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會計準則對傳統會計理論的七大變革
【摘要】 會計是反應性的,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會計理論也在不斷發生著變革。本文從會計的目標、要素、確認基礎、信息質量特征、計量模式、收益計量和財務報告等方面揭示新準則所蘊涵的會計理論的變革,以使會計理論更好地指導會計實務。【關鍵字】 新會計準則;會計理論;變革
2006年 2月 15日,國家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新《企業會計準則》包括一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會計準則,38項具體會計準則中包括 22項新會計準則以及對原有 16項準則的修訂。這 39項企業會計準則構成了我國當前的新會計準則體系。 在準則的背后,蘊涵的是我國整個會計理論的“歷史性變革”。正如財政部部長金人慶所言,它是“我國會計史上新的里程碑”,標志著從理論到實務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全面接軌。
按照財政部的要求,從2007年1月1日起,我國1 400家上市公司將執行新會計準則。但是對于新會計準則所帶來的整體會計理論、會計觀念的變革卻沒有重新解釋,基本沿用傳統會計理論的提法,使得理論與實務相脫節,重新解釋會計理論,已經迫在眉睫。新準則與原準則相比,其蘊涵的會計理念的變革如下:
一、新會計準則對會計目標的變革
關于會計目標,美國會計學界在20世紀70至80年代形成了兩個代表性的流派——受托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在傳統的歷史成本會計下,受托責任學派因強調提供歷史成本數據以解除受托者受托責任而受到重視,但隨著證券市場日益發展、委托代理關系的日趨復雜,歷史成本數據提供的財務報表數據與會計個體的實際情況相去甚遠。投資者一般遠離會計個體,對會計個體非財務報表信息了解非常有限,如果還采用歷史成本會計模式,則投資者對會計個體的經濟價值會非常陌生;此時,提供公允價值為主要目標的決策有用學派由于能夠將原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下屬于非財務報表信息的決策信息大量地轉化到公允價值會計模式的會計報表中去,其提供的報表有用性自然大占優勢,因而,決策有用學派必然取代受托責任學派。
新準則完全抹去了原準則中提出的“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的計劃經濟時代的痕跡, 鑒于當前我國市場經濟和資本市場的發育狀況, 修改后的準則規定“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 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 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 體現了決策有用觀和受托責任觀的結合, 并與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與可靠性保持一致,著眼提高社會經濟資源的配置效率。
二、新會計準則對會計要素的變革
會計要素是會計對象的具體化,是為會計確認所建立的概念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環境的變化,對會計要素內涵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各種會計要素都有不同定義,例如資產就有“預期經濟利益觀”、“成本觀”、“經濟資源觀”、“借方余額觀”和“產權觀”等等。新會計準則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6個會計要素進行了重新定義,其理念的變革表現在:一是對于資產,強調了資產的本質特征是“未來經濟利益”,取消了“遞延資產”的概念;二是對于負債,強調負債的“現時義務”和“預期經濟利益流出”,未來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義務,不屬于現時義務,不應當確認為負債;三是對于所有者權益,強調其為“剩余權益”;四是對于收入,擴大其內涵,強調收入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且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五是對于費用,與收入相對應,擴大其內涵,強調費用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且與分配利潤無關;六是對于利潤,引入了利得與損失的概念。根據上述分析,在新準則理念下,六個會計要素之間的關系可以重新表述如下:
靜態關系: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動態關系:利潤=收入-費用+(投資損益+利得-損失)
三、新會計準則對會計確認基礎的變革
在會計確認理論方面,爭論主要集中在財務會計確認基礎上的權責發生制、收付實現制與現金流量制。權責發生制也稱應計制,它是以權責關系的實際發生及其影響期間為基礎來確認收入和費用的;收付實現制要求收到現金時確認收入,支出現金時確認費用,收益決定無需對收入和費用進行配比;而現金流量制是基于可能的現金流量之上來確認并確定利潤的方式。權責發生制是現代財務會計概念的核心內容,但傳統會計為了保證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可靠性和可驗證性,往往只對交易和事項所產生的結果進行確認,對于不存在明確交易和事項的不予確認,實際上是一種不完全的權責發生制。隨著企業經濟業務的復雜化,傳統權責發生制受到很大的沖擊:首先是對一些已經形成的權利和義務,由于沒有相應的交易活動而無法確認,比如自創商譽;其次是將收入和費用“系統而合理”地在不同會計期間進行分配,賬面收益不反映現金流量,容易為企業管理當局所操縱;再次對于新生經濟活動與事項沒有恰當的處理方法,如衍生金融工具。
新會計準則利用收付實現制和現金流動制對權責發生制進行了修正:一是要求企業必須編制現金流量表。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現金流量表可以提供權責發生制很難提供的諸如企業會計期間內的現金流入和流出, 在商譽等處理上用收付實現制可對權責發生制進行補充,以解決一些權責發生制會計無法可靠確認與計量的交易與事項的會計處理問題。二是對一些非交易事項制定了具體準則,采用現金流動制以彌補權責發生制的不足。這些修正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四、新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變革
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指會計信息所應達到或者滿足的基本質量要求。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存在的主要爭議是相關性和可靠性兩個方面。人們一般認為,基于受托責任觀的傳統歷史成本會計更強調可靠性,而公允價值更符合決策有用觀的要求,它更具有相關性但可靠性較差,似乎公允價值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從來就很難兼顧,是相互對立的。其實不然,新會計準則在全面引入公允價值后對會計信息質量提出下列明確要求(新準則第二章):
第十二條,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它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第十三條,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可見,新準則理念下,相關性和可靠性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公允價值信息表面上更具有相關性而實際上更具真實性、可靠性。表面上,公允價值計量是為了追求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但實際上,它首先是為了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它是通過提高信息的真實性來達到提高相關性的目的。新準則給我們傳遞這樣一個觀念:公允價值既能夠保證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又能夠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相關性和可靠性不但不矛盾,而且是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關系。
五、新會計準則對會計計量模式的變革
會計計量是指為了在報表中計列有關要素而解決已確認項目的貨幣金額問題。會計計量模式包括計量單位和計量屬性兩個方面,其中“會計屬性”成為此次會計準則修改中的一大亮點。新準則單列一章( 第九章) 對會計計量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規定, 并較以前做出了重大調整,承認了除歷史成本外的四種會計計量屬性,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和公允價值的地位,并明確規定“在公允價值計量下, 資產和負債按照在交易公平中, 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即不再以歷史成本為主要計量屬性,提出了公允價值。
【新會計準則對傳統會計理論的七大變革】相關文章:
國際會計準則與新的會計準則比較11-20
會計環境變革與財務會計理論創新03-07
新企業會計準則變化綜述03-24
美國會計準則制定模式面臨重大變革12-07
傳統電算會計內部控制變革探討03-19
論公允價值理論在新會計準則中的運用03-02
組織變革理論研究與評述01-10
會計計量變革中的會計觀念變革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