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工程地質隨想(三)
摘要:工程地質專業學科鉆進了一個令人困惑的怪圈,工程地質與實踐工程地質本來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卻硬是被庸俗不堪的功利性過了頭的躁動不安的時髦觀念所左右,走向了兩極分化的可怕歧途,使理論聯系實際這一淺顯的道理蛻變為類似于空洞的口號,顯得十分的蒼白無力!只吹闖過五關休言敗走麥城的面子文化,技術學術交流的局限性與開放性之間的現實偏差,工程地質漫漫熊市行情何時反轉,諸如此類的敏感話題,正是工程地質豐富的隨想題材。工程地質大勢研判和行情預測認為,尚處于窄幅震蕩構筑底部階段。因此,被高位套牢的地質師們當前割肉出逃實在大可不必!《工程地質隨想》有隨意遐想的成份,也有理想化的浪漫比喻,更有尖銳刻薄的批評言論,不必太當真!
關鍵詞:工程地質水利隨想勘察環境人才
《工程地質隨想》在水利學會勘測專業委員會1999年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與讀者首次見面,并在當年天津學術研討會上作了大會發言,引起了許多讀者和代表們的興趣和關注,并與筆者熱烈討論。受此鼓舞,筆者于2000年推出了《工程地質隨想(二)》,刊于中國水利學會當年的勘測專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并在威海研討會上作大會發言。2001年南京研討會和2002年南昌研討會期間,有代表專門詢問筆者的《工程地質隨想》第三集何時能出來,令我十分感動。
其實,筆者心里很清楚,《工程地質隨想》并沒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也沒有故弄玄虛讓人云山霧海整不明白的高深理論,更沒有故意把一些簡單的常識性換一種說法并冠之以什么學說什么理論去嚇唬人,基本上還是講了一些大實話,說了一些大家想說而不好說、沒有直說、甚至不敢說的真話,因此才贏得了讀者和同行們的認可與厚愛。當然,也有令我感到臉紅的敗筆:在《工程地質隨想(二)》中曾經企圖攀高拋出了一個“工程地質測不準原理”,也是盜用了量子力學的理論名詞,自己的東西還是那些大實話,談不上什么理論什么高度。
筆者從事工程地質工作整整二十個年頭,曾經過自己最為崇敬的工程地質界的一些前輩專家們的論著,大多也都是深入淺出,說理充分,絲毫不見虛漂的學風和唬人的文風痕跡。與前輩們一起多次參加過一些國內重大水利水電工程的技術研討會、審查會和咨詢會,深深地為他們對于重大工程問題的準確把握而折服。我們搞工程的技術人員,最需要的就是這種學術技術上的務實態度和求實精神。
《工程地質隨想(三)》是筆者近兩年來仍繼續在思考的一些專業現實問題,或者是一些體會與感想,也是前兩集《隨想》的補充與深化,更多的還是關于現狀的思考和關于專業的探索與預測,以及對于處在尷尬環境下的工程地質專業的深深憂慮。一個普普通通的地質師力所能及的最多也就不過如此而已了。
1理論工程地質與實踐工程地質的兩極分化
中國工程地質的五十年,理論工程地質成果顯著,在國際工程地質界的地位不斷提升,王思敬院士出任國際工程地質學會理事長,就充分代表了中國理論工程地質在國際工程地質界第一方陣的地位。從國內理論工程地質的研究和教學科研隊伍的發展也可以得到證實。近二十年來,工程地質學科的碩士、博士等高學位人員數量劇增,本科學歷已經失去了進入科研單位和高校供職的可能性。理論工程地質的成果多以《工程地質學報》這一類“所謂的”理論性很強的學術刊物展示出來,或者以一些“被吹捧”出來的專著的形式來反映理論工程地質的研究成果(這里“所謂的”和“被吹捧”只是對學術界某些現象的一種恭維,可不敢泛指學術界的普遍學風和文風)。
實踐支撐著理論。中國工程地質的五十年,實踐工程地質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可以說,沒有長江三峽和葛州壩、黃河小浪底和龍羊峽、雅礱江二灘、烏江東風和烏江渡、南盤江天生橋一級和二級、瀾滄江漫灣和小灣、紅水河魯布革等等眾多大型和巨型水利水電樞紐工程的成功興建,以及各類十分復雜的工程地質條件下的工程勘察和特殊工程地質問題的成功處理的工程實例,中國的理論工程地質要走向世界是根本不可能的。
一陣鶯歌燕舞之后,我們再來看一看理論工程地質與實踐工程地質的實際現狀。
