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水利院校學生文化素質的培育論文

        時間:2022-05-14 13:13:41 理工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水利院校學生文化素質的培育論文(通用10篇)

          在學習和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水利院校學生文化素質的培育論文(通用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水利院校學生文化素質的培育論文(通用10篇)

          水利院校學生文化素質的培育論文 篇1

          1.加強對學生美感培養的重視程度

          在體育舞蹈教學過程當中,我們廣大教師朋友應該從內心真正認識到培養學生“美感”的重要性所在,注意自身教學對學生“美感”認識培養存在的不足之處,通過系統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而改變當今的教學現狀,這樣才可以跟得上當今社會體育舞蹈教學的趨勢。只有教師在思想上提高自身的認知程度,這樣才可以對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思想的實施與轉變起到更加明顯的作用,這應該是廣大教師應該注意的首要問題。

          2.轉變自身傳統的教學思想

          思想決定行為,教學思想是決定教學是否成功的一大關鍵因素。在教學過程當中我們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不應該讓學生一味地練習或教師一味地講述占據著整個課堂教學,而是應該注重學生自身對體育舞蹈動作的掌握和對體育舞蹈的體會,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動作的真正意蘊,讓他們真正地靜下心來去體會舞蹈的美,去表現舞蹈的美,畢竟美是內心的感受,是無法通過外界強調達成的。

          3.采取較為合理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美感

          在對學生進行體育舞蹈美感培養的過程當中,教師首先應該認識到的一點就是:不僅教學思想要更新,教學方式與方法也應該得到相應的轉變;不僅要加強學生舞蹈動作的熟練度,更應該著重強調舞蹈動作的基本細節要求、柔韌性訓練以及加強學生在舞動時保持身體姿態的能力。教師要通過良好的動作示范、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學生在學習中經過反復的練習,用心去感受、去領會舞蹈的感覺。在此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師自身的動作示范也要體現出體育舞蹈的美,而且要放大這種美,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此外,教學氣氛一定要和諧、融洽,不能對學生太過嚴厲,更不能對學生進行諷刺、挖苦,因為寬松愉快的氛圍才能讓學生放下思想擔子,更好地體會體育舞蹈的美。

          4.將人文情懷融入到體育舞蹈教學中

          前面已提到美感培養需要融入人文情懷,的確,在進行體育舞蹈教學過程當中,提到學生的“美感”我們就不能不提到人文情懷,這對于體育舞蹈美感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思想是決定教學成果的關鍵因素,在教學過程當中我們應該杜絕反復多講多練的教學思想,要將人文情懷融入到體育舞蹈教學過程當中,與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溝通,讓學生能夠充分體會到體育舞蹈的美。我們在教學過程當中,不能只是為了單純完成教學任務而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當中應該注意與學生內心進行交流與溝通,這樣在教學過程當中才可以引導學生逐漸認識到舞蹈當中的“美”究竟是什么以及其重要性所在。而且在教學過程當中我們通過與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可以使學生逐漸打開心靈的窗戶,這樣就會使學生自身對于體育舞蹈有一個全新的認識過程。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對體育舞蹈中的“美”也就會有一個不同的認識,他會明白原來每一個舞蹈動作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更主要的是在表達自己內心的一份喜悅,這樣的舞蹈才會稱之為最美的。在此過程之中學生也會刻意去追尋體育舞蹈中的“美”之所在,這也正是我們在體育舞蹈教學過程當中和學生進行心靈溝通的重要性所在。

          5.結語

          以上就是筆者個人針對體育舞蹈教學過程當中學生“美感”培養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的相關論述。希望本文的論述能夠對我們廣大教師的教學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當然,我個人觀點可能還會有一些不足之處,還希望廣大同仁能夠多提寶貴意見,以求共同進步。

          水利院校學生文化素質的培育論文 篇2

          本文在分析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途徑:加強課程體系建設;打造第二課堂活動;深化校企合作機制;健全社會實踐體系。

          一、職業素養的內涵

          職業素養,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是人們就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們的就業起著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它包括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理想、職業意識和職業行為習慣等方面。職業素養是職場內在的要求,是一個人在從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1]

          二、職業素養對高職院校學生的重要性

          職業素養關系著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和職業發展,對高職院校學生起著重要作用。

          1、良好的職業素養有利于幫助學生適應社會需求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大學生就業方式的多樣化和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多元化發展態勢的出現,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凸現出來。[2]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形勢日益突出,已經成為社會高度關注和重視的熱點問題之一。為何大學生會出現就業難問題,其中有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大學生的職業素養與企業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企業招不到人,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局面。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強學生職業素養的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2、良好的職業素養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職業素養是高職院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需要。良好的職業素養是幫助高職院校學生健康成長的要素,沒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就談不上綜合素質的提高,更談不上健康成長。為此,高職院校應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水平,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現狀

          近年來,高職院校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致力于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綜合型的人才。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以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為突破口,著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高度關注和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為社會輸送了一批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素質人才。但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

          1、職業理想信念模糊理想信念是理想中的最高層次和信念中的最高形式的有機統一,[3]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重要體現,而職業理想信念是學生理想信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職業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但高職院校所開設的與職業素養相關的課程較少,沒有建立系統全面的職業素養課程體系,從而導致學生不能較好地了解職業素養,難以形成良好的職業理想信念。

          2、職業合作能力不足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是職業素養的重要體現,對企業組織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對個人的職業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為此,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已成為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越來越受到高職院校的重視與關注。但目前的高職院校學生過于強調個性,難以融入集體生活,缺乏團隊精神,致使學生的合作能力得不到提升。

          3、職業行為習慣缺乏職業行為習慣是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否具有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直接影響著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的職業發展。高職院校面對就業為導向的形勢,應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為習慣,以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為培養目標,從而實現培養目標與學生就業的有效銜接。目前,高職院校學生較少接觸企業,加之課程教學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從而導致學生缺乏職業行為習慣的提升途徑,造成學生缺乏職業行為習慣。

          4、職業實踐能力不強由于高職院校更多的是注重課程理論教學教育而忽視實踐教育,從而導致現有的職業實踐還處于較低層次,真正意義上的職業實踐少之又少,存在教學難以與職業實踐緊密結合、理論教學教育與實踐教育脫節的現象,致使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不強,這就直接影響著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水平,給學生的就業與職業發展規劃帶來負面的影響。

          四、培育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途徑

          基于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現狀的分析,高職院?蓮囊韵聨讉方面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

          1、加強課程體系建設理論課程教學,是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重要途徑,是高職院校提升學生理論素養的教育方式。高職院校要將提升學生職業素養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堅持課程育人的理念,增設職業素養相關理論課程,精選職業素養理論課本,豐富職業素養課程體系,并建立健全與職業素養相關的學生評價體系,通過加強課程建設使課程目標與人才培養目標一致。加強課程體系建設,旨在通過職業素養的課堂理論教學,著力提升學生的職業理念意識和培養學生的職業思維習慣模式,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擇業和就業,適應企業對人才職業素養的要求和適應學生自身職業發展的需要。

          2、打造第二課堂活動第二課堂活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學校組織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以學生第二課堂活動為載體,以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為導向,打造與職業素養相關的第二課堂活動,通過第二課堂活動加強對學生職業素養的教育,充分發揮第二課堂活動育人的功能。高職院校通過發動與鼓勵學生參加與職業素養相關的第二課堂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理想、職業意識和職業行為習慣等方面的職業素養,從而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形成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和價值觀,進而幫助高職院校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3、深化校企合作機制由于高職院校與企業難以實現“無縫式”的對接,導致學生的職業素養不能很好地適應企業的需求。為此,高職院校應大力推進校企深度合作機制,充分利用校企雙方的資源,建立“共建、共促、共育、共享、共贏”的校企合作機制來激發校企雙方的活力,通過聯合企業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例如通過近年來興起的現代學徒制來深化校企合作機制,現代學徒制是一種高職院校與企業緊密合作的模式,主要以企業為主導,實現了產教之間的融合,這種模式有利于實現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的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企業的文化理念、規章制度和行為約束等,從而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4、健全社會實踐體系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深入社會、服務社會,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提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有機結合的教育活動。[4]高職院校要以學生需求為出發點,開展形式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以此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通過引導大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在實踐的過程中注重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結合起來。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既可以接觸到各種類型的職業,也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職業,培養職業意識,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從而奠定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基礎。

          五、結語

          職業素養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和職業發展規劃,為此,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應高度重視與關注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訓練,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水平,從而幫助高職院校學生更好地就業,改變高職院校學生“就業難”的形勢,緩解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壓力。

          【參考文獻】

          [1]劉曾君,何耀文.淺談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J].時代教育,2018(08)19-21.

          [2]王洪鳴.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成因及解決途徑[J].教育評論,2004(06)44-47.

          [3]陳錫敏.加強“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導和研究—“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專題研討會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3)120-122.

          [4]李巖.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哲學基礎[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4)26-28.

