮點,部分教師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缺泛細致深入的專業化研究。
隨著20xx年新課程標準的頒布,一輪新的課改又要開始了。我知道,課改的精神、理念要轉化為實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精研、精思,方能曉其義,識其神。深入開展對新課程的研討交流,讓課堂教學與研究“共生互補”的同時,不僅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而且要從主體認識上找根源,樹立“問題意識”,積極實踐,找差距,找問題,找不足,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素質,真正走進初中數學新課程,為實現新課程的理想而努力。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4
上世紀末,世界課程理論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引發了新課程改革的浪潮。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學反思已成為新課程改革迫切的需要、內在的召喚。教學反思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高度關注。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是一個教師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討與解決教學目的和自身方面的問題,不斷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益和教育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過程。一個教師,只有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才能不斷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在我們的下鄉調研中發現,有的老師不重視教學反思,有的老師不會反思,這就直接影響了教師素質的提高和專業成長。這里我就初中數學教學反思策略談談我的體會。
教學反思可分為個人反思和集體反思兩種形式。其中個人反思可采用自省自學、自省自問、自省自診來進行。集體反思可采用個案研討、觀摩分析、合作交流等形式。
自省自學:教師進行教學反思是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做支撐的,沒有科學理論指導的反思也只能是粗淺的反思。加強理論學習是數學教師提高反思能力的知識基礎。教師在實踐中的困惑和迷茫也恰恰反映出對理論理解的淺陋和偏離。如何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就需要我們通過查閱文獻、參加培訓、聽講座、學術研討等多種途徑自已學習。
自省自問:自省自問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后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這種方法適用于教學的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于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后如何處理”等。備課時,盡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采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后,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么”等等。
自省自診:自省自診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后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通過自我反省、自我診斷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后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并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分析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找出適合本節課的有效的教學方法。
個案研討:在課堂教學個案例研討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閱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個案,然后對個案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如一位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分數應用題的綜合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套課桌椅的價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價格是課桌價格的5/7,椅子的價格是多少?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用多種方法算出了椅子的價格為20元。正當教師準備小結時,有學生提出椅子的價格可能是10元、5元……這時,教師不耐煩地用“別瞎猜”打斷了學生的思路。課后學生說,假如一張桌子配兩張椅子或三四張椅子,那么,椅子的價格就不一定是20元了。通過對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為,教師們認識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觀摩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并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么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遇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合作交流:通過教師間充分的交流進行集體反思,無論對群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行線”時,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鐵軌、斑馬線、雙杠等。在合作交流時有的教師提出,平行線的前提是在同一平面內,而學生在記憶時往往忽略這一點,所以我們在教學時,可結合教室內的邊線舉出一些異面但不相交的情況,讓學生體會同一平面的重要性。這樣就可以適當擴展教學設計面,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這樣開放性的討論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
我這里僅舉幾例,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還應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反思,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能夠自覺地進行教學反思,要對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及時的研究和反思,以便能更優化改善自己的教學實踐,并形成一種有意識地進行研究的良好習慣。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反思策略。只有不斷地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行重組,才能在富有時代精神和科學性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發展自己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實踐中凝聚生成教育智慧,這樣我們才能夠不斷地成長和發展,成為一名“學者型”的教師。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5
[摘要]“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在當前轟轟烈烈的課改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和加強反思教師自己的教學行為,是筆者今天和教育同仁共同探討的話題。本文主要闡述了對初中數學教學的反思。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反思
一、培養學生對“學”的反思
1.要求作好課堂摘記,作業反思,考試分析等。課堂摘記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據,使其學習活動有了目標。在作業中認真反思,尤其在教師批改之后,要求學生分析自己的解題情況,寫下自己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每次考試之后總結自己的階段性成果,為自己以后的學習定下新思路和新目標。
2.指導學生如何反思。課堂教學是學生開展反思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反思性學習。
、僭诩w討論探究中反思,每個學生都以自己的經驗為背景來建構對事物的理解,認識相對有限。學生通過集體交流,有利于豐富自己的思考過程;②在分析解題方法中反思,體驗優劣,解題中不要滿足于解對題目,而要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通過這一評價過程,提高學生思維創造性水平,深化對問題本質的認識。③在回顧問題解決后反思,進一步升華思維。教師應鼓勵學生獲取知識后反思解決過程,引導他們在思維策略上回顧總結,提煉出應用范圍更廣的思想。反思所解問題的結論,并在反思中形成新的知識組塊。
二、強化教師對“教”的反思
1.備課階段的反思。備課要常備常新,不可照搬教案,也不可吃老本,依賴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備課時要針對于學生現有的認識水平,針對于現在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運用新的教育理念,為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好準備。反思與學生互動的每一個細節,反思學生在接受新知會出現的情況。反思實際教學中遇到的意想不到的問題時,教師應采取怎樣有效的措施,只有經歷了這樣的反思過程,才能使教學高質高效進行下去。
2.教學過程的反思。反思學習內容是否得到充分展示,還需補充哪些知識。教學方案是否設計合理,導入是否由學生自己提出新問題。每個學生是否都積極地探索交流新問題,他們是否都適應本節課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節所學知識,是否采取了合理的檢測手段。學生是否在本節課中提出了個性化的主張,是否加深了對題目本質的領悟。學生是否還著濃厚的興趣開展學習探究,是否閃現了創新的火花。
3.教學之后的反思。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及時梳理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學生的表現及教學成果的檢測。教師總結課堂教學的得與失,寫出反思筆記,反思整個教學流程,教學目的是否達到,學生是否學會、是否會學、是否體會、感悟,升華了所學知識。
總之,只有學會教學反思,我們才會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學藝術。只有把教學反思落到實處,教師才會教學。在自己的教學之路上越走越寬廣,學生才會樂學,才會有所感悟,才會不斷的成功。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6
一 數學教學要有足夠的耐心
1.耐心引導,關注學生的意志品質
不少學生對數學的印象是枯燥、難懂,教師則信奉“嚴師出高徒”的古訓,對待學生的學習缺乏耐心細致的引導,造成一部分學生討厭數學,甚至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更談不上使學生具備克服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的意志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考慮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注意給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有機會經歷克服困難的學習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既獲得成功的體驗,又有面臨挑戰的機會和經歷,從而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持之以恒、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也必須具備足夠的耐心。
2.耐心輔導,關注后進生的發展
后進生是遲綻的花蕾,是有待開發的資源。后進生是相對的,是變化發展的,沒有一成不變的后進生,后進生是可以轉化的。那么,如何轉化后進生呢? 對后進生要充滿愛心,只有熱愛后進生,才能做好他們的轉化工作。這就是說,對后進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要細致耐心地進行輔導,使他們的心在溫暖的關懷中漸漸融化,點燃他們追求上進、成為優秀生的希望之火。
3.耐心答疑,培養學生好問的學習習慣
高中數學是基于問題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在提出問題的前提下解決問題。其實,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更為重要,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認真、細致、耐心地回答好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使學生的每一個問題都能得到滿意的答復,甚至對于學生提出的一些古怪的、莫名其妙的問題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千萬不可敷衍了事,更不能置之不理。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應該在答疑上多花時間、多下工夫。