毫無疑問,理論工程地質的發展是喜人的,特別是工程地質定量分析理論一直就是研究者們窮追不舍的熱點。還有一個熱點是引入其它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如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概率論、協同論等等,形成了一系列理論上的邊緣課題。一些新技術和新作為理論工程地質研究的手段和工具,研究者們已經用得十分得心應手了。理論研究的確顯示出了一派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
理論工程地質展示出了工程地質學科的一道亮麗風景。然而,實踐工程地質就有點慘不忍睹!工程地質勘察中的新技術新方法的很不盡如意!定向取芯、特殊巖樣取芯等鉆探技術,鉆孔電視、CT和地質雷達等物探技術,航測、遙測技術等等,在理論上技術上應用上都已經是很成熟的技術,但是在常規性的甚至于一些特殊性的工程地質勘察中卻并沒有更多地被實際采用!工程地質勘察中被遺漏掉關鍵地質信息的現象仍然時有發生。實際工程中的工程地質分析仍然粗糙無力,結論含糊輕率,目標欠明確,該深的深入不下去,該省略的卻做了許多無用功。實踐工程地質中的人才隊伍的經驗性、權威性、進取心和責任心,都遠遠不如同行前輩,這是不爭的事實。象筆者這樣的憂患者,對實踐工程地質的前景普遍并不太看好,至少在2010年之前不看好!
理論工程地質與實踐工程地質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這是工程地質學科和工程地質專業不希望看到的。從學的角度來分析反差的成因,恐怕與學術界的浮躁氛圍和工程界的跳動環境都脫不了干系。一些學術界的前輩對新秀們的學風持質疑態度,早已告誠人們工程實踐是理論研究的基礎和源泉;而工程界的前輩專家們也多對理論研究的成果持“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謹慎質疑態度。陳德基大師多次舉出三峽船閘高邊坡的理論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的問題。還有的前輩專家毫不客氣地警告一些所謂的理論研究純屬是對工程實踐的誤導。
其實,近二十年來真正對實踐工程地質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才是可以發揚光大的學科精華。中科院孫廣忠教授等學者上個世紀70年代提出的“巖體結構控制論”和“巖體力學性質理論”,可以說是指導近幾十年來工程地質勘察、工程地質研究和工程地質缺陷處理的基礎理論,這樣的理論貢獻,讓工程技術人員能夠接受,讓研究人員一直有研究不完的課題。由于地質體實在太復雜,你在這個工程中研究出來的與工程實際完全相適應的成果,照搬照抄地用于另一個工程中去就有可能要出問題。
還有一些理論被自我吹虛了一陣也就再也無人問津了。形成這種局面,也許自吹的理論的確沒有什么真東西,只不過現在的明白人都不會進行那種不顧面子式的學術批判罷了!另一種情況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新的理論沒有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認識,因此就更談不上被大家所接受。
不管怎么說,工程地質的理論研究是繁榮的,工程地質的工程實踐正處于階段性低谷狀態,因此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的兩極分化,或者說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基本上就屬于不足為怪的正常現實。
2新生代學者專家與古生代專家學者之間的差異
如果將學者專家按地質進行戲說性分類,的人才隊伍可以分為新生代人才和古生代人才。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中間缺失了中生代人才。有些媒體把當代時髦青年劃為新生代,這并不確切。而另一些媒體將時髦青年稱之為新新人類,這還比較恰當。被本文稱之為古生代的學者專家,是我們十分崇敬的前輩,有的已經作古,有的仍在為國家建設發揮著重要的把關作用。
新生代與古生代人才隊伍呈不整合關系,并且屬于角度不整合。古生代的專家學者們歷經了中國工程地質五十余年的史,大多經受過強烈的“構造運動”和史無前例的戰斗洗禮,火熱的年代和時代的要求,培養出了他們嚴謹的學風和樸實的文風,決不敢稍有閃失或華而不實,否則將導致無休無止的批斗和人格侮辱。我們求學的年代還常有專業老師舉出“隔河填圖”被判罪的實例,以告誡學生對待工作應具備的責任心和嚴肅性。但是在新生代技術人員或學者中,仍然還是發現有鉆孔、試驗等基礎資料做假,學術研究做假,這是一種十分可怕的跡象!