          水利院校學生文化素質的培育論文 篇3

          目前醫學院校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醫學知識和醫學技能,同時也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醫德教育,開設了《醫學倫理學》等課程,但是由于教育力量有限,開課的學期也較晚,且學生重視不夠,故教學效果不顯著。若是延長學生在校期間的醫德培養時間,擴大教育群體,拓寬醫德教育的內容并使其具體化,增強其可操作性,教育形式靈活多樣化,那么醫德教育的效果應該更顯著。因此,將醫德教育的內容融入到醫學課程教學中,尤其從基礎醫學課程教學開始實施,可以達到增強醫德教育效果的目的。

          1、基礎醫學教學中醫德培養的價值

          1.1為《醫學倫理學》系統教學做鋪墊和補充

          基礎醫學中醫德培養的價值首先是為《醫學倫理學》系統教學做鋪墊和補充,逐步培養學生為醫者的自覺性。這也體現了醫德培養的特點———長期性、實踐性和潛在性。首先,人的身心發展遵循一定的規律,對醫德的認知和行為強化都具有階段性和長期性特點。醫德教育需要長期不懈、循序漸進地進行,包括校內學習期間和校外工作期間。因而,有學者提出《醫學倫理學》“一貫式”教育模式。[1]在基礎醫學中實施醫德教育是其重要組成之一,是長期的“一貫式”教育的初級階段,起到了早期開發學生醫德意識,延長醫德培養時效的作用。其次,《醫學倫理學》不是抽象的、教條的理論,而是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實踐性,在醫學教學中實施醫德教育正是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的過程。如醫德要求醫務工作者尊重和保護患者的隱私。不同的醫學課程中涉及到與隱私有關的知識點不同:《診斷學》中教會學生如何查體更能夠保護好患者的隱私部位;《胚胎學》中植入異常部位引起異位妊娠,而引起植入異常的原因包括患者的性行為和性觀念,這些也是患者的隱私;《婦產科學》教會學生如何對待出生有缺陷的新生兒和產婦等。第三,醫德品質的形成和醫學技術提高的長期性決定了醫德教育效果的潛在性。這是因為醫德與醫術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高尚的醫德以高超的醫術為基石,高超的醫術以高尚的醫德為動力,包括醫德知識在內的知識積累過程是長期的,而這些知識轉化為人的行為更需要長期的過程。所以醫德教育的效果常常不明顯,需要經過多方面和多角度進行觀察和評價。所以,從入學開始就對醫學生進行醫德教育和培養,每一門課程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應當從不同角度增加醫德教育的內容,在反復教育、循序誘導和鞏固強化過程中使醫學生形成較為穩定的醫德素養。

          1.2促進基礎醫學教學

          在基礎醫學課程中增加醫德教育內容,增強基礎知識與臨床工作的聯系性,體現了課程的實用性,可以促進基礎醫學教學;且學生醫者自覺性的增強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比如,在中醫院校中,《組織學與胚胎學》是一門學習和記憶均比較困難且不被學生重視的基礎醫學課程。這與多種因素有關:一是課程具有圖多難辨、名詞瑣碎難記的特點;二是教師教學偏重于形態結構的講解,忽略結構與臨床實踐的聯系,也不重視醫德的教育和培養;三是學生有重專業輕基礎、重中醫輕西醫的思想。通過在《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學中增加醫德教育的內容,培養了學生為醫者的自覺性、責任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學生轉變思想,重視并接受基礎醫學課程瑣碎、枯燥的學習過程,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達到了夯實基礎,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

          2、基礎醫學教學中醫德培養的特征

          基礎醫學教學中實施醫德培養的教學實踐可以體現五個特征:零散性、具體性、滲透性、靈活性和角色性。

          2.1零散性和具體性

          《醫學倫理學》是運用一般倫理學原則解決醫療衛生實踐和醫學發展過程中的醫學道德問題和醫學道德現象的學科,對醫德教育具有系統性、理論化、抽象化的特點。而在基礎醫學課程教學中的醫德培養是將醫學基礎知識與醫德相聯系,是將醫學倫理學中的某一理論具體化的表現。雖然醫學知識是系統的,但是其中可用于醫德培養的知識素材卻是零散分布的。醫德培養的教學內容完全由任課教師的醫德知識基礎及其與課程知識點的聯想而確立,沒有固定的教學內容。這些教學內容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的也是零星的記憶,所以,零散的醫德教學內容與具體的醫學知識相聯系,使其具有較強的實踐性。

          2.2滲透性

          人的記憶一般對感性的、具體的東西更容易記住,對理性的、抽象的東西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基礎醫學教學中的醫德教育是系統醫德教育中的一小部分,內容少而具體,從小處著手,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隨著課程的進展和多個課程的累積,醫德知識積少成多,滲透到學生的頭腦中,為后續醫德知識的系統學習打下基礎,更重要的是,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的思想和品格。在授課期間講解一些醫者的事跡,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使學生體會和了解醫者的責任和應具有的一些品質。如講授胰腺的結構和功能時,可以介紹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胰島素的故事,或者介紹班廷醫生提取胰島素用于臨床治療的故事;在講植入的部位時,引申到異位妊娠,可以談談醫生細致的問診和檢查對診斷疾病的重要性,也可以談談未婚患者的隱私權;學習腎上腺皮質的結構和功能,聯系到臨床濫用糖皮質激素的現象等。

          2.3靈活性

          由于上述特點,在教學中可以采取比較靈活的教學方法,既可以由教師在講課中提及,也可以要求學生查閱資料尋找答案。如案例教學中多一項提問就可增加相關內容,要求學生在寫小論文中談談醫者應具備的品質,更多可以在理論聯系臨床的教學過程中體現,其涉及的內容可少至一句話,亦可稍微充實些。

          2.4角色性

          為了能夠起到較好的醫德教育目的,可采取道德體驗方式,[2]讓學生提前進入職業角色,如提問時老師是病人,而學生是醫生或護士,要求他們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臨床問題,有時也可讓學生以患者的角度來思考。如運用解剖學、組織學相關知識分析急性胰腺炎的發病機制后,提問學生:作為醫生或護士,請向患者解釋,為何要禁食?為何要給患者留置胃管?患者不配合,你該怎么辦?再如講授神經管的發育異?梢詫е聼o腦兒和脊柱裂等畸形兒的形成,作為產科護士,對這些嬰兒是否可以擅作主張,不予精心護理?學生融入角色中后,學習主動性加強,不僅認真研讀教材,還主動查找資料,參與問題的分析和討論,甚至一些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至日常生后中。學習解剖學中動脈的走行及其壓迫止血點,遇到外傷的同學,積極采用壓迫止血法對同學進行急救。

          3、基礎醫學教學中醫德教育的實施措施

          3.1改變教育思想

          只有教師的教學思想轉變,才能帶動學生的學習思想轉變。教師教學的目的從單一知識傳授,要轉化為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并行,從思想上重視醫德培養,將醫德教育納入教學設計中,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而學生在老師的教學影響下,認識到基礎課程的重要性,并樹立爭做良醫的思想,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

          3.2收集、整理醫德教育素材

          關于醫德教育的素材是舉不勝舉的,教師的責任在于區分和提煉相關素材,收集和整理與本課程知識點相關的素材,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通讀《醫學倫理學》,熟悉其內容,并閱覽《醫學與哲學》、《中國醫學倫理學》等雜志,了解倫理學的新發展;其次教師應將醫學倫理學的知識細化和分解,抽取與本課程教學有關的內容,并收集古今中外良醫事跡和醫德素材;最后是設計教學過程,將素材和兩門課程知識點結合起來?梢姡占、整理醫德教育素材的過程繁雜而瑣碎,是化整為零和聚散為整的反復過程,也是去繁存簡、深入淺出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對醫德等醫學倫理知識和專業知識都有了更高和更新的認識,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養和專業素質。

          3.3調整教學內容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課堂教學的學時是有限的。若增加了醫德教育的內容,勢必要減少本課程的教學時間。因此,有必要整合教學內容,將本課程知識與醫德內容有機結合,以達到減時增效的結果。比如在《組織學與胚胎學》緒論中講到學習本課程的意義時,介紹了我國第一例試管嬰兒正是組胚學專家和婦產科醫師共同完成的事跡,并簡單提及試管嬰兒技術的相關倫理學問題,使學生體會到醫學基礎與臨床治療的關系,也體會到良醫、醫術、醫德相互之間的關系,鼓勵學生學做良醫。除了傳統的醫德教育內容,現代醫學模式提倡進行生命教育。]胚胎學是闡述人體發生、發育過程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實現生命教育的良好載體,能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

          3.4改革教學方法

          3.4.1案例教學法為醫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將課程知識和臨床案例、生活案例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使學生進入醫生、藥師、護士等職業角色的扮演,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醫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這種教學方法結合問題教學法,加強了對學生的學習引導和指導,有助于實現課堂教學到課外學習的拓展,既解決了學時不足的問題,也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3.4.2在實驗教學中培養醫者之風。在實驗教學中,采用師生互動,教師不斷地設問,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分析操作中出現的問題,尋找錯誤的根源。在教學中逐漸培養學生細致觀察、嚴謹治學、善于思考、應對突變的醫者作風。

          3.5學校和醫院相互配合,聯合開展醫德培養活動

          學校與醫院聯系,鼓勵、組織低年級學生利用周末參加醫院的志愿者活動,通過導診、維持醫療秩序等活動為患者提供服務,了解自己未來從事職業的重要性,產生崇高使命感,并通過與患者近距離接觸,提高自己進行醫患溝通的能力;蛘邔W校邀請一些名醫,針對醫德、基礎醫學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進行講座,這些醫生從自身工作實踐出發,更有說服力。