二 數學教學要有必要的愛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認識活動都是在情感的動力影響下進行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往往以教師的情感為轉移,如果教師把愛心寓于教學之中,通過富有情感的語言、動作、表情,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佩服之情,學生就會以積極主動、勤奮向上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一些真誠的關懷和幫助,給學生以學習的信心和勇氣,使學生變“厭學”為“德學”、變“愿學”為“好學”。這樣學生的積極性高漲,興趣濃厚,從而產生學習的激情和動力。因此,調控教學的情感,創設一種民主交流、親切和諧、師生情感思維共鳴的課堂氣氛,是全面提高課堂效率的一個重要途徑。
三 數學教學要十分地細心
粗心馬虎是學生的通病,也是非智力性錯誤的一種。其實克服粗心大意、培養嚴謹細致的思維品質是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首先,教師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師的板演,批改作業的字跡、符號,一定要規范、整潔,以便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教師要善于總結經驗、歸納方法。再次,要教育學生養成驗證的習慣。看所得結果是否符合實際、是否符合題目要求,代數式的變形是否符合邏輯,考慮問題是否全面周到。另外,對于常見的易于馬虎的地方要經常性地強調,并提出要求,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比如分式的分母不為零、對數式真數位置大于零、直線的斜率等問題。然而,培養學生細致、嚴謹的思維品質是一件費時、費力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的潛移默化作用尤為重要,老師自身的教學必須是細心的、嚴謹的。
四 數學教學要有務本的精神
作為教師,首先要務本,本立則萬法可成。何為本?一是以德為本,修身立德,這也是教師社會責任所決定的。二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本,只要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那么,他們就能隨時獲取知識。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都迫切地想要教會學生必要的知識,忽略了他們獲取知識的過程,忽略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這樣,我們在無形中就偏離了教學之本。三是以教本為本。這是一個更加具體的教學要求,然而也是十分重要的。近年來,受社會各種綜合因素的影響,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忽視了課本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將大量的時間花費在課外資料上。而大多數資料都有大量總結的公式和所謂的捷徑,表面上看是省時省力,其實質是在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最后還是一無所獲,這就是舍本逐末所帶來的后果。因此,我們教學時要以教材為本,讓學生在學習、鉆研、挖掘教材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教學和學習都是務實的工作,不能走任何捷徑。
總之,數學教學工作任重而道遠,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一蹴而就,應以高度的工作熱情,抱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和細心嚴謹的工作作風、務本求實的工作精神,以學生的發展作為自身的工作使命,扎扎實實、一絲不茍地上好每一節課、批好每一本作業、關注每一位同學,只有這樣,我們的數學教學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7
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不能在采取原來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了,而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研究學生的實際情況,研究他們的接受能力和思維方式,采取靈活恰當的教學方法,有效的強化學生在數學學習和活動過程中的目標意識、問題意識、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果分析意識,形成“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確立以學定教,教為學服務的思想。
一、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
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師觀。新課改倡導以人為本的主體教育,這種教育是發展個性,構建獨立人格、倡導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是著眼于學生學會發展、學會創造的教育。因此,教師不僅在觀念上要不斷更新,而且教師的角色也要轉變。教師應由單純的教書匠和“傳道授業解惑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個性發展的輔導者和社會化進程的促進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作為研究對象的科研者。
1.從師生關系看,新課改所貫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為一種生命活動、作為師生平等交往和對話的過程,這擾壽要教師從傳授知識的核心角色中解脫出來,盡快充當起教學活動中的共在的雙主體之一的角色(另一主體是學生),發揮出教師的主體勝作用,促進另一共在主體一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的角色應轉變為組織者和引導者。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規律基礎上大膽“標新立異”,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對教材不斷拓展、補充與創新,認真研究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新生事物,深人探究新的教學模式,不斷總結每一時期的教學經驗。這一過程是教師由教書匠角色逐漸轉化為教科研者角色的過程。
二、教師要改革教學方式
在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就必須使認識教學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使學生在自覺、主動、深層次的參與過程中,實現發現、理解、創造與應用,在學習中學會學習。而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產生明顯的意識傾向和情感共鳴,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設置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晴境、為學生更深人地、具體地進行數學思維活動提供動力和方向,讓學生自始至終保持較強的學習迫切性,并產生積極思維的心理氣氛。但在教學中還發現:有的教師為了實現短期效果,仍然是使課堂教學變成以教師為中心的以“教”為主,學生沒有動腦思考及動手練習的時間,更談不上探究、自學、討論。長此以往,勢必使學生養成眼高手低的習慣,變成一聽就懂,只會模仿例題來做,當時的效果看來不錯,但過了一段時間以后,再檢查學生,卻是連當時認為簡單的都不會了,個別會做的卻是用當初他自己想出來的方法才能做。這種現象說明:教師講得再好,學生沒有經歷動腦思考探討的過程、沒有動手練習鞏固,就不可能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因此,要求老師們一定要牢固地樹立“學為主體”的思想,還思維于學生,還時間于學生,積極實施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的教學模式,課堂上一定要給學生足夠的動腦思考及動手練習的時間,要積極調動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全員參人、全程參人。堅決廢除“注人式”、“一言堂”,“滿堂灌”。
三、教師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教學是師生之間的對話、溝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主動建構知識,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刺激。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將知識作為“絕對的客觀真理”強加給學生,學生成為裝知識的“容器”,基本上教師拉著學生走進教材、走進教參、走進標準答案,限制了學生的個隆發展。面對新課程,教師應改變舊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成為學生學習知識建構的指導者和促進者。在高中數學新課程實施中,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營造一個輕松、寬容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時間與空間,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構建知識,訓練技能,領會數學思想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課程功能,結構的改變,使學生發展的空間進一步拓寬,必將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如高中數學新課程設置了“數學建!薄ⅰ皵祵W探究”、“數學文化,’等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空間,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時機,幫助學生體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新教材具有可讀性的特點,教師要指導學生預習,并形成習慣,使課堂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探究學習,同時也解決了課時不足的問題。教師應相信學生的潛力和能力,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消除學生過分依賴于老師講授的被動學習狀態,最終達到教與學活動和諧統一的發展。
四、教師要改進教學評價
改進教學評價的內容、方式、方法也是課程目標。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學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調整教師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對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成績,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以及在課堂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要根據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學習目標采取多種形式的評價,除了常規的測驗、考試等筆試外,應把評價過程動態化,使之貫穿于課堂、日常、活動過程,可設立發現問題獎、發言獎、辯論獎;可進行研究學習成果匯報展覽;可以讓學生設計測驗試卷,同學之間互測互評。要經常了解學生對自己授課情況的反饋意見,提倡定期召開學生座談會,及時反饋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法,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成績。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備課組每個成員的優勢與特點,群策群力,開展相互聽課、評課,也是教學評價的好方式。
總之,新課程的實施處在實驗階段,難免出現問題,就好比新生事物在開始會遇到阻力,但最終能戰勝舊事物。我們必然經過實踐一認識一再實踐一再認識的反復過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人,每一次學習和培訓,都會有明顯的收獲,我們要不斷地更新觀念、不斷探索,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并與此為契機,全面開展素質教育。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8
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取向不僅僅局限于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這就需要學生對學習進行自我反思。新課程強調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倡導以“主動、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教學活動是師生雙邊的活動,它是以教材為中心,教師教的活動和學生學的活動的相互作用,使學生獲取數學知識、技能和能力,發展學生思維品質,培養創新意識,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教育改革中教師是關鍵,學生是主體。同時,教師能力的提高及學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實踐的探究中逐步確立。由此可見,教師與學生要想發展,必須要將實踐與探究融為一體,使之成為促進師生發展、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而反思則是將二者有效結合。
中學生正處于思維的發展階段,不可能一次性的把握數學活動的本質,例如,遇到問題如何解決,發現錯誤怎么辦,學生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這就需要進行反思。而在具體學習中缺乏多次的反復思考、深入探討,這就造成了他們在學習上“事倍功半”的結果。那么在教學中我們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呢?