新生代的特點在于知識結構新,思想活躍,敢想敢干,不想干就走人,少有那種在一顆樹上或在一個專業上吊死的保守思想,信奉實用,追求個人價值,并不完全認同官本位和向錢看的理念但卻將獲得一官半職和豐厚的收入作為奮斗目標,少有專業的理想與浪漫,多有憤世嫉俗的言論。在一些出類拔萃的新生代人物的身上,你當然還可以見到那種在學風上輕漂浮虛的灰色影子。
古生代專家學者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沒有能夠很好地得以在新生代中發揚光大,這一令人遺憾的倦念,常常讓人推測中國的工程地質如果沒有了他們,真不知道該是什么樣。前輩專家學者的經驗與智慧、學識與學風、精神與追求,責任與態度,精益求精,嚴謹求實,執著專一,等等,所有的美好詞句都用上了,仍然還有掛一漏萬的嫌疑。當然,古生代專家學者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們也有膽小怕事不敢堅持真理主持正義的時候,特別是某些新生代的那種虛漂浮躁的學風和見利忘義的為人,有的正是個別古生代學者專家睜只眼閉只眼帶出來的。
有專家,中國技術發展滯后的原因在于科學技術發展的環境。無論是搞研究,還是從事工程實踐,都需要一種好的傳統,一種好的氛圍,共同營造出合適的環境。然而,在學術界的某些浮躁風氣下,一些人靠“包裝”,靠“炒作”,不久就“著作等身”,這樣的環境是“殺人”環境。浮躁的學風把本來悟性極高智商不低的學者送上了追名逐利的時代列車,官本位葬送了一些本來可以成為優秀地質師的業務精英,金錢更讓嚴肅的技術工作變得粗糙馬虎,領導者的無知則把工程地質這個舉足輕重的專業逼入了極其尷尬的境地。
當然了,古生代的環境與新生代的環境差異很大,人類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過程中還在不斷進化。我們硬要把古生代和新生代的專家學者們拉扯到一起進行比較,其實也有些勉強。不同的時代造就了不同的英雄,這才是現實的,客觀的。
3工程地質失敗的教訓比成功的經驗更為寶貴
大凡進行,一般也都是跟著感覺走,多多挖掘成功的業績題材,對于失敗的教訓大多采取回避或以建議的形式比較含蓄地表達出來,這是我們十分熟悉的特色文化和文字游戲。如此不敢大張其鼓地總結失敗的教訓,一味的大吹特吹闖過五關而少有敗走麥城的反思,其結果對搞學術研究和工程建設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
我們無論是把工程地質作為一門學科來研究還是作為一門專業來對待,其實踐性和經驗性都是其它學科專業難以相比較的。經驗豐富的前輩地質專家有很高的工程地位,他們的經驗的寶貴之處,就在于包含了失敗的教訓。要是有專家說他在專業上一輩子都是正確的,這時你應該產生質疑,這樣的專家自己是否真的搞過工程,就象某些四平八穩沒有什么缺點錯誤的好同志,也許就真沒干過象樣的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因為你干得越多找你的麻煩的人也越多,找出你的不足越多,你的也就越多。
失敗教訓是比成功經驗更為寶貴的財富,只可惜我們許多人認識不到這一點。國外有一種專門啟用失敗者的理念,特別是對于管理而失敗的企業家,會被其它企業重金聘用,原理就是充分利用失敗者的失敗教訓去控制企業的風險。這種啟用失敗者的理念我們完全可以借鑒,但只限用于工程技術專家,而千萬不能用于干部的任用。因為國情不一樣,那些搞垮了一個單位或企業而又異地做官的干部,一般與或自身素質有關,與國外失敗的企業家完全不可相提并論。