          4、基礎醫學教學中實施醫德教育的教學效果評價

          如何評價在基礎醫學教學中實施醫德培養的教學效果,目前尚無統一的評價指標和方法,但從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教師的教學思想、學生的學習目標、態度、思維習慣、課程考試成績、醫德認識等。其評價形式可以采取座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同時要加強課程之間的聯系,提倡多門課程的集體備課,既利于知識的承接,也利于醫德培養的延續。所以對這種教育評價的時間不僅可以在課程結束時,還應該后延至其他學期。至于基礎醫學教學中實施醫德教育對今后學習《醫學倫理學》和從業后的醫德方面的影響大小,有待于繼續研究和探索?傊诨A醫學教學中實施醫德培養既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達到了夯實醫學基礎,強化職業修養的目的。但是,需要強調的是,這種形式的醫德教育是對《醫學倫理學》系統教學的鋪墊和補充。因而,基礎醫學課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結構和功能等基礎知識仍是教學的重點和主體,切勿本末倒置。

          水利院校學生文化素質的培育論文 篇4

          論文摘要:網絡社會的迅猛發展,給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強烈的沖擊,面對網絡社會的挑戰,如何培育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從大學生網絡道德培育的原則、內容、方法和途徑方面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討,希望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培育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網絡道德;培育

          進入21世紀以來,網絡發展迅速,我國網民數量急劇猛增,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已經成為網絡的生力軍,上網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網絡是把“雙刃劍”,它給大學生來好處的同時,也伴隨著一系列的負面影響。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匿名性、開放性等特點,大學生缺乏外部監督和社會規范的制約,加之自身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期,很容易受外在環境的引誘,上網成癮、聊天成風、癡迷黃站等問題已是屢見不鮮近年來因沉迷于網絡游戲而不能正常學習或被勒令退學的現象更是普遍存在;學術欺騙、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行為在高校也是時有發生;一些大學生在思想上已成為西方消極文化的俘虜。現實生活中的大量事實讓我們認識到網絡已經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強烈沖擊,因此,培育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一、大學生網絡道德培育的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問題是當前教育理論和實踐領域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到目前,主體性教育觀在教育領域和實踐領域已成共識。道德教育領域是體現主體性最為充分,最為強烈的一個領域。道德的主體性本質決定了道德教育必須是主體性教育。一個人道德的養成,不是單靠學習一系列的道德標準和規范,它需要的是道德主體把外部的規范要求內化為自身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最終確立道德信念,并形成道德習慣,所以道德的培育必須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對道德進行一個主體內部意義上的建構,而這種建構就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激發他們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尤其進入網絡時代,如果說傳統社會之道德主要是一種依賴性道德的話,那么,網絡社會的道德更多的是一種自主自立型的新型道德,因為在這個環境中個體道德品質的養成缺少了社會輿論監督和社會規范的制約,它更多依賴的是一種主體的自覺。所以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培育不能采取強迫的、行政命令式的道德教育模式,必須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

          (二)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原則指在實踐中通過實踐為了實踐而進行道德教育,在實踐中通過實踐把實踐作為道德教育的手段、工具來使用。實踐是指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能自覺履行道德標準,突出道德教育的實踐性特征。

          中國古代道德的學問被稱為“做人的學問”,朱熹“圣人千言萬語,旨在教人做人”,中國倫理精神強烈地人世態度決定了實踐在道德生活中的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是道德的實踐本質,它直接決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強烈的實踐特征。與智育相比,在教育目的上,德育不是使學生掌握一套系統的科學知識,而是形成一種道德行為方式,雖然在實現目的的過程中,知識是重要的,但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對行為、對道德生活的改善上。道德教育,不僅要求學生的積極的理智參與,而且更強調通過學生自己的活動來獲得和實現道德價值。

          以往的道德教育,過分強調了道德灌輸,而且道德教育環境相對封閉,與社會隔離,學生雖然學會了許多道德準則,但在面對實際道德選擇情景時往往不知所措,網絡社會的發展,雖然對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挑戰,但也為道德教育的深入開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和空間,學生可以直面真實的道德情境,通過現實的活動,加深對道德原則、道德知識的理解,為道德的真正獲得提供基礎,因此,作為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的真實道德問題,引導學生們深入分析和探討,使他們在矛盾沖突中促進自身的道德發展。

          (三)心理匹配原則

          心理匹配原則,即對大學生的道德培育,要遵循心理學及其所揭示的個體道德發展的規律。從目前國內外道德發展理論的研究來看,個體道德發展的“一般規律”即:個體的道德是有機體和環境在相互作用過程中主體自身積極建構的過程,是主體活動和實踐的產物;個體的道德的發展是在其內部矛盾運動的過程中實現的,矛盾和沖突是促進道德發展的直接動力;道德的發展乃是有階段的連續發展的過程,是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個體道德發展是道德各要素協調統一的發展,是道德形式和內容的統一發展。

          這些道德發展的一般規律不但決定了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影響了道德教育的觀念,它們對道德教育來說意義重大,為了取得更好的道德教育效果,我們必須遵循個體道德發展的內在規律,在主體意識高度自覺的網絡社會尤其應該如此。

          二、大學生網絡道德培育的內容

          網絡道德并非體現為一種全新的道德,它是現實社會道德在網絡空間中的延伸。因此,網絡德育的內容應該包括了現實社會道德的要求,同時,由于網絡的特殊性,網絡道德還包括了現實社會道德所沒有的一些內容。

          (一)培養網絡道德意識

          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現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把現實的世界和網絡的世界區分開來,認為網絡相對于現實世界是一個沒有任何約束的真空社會,缺乏網絡道德的意識。事實上,網絡社會雖然是一個“虛擬”社會,但它的行為主體仍然是現實生活中的人,發生的仍然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它仍然是一個有道德規范的場所,我們要引導大學生樹立網絡道德意識,使他們認識到網絡道德是網絡社會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際關系調節器,網絡道德是網絡活動必須遵守的共同規則。

          (二)講究網絡交往禮儀

          網絡禮儀是保障網絡社會正常交往和達到相互理解的重要手段,F有的網絡禮儀“格式”實際上是人們“應該”做的基本行為準則,這也是作為網絡人最起碼的道德要求。目前,由于網絡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很難確定一個完整成熟的網絡禮儀體系和規范標準,就現實狀況而言,網絡禮儀主要包括招呼禮儀、交流禮儀和表達禮儀。招呼禮儀相當于日常人際交往中,與人打招呼的方式和禮節;交流禮儀主要是網絡人際交流中的一些禮節,比如在發電子郵件的時候,為了方便對方的閱覽,系統規定要填寫信件“主題”等,這就是一種交流格式或“禮儀”。表達禮儀即是用符號表明個人的態度和情感,以便他人決定應對的方式。總之,網絡交往禮儀的歸類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會根據觀察角度的不同而變化,同時,它也會隨著網絡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因此,對學生網絡道德的培育要不斷更新網絡交往的禮儀,使他們的網絡交往行為符合網絡社會的基本行為要求。

          (三)遵守網絡行為規范

          網絡行為規范是網絡人在網絡空間中應該遵循的基本行為準則,它是一般道德要求在網絡上的反應。到目前為止,在因特網上,還沒有形成一種全球性的網絡規范,有的只是各地區、各組織為了網絡正常運作而制訂的一些協會性、行業性計算機網絡規范。根據社會主義道德原則的基本要求和我國網絡發展的實際,當代大學生應當遵守以下網絡行為規范:嚴格遵守互聯網管理的各種法律、法規講究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爭做誠實用戶;尊重包括版權和專利在內的知識產權;不利用互聯網從事危害國家、集體和公民合法權益的活動,杜絕與大學生身份不相符的網絡行為。

          (四)恪守網絡道德原則

          網絡道德原則是網絡倫理關系的最集中表現。網絡關系的復雜性使得人們今天或在今后一個很長的時間內很難把網絡主體間的交往形式梳理清楚,但不管具體網絡行為方式如何,也不管已經形成了什么樣的網絡生活規范和禮儀,其中必然有一些東西反映了人們對網絡社會道德關系的基本認識和信念,那就是網絡道德的基本原則,它為人們在構建網絡社會時規劃了符合人類道德需要的總的方向,它不涉及網絡具體行為,但它是整個網絡道德關系的根本指針。我們認為大學生應該恪守誠信、安全、公開公平、公正、互助的網絡道德原則,在此前提下參與網絡生活。

          (五)開展網絡法制教育

          法律和道德雖然有不同,但它們都是規范和調整人們行為的有效手段,都擔負著確立和維護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重要使命。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培育,應該以網絡法制教育為基礎,讓大學生了解我國目前在網絡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促使他們按照法律的規范來自覺約束自身的網絡行為,堅決抵制網絡犯罪行為的發生。目前,我國與互聯網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計算機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關于網絡游戲發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互聯網IP地址備案管理辦法》、《非經營性互聯網信息服務備案管理辦法》、《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等雖然目前我國在互聯網立法方面還不健全,甚至存在一些爭議,但已有的法律法規仍然對規范網絡行為具有重要的價值,非常有必要讓大學生了解并學習。

          三、大學生網絡道德培育的方法與途徑

          (一)整合課程資源,發揮課堂的整體德育功能

          課堂是培育大學生網絡道德的重要渠道,一些西方國家在這方面已經做了有益的嘗試,比如開設“倫理學和互聯網”、“網絡道德”和“網絡法律”等專門課程。有條件的高校可以借鑒西方的經驗開設類似的課程供學生選修,沒有條件開設這種專門課程的學校,也應該在“兩課”中融入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另外,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培育,要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不能僅僅依靠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大學課堂的整體德育功能,將網絡道德教育貫穿于相關課程中,比如在計算機技術課程中,加入網絡道德教育內容,讓學生在學會技術的過程中,培養他們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的意識和習慣。