一、在解決問題中反思,掌握方法
解題是學習數學的必經之路,學生解決問題時,往往缺乏對解題過程的反思,沒有對解題過程進行提煉和概括,只是為完成任務而解題,導致解題質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整理思維過程,確定解題關鍵,回顧解題思路,概括解題方法,使解題的過程清晰、思維條理化、精確化和概括化。
二、在集體討論中反思,形成概念
“活動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維發展的基礎”。每個人都以自己的經驗為背景來建構對事物的理解,所以認識相對有限。學生通過集體討論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豐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增強遷移能力。概念形成的關鍵是重視意義建構過程,而不僅僅是單調記憶,所以要注重引導學生通過集體討論、爭辯,來促進個人反思,實現自我創新。
三、在回顧知識獲取時反思,提煉思想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比較注重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踐、合作探究,主動獲取知識。其實,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是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景來決定解題方法,這種方法受具體情景制約的,如果不對它進行提煉、概括,那么它的適用范圍就有局限,不易產生遷移。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獲取知識后反思學習過程,引導他們在思維策略上回顧總結,分析具體解答中包含的數學基本方法,并對具體的方法進行再加工,從中提煉出應用范圍廣泛的數學思想。
四、在分析解題方法中反思,體驗優勢
學生在解題時往往滿足于做出題目,而對自己的解題方法的優劣卻從來不加評價,作業中經常出現解題過程單一、思路狹窄、解法陳舊、邏輯混亂、敘述冗長、主次不分等不足,這是學生思維過程缺乏靈活性、批判性的表現,也是學生的思維創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現。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分析解題方法的優劣,優化解題過程,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通過這一評價過程,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思維逐漸朝著多開端、靈活、精細和新穎的方向發展,在對問題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學生形成一個系統性強、相互聯系的數學認知結構。
五、在尋找錯誤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
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時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視對結論的反思,滿足于一知半解,這是造成作業錯誤的重要原因。結果常常出現不符合實際,數據出錯等現象,特別是一些“隱性錯誤”發生頻率更高。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從基本概念、基礎知識的角度來剖析作業錯誤的原因,給學生提供一個對基礎知識、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機會,使學生在糾正。
六、要求學生建立數學學習檔案
學習檔案包括一段時期內與學習有關的全部資料,可以是數學作業本、考試試卷、課堂筆記、作業改錯記錄、考后分析表等匯編集,也可以是數學雜志、報紙及其它課外書籍等收集來的材料、記錄等,也可以是學生的自我小結、數學學習日記等其它學習作品。學習檔案是學生制定學習目標和進行自我評價的重要參考。通過它,學生可以從縱向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學習的進步,了解自己學習狀況的發展趨勢,看到自己的優勢所在,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確定個人發展方向和促進自身的成熟。學生通過建立自己的學習檔案,可以不斷地回顧自己檔案中的內容,并不斷地改進它們,從而摸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總之,作為初中數學學科本身的嚴謹性和數學語言的特殊性,對于初中階段學生而言,不可能一次性直接把握數學活動的本質,而是必須要經過多次反復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調整,才能全面、準確地完成數學學習過程.。而作為老師,我們應該高度關注學生數學反思能力,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最優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實現自我學習,自我檢驗,自我發展。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9
根據學校安排最近給高三學生上了四節在線課,題目為“導數簡單應用”。我課前主要看我們目前所使用的第一輪復習材料,發現復習材料的問題要不過于簡單或者難度大不符合學生的學情。因此,我備課的第一步就是收集各種材料,尤其是找到符合學生的題目。我找題目的原則由以下幾點:一是難度符合學生學情。二是近幾年高考真題或熱點問題。第三點題目足夠簡練。該題目分四課時,第一課時為用導數求給定函數的單調區間。把這個內容設計成第一課時是因為學生對于求函數導數運算不夠熟練,因此這樣設計一方面鞏固導數運算。二是通過基礎知識點讓學生感受到用導數求函數單調區間的基本方法和步驟。第二課時用導數求函數單調區間。比起第一節課難度和廣度及深度上有了一定的拓展。第三節課是用導數求函數的極值。學生通過第一二課的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通過第三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為重點,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為突破口。第四節課就是用導數求函數最值,有了前三節課的鋪墊,第四節課學生理解和掌握起來變得不那么困難了。
上完每一節課之后我都會回訪觀看自己上的課,自己也會發現一些問題。比如幾點有口誤,然后重說糾正等。還有同事提出來的意見和建議,我都會認真考慮和采納。但是我無法做到也不愿意做的兩點是盡可能多的與學生互動,關注學生發過來的圖片。我是這樣理解的我面對的是高三年級的學生,大部分不喜歡學數學高三生,所以我把互動和讓他們自己做題的任務安排在課前。我上前一天都會把課件發到相應的群里讓學生提前下載和預習。因為我知道我在課堂上因為教學環境所限不可能有實質性的互動,最多就是用幾句夸學生,看看他們做題的過程。其實高三學生就是那種不愿意“出頭”的階段,他們更愿意默默地奮斗和努力,但很少在課堂上表現出來。這四節課我自己做好的幾個點是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書寫規范詳細。在解題過程中提醒學生注意的點,做完每一道有了解題步驟和主要思路的總結。
高效的集體備課是我們上好每一節課的關鍵。我在集體備課過程中把課從頭到尾試講了一遍,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才能夠在正式上課時不會有瑕疵。如果沒有集體備課的試講,后面肯定不會有穩定的發揮,因此在面對一個年級的1000個學生之時,我們應該有對知識的敬畏感,我們在面對的是這么胖大的學生群體,我的因為一個小失誤可能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我們準備比賽課或者面對一個年級的在線課,課前試講顯得非常重要。
題目選擇具有頭尾呼應性,具有內在的邏輯關系,更重要的是近年來的高考真題。對學生高考準備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同時,充分考慮了大部分學生的數學知識儲備,還有注重培養新課標中提到的學生的基本能力,基礎知識,基礎方法及基本思想的能力。重點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在課前準備,上課,后面的評課和自己的認真反思當中,對本節課的教學有了自己獨特的教學思路和教學實踐。對我來說這是一次良好的學習機會和提升自我的良機。
通過四節線上教學活動,我進已認識到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就是最佳的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把每一個知識點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正確傳授給學生。必要時引導學生的學習,指導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比較自由的空間和開放的思維空間中培養孩子們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同時,應該讓他們學會應試技巧。這樣他們在考試當中正常發揮自己的水平,能夠考出理想的成績。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10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的特點。不難看出,從小學數學過渡到初中數學,學習內容和方法,都是個轉折,尤其是數學思維上產生質的改變。很多初中學生很難快速地適應過來,很難改變以前的數學思維模式。尤其是在課改初期,很多教師的觀念和行為也是需要一個過程去熟悉和深入,這就顯得難免會有些力不從心。
下面讓我們一起討論一下初中課改數學學習下的分化反思。