其實,對于個人失敗的教訓并不存在具有普遍意義的借鑒價值,真正有借鑒價值的是具體工程建設中的失敗教訓。但是我們卻很少進行公開的實事求是的失敗教訓的和借鑒,以前對失敗的工程實例并不進行公開報導,近年來新聞媒體參與攪合,可以公開報導一些工程事故,但是也少有公開的專業技術分析,記者不懂專業只能是看熱鬧。能看懂門道的專家們不知是些什么原因一般保持緘默,反正難以見到專家們的專業性很強的失敗原因分析。
筆者經歷過的大型工程中,有的是越出問題越有名氣,工程科研成果也越多。對這些出過問題的工程,沒見過有人組織編寫經驗教訓方面的書,如果這樣的書被寫出來,那才是真正有學術價值和工程意義的專著,一定可以成為暢銷書。我們真的時刻都期盼著有實際意義的工程地質專業學科的暢銷書早日問世!
4技術學術交流的局限性與開放性
IT業界有一句名言:決策者不明白,明白者不決策。上有句俗語:掙錢的不費力,費力的不掙錢。工程地質界則早有說法:搞的沒有工程經驗,有工程經驗的缺理論高度,以至于一些搞工程的同志不愿意與理論派人士打交道,說我們的工程成果都被別人寫了文章,這也許又是一個誤區。類似的說法還有很多,不過有一個現象則是事實,例如我們的學術會議,各單位每年能出來參加學術活動的也多為有頭有面的人物,給普通技術人員提供外出交流的機會十分有限,因為參加一次學術會議的差旅費會務費并不是每個單位都可以放開的。2001年我們在南京勘測專委會學術研討會之前召開工程地質機技術協作網的委員會議,某設計院的正式委員是當然參會代表,但他的上司要出來走一圈,為節省開支,說好了由這位頭目代表正式委員參加會議,但這個領導同志不知跑到什么地方轉游瀟灑去了,根本就沒有在會議上露面。
出國進行工程考察那就更不用說了。由于對國外典型工程的了解深度有限,專業性的技術考察和技術交流受語言等環境條件的限制,收效十分有限。另外,搞具體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出國考察并非易事。某工程為了對特殊的地質環境作出工程建設的可行性評價,專門組團出國考察國外類似地質環境下的成功工程實例,回來后在專題技術討論會上,大家才知道地質專業根本就沒有人參加出國考察。
好在這些年隨著互聯網的飛快,我們真要想了解國外的技術發展,互聯網幫了大忙。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我們一直為計算機地質三維找不到答案,甚至權威專家們也對計算機圖形學的基礎理論是否能夠解決的問題提出了質疑,也不知道國外工程地質計算機應用的水平如何,也很少可以見到考察專家對國外類似情況的介紹材料。但是這樣的問題我們卻在1996年北京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的展覽會上輕松地找到了滿意的解答。可見,搞學術研究也好,工程技術也罷,與出國不出國好象并不成正比。我們真正關心的最先進最核心的技術,出國考察人員不一定都能帶回來,能帶回的有可能是“海歸”派人士,他們中的部分精英在國外就是從事最新高應用的研究和開發的。