          (二)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網絡道德教育氛圍

          除了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外,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也是促進大學生提高網絡道德素養的重要途徑。高?梢猿浞职l揮團委、學生會及其他學生社團等組織的作用,開展一些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網絡道德教育活動,如組織各類以網絡道德教育為主題的報告會、研討會、演講賽、辯論賽、征文等活動,加強網絡道德知識的傳播力度,引導學生開展廣泛的網絡道德的交流與討論,通過活動促進大學生自主建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在思想上增強網絡自律意識,在具體的網絡行為中自覺抵制不文明行為。

          (三)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搶占網絡宣傳陣地

          建設健康的校園網絡文化,是搶占網絡宣傳陣地的關鍵,各高校應著力建設積極健康的校園網絡系統,通過建設網上黨校、思政之窗等主流網站,以及就業指導、心理咨詢等服務類網站,在校內形成一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網,這個德育工作網可以通過BBS、聊天室、交互式界面、聯網點播直播等各種網絡技術手段,形成支撐網上正面教育的全方位體系。從而吸引大學生的網絡視線,潛移默化地對學生實施網絡道德教育的影響。

          (四)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大學生網絡道德培育的主體性原則決定了激發大學生主體意識對于培育其網絡道德的重要性。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自信、獨立,具有強烈的主體意識,我們要充分利用大學生這一特點,改變過去大包大攬的教育方式,充分相信和依靠大學生自身,進一步激發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意識地創造各種機會和條件,讓大學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變命令式教育為自主式教育。

          (五)制定校園網絡制度規范,形成制度保障

          高校應該建立和完善與網絡有關的規章制度,進一步規范校園網絡的運行。要明確網絡監管的責任部門和相應的責任人;切實加強對學校BBS、個人主頁、博客及其鏈接的審查和管理,并落實實名登記制;對涉及政治、宗教、民族、外交和易引發社會爭議的焦點問題要及時進行審查;對違反法律的內容要盡快清理并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

          同時,高校還應建立相應的網絡道德規范,因為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培養,不僅需要有道德規勸,也必須有相應的制度約束,高校可以在法律規定和一般性道德倡導之外,制定更明確具體的道德準則來規范和約束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同時,為了充分發揮校園網絡道德規范的約束作用,可以將網絡道德指標納入大學生德育考核體系,使大學生的網絡行為表現直接與學分掛鉤,促進大學生良好網絡行為習慣的養成。

          (六)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培育,師資是關鍵,現在高校普遍存在這樣的尷尬:懂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師不懂網絡技術,懂網絡技術的老師不懂思想政治教育。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網絡”的要求,高校應該注重德育工作者的培養、選拔和進修,努力打造一支既懂網絡技術、了解網絡特點和規律,又了解大學生思想狀態和思維特征的思想道德教育隊伍,為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水利院校學生文化素質的培育論文 篇5

          1.厭學心理。

          鋼琴藝術曼妙、感人,但學習鋼琴的過程卻是相當艱辛和枯燥。很多青少年之所以選擇音樂之路、鋼琴之路,其實并不是發自內心的熱愛,而是受制于家長的選擇,或者是想為升學尋找捷徑,所以他們在考入大學之后就容易表現出缺乏遠大學習目標、得過且過等消極情緒。即便是衷心熱愛音樂、熱愛鋼琴的那部分學生,因為正處驛動的青春期,會受到這樣那樣的誘惑,有時也會表現出浮躁、貪玩、缺乏信心和毅力等問題。還有一部分大學生是因為鋼琴基礎比較差,學習能力比較弱,雖然曾經努力,但是進步緩慢,于是就破罐子破摔,失去了學習鋼琴的動力和興趣。這幾種情緒,最終都容易發展成為厭學心理,嚴重影響著當事者的學業。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由于個體對自我評價不當而產生的一類消極的心理體驗,它廣泛存在于大學生群體中,嚴重影響著他們的心理健康,也影響著他們的學業發展和職業生涯規劃。具體到鋼琴教學,主要表現為部分同學片面認為自己基礎薄弱,缺乏藝術天賦,尤其是和班里的尖子生比較以后會進一步強化自卑心態,產生多種消極、負面情緒,以至于最終放棄對鋼琴的學習、對自我的高標準要求。

          3.畏難心理。

          鋼琴藝術博大精深,入門不易,進步和提高更難,成功的花朵需要汗水和毅力的澆灌,所以學習鋼琴首先是需要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心理品質。要想在這以藝術領域有所進步和收獲,需要長期堅持的信心,需要迎難而上的勇氣,而且,學習鋼琴的最終目標是面對廣大廣眾從容不迫、得心應手地進行演出,僅僅能在琴房彈奏是遠遠不夠的,這一目標對學習者的技巧能力、心理素質等都要求較高,非一朝一夕或者僅靠小聰明就能實現,這就會使一些同學產生畏難情緒,總是對所遇到的技術難點充滿畏難情緒,對自己能否解決難點持懷疑態度,所以采取消極逃避的方法來彌補自信心的不足。由自信心不足而造成的自卑與畏難情緒,是學生學習與演奏的最大的心理障礙?傮w來說,鋼琴學習中的畏難情緒通常是技術、技巧不足造成的,但其反過來又會作用于技巧的學習、技術的掌握,長此以往容易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幫助學生克服、消解畏難心理,往往比單純幫助學生化解學習中的技術障礙更重要。

          4.高原現象。

          鋼琴演奏是一項技能性很強的專業,在演奏技能達到一定程度時,學琴者往往會出現鋼琴技能停滯不前甚至下降的現象,心理學上將此形象地稱為高原現象。研究證實,學習者之所以會形成高原現象,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據筆者的觀察,鋼琴學習中的高原現象主要發生在學生學習鋼琴一段時間后,此時已經入門,本應繼續提高和進步,卻因關注度渙散、學習興趣下降、情緒低落、信息不足、學習方法沒能及時更新等原因,造成徘徊不前或者水平下滑。高原現象并不可怕,關鍵是對此要有正確的、清醒的認識,教師要和學生一起推心置腹第剖析造成高原現象的成因,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習者的心路歷程,及時跟進,既要給與學生心理上的激勵,又要給與學生學習方法上的指導,通過入情入理的分析、科學的調整使其堅信“走過高原,必將是更加旖旎的風景”。

          綜上所述,培養心理能力是提高高校鋼琴課教學效果的重要一環,那么,鋼琴教師應從哪些方面著手進行這項工作呢?

          首先,全力培養大學生對鋼琴的學習興趣?茖W家愛因斯坦認為:“對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他遠遠超過責任感!睕]有對鋼琴的興趣,就難以產生熱愛,更無從培養自覺學習的責任感和驅動力,F代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一種發自學習者內部的動力源泉,對學習者有著顯著的促進、激勵作用,引導著學習者自覺地、創造性地參與和完成學習任務。大學時代是一個人心智發育尚不完全成熟的時期,鋼琴學習又比較枯燥,所以培養他們對鋼琴學習的興趣至關重要。等他們有了對鋼琴藝術的濃厚興趣,就很容易樹立起自覺學習的責任感和勇于克服學習障礙的意志力。為此,鋼琴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想法設法啟發學生對鋼琴藝術的熱愛,多采取激勵、引導、積極暗示等教學手段,通過喚醒其音樂想象力、音樂感受力來激活他們的音樂創造力,煥發其認真、努力學習鋼琴藝術的主觀能動性。對于學生通過努力所取得的點滴進步,教師都要及時發現并給與恰當的激勵,使學生經常能夠嘗試成功,用成功來建構其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形成良性的心理氛圍。

          其次,尊重差異,展開分層教學,為每個階層同學制定適度的、恰當的學習目標,F代教育學理論認為,每個學習者都存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差異。在音樂院系大學生人群中,也存在音樂天賦、認知心理、學習動機等的不同,這些不同直接導致了學習者基礎和能力的差異。尤其是在高校大規模擴招之后,這種現象表現得更為突出。因此,鋼琴專業教師要樹立有教無類、因人而異、分層教學等觀念,以教學大綱為本、以人為本,從每個學習者的個性特點出發,通過選用不同的教材、合理加快或放慢教學進度、課內與課外輔導相結合等手段,靈活安排每個同學的學習計劃,讓能力強、基礎好的同學有機會走得更遠,也要讓基礎、能力稍遜的同學經過努力而嘗試成功,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不斷提升能力。

          第三,正面引導,積極鼓勵。很多心理問題,通常都誘發于長期的不良情緒。大學生是產生不良情緒的高發人群,學好鋼琴也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業,所以教師要善于對他們正面引導,積極鼓勵,多多實施激勵教育,用小成功來激發他們的學習樂趣,用正面激勵鼓舞他們勇攀藝術高峰。

          第四,與時俱進,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營造樂學氛圍。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現代教育技術的突飛猛進,鋼琴教學無論是在形式上或者是在內容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鋼琴專業教師要與時俱進,及時將最新的教育技術、教育理念與鋼琴教學有機融合起來,鼓勵學生借助現代媒體開展積極有效的自主學習,并安排高質量的社會實踐和藝術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提高藝術鑒賞力和感受力,堅定在鋼琴藝術領域有所成就的信心,為其以后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水利院校學生文化素質的培育論文 篇6

          摘要: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今天,書法教育的普及有現實的必要性,尤其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方面,書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書法教育通過對漢字歷史的認識、書寫興趣的激發、書法魅力的感受和書寫個性的強調等途徑,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進其人格的形成與完善。