(一)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現為學習目的不明確,不求上進,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課不認真聽講,思維反映遲慢,情緒消極,作業拖拉,敷衍了事,甚至出現抄襲現象;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成績差,考試作弊,違規違紀,對老師的批評和教育無動于衷,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導致自暴自棄。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內在心理因素。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主要取決于學習興趣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毅力。學習意志是為了實現學習目標而努力克服困難的心理活動,是學習能動性的重要體現。學習活動總是與不斷克服學習困難相聯系的,與小學階段的學習相比,初中數學難度加深,教學方式的變化也比較大,教師輔導減少,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增強。在中小銜接過程中有的學生適應性強,有的學生適應性差,表現出學習情感脆弱、意志不夠堅強,抵制不了一些網絡游戲的影響。在學習中,一遇到困難和挫折就退縮,甚至喪失信心,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二)知識、技能掌握不牢,不系統,沒有形成較好的數學認知結構,不能為繼續學習提供必要的認知基礎相比小學數學而言,初中數學教材結構的邏輯性、系統性更強。首先表現在教材知識的銜接上,前面所學的知識往往是后邊學習的基礎;其次還表現在掌握數學知識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須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學生對前面所學的內容達不到規定的要求,不能及時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就造成了連續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跟不上集體學習的進程,導致學習分化。
(三)思維過程、方式和學習方法不適應初中數學學習要求
初中階段是數學學習分化最明顯的階段。一個重要原因是初中階段數學課程對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有了明顯提高。而初中學生正處于由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過渡的又一個關鍵期,沒有形成比較成熟的抽象邏輯思維方式,而且學生個體差異也比較大,有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快一些,有的則慢一些,因此表現出數學學習接受能力的差異。除了年齡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師沒有很好地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要求去組織教學活動,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適應性。初中數學出現了許多復雜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機械的記憶和直觀思維是不能完成的。小學習題與例題基本相似,而中學的習題與例題相比變化較大,即使學生上課聽懂了,反應稍慢的同學課后仍不會做題。所以學生感到中學課程難度太大,稍一分心就不明白了。
針對以上對數學學習分化產生原因的分析,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研究控制數學學習分化教學對策,以下談談筆者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總結的控制數學學習分化的有效教學行為。
。ㄒ唬┡囵B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如果能在學習數學中產生興趣,就會形成較強的求知欲,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新課程標準更加重視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可以說,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始終保持學習數學的興趣。做到這一點,他的教學成績一定是正態分布的,如果說有一點分化的話,那也是向優秀的方向分化。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教學行為很多:1、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2、備課時充分考慮數學學習困難生的需要,專為他們設計一些簡單問題(這里要防止優秀生“搶食”),并讓其體驗到成功的愉悅。3、充分認識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創設一個適度的學習競賽環境。4、發揮趣味數學的作用。5、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藝術等等。
(二)教會學生學習有一部分后進生在數學上費工夫不少,但學習成績總不理想,這是學習不適應性的重要表現之一。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學習觀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和學習心理輔導。
。ㄈ┰跀祵W教學過程中加強抽象邏輯思維的訓練和培養。
要針對后進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不適應數學學習的問題,從初一代數教學開始就加強抽象邏輯能力訓練,始終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探求知識的過程。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還學到了數學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養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奠定較好的基礎。
在新課改理念下,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實踐共同努力,切實把新課改理念落實到工作中去,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做出自己的貢獻。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11
一方面,有助于我們在新課程改革環境中更深入研究數學教學.當代國內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師即研究者”.教學反思中的“反思”,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教師的一種經常的、貫穿始終的對教學活動中各種現象進行檢查、分析、反饋、調節,使整個教學活動日趨優化的過程.這無疑會促進教師關注自己的教學行為,深入地開展教學研究活動.
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成為時下教學界研究的熱點之一.近幾年,有部分中學開展數學“研究性學習成果”的展示活動;許多教學雜志也刊登了很多關于研究性學習的文章……可見,各地普遍重視研究性學習,需要我們深入、細致的探討.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們在新課程改革下實踐教學智慧.教學的復雜性決定了它不是教師展現知識、演練技藝的過程,而是教師實踐智慧的過程.我在初登教壇時,為了教好數學課,經常通過多講定理、多做習題,但往往學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地掌握.通過反思我意識到人的認識是從感性到理性發展的,那么知識的掌握也應該遵循這樣的規律.
一、對理論、專業基礎和日常教學行為方面的反思
數學老師要進行教學反思,固然依賴于自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起來的經驗,但是僅僅停留在經驗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教學是一種復雜的社會運動,對教學行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數學知識的教學理論和專業學識為基礎.
1。轉變數學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是教學行為的理論支點.新課程背景下,數學教師應該經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學行為,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認為: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的整合.教學是一種對話、一種溝通、一種合作共建,而這樣的教學所蘊含的課堂文化,有著鮮明的和諧、民主、平等色彩.那么,在教學中如何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呢?答案是要在教與學的交互活動中,不斷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習慣,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創新思維的能力.