技術學術需要交流,思想更需要交流。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會產生一種思維共振和創造共鳴的效應。既然國際國內交流都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局限性,我們為什么不選擇最為開放的互聯網呢。工程地質計算機應用網站geocom從1998年上半年正式接入Internet,立即被許多國內專業性網站鏈接。Geocom提供了一個完全開放的網上交流平臺,只可惜我們的專業技術人員還沒有充分意識到交流的便捷性、及時性、互助性和廣泛性。可以告訴大家,在Internet上的工程地質、巖土工程和工程信息的網站已經相當豐富了,你沒有機會出國,在國內參加學術會議的機會也十分有限,那就上網去吧!互聯網上您所需要的一切都有,且絕大多數可以免費索取。
5工程地質的價值觀與人才觀
筆者在前兩集《工程地質隨想》中已經反復闡述過,工程地質是一個十分復雜又非常特殊的學科和專業,需要堅實的基礎、廣博的學識、相關學科專業的知識、對工程建設的理解、對地質學科的感悟,更需要一種浪漫的情趣和執著的精神。人是需要有精神的,有了精神,業務、知識、能力都可以在實踐中得到補充和提升。如果對工程地質專業的追求精神能夠達到某種癡迷的程度,您一定可以成為最優秀的地質師。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生產力的諸要素中,人是最活躍的因素,是進行生產的主體,也是生產的根本動力。地質師人才隊伍處于不穩定狀態,優秀人才改行,“合則留,不合則去,此處不留人,自有留爺處”。這是當前被普遍接受的價值觀和人才觀。在人才競爭和個人價值取向日趨市場化的前提下,新型的人才標準與傳統的人才標準之間的差異,傳統的專業觀與新型的就業觀之間的不協調,都為有潛力成為優秀地質師的朋友們提供了全新的擇業理論基礎和心理支持。
能夠從事工程地質專業學科的工作并不難,而要做好做精卻不易。把從事這個學科專業當成謀生的手段和職業,這是我們普通地質師的選擇。如果您要想成為優秀的學者和專家,建議您把她當成樂趣、興趣、境界和事業去追求,這時您還要耐得寂寞,守得清貧,沒有官癮,不辭辛勞,爬山鉆洞在所不辭,受人嘲笑一笑了之。記住物家李政道教授的忠告:“在科學的領域內,真理永遠在少數人手里”。不迷信權威,不看人臉色,堅持真理,創新進取,您一定可以成為名副其實的專家學者。當然也許您這樣的專家學者沒有頭銜,組織上和職稱高評委還沒有認可您,但這都沒有任何關系。想想看,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發給了日本一個毫無名氣的普通工程師,可見真正的科學一定是最公正的。
2002年底北京大學鄭重宣布,不再招收半脫產在職博士生,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肯定有人擁護也有人反對。也許是因為少數出賣文憑的高校或科研機構把本來圣潔的文憑沾污了,降低了貨真價實的文憑的威力,引來了輿論的關注。2002年9月24日的《工人日報》登出了一篇挖苦當今世界最時髦文憑MBA的文章,稱某些高校的MBA為“M秕A”。
我們一旦把學歷看得過重,就會產生事實上的偏差。有類似于穿開檔褲的小孩指出“皇帝沒穿衣服”的明白人,撰文在報上抨擊這種重學歷論是管理者的無知。其實,我們都十分清楚的事實則足以明辯真偽。例如我們工程地質界的前輩知名專家,許多人可并沒有什么碩士博士頭銜,而今遍地都是碩士博士,卻始終還沒有出現真正可以與前輩相提并論的專家學者。即便是出現了那么幾個耀眼的新星,也有評論家大聲疾呼千萬不要捧殺了這些“半壺水”。批評也好,挖苦也罷,是尖銳了一些,我們權當成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吧!