          關鍵詞:漢字;書法教育;人文素養

          書法在迅速發展的今天,其實用價值漸漸淡化,僅作為一門藝術而存在。書法的藝術性充分體現出書法文化深刻的內涵和生命力,以及繼承和發揚的必要性。普及書法教育,可以喚起全體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繼承優秀民族文化的責任感。通過調查發現,一些學生雖然對書寫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書法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中華文化、人文歷史等知之甚少。這充分反映出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上的不足,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自身人文精神的養成。因此,書法教育必須適時地滲透相關的人文內涵,讓學生在書寫中感知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

          一、認識漢字歷史

          書法以漢字為載體,書法教育必須建立在對漢字歷史認知的基礎上。書法課可向學生介紹漢字起源、發展的相關歷史內容,如,介紹原始社會時期陶器上的彩繪符號,讓學生感受漢字的悠久與深奧。教師可以從漢字構字規律入手,選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字,闡述文字所具有的特定含義,讓學生了解漢字遠古的歷史韻味,以提升學生對漢字的解讀能力與書寫興趣。如,“貝”在甲骨文里是實物的正面刻畫,“馬”在小篆中是實物的側面形象,“戍”表示人的一只手扛著戈守衛,等等。這樣,學生可以從中感受漢字的魅力,體味漢字歷史的久遠。將漢字的歷史融入書法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對漢字的崇敬和對書法的喜愛。

          二、激發書寫興趣

          書寫漢字貴在熟悉漢字的空間布局與書寫時手、眼、心、力、神的到位。一些學生往往在書寫時下筆變形,因而出現浮躁、隨意和心急等情緒。為了消除這種狀態,教師可以采取勉勵和授法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書寫興趣。勉勵,即鼓勵學生。學習書法要持之以恒,教師可以介紹王羲之臨池學書的經歷、王獻之與十八缸水的故事以及康熙求字習字的典故等,強調勤學苦練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學書當心靜勤勉、持之以恒。授法,即傳授書寫方法,使學生能夠據法學書,不入歧途。如,采用偏旁形象附會法,構建一個必要的書寫體系。以點為例,直點稱為“一手遮天”,右點稱為“胳膊彎肘”,左點稱為“麋鹿犄角”等,用人的肢體語言或其他動植物的部分特征命名各式各樣的點,把枯燥乏味、靜態無聲的點賦予了生命的意義。通過這樣的定位練習,學生在寫字時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感受書法魅力

          書法蘊含豐富的人文情趣,它是展示書寫者情操的載體。學生往往只注重書寫性而忽視了書法的抒情性。漢字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而且書法歷來強調“字如其人,人如其字”。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與主觀意識受所處時代特殊性的影響,他們難以感受古代書法的藝術魅力。因此,首先要擴充有關書法的理論知識,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夯實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觸發他們更深切地感受書法的魅力;其次要以歷代名家的經典作品為例,以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等人的作品進行分析、比較,引導學生觀賞,認識王羲之的飄逸、顏真卿的厚重、蘇軾的逸趣,感受不同書法風格的魅力。書法蘊含深厚的人文內涵,它為書寫者留下了豐富的欣賞、借鑒、提升、推崇的典范,而許多書法家因德才兼備、正氣凜然,成為后人學習的榜樣。古人歷來強調“作字先做人,心正則筆正”,只有心正,方能字正。所以,人文素養的提高,有助于自身書法境界的提升。

          四、強調書寫個性

          書法學習實際上是人與漢字的交流過程,是書寫者個性的表達過程。學生在書寫時會不斷感受到漢字的熏陶,其優美的形體使人感到精神的愉悅。不同的書法風格是不同個性表達的結果,而這種結果往往需要書寫者將自身的情感力量與認知力量結合起來,以形成鮮明的書寫個性。個性的形成往往要經過兩個階段。一是書體認知,包括演變歷史、結構特征等。如,甲骨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等字體。不同書體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個性,因此,書體的認知是個性形成的前提。二是書法風格的把握,意味著需要對歷代書家風格、不同書體風格進行比較,從而對書法風格形成整體的認識。教師要鼓勵學生自覺了解書法史,而鉆研書體非常必要,因為這對學生的書體與書法風格的選擇起著關鍵的作用。學生選定一種字體,往往是與這種字體所代表的歷史文化進行對話交流,往往因為對這種字體的喜好而去了解、研讀有關這種書體的歷史。從這一點上看,書寫個性的養成離不開書體的選擇和風格的把握。書法教育通過漢字教育、興趣培養、書法品鑒、個性強調等手段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學生今后性格的形成、志向的選擇、思想境界的提升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孫慶博.論寫字教學與學生的人文素養.新語文學習(小學教師版),2007(1).

          水利院校學生文化素質的培育論文 篇7

          [摘 要]《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發布對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素養提出挑戰。迎刃教育時代難題,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應剖析化學學科本質,立足于課堂教學,可采用聚焦核心知識、建構思想觀念、注重宏微結合、引導實驗探究、啟發科學思維等策略。

          [關鍵詞] 化學教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標志著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啟幕。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必須弄清核心素養與素質教育的關系、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的關系、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素養的關系,堅持以立德樹人為宗旨,立足課堂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使學科獨特的教育價值在學生身上得到體現和落實;瘜W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等五個方面,[1]體現了化學學科的本質特征,內涵豐富,價值多元。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可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一、聚焦核心知識。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是化學課程標準的“魂”,是化學課堂教學的“根”,是化學教學評價的“尺”.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必須以具體的化學知識為依托,讓學生在化學知識學習的活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從而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做出化學學科應有的貢獻。化學學科知識就其重要性而言,可分為核心知識、次要知識和外圍知識,核心知識就是指那些在整個知識系統、學科結構中處于軸心地位,對周邊知識領域起著統攝、關聯作用,發揮結點功能的課程內容。[2]化學核心知識猶如植物的“根系”和“經脈”,具有內核性、統攝性和生長性。加強化學核心知識教學,有利于理清教學內容的主次,合理安排教學時間,讓學生集中主要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最有價值”的核心知識,從而為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奠定基礎。

          例如,“硫的氧化物”中的“二氧化硫”,從知識主線上看,它位于“非金屬單質-酸性氧化物-酸-鹽”知識鏈的節點上;從化學性質上看,它既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又具有還原性和漂白性等特性;從化學與技術、社會、環境的關系上看,它與日常生活、環境污染及防護密切相關,是培養學生綠色化學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素材;從它所處的課程模塊上看,它屬于化學必修模塊的學習內容,體現了國家對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從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上看,它幾乎涉及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所涵蓋的五個方面的內容。因此,有關“二氧化硫”知識應當作為化學學科的核心知識來組織教學,而“三氧化硫”則屬于一般性的次要知識。教學中可通過物質分類、實驗探究、證據推理和宏微結合等,引導學生對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性、還原性與漂白性等知識進行自主探究與建構,在體驗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建構思想觀念。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中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觀念以及綠色化學觀念等,多個條目均與化學學科思想或學科觀念相關聯;瘜W學科思想是化學科學在認識物質、改造物質和應用物質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具有化學學科特征的最具影響力的思想集合體[3],例如物質變化思想、質量守恒思想以及物質結構決定性質的思想等。而化學學科觀念是個體對化學研究對象、化學研究過程以及化學學科價值的本體的見解或意識,具有超越具體事實的持久價值和遷移價值。[4]例如,元素觀、微粒觀、變化觀、實驗觀和化學價值觀等。長期以來,廣大中學化學教師對于化學學科思想與學科觀念的區別模糊不清,事實上它們是化學研究者基于不同角度做出的闡述。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共同體在頭腦中構建的學科觀念等同于學科思想,而科學教育的目標是期望學生通過對學科內容的學習達成與學科思想相一致的觀念。[5]所以,筆者以為在化學教學中不必刻意地區分學科思想與學科觀念,重要的是要通過無痕教學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知識學習過程中自覺領悟與形成化學學科的基本思想和觀念,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達到培養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例如,“氨”屬于必修模塊中重要的元素化合物內容,“噴泉實驗”是學生學習氨的溶解性和“氨與水反應”的重要實驗,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將教學重點放在噴泉實驗的原理上,而將氨與水的“可逆反應”簡單告知。筆者認為,噴泉實驗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教學重點應放在基于實驗現象的證據推理、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等核心素養的培養上,雖然必修模塊中沒有出現“化學平衡”的概念,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就不應對平衡思想有一定的認識。相反,因為只有部分學生選修《化學反應原理》,就更應該在必修模塊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平衡思想,以滿足國家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為此,可在噴泉實驗之后提出3個問題:

         。1)通過噴泉實驗,了解到氨有哪些物理性質?

         。2)氨溶解于水僅僅是物理變化嗎?