2。豐富數學專業知識
學科專業知識對于新課程的實施以及開展教學反思至關重要.數學教師如何提高專業修養、豐富專業知識呢?關鍵是多研讀數學名著、數學學術論文、數學著作等.閱讀這些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名著,不但可以提高專業素質,而且還具有分析史料、推理證明以及論斷評價等研究方法.
3。對日常教學行為質疑和追問
新課程與舊課程的最大不同就是呈現出許多不確定的因素.過去,教材統一、標準統一、考試統一,數學教師可以依賴一本教科書、一本教學參考書等“走向學生”;而新課程在教學目標、教學結果、個性化教育課程的綜合性等方面都出現了不確定性,要求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教材”.這就需要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創新、課程資源的選用、課堂模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機會的提供、考試與評價方式的更新等方面多加追問和思考.唯有對日常教學行為的質疑和追問,課改理念才能在實踐中體現,教學活動才能在實踐中革故鼎新.
二、教學基本策略的反思
1、數學課案例研究
“所謂案例,其實就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典型事例,是圍繞事件而展開的故事,是對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對此進行分析、探討.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來源有三個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課堂,并從自己大量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一定的案例;而是觀察別人的課堂,從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時注意搜集書面材料中的案例.
2、數學課的聽課活動
聽課作為一種教育研究方式,是一個涉及課堂全方位的、內涵較豐富的活動.特別是同事互相聽課、不含有考核或權威指導成分,自由度較大,通過相互觀察、切磋和批判性對話,有助于提高教學水平.
聽課者對課堂中的教師和學生進行細致的觀察,留下詳細、具體的聽課記錄,并做了評課,課后,再與授課教師及時進行交流、分析,推動教學策略的改進,這在無形中會促進數學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
3、課后小結與反思筆記
課后小結與反思筆記,及時把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或困惑及時記錄下來,以便重新審核自己的教學行為.新課程下,以數學學科來說,其實平常數學教學中需要教師課后小結、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總之,雖然新課程下關于數學教師教學反思的研究,目前還是個新課題.許多的反思問題都還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但數學教學反思對數學教師的成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是數學教師實現自我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新的嘗試,它會促使數學教師成長為新時期研究型、復合型的教師。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12
【摘要】通過近三年的實踐與思考,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最佳途徑——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谝痪教師的視角,論述“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對學生學習的積極效應,并結合實踐心得闡述反思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反思多種途徑學會學習效應發展
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想學生所想,讓學生多反思促進學生的發展優化數學課堂的設計,避免那些機械、重復、乏味的低效作業,充分調動學生作業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反思的過程中享受到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的快樂,賦予數學生命的色彩。
在初中數學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初中生不會學習,不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生對老師和同學的不同的解題方法只看哪種方法簡單,不太記筆記,更不用說記下后課后自己再看看;作業錯了不能自覺分析錯誤原因再訂正。因此學生基本上能掌握教師講過的知識和方法,而稍加變化或新的問題,學生往往束手無策,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信。由此可見,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任重而道遠。
對學生而言,每次學習只是一種經歷,只有通過不斷的反思,把經歷提升為經驗,學習才具備了真正的價值,才能使每一位學生的非智力水平都能在有效的智力活動中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進而達到“照亮別人,完善自己”之目的。
新課程強調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倡導“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數學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學活動,了解數學的應用價值,獲得思想方法,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真正領悟數學的奧妙,基于這一出發點和落腳點,學生必須以自己的實踐過程為反思對象,對自己學習中的不足或成功進行反思,從中發現問題,根據問題提出應對策略,并付之于行動,在行動過程中,觀察其過程和效果,適時予以調整,從而使行動朝著利于問題解決的方向進行。這正是我們教師所追求的學生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學生學會了反思,就相當于給學生請了一位盡心盡責的老師,隨時隨地對學生的數學學習進行有效指導,提高學習的成效。下面是我結合實踐就養成學生反思的習慣的途徑和效應作一一闡述。
一、解題反思——掌握方法
學生已能正確地完成課本習題,思維能力卻不見提高。由此我假設:“解題與思維能力提高之間一定存在一個重要的環節,那就是解題的反思環節,它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必由之路!备鶕@個假設教師要求學生對數學解題作如下方面的反思。
㈠、對解題過程的反思:即解題過程中,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題意?是否弄清了題干與設問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否能較快地找到了解題的突破口?在解題過程中曾走過哪些彎路?犯過哪些錯誤?這些問題后來又是怎樣解決的?
、、對解題方法與技能的反思:即解題所使用的方法、技能是否有廣泛應用的價值?如果適當地改變題目的條件和結論,問題將會出現怎樣的變化?有什么規律?解決這個問題還可以用哪些方法等等。
、纭㈩}目立意的反思:即所解決的問題有什么意義?還有哪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
經過這三步的反思訓練,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對解題過程進行反思、提煉、概括、整理,確定解題關鍵,回顧解題思路,概括解題方法,使學生的思維朝著靈活、精細和新穎的方向發展,在對問題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學生形成一個系統性強、相互聯系的數學認知結構。如在學習了“三角形中位線”內容后,出示例題“求證:順次連結四邊形四條邊的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在此例教學后,教師讓學生完成下面問題并證明:
、表槾芜B結平行四邊形的四條邊的中點所得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
、岔槾芜B結矩形的四條邊的中點所得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
、稠槾芜B結菱形的四條邊的中點所得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
、错槾芜B結正方形的四條邊的中點所得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
⒌順次連結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四條邊的中點所得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
、俄槾芜B結梯形的四條邊的中點所得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
⒎順次連結等腰梯形的四條邊的中點所得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
、疙槾芜B結直角梯形的四條邊的中點所得四邊形是什么四邊形?