筆者的觀點十分鮮明,獲取更高一級的學位沒有錯,但建議跨專業攻讀,沒有必要一根筋地從工程地質的學士、碩士直至博士一直攻下去。工程地質專業學科的發展,不應該以地質為主,而應該是地質與工程建設的緊密結合。在考慮攻讀更高一級學位時,宜選擇雙學士或雙碩士,也可以選擇水工、結構、力學、計算機、施工、巖土工程等專業的碩士,之后再去追求與本科和碩士均不相同專業的博士。或者反過來,碩士或博士選工程地質,其它兩個學位選非工程地質。單一專業的高學歷從事本學科的理論研究尚可,作為較為全面的地質師則存在浪費或為博士而博士而不是為學科專業的需要而博士的嫌疑。從事工程地質工作最需要的是跨專業的復合型優秀人才。
記住一些經典:不是所有的地質師都能夠成為優秀地質師,也不必將學位職稱職務與優秀地質師相等同,因為文憑可以假,職稱可以送,職務可以跑,而優秀地質師的真實水平和能力是假不來、送不到和跑無用的。
6實踐工程地質的大勢研判與行情預測
近年來研究股票K線圖,驚喜地發現這個K線圖可以解釋許多社會現實問題,甚至于您的人生歷程也是一根股票曲線。工程地質發展的過去、現狀和將來,完全可以用K線圖作出充分解釋和行情預測。實踐工程地質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就步入了漫漫熊市行情,只有那些先知先覺的高手,才在熊市行情的初期得以出逃,改行之后或下海掙錢或從政當官或干其它自己喜歡且又時髦的行當,大多數爾等反映遲鈍的散戶絕對是被高位套牢。實踐工程地質行情還在底部震蕩,筑底堅實之后才可能有反轉表現。在當前這個專業性的底部行情中,被高位套牢的地質師散戶們再行割肉出逃改行另謀生路已經不是明智之舉,積極的態度是以時間換空間,扎實地研究您感興趣的專業技術學術問題,等待反轉行情的到來。
近來驚聞高校工程地質專業的畢業生供不應求,頗感欣慰。但卻仍然擔憂質疑,因為在股市走熊的大環境下,個股飄紅多為曇花一現。工程地質專業這些年來的熊市環境按最樂觀估計還有5-7年,之后將有一個復蘇的過程,再緩慢拉升,走出新一輪的牛市行情。當然,這之間不排除突發性政策性利好(或利空)因素而出現急速拉升態勢。就象當前突入其來的SARS病毒,人們才真正認識到醫務工作者也是真正的英雄戰士,醫藥板塊立即走出一波牛市行情。水利行業沉寂多年后突然遭遇98特大洪水,立即帶來了防洪水利工程建設的急速拉升行情,使得那些沒有前期工作基礎的項目的地方頭目們拿著巨款卻花不出去,看著股市連續漲停而為自己的入市太晚捶胸頓足。因此,為什么說先知先覺高瞻遠矚者們是偉大的智者,就在于智者的前瞻性和預見性,更在于在行情底部敢于果斷投入殺進股市的勇氣。
實踐工程地質目前是大底部,明智者不是出逃,而是投入。特別是那些初入這個行業的畢業生,一定能夠趕上工程地質的下一波牛市行情。雖然按筆者的預測,牛市行情還需等待5~7年,但您完全可以在這個震蕩的底部區間,充分理解這個專業的特色,潛下心來,打下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博覽眾家之長,集聚您的經驗和智慧,你就能在未來的牛市中獲得豐厚的收益。
7不必太當真
本文純屬一家之說,請讀者持批判的眼光和態度對待之。為此,特從媒體評論上抄襲下來一段文字作為工程地質隨想第三集的結尾:“屁股不大干凈的領導作廉政報告,不必太當真!酒桌上的豪言壯語,不必太當真!熱戀中的海誓山盟,不必太當真!煙鬼們的戒煙聲明,不必太當真!名家們的研究報告,不必太當真!權威們的即興發言,不必太當真!許多自欺欺人的話,不必太當真!總之,不必太當真!”
主要:
1孫廣忠,工程地質與地質工程,孫廣忠著,地震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2黃鼎成等,《走向21世紀的地球科學》河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10月
3張明定等,《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的系統思維》西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4韋港,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實例剖析,《工程地質-面向21世紀》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工程地質隨想三】相關文章:
“對話”隨想05-24
談水文地質在工程地質勘察中的影響08-25
關注"三個關注"08-25
談醫患官司的三把鑰匙06-07
大三學年論文致謝04-21
開題報告寫作的三大疑惑06-20
閱讀理解的三個層次03-17
引用參考文獻的三大禁忌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