         。3)氨溶解于水后得到的溶液(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變化觀和微粒觀,并建議再補充一個實驗:用吸管在噴泉實驗的圓底燒瓶中吸取少量溶液注入試管中,并在試管口上套一個氣球以達到密封的效果,將試管放在酒精燈上加熱,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冷卻后再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此實驗操作雖然簡單,但實驗現象的變化卻可以讓學生對“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有具體的感性認識,相關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化學必修課程學習中也能得到有效落實。

          三、注重宏微結合。

          化學是一門在原子分子層面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宏觀辨識、微觀探析和符號表征是化學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的基本特性之一。宏觀辨識要求,能通過觀察辨識一定條件下物質的形態及變化的宏觀現象。微觀探析要求,能從物質的微觀層面理解其組成、結構和性質的聯系,能根據物質的微觀結構預測物質在特定條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質和可能發生的變化。符號表征要求,了解化學符號的蘊涵,使符號表征成為概括、提升宏觀認識與微觀認識的重要環節。[6]有專家指出,化學學習存在三種水平:宏觀水平、微觀水平、符號水平。[7]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中把“能運用符號表征物質及其變化”置于“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條目之下,一方面規定了高中階段學生化學學習水平的層級要求(宏觀水平和微觀水平),另一方面又要求對化學符號表征有所了解,能從基本的化學符號表征中解讀出它們的宏觀意蘊和微觀意蘊。

          例如,學習“乙烯的加成反應”時,要求學生從“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宏觀現象入手,推斷出乙烯能與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應。能從乙烯與溴的分子結構上分析和理解反應原理,并在此基礎上正確書寫乙烯與溴加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進而推測乙烯與氯化氫、乙烯與水、丙烯與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的產物。教學中注重了宏微結合,化學方程式就不再是冰冷抽象的符號,而是賦予了“靈魂”的宏微結合的載體,這樣的學習體驗不再需要死記硬背,而是富有意義的建構活動。

          四、引導實驗探究。

          化學是一門與實驗相關的自然學科。在化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實驗探究,有助于學生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根據問題解決,明確探究目的,設計并優化實驗方案,有助于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相互合作完成實驗操作、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對實驗現象進行信息加工并獲得結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科學思維和合作意識。所以說實驗探究既是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在要素,又是綜合培養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一種有效方法。

          例如,學習“苯酚的酸性”時可采用“發現探究式”的教學模式[8],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發現問題,在實驗探究中解決問題。

          [引導發現]觀察苯酚樣品及分子結構模型,展示苯酚軟膏,閱讀說明書有關條款,從“不能與堿性藥物并用”,引出問題。苯酚具有酸性嗎?酸性強還是弱?

          [猜想與假設]根據苯酚、乙醇、水分子中均含有羥基,猜想苯酚能電離產生H+,可能具有酸性。

          [制訂計劃]設計苯酚與指示劑、Na、NaOH溶液作用,判斷苯酚能否電離產生H+;設計苯酚在非水、非醇條件下與鈉反應。設計苯酚鈉溶液與HCl、CO2反應,進一步判斷苯酚酸性強弱。

          [進行實驗]

         。1)將少量苯酚溶于熱水中,向其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試液。

          (2)將少量苯酚溶于苯中,向其中加入一小粒金屬鈉。

         。3)將少量苯酚晶體與一定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并振蕩。

          (4)將制得的苯酚鈉溶液分為兩份,向其中的一份中滴加稀鹽酸,另一份中通入CO2.

          [收集證據]苯酚不能使指示劑變色,能與金屬鈉緩慢反應放出H2,能與NaOH溶液反應,苯酚鈉溶液中加入鹽酸或通入CO2,均出現渾濁。

          [推理與結論]由于受苯環的影響,苯酚分子中的羥基變得活潑,能電離產生H+,表現出酸性,其酸性比H2CO3弱。

          五、啟發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是基于經驗事實建構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過程;是分析綜合、推理論證等科學思維方法的內化;是基于事實證據和科學推理對不同觀點和結論提出質疑、批判,進而提出創造性見解的能力與品質!翱茖W思維”主要包括科學推理、科學論證、模型建構、質疑創新等要素。

          科學推理和科學論證在化學學科核心素養中具體表述為證據推理,上述“苯酚的酸性”探究實驗中,學生根據苯酚的分子結構做出猜想,通過實驗收集證據,并基于證據進行分析推理,得出苯酚具有酸性的結論,就是在實驗教學中基于證據推理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一則教學案例。

          模型建構源自科學研究,是人類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因而模型認知也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方式。它是在已獲得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以理想化的思維方式對化學事實進行近似、形象和整體的描述,進而揭示其本質和規律的認知方式;瘜W教學中借助于模型認知有利于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化深奧為淺顯,加深學生對于具體事物的復雜聯系或本質屬性的深刻理解和認識。

          例如,“原電池”教學時就可以將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很好地體現出來。首先組織學生實驗,通過銅絲與鋅粒在稀硫酸中接觸,銅絲表面產生大量氣泡,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引發猜想“鋅失去的電子轉移到銅上去了”.果真如此嗎?學生通過實驗收集證據,驗證猜想得出結論,從而形成“原電池”的概念。猜想驗證的過程其實就是證據推理的科學思維過程。然而,這一裝置具有普遍意義嗎?將銅片換成石墨、稀硫酸換成乙醇試試?在此基礎上建構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模型,了解原電池的形成條件。如何判斷一個裝置是否屬于原電池?就需要借助模型認知,學生嘗試從電極、電解質溶液、閉合回路、氧化還原反應等方面做出判斷。借助于模型認知,不管遇到怎樣陌生的情景,只要將復雜的反應、陌生的裝置與模型中的要素一一對應,就能很好地解決相關問題。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還必須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滲透社會責任教育,深刻理解化學、技術、社會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加強與其他學科核心素養的相互融合,共同致力于培養學生能夠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未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云生。基礎教育階段學科核心素養及其確定--以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2):7-9.

          [2] 龍寶新。走進核心知識的教學:高效課堂的時代意蘊[J].全球教育展望,2012(3):21-24.

          [3][4][5] 畢華林,萬延嵐。化學基本觀念:內涵分析與教學建構[J].課程·教材·教法,2014(4):76-83.

          [6][7] 吳俊明。對化學語言及其教學的再認識[J].化學教學,2015(7):3-9.

          [8] 徐賓。新課程化學教學方式的基本特征與有效設計[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4):16-18.

          水利院校學生文化素質的培育論文 篇8

          摘 要:法律課程在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中體現較少,因此存在部分學生法律意識淡薄的現象,這不僅影響著自身專業的發展,也使學生難以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從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法律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出發,探討現狀存在的發展困境,旨在提出培養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法律素養的有效建議。

          關鍵詞:工商管理類專業;高校學生;法律素養

          “依法治國”,“依法治黨”,“依法行政”等政策的大力實施和民間的普法教育反映了國家和政府對培養法律素養的高度重視。把公民培養成為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在緊急時刻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是高校教育的應有之意。因為法律課程并不是很多非法專業的必修課,因此部分學生存在法律意識淡薄,缺乏法律思維和認識的現象,既達不到高校教育的目標,也會對未來的發展產生影響。

          很多學者都從不同學科角度研究了高校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宜映希,秦品雨(2017)從新媒體角度研究大學生廣告法律素養。伍林生,石婷(2017)研究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背景下的醫學生法律素質培養路徑。張華(2011)著力研究數學思維與法律意識培養之間的共通性。工商管理類專業因其專業性質對法律素養的培養更為迫切。本文將從工商管理類專業的特性出發,探討培養法律素養的重要性,并從現狀中找到培養法律素養的方法和對策。

          1法律素養對工商管理類專業教育的重要性

          法律素養的培養對工商管理類專業對學生尤為重要,這與工商管理類專業的特性有關。

          1.1法律素養與 工 商 管 理 類 專 業 的 教 育 目 標 緊 密相連

          工商管理類專業作為社會科學的重要分支,其內容主要包括經濟學和管理學等相關內容,旨在將學生培養成未來能夠在社會上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人才,法律素養的培養與目標的達成具有緊密的聯系。

          市場經濟的每一個活動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法理和規章制度,在法律的規范和保護下,社會經濟活動才能夠有條不紊的進行。經濟、管理與法律從來都是聯系在一起的,因此,一個優秀的工商管理人才,除了需要本專業的知識儲備以外,還需要熟知這些經濟管理活動開展的規則!逗贤ā、《公司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 等 法 律,都 是 工 商 管 理 人 才 應 當 學 習 和 遵守的。

          多元化是21世紀人才戰略的主流,高校應當培養工商管理類學生的法律素養,將其打造成社會必需的重要人才,這對高校教學目標的實現和水平提高都具有重要意義。

         。.2 法律素養輔助工商管理類專業的課程學習

          工商管理的課程設置與社會經濟緊密相連,法律反映了國家和政府在某一領域的最新政策和該領域的最新發展,因此,學習工商管理類課程很多需要法律的輔助。

          以財務管理和市場營銷專業為例,在學習會計類專業課程時,對《會計法》的一定了解,有助于學生更快的理解會計工作性質和工作準則,提高專業素質;理解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也有助于會計職業道德的培養和形成。而在學習市場營銷類課程時,每一營銷領域都有專門的法律規范,如汽車營銷領域,學生對《保險法》加以學習,有助于理解車險的承保和賠付原則,課本上的代位求償、墊付等原則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而且,通過對法律的學習,高校學生也能夠更好地將自身學習與社會接軌,當踏上社會時能夠更快地將自身所學轉化為自身所用,促進自身的快速進步 與發展。

          1.3 法律素養使學生知法、懂法,更好地保護自己

          隨著社會的發展,校園越來越多地與社會經濟活動聯系起來。學生課余時間進行打工、實習、進修活動,跟隨時代潮流開展的創業嘗試已經屢見不鮮。在這些經濟活動中,學生要分辨出機遇和危險,更好地學習和發展并且保護自己,法律素養是必不可少的。

          如不法“校園貸”,傳銷等很多違法行為都在試圖侵襲校園的安寧,它們將自己包裹在糖衣之下,滲透入學生的生活學習之中,要對抗它們,學生應當有一定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能夠敏銳地察覺到其違法之處,加以識別,回避危險,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他人不要踏入不法行為的陷阱。