顯然學生只要反思例題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在回顧中遷移,在反思中猜想,輕而易舉地就能完成教學任務,并發現了以下規律:
(1)順次連結對角線既不垂直又不相等的四條邊的中點所得四邊形為一般的平行四邊形。
(2)順次連結對角線相等但不垂直的四條邊的中點所得四邊形為菱形。
(3)順次連結對角線互相垂直但不相等的四條邊的中點所得四邊形為矩形。
(4)順次連結對角線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條邊的中點所得四邊形為正方形。這樣反思過程,既使學生對知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又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反思的優勢所在,樂于在今后的學習中反思,有利于學生反思習慣的養成。
二、解后反思——觸類旁通
解后反思是指解完一道題后,對題目本身的結構及解題的過程進行認真回顧,深入探究,以圖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高解題能力。它一般分以下幾方面反思:理解題目的結構,形成遷移;重新評價解題方法,找出最佳解法;分析題目的步驟,抓住解題關鍵;變換問題的條件和結論,使問題系統化。例如,求證方程(x—a)(x-a-b)=1有兩個實數根,并且,其中一個根大于a,另一個根小于a這道題時,除了常規方法先證明方程有兩個根,然后將兩個根解出來,再進行判斷外,可引導學生探索其他證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證法一(利用韋達定理)
將方程化為一般形式
x2-(2a+b)x+a(a+b)-1=0
因為⊿=(2a+b)2-4[a(a+b)-1]=b2+4>0
所以方程有兩個實數根。
設方程兩根分別為xl和x2,且設x1>x2。根據韋達定理,得
xl+x2=2a+b,xlx2=a(a+b)-1
因為(xl-a)(x2-a)=xlx2-a(xl+x2)+a2
=a(a+b)-l-a(2a+b)+a2
=-10
所認x1-a與x2-a異號。
又由假設x1>x2,得x1>a,x2a
證法二(利用換元法)
設y=x-a,則原方程化為
即
y(y-b)=l
y2一by一l=0
因為,⊿=b2+4>0,所以,方程有兩個實數根。
因為,yly2=-1<0,所以,方程的兩根異號。
由此可知,原方程的兩根中,一個根大于a,另一個根小于a。
證法三(利用圖像)
設f(x)=(x一a)(x-a-b)-l,這是二次函數,其圖像是開口向
上的拋物線。由于f(a)=一1<0,且拋物線開口向上,于是拋物線與x軸
必有兩個交點,且這兩個交點位于直線x=a的兩側,所以,原方程有兩個實
數根,且一個根大于a,另一個根小于a。
由此可見,學生能做好解后反思,必定會激起其探求數學奧秘的動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找出很多規律,對所求問題作開拓性思考,引出新題和新方法,久而久之,就可以使新的知識體系得到整合,思維在反思中升華,從而學到總結歸納的方法。
三、糾錯反思——享受成功
好多學生寫作業、答試卷時以完成為滿足,檢查驗算的習慣很差,或面對錯誤看不出來,或看到錯題拿起橡皮就擦。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學生的思維批判性差,反思意識薄弱,反思能力低。針對這種現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做作業時反思:答題時,想一想“我這樣做對了嗎?”“這是不是最好的辦法”“我在哪里處理得比較好”等;訂正時,多想想“我這題錯在哪里?”“我為什么會做錯?”“我以前有沒有犯過同樣的錯誤?以后我怎樣避免再出現類似的錯誤?”…….在解好之后時反思思考過程,對較為典型的題目要整理思路;在批改之后反思:對錯誤的解法要保留,經常到組長處說說反思過程,再動筆訂正;蚪㈠e題記載本,抄出錯題原型,寫上經反思得出的錯誤的根源,充分利用這些"錯誤資源",找到對策,優化思維品質。在測試結束后,學生應自主對卷面進行分析,對掌握比較好的方面,反思分析的步驟是否都有科學依據?是否還有其他解法?是否對問題的題設或結論進行變化能產生新的題型?總結出好的經驗和方法;對掌握不好方面要分析原因,反思走過哪些彎路?犯過哪些錯誤?這些問題后來又是怎么解決的?在哪兒思路受阻,是知識的不夠,是理解得不透徹還是其他原因導致?從而調整策略,采取補救措施。通過對自己學習的反思,成績好的同學談了自己成功的經驗,也分析了存在的不足,表示要戒驕戒躁,再接再厲;有的同學盡管成績不理想,卻也看到了某些方面的進步,認識到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制訂糾錯反思是自我認識和評價的過程,是對知識形成過程和學習歷程的體驗、感悟,無論酸甜苦辣,都是他們探究知識歷程中寶貴的財富。通過反思和感悟,學生學會了思考和評價,思維開闊了,出錯率降低了,數學思維的深刻性和嚴謹性培養了,學習能力、考試的實效性提高了,真正嘗到反思的"甜頭",享受成功的快樂。
四、課后反思——提煉思想
反思是一種習慣和意識,不斷地反思,才會不斷進步。課堂上教師示范解題過程中學生自己想到但未與教師交流的問題;作業中對某些習題不同解法的探討;學習情感、體驗的感受等,都可以通過寫數學周記(或數學日記)的形式宣泄出來、記錄下來,它使師生間有了一個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橋梁。周記的內容包括:歸納、整理所學的知識要點;分析知識現狀;總結學習經驗、方法和教訓;有推廣價值內容進行加工寫成小論文等。也可以通過召開反思交流會,讓學生暢談學習過程中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快樂的享受、與困難做斗爭的艱辛及學習中的困惑與不足。如初中數學“有理數”探究性活動課內容:自編小品《零的魅力》、童話《數軸的自述》、論文《負數的希望》、小組匯編計算競賽、帶有“巧”的好題和“疑難問題”探究。就是學生課后反思的成果展示,它既使學生輕松地對所學的有理數概念和運算有進一步的認識,解決許多疑難的問題,從中提煉出應用范圍廣泛的數學思想,提高了學生的個人體驗和創造力,也讓學生堅定“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信念,從而認真主動地去學習。
總之,只有經過反思,使原始的經驗不斷地處于被審視、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等思維加工中,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這樣的經驗才會得到提升。因此教師要有意識的啟發和引導,為學生搭建反思的平臺,使學生懂得事事、時時反思的重要性,從中使學生獲取數學知識、技能和能力,發展思維品質,培養創新精神。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13
在長期的數學教學實踐中,發現同樣的教學內容在不同的課堂上教學的效果是不同的。反思中我覺得教學的效果最終從學生身上體現出來,也就是說學生的發展是衡量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最終標準。
課堂的主陣地、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首先要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我們的教學活動主要以課堂教學的形式進行,學生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都是通過課堂教學進行的。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學生潛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每位學生的發展是課堂教學,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也是衡量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時,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從哲學角度分析,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本。所以,課堂上我們要善于把學生推向主體,讓學生唱主角。讓學生通過自身積極的思維活動,自主參與,親身經歷學習過程,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再次,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新課標指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改變過去那種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把教師和學生從枯燥乏味的講解和被動接受的痛苦中解放出來。課堂上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師要導得巧、導得活、導得適時,學生才能學得有趣、學得輕松、學得生動活潑;如果教師當演員,學生當觀眾,就很容易造成高耗、低效、死板的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的靈活性。一方面,課堂教學本身就是師生共同完成的雙邊活動過程,在這個活動過程中,不僅有教者的教學預設,而且伴隨著教學過程的展開必然會有新的生成,這就需要教師靈活的作出調整,千萬不能死搬教案,對課堂上產生的動態生成不聞不問。因此,教師要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錘煉自己,以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駕馭課堂的水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靈活而精當的處理和運用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的東西,活化課堂。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實踐表明,一個人在積極的思維狀態下,學習的效率是很高的,那么,課堂上我們怎樣才能讓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呢?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首先,教師要增強思維意識,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中,始終把激活數學思維放在首位。其次,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更應該創設一些學生喜聞樂見、貼近學生生活、生動活潑而又蘊涵著一些思維力度的數學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被吸引到學習中來。第三,教學過程中,教者要善于不斷把問題引向深入,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思考問題,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必要的練習是鞏固與強化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在數學課堂上更不容忽視,實踐中我們發現許多教師不能很好的處理“練”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練的目的性不夠明確,針對性不強,隨意性大;練的習題不夠精選,思維難易度把握不準,層次性不夠明顯;不能正確處理練與講的關系,以講代練或以練代講的現象普遍存在等等。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正確理解練習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擺正練與講的關系,還要精心設計習題,做到精練、巧練、及時練。我相信,只要我們重視“練”,課堂中注意讓學生充分“練”,就一定能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數學課堂更需要創新,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那么,面對新教材我們怎樣結合學生實際活化教材?怎樣選擇恰當的內容呈現方式?怎樣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式?這些都需要我們教師大膽創新,講究教學藝術。教學創新是有基礎的,這個基礎就是對新課標的理解與把握、對教材的鉆研、對學生生活實際的了解。
所以,我們要不斷學習新課標、理解新課標、實踐新課標,潛心鉆研教材,走進學生的數學生活世界。只要我們有強烈的創新意識,不斷追求創新,勇于實踐,就一定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而又促進學生發展的創新之路。我們的課堂教學會因為創新而更加有效,會因為創新而更加多姿多彩,我們的學生也會因為創新而更加愛數學,在數學的課堂上他們將得到更大的收獲,得到更好的發展。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14
本文根據基礎教育中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圍繞數學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的內容、方法。提出了在數學教學解題過程中,經常引導學生進行反思,讓學生充分暴露思維過程,讓學生自我發現、自主探索解題思路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數學所特有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基本原理,達到使自覺將這些基本原理運用到一生的學習、工作、生活之中,這一基礎教育數學教學的首要目標。
云南省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改革實驗已進行一年有余。在課改實驗中,我和大多數教師一樣經歷了茫然與彷徨,體驗了無所適從到慢慢摸索的課堂教學組織,其間不乏有各種思維的碰撞,穿插著同行間爭辨的火花。而正是這些體念、碰撞與火花不斷的引起我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反思,更加堅定了課改的信念,并從中得到啟迪聚焦于課堂教學。
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張奠宙教授,在透視《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報告中指出:數學教學的根本是把握數學實質。數學課堂教學的目的主要看學生是否理解數學本質,是否掌握了數學知識,是否形成數學能力。我們把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知識,取其精華,在很短的時間內,要讓學生掌握,并形成能力,不但需要教師講解引導,而且對教師的講解引導提出更高的要求。這種課堂應是充滿火熱思考的課堂,而不是游離于數學本身的表面形式上的活躍和探究。而教師角色的定位是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基于對學生的觀察和談話,“適時”地點撥思維受阻迷茫的學生,“適度”地根據不同心理特點及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思考問題,“適法”地針對不同類型知識選擇引導的方法和技巧。
數學中概念性知識(包括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需要學生對每一個數學概念構造自己的理解,使得教的作用不再是演講、解釋、或者企圖去傳送知識,而是為促使學生進行心智建構,適時、適度、適法地創設問題情境啟發教學。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于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的等方面去展開。
以函數為例:從邏輯的角度看,函數概念包含定義域、值域、對應法則等,以及單調性、奇偶性、周期性、對稱性等性質和一些具體的函數,這些內容是函數教學的基礎,但不是全部。從關系的角度來看,不僅函數的主要內容之間存在著種種實質性的聯系,函數與其他中學數學內容也有著密切的聯系。方程的根可以作為函數的圖象與坐標軸交點的橫坐標;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數的圖象在坐標軸上的那一部分所對應的橫坐標的集合;數列也就是定義在自然數集合上的函數;同樣的幾何內容也與函數有著密切的聯系。
這些問題促使學生對函數定義進行反思,并透過函數定義的文字,用已有的知識去構造對函數概念本質的自我理解。
數學是一種思維的體操,它的各種思維方法不僅存在于數學之中,而且也存在于物理學、化學、甚至人文學科中,都是對生活現象與經驗的提煉。弗賴登塔爾認為人類知識有兩類:思辯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思辨性知識適合“探究”方式學習。張奠宙教授認為數學中經驗的知識如:無理數,復數、函數、公理化方法等,學生日常經驗得不出這樣的數學思想;象無理指數冪,為什么要使用弧度,線性規劃求解等難以證明的知識,以及對數運算、向量運算,三角恒等變換這些主要是記憶的程序性知識不宜“探究”,學生適用“接受性”學習方式。這類似于語言的學習,方法是記單詞,熟語法,多練習,而數學的學習也要多注意數學符號語言的學習。數學中思辨性知識是指“怎么想”、“怎么做”的,它的本質是指個人的理解力和領悟性,存于個人經驗的體驗中,又嵌入于實踐活動,只能在探究活動中通過體驗去意會升華,對這種知識學生適用“探究”方式學習。
個人程序性知識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就內化為方法性知識,而方法性知識的理解和領牾又外化于程序性知識的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引導學生關注不同類型的知識,選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
課堂是師生“對話的場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數學教學主要是交流合作。教師和全班學生互動討論,也是一種師生交流合作地學習。但數學是個人思考的學科,教師所提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的主動思維、獨立思考,才能促使高質量的師生的互動。那么教師怎樣提問呢?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內提問題,也就是在知識形成過程的“關鍵點”上,或在解題策略的“關節點”上,或在知識間聯系的“聯結點”上,或在數學問題變式的“發散點”上提問。好的提問就是“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另外課堂上的分組討論也是合作學習的一種方式。由于思考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而沒有經過充分的獨立思考,表面熱鬧的合作學習是形式上合作,是沒有意義,也沒有實效的。要提高合作學習實效,需要課堂內外合作結合,教師還必須正確面對合作中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平等還是獨裁,是獨立思考還是照抄別人等問題,及時地給予指導,把內容和要求交代清楚!稊祵W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選材必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會數學,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數學的魅力。
如在《數學(必修2)》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的學習時,為了加強對斜率的意義和作用的理解,教師布置學生課前閱讀并思考《魔術師的地毯》問題,把想法在組內討論,然后選出一人在課堂上交流思辯。這樣有了課前充分的獨立思考與合作,課堂上的交流合作就能節省時間,又能深刻理解交流問題的實質,因此提高課堂效率和合作效果。
新課程提出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教師是課堂“舞臺”上的“導演”,是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而培養理性思維能力是數學教育的主要目標。但學生的日常經驗還不能支撐全部數學,因此數學教學要把隱藏在背后的理性思考激活,要把數學的文化價值點穿,幫助學生體會“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數學解題意境,學生才會喜歡數學。每一堂課都有規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要求。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能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對象的變化,教學設備的變化,靈活應用教學方法。數學教學的方法很多,對于新授課,我們往往采用講授法來向學生傳授新知識。而在立體幾何中,我們還時常穿插演示法,來向學生展示幾何模型,或者驗證幾何結論。如在教授立體幾何之前,要求學生每人用鉛絲做一個立方體的幾何模型,觀察其各條棱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各條棱與正方體對角線之間、各個側面的對角線之間所形成的角度。這樣在講授空間兩條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時,就可以通過這些幾何模型,直觀地加以說明。此外,我們還可以結合課堂內容,靈活采用談話、讀書指導、作業、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在一堂課上,有時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敖虩o定法,貴要得法”。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高中新課程的宗旨是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要及時加以總結,適當給予鼓勵,并處理好課堂的偶發事件,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了解學的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后,讓學生復述;講完一個例題后,將解答擦掉,請中等水平學生上臺板演。有時,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對他們多提問,讓他們有較多的鍛煉機會,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熱愛數學,學習數學。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圍繞著學生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讓學生唱主角,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領路人。在一堂課中,教師盡量少講,讓學生多動手,動腦操作,剛畢業那會,每次上課,看到學生一道題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點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們即將做出答案的時候將方法告訴他們。這樣容易造成學生對老師的依賴,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學生的思維本身就是一個資源庫,學生往往會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來。