         。 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法律素養不足的原因

          高校工商管理類學生需要一定的法律素養,但從總體來看存在法律認知不足,意識淡薄,法律思維未形成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形成與學校與學生本身都 有關系。

          2.1工商管理類專業對法律課程設置不足

          這種設置的不足,既體現在必修課程數目上,也體現在課時上。

          作為基礎課程,《法律基礎》在每一個專業中都有開設,這能夠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對法律的認知,但是因為課時數的限制,培養效果對專業目標來說還是存在一定差距。工商管理類專業也有意識地開設了《經濟法》、《稅法》課程,但首先課程開設面較窄,只針對會計類部分專業;其次,學生除了這些實操性的法律知識外還需要較為系統的法律思維的培養;最后效果不顯著,從學生反映來看,對法律的理解還是不足,這與課時量和課程的地位也有一定的關系。

          2.2 學生獲得法律知識的途徑單一

          就目前情況來看,很多學生獲得法律知識的唯一途徑只有學校的課程教育。

          然而課程總學時有限,法律課程在非法專業設置較少,因此造成了學生法律思維的缺失。雖然很多學校都開設了法律的雙學位教育,但是學費成本和時間成讓很多學生望而卻步。

          同時,法律素養的培養和法律知識的運用需要實踐性的體驗,我國目前的課堂教育正處在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改革之中,傳統的課堂缺少學生的參與和深入,在培養法律素養上本身也需要課外 的補充。

          2.3 學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不高

          課程上能夠傳達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學生自身的學習要求和積極性對于法律素養的培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高校培養對法律素養有一定要求,但是學生很多并沒有重視這一點,很多學生對法律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認為違法行為離自己非常遙遠,本身并沒有學習法律的動力。很多參與傳銷的大學生在被解救后仍然執迷不悟正是學生法律學習不足的體現。

          工商管理類專業因其專業特性,對法律的學習面更廣,專業知識也多與法律有關,然而很多學生并沒有這一認識,對本專業知識認真學習,對法律知識得過且過,不主動學習學校開設的法律通識選修課,這樣形成的知識體系是不完整的。

         。 培養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法律素養的建議

          法律素養在工商管理類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卻存在效果不足的問題,通過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本文提出了如下培養建議。

         。.1 加強工商管理類專業對法律課程的重視

          首先,在課時數量上,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可以加大法律課程的比例,甫一如學,就引導學生理解法律素養的重要性;可以適當增加《法律基礎》的課時數,將基礎法律教育融入學生學習中,提高學生的重視度。

          其次,在課程種類上,可以針對工商管理類不同學科開設針對性的法律課程,如市場營銷專業的《反不正當競爭法》、《保險法》等,會計專業的《會計法》、《合同法》等,輔助專業學習。

          最后,可以嘗試開設一些實訓類課程,如法律案例分析課程,模擬商務法律糾紛解決等,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強學生的實操能力。

         。.2拓寬法律學習途徑

          目前學生學習的途徑大多來源于課程教育,課程教育科目和效果的有限性限制了學生的能力提升。學校和學院可以針對這一問題主動拓寬渠道。如定期請法律教師來開展工商管理類法律講座;鼓勵學生形成法律自主學習小組;在圖書館和閱覽室增加跨專業書籍,要求學生閱讀規定數目等等;定期在班級播放社會法制節目等等。讓學生能夠多途徑,多角度的接觸經濟與法律。

         。.3 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習法律積極性的提高需要學校引導和學生的自我督促相結合。

          就學校和院系來說,應當通過多種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普法教育,普法班會的舉行,從正面對學生加以引導;同時可以進行舉辦法律知識競賽這種刺激性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進步,在進步中產生學習動力;還可以帶領學生去實習基地觀摩學習,有意識地引導其關注法律素養的重要性,使其產生掌握知識的緊迫感。

          就學生來說,應當接受學校的引導,自覺去接觸新的知識,可以多選法律類通識科目,也可以自覺閱讀書籍參與活動,自己督促自己學習法律知識,養成學習習慣,培養自己的法律素養。

          時代的發展對高校和學生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工商管理類專業應當響應時代的號召,培養具有法律素養的多元化人才,有效地提高人才的素質,推進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郏保菀擞诚,秦品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廣告法律素養提升路徑及對策研 究---以 智 能APP:微 信 微 博 為 例 [J].法 制 與 社 會,2017,(20).

         。郏玻菸榱稚,石婷.醫學生法律素質培育的理性審視與實現路徑[J].重慶醫學,2017,46(24).

          [3]張華.高校數學專業學生法律素質培養方式的研究[J].科教文匯,2011,(19).

          水利院校學生文化素質的培育論文 篇9

          摘要:高職院校是社會實用型人才培養的基地, 伴隨大學教育的全面擴招和普及, 大學畢業生所面對的就業環境日趨嚴峻, 培養出具有綜合素質高、真實技能傍身的專業型人才, 是高職院校發展最終目的所在, 而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培養一定在科學有效的教學觀念、方向正確的教學方式和多彩而豐富的教學內容的前提之下的, 所以, 告知教學教改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極具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職體育教改; 創新能力培養; 途徑。

          培養高職學生創新的能力是提升體育專業的就業率的最基本要求, 現存的體育教學方式在突顯高職體育教學過程的特性和要求方面做的不到位, 高職體育教學方法應以培養出社會適用型體育技能方面的人才為前提, 但是現在高職體育課程的教學觀念還比較陳舊, 還以傳統教學方法——灌輸式教學方式為主, 學生們沒有充分發揮本身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沒有充分的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 這制約了高職體育創新能力培養的發展, 亟需改革。

          1、高職體育教學的現狀。

          目前, 高職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內容還是以課堂為主, 沒有充分重視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 致使高職學生在進入社會后, 由于社會實踐經驗不足, 難以很好的適應社會需求, 影響學生們創新思維拓展。高職院校的師資力量是高職體育教學的瓶頸, 體育教師大多是從其他普通高校聘任或調轉過來的, 他們所熟悉的教學模式是其他普通高校通常使用的傳統的教學方法。雖然在教學方法、內容、形式上有一些改變, 可是在本質上還是延續著普通高校的教學方法, 對高職院校的整體體育課程教學的特性改革認識上不清晰和不完整。教師作為體育教學行為的主要引導者, 教師教學水平的高度程度必將關系到體育課程教學的結果, 高職院校師資力量的欠缺影響著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 高職教師教學的專業能力, 不能很好的滿足當下的高職體育教學任務, 而且, 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的任務頗為繁重, 從而導致體育教師疲憊教學, 影響了體育教師教學過程中對教學內容創新的培養;同時, 高職院校對教師團隊整體素質提升的力度不高, 不能做到定期對師資團體的技能再培訓, 這些都制約著高職教育教改的創新能力培養, 要適應快速發展的經濟環境發展, 就一定要做到摒棄舊規, 從實際出發不斷的創新, 以來適應高職院校社會實用型人才的培養, 為高職院校走的更遠、走的更好, 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在當代的高職院校教學過程中, 教師已經不能完全以單一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而是更應該給學生們創建多元化、豐富多彩、更加趣味的教學方式, 利用多種教學方式相結合, 促進學生學習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提高學生體育知識學習過程中的興趣, 更加有小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的主觀能動性和自覺性, 使學生更加積極的參加到體育教學活動中來, 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養成, 給學生未來在社會上的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所以, 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一定要不斷的努力嘗試不一樣的教學方式, 給學生創建更豐富多樣、內容更加誘人的教學過程, 用不一樣的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們職業技術的水準, 以促使學生們更良好的掌握在高職教育中所學到的體育知識, 讓學生們的體育知識技能更加健康穩定的增長, 給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好、更能夠適合社會環境發展需求的綜合素質強悍的優秀人才, 更適應當今就業環境的實用型人才。

          2、高職體育教改與創新能力培養的策略。

          高職院校的教改一定要綜合考慮當前針對于新課改的教學要求, 對于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理念進行相應的改革, 清楚知悉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綜合新課改教學觀點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相應的創新, 更需要了解高職體育課程的重要性和它的優點, 以達到更好、更高校的提升們學習的興趣以及學習的積極性, 根據高職學生的性格特點, 創建帶有針對性的體育課程教學內容, 只有這樣, 才可以促使學生有更好的未來, 更適應社會大環境的發展, 成為社會實用型人才。

          首先, 打破傳統的體育課程教學理念, 有針對性的去培養學生們創新的意識, 需要高職院校摒棄傳統的、陳舊的教學理念, 建立其以學生作為根本的教學觀念, 充分重視學生們個性的發展。高職院校要深入到體育課程教學體系改革, 豐富高職院校教學課程的內容, 根據社會進步要求的標準來創建培養學生們創新的思維;沖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約束, 創建“依課堂的教學作為主體、課外的體育活動內容作為補充, 全員參加的比賽活動和課外的體育訓練活動作為延展”的教學方式, 來拓寬學生們課外活動的內容, 提升學生們實踐的能力。

          其次, 增強高職院校師資力量的投入力度, 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 直接影響了體育課程教授的質量, 教師教學過程的創新能力的強弱, 影響著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所以, 高職院校不但要加強教師隊伍創新能力的培養, 提高體育教師隊伍科研的水平與教學技能的能力, 與此同時, 更要積極主動的引入高技能和高素質的優秀體育教師, 提高高職院校體育教育事業師資隊伍的壯大。