眾所周知,近年來高考數學試題的新穎性、靈活性越來越強,不少師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難度較大的綜合題上,認為只有通過解決難題才能培養能力,因而相對地忽視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學。教學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證拿出來,或草草講一道例題就通過大量的題目來訓練學生。其實定理、公式推證的過程就蘊含著重要的解題方法和規律,教師沒有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沒有發掘其內在的規律,就讓學生去做題,試圖通過讓學生大量地做題去“悟”出某些道理。結果是多數學生“悟”不出方法、規律,理解浮淺,記憶不牢,只會機械地模仿,思維水平較低,有時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蘆畫瓢,將簡單問題復雜化。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過于粗疏或學生在學習中對基本知識不求甚解,都會導致在考試中判斷錯誤。不少學生說:現在的試題量過大,他們往往無法完成全部試卷的解答,而解題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練程度及能力的高低?梢,在切實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中同時應重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養。
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有:轉化的思想,類比歸納與類比聯想的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換元法、待定系數法、反證法等。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滲透在中學數學教材的條章節之中。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恰當在講解與滲透基本數學思想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和通性通法,從而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效率,要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就應該多思考、多準備,充分做到用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學機智,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說:“聰明的人從結果開始”。通過對結果的反思,就能發現和糾正運算中失誤之處,或對解題合理性進行檢驗,找到癥結所在,然后作出適當的補充和調整。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15
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的任務不僅是讓學生學會數學的知識,掌握生活中的數學基本技能,更要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學習的主人。在數學的課堂教學中,運用提問的策略,是引導學生思維和學生交流的基本手段,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基礎。提問的運用的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維發展走向。因此,在教學中,有效的提問手段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針對現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提問的一些問題:
。1)提問隨意性大;
。2)提問不面對學生,自問自答;
。3)提問不給學生思考,匆匆過場;
(4)提問只求唯一答案,不交流學生的想法;
。5)提問只是某些優生專利,多數學生冷場等問題。下面淺談我對數學課堂中提問的教學策略的一些看法。
一、提問要精心設計,有針對性。
教師的提問一定要有針對性,要緊扣教材內容進行,要課前鉆研教材,精心設計好問題,正確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理解所學的內容,同時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教師的提問要做到該什么時候提,提的目的是什么,提問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教師都要精心設計。不能隨意提那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問題,并對學生進行錯誤的引導。如在教學《百分率》中提問:我們班的出勤率能不能是百分之百?能不能超過百分之百?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了解什么情況下百分數能不能超百分之百。在通過舉一反三的形式讓學生去判斷,去理解在生活中的一些百分率的能不能超出百分之百情況。如:種樹的成活率問題,花生的出油率問題,經濟的增長率等等。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發展,引向生活實踐中去,實現數學學習的任務——學習生活中的數學,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二、提問要及時,引導要及時。
教師的提問一定要及時,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及時讓學生思考,由淺入深,層層引導,讓學生進入學習情境。不能提早或不給學生思考時間而講出了答案再提問,不給學生思維的空間與時間。提出的問題要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往問題的答案方向進行思考,把握好知識點。在教《圓的面積》中,在通過實驗的演示后,把圓形變成了近似長方形后及時提問:把圓形變成了近似長方形,請同學們思考:長方形的長和寬在哪呢?相當于圓的什么?這樣提問及時,再及時進行,學生就能理解圓形的周長的一半等于長方形的長,半徑等于長方形的寬,面積就等于S=∏R*R。這樣,學生也就理解了圓形面積公式的來源,加深學生的記憶。
三、提問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難易度要把握。
每一位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是不同的。教師在課堂教學提問的時候方法要靈活多樣,具有開放性,問題要有淺有深,更要由淺入深,要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在提問的問題是需要全班回答時,應是絕大部分的學生特別是中下等的學生會懂的,能回答出來的問題。提問個別學生的問題,就要注意到個體的差異性,注意到這位學生的數學水平。所提的問題要適合學生的個人數學知識水平和解題能力,既要不難,無法回答,又要有給他一定的思考過程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通過他的思考,得出問題的解決方案,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具體表達出來,這樣才能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組織交流。
課標指出,小學的數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的提問中,教師要認識到,提問后回答問題不是某些優秀學生的專利。而是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權利和機會。特別要對幫助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培養他們勇于思考,勇于回答問題的能力,對他們回答的問題和發表自己的意見要及時的給予肯定和評價,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信心。對于學生的回答要及時的組織交流,多種意見應歸總,形成統一的意見,不能視學生的回答而不見,打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和信心。
總之,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是教學中的一門藝術,它是每一個教師都要進行研究的內容,同時也是每一位教師要具備的一種能力。提問的方法可以多樣,但要精心設計,把握好問題的知識深度和學生的水平程度,及時引導,才能讓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找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從而不斷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11-03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02-22
淺談初中數學的教學反思01-15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1-09
淺談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1-15
淺談初中數學教學反思教研11-13
淺談初中數學反思性教學01-15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15篇11-03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15篇)11-04
淺談數學教學反思 15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