          再次, 建立其多元化體育教學水平的評價之體系, 高職院校想要改變以往有固定期限的體育達標測評模式, 建立起多元化的測評體系, 需要設創新的加分項目, 體育教學的測評一定要重視到學生們的創新能力, 鼓勵和支持學生們自主的創新, 針對帶有創新行為的學生在測評中要進行相應的加分;建立學生學習效果自我測評的表現得分制, 體育教師根據學生們帶有強烈自主表現欲望, 給學生們留有表現自我的空間和時間, 借此來激發學生們發散性的思維, 體育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 適當的把直接提問的方法轉換為引導的提問方式, 通過體育教師對學生們的教學引導, 拓展學生自身的想象力。

          最后, 課堂教學過程中測評方式的改變, 是把高職教學中技能類、體能類和學生體育綜合的素質考核都納入了統一的測評體系中, 以此來綜合的評價高職體育教育中學生的學習效果。

          3、高職體育教改與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

          對高職院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可以得到全方位的積極內容:其一, 可以更有效的開啟學生學習的興致, 學生們創新能力的培養過程更是不斷轉換學生所處位置的過程, 給予學生在高職體育教學過程中更多主動權, 其在體育學習過程中能夠根據自身的愛好和興趣, 去自主的選擇體育課程中的學習項目, 以這樣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學習體育課程的興趣;其二, 高職體育教改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更加有利,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 只有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 學生學習的思想才能后被釋放, 促使學生們有自我挑戰的激情。其三, 高職體育教改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思想極其有利。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拓寬了學生們學習體育的思維, 強化了學生們運用體育知識的能力, 高職體育的教學內容使體育技能得以實踐和應用, 這是學生們“終身體育”思想完全形成的表現。最后, 高職體育教改與創新能力培養有利于學生們就業能力的增強, 在當今時代, 復合型人才具有更強的就業競爭力, 在就業環境競爭異常激烈的大環境下, 想要更加的適應社會發展就一定要具備創新的能力, 只有這樣, 才能夠使自己不被就業市場淘汰掉。

          4 結語。

          總而言之, 在高職體育內容教學的過程中, 必須轉變施教的思想, 轉變教學過程中方法和方式, 促進學生們求知欲望與創新性思維的發揮, 從最簡單的測評方式上著手, 構建和指引學生們主動積極的參加到各項體育教學活動中來, 于體育學習內容的實踐中處理各種不同的人際關聯,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使學生最終發展成為適應社會的技術過關, 素質較高的體育專業型人才。

          水利院校學生文化素質的培育論文 篇10

          摘要:培養高職化工專業學生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專業技能教育,同時要注重職業素養教育。通過職業素養教育讓學生具備崗位工作能力,為學生就業提供保障;诖耍疚膶Ω呗毣I職業素養培育進行了綜合性分析,并提出了相關觀點,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教育;化工專業;職業素養

          1化工職業相關素質要求概述

          對于化工專業的高職學生而言,職業素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公共素質與專業素質。公共素質是指各行各業都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如誠實敬業、遵紀守法、寬容奉獻等。專業素質則涵蓋了以下兩個方面[1]。

          (1)行業素質行業素質是從事化工行業最基本的素質之一,要求具備行業認同感,并具備安全意識、協作能力及溝通能力等。職業素養培養過程中,行業認同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部分,關系到學生能否以正確的觀念去對待化工專業學習。從學生入校學習開始,就需要采取有效的引導方式,讓其能夠對化工專業具備合理、科學的認知,并能夠了解化工,對化工學習抱有興趣。溝通協作能力是化工行業素質的核心內容;どa過程中,需要各部門人員相互協調合作,才能順利完成生產任務。具備良好的溝通協作能力,是保證化工生產正常運行的基本前提之一。另外,要注重安全意識培養。作為高危行業,化工生產與安全意識密不可分。將安全教育與職業行為關聯起來,才能保證生產安全與人員安全。

          (2)崗位素質不同崗位所具備的技能需求必然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也就導致了崗位素質的不同。但無論任何崗位,職業人員都應該具備敬業精神、服從意識及熟練的技術,使自身能夠順利完成崗位任務。

          2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高職教育明確了以就業為導向,通過學研結合的方式,培養一線崗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在這種方針下,高職教育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無論是實踐課程教學還是技能實習環節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學生整體專業技能水平有所提升。然而,當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依然暴露了一定的問題,如關系協調能力不足、合作能力較差、缺乏創新思維等,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當前高職核心能力培養存在的缺陷。多數高職學校過于重視學生專業技能教學,對綜合素養培育卻不夠重視。從大環境來看,化工生產技術水平正在不斷提升,使得崗位技能要求愈來愈高,并產生了一系列新的職業崗位。因此,要求學生除具備動手能力之外,還應當具備問題分析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2]。這些能力培養在高職學生培育過程中并未受到關注?傮w上來看,核心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培養,還包含了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應當更新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發散性思維及自主學習能力,讓職業培養與行業發展動態緊密貼合。

          3促進職業素養培育的相關策略

          3.1完善教學體系

          對當前教學體系進行完善,將職業素養培育納入到日常教學計劃當中。例如,學校可開設專門的思想政治課程及職業導向課程,讓學生對職業、擇業持有更為理性的態度;通過開設心理教育課程,讓學生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通過開設勞技課程,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及勞動積極性。利用這些課程來培養學生的公共素質。專業課程方面,將理論課與實踐課相互融合,讓學生能夠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踐問題,逐漸提升學生的行業素質與崗位素質。構建層次化教學體系,遵循“基礎技能→專業技能→綜合實訓”循序漸進的過程[3],讓學生的實踐能力不斷增強,具體如下。

          (1)基礎技能培訓包括實驗儀器的基本應用、實驗室操作規范、實驗安全應急處理等。基礎技能培訓過程中,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對學科專業特點有所領悟,并適應這種特征化學習。在增進行業認同的同時,使其具備熟練的基本技能與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基礎實驗培訓可為學生提供小組協作或團隊實驗的機會,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

          (2)專業技能培訓專業技能培訓包括化工制圖、儀表操作、自動控制操作、化工單元設備等內容。在此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安全意識及團隊協作意識等。通過培訓,讓學生逐漸了解并掌握化工單元設備的特征及使用要點,使其具備基礎操作能力。

          (3)綜合技能培訓綜合技能培訓主要以項目實踐為主,通過項目實踐讓學生充分掌握整個化工工藝流程,并學會DCS控制[4],認識到不同單元設備之間的相互聯系。綜合技能培訓是基礎技能培訓與專業技能培訓的升華,可進一步提升學生技能水平,并使其養成崗位素質,認識到崗位職責的重要性。

          3.2鼓勵學生參與職業技能大賽

          學?啥ㄆ诮M織職業技能大賽或與兄弟學校共同組織,鼓勵學生參與職業技能大賽,以此讓學生堅定職業遠景。職業技能大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實自我、展示自我的機會。一方面,利用比賽可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并在比賽過程中不斷升華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職業技能大賽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性的交流平臺,不同的選手經過交流心得,可補充自己的不足之處,實現了相互之間的取長補短。學校還應該加強專業社團建設,鼓勵學生組建社團、參與社團項目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指導老師可篩選出優秀者作為助手,并給予針對性指導,培養其成為技能大賽“種子選手”。另外,學校應該加強校內知識網絡平臺建設,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知識汲取環境,鼓勵其多閱讀、多思考,不斷升華自我。

          3.3加強校企合作

          學校與優秀企業之間需加強合作。企業可為學校提供實踐平臺,而學?蔀槠髽I輸送優秀人才,最終達成共贏。從人才培養角度來看,教學工作與市場動態應當緊密結合起來,只有深入企業,才能把握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校企合作,可讓教學配置更貼合市場需求特點,這與實踐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不謀而合[5]。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應當注重教師的職業素養與企業經歷。學校應該鼓勵教師去企業掛職鍛煉,通過企業項目實踐來提升自我職業素養,豐富自身的企業經歷,并將這些經歷與學生分享,這對于學生崗位工作適應能力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學生評價需要企業參與進來,企業對學生的評價客觀性更強,能夠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學生在實習期間,由企業相關負責人對學生成績進行評定,保證學生實習質量。學生實習期間將逐漸適應角色轉變,由“學生”向“員工”轉變,這將為學生日后崗位工作打下堅實基礎。與此同時,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產生交織,可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好的學習氛圍。

          4結語

          高職化工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除了要重視知識培養、技能培養外,還應當注重職業素養培育。通過職業素養培育,使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升,成為企業及市場所需求的人才,為其就業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計建洪.基于蘇南化工類企業需求的高職人才職業素養培養探索[J].經營管理者,2014,(17):117.

          [2]梁建軍,江潔,肖陸飛,孟飛,周玲玲.高職化工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職業,2010,(32):86-87.

          [3]梁建軍,江潔,肖陸飛,孟飛,周玲玲.高職化工類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現狀調查與分析[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4):5-6+25.

          [4]王林.如何塑造化工類高職學生實驗實訓中良好的職業素養[J].現代企業教育,2013,(24):74.

          [5]金黨琴.高職化工類專業“四位一體”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時代教育,2014,(13):29-30

        【水利院校學生文化素質的培育論文(通用10篇)】相關文章:

        高職院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論文08-28

        試析高職院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策略探索論文03-18

        初探大學生心理文化素質的培養教育論文08-25

        當代大學生幸福觀的培育論文09-08

        水利施工的論文08-09

        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德育功能論文08-20

        談舞蹈教育中學生美感培育論文06-24

        音樂教學中的品德培育論文11-02

        分析學生跨文化溝通水平培育途徑論文08-10

        淺談高職院校學生的文學教育論文08-26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