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余,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10年中國GDP為58783億美元,超出日本4194億美元,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健康、教育和收入三個方面編制人類發展指數(HDI)評價各國發展狀況的聯合國2010年《人類發展報告》中,中國的HDI在全球169個受調查國家和地區中排名89位(比5年前提升了8位),屬于中等發展組國家;該報告指出,在過去40年間,中國的人均收入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了21倍,使億萬人脫離了貧窮,創造了“發展的奇跡”。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傳統發展方式的弊端日益顯露。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首次發布的《亞洲競爭力2011年度報告》顯示,中國社會發展已經嚴重滯后于經濟發展。在參與評估的35個經濟體中,中國在亞洲經濟體競爭力排行第11位,而社會發展水平則排名第31位,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
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使得物質財富不斷增加,然而,財富是否契合中國和諧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成果是否為社會所共享,經濟發展方式和趨勢是否符合和諧社會發展的要求,對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爭的事實是必須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厘清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才能使經濟發展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谥袊洕鐣l展面臨的問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在接下來的5年內,要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取得實質性進展。
本文基于287個地級以上市的統計資料,建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構方程模型”,求取經濟與社會發展內在結構間的關系方程,明確經濟與社會發展內部結構間存在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依賴與相互制約;谥萍s社會發展的關鍵內部結構因素,提出促進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議。
一、文獻綜述
(一)經濟發展相關概念
對經濟發展的概念性界定,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了闡述。Bahar認為經濟發展就是通過加工生產資源,來達到個人社會收入大量增長(潛在)的目的。Amartyasen把經濟發展看作是國家能力增加和責任的提升(該觀點更側重于經濟發展的社會責任和義務)。Jerald M. Meier提出經濟發展就是一個國家收入不斷增長的長期過程。Oliver E. Williamson補充說明這個過程還是制度和革新為市場經濟運行和工業快速發展提供所需背景的過程。不論是出于增加收入,抑或增加能力和提升責任,或者其他目的,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產出的增加,還意味著隨著產出增加而出現的投入與產出在結構上的變化及一般經濟條件的變化,隨著結構變化和調整,進一步推動收入增加,促進財富積累。鑒于此,熊彼特(J.A.Schumpeter)在其經濟發展理論中認為,經濟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可以定義為執行新的組合。國內學者車維漢認為,經濟發展是指經濟的總量和人均產出增長以及由此帶來的產出與收入結構、生活質量、環境與生態變化、社會政治體制、文化法律、觀念和習俗的變革。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經濟發展是一個既包含數量又包含質量、既表征靜態結果又體現動態過程的多維綜合概念。經濟發展是一個包括經濟增長、縮小不平等和根除貧困,包括社會結構、國家制度和收入分配等主要變化的多元過程。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4月第29卷第2期張傳平,等:中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結構分析
(二)社會發展相關概念
國內外學者對于社會發展的基本概念/內涵界定也有不同的表述。Jacobi在其社會發展理論中指出,社會發展的原理和功能不僅是尋求更高的生活標準,而且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方式,社會發展是為了服務我們的生活。Mack Graham和Guy Hopkins將社會發展指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生活條件,比如社會安全和健康。第二部分主要是文化和信息方面,包括正規教育和識字率。第三部分關注一些社會現象(比如合作關系和失業率等)。Mousaaei認為評價社會發展應該包括衛生保健、醫療、住房、教育、就業、人口增長、收入分配和社會安全等部分。Nanacy認為社會發展應遵循社會規則,包括從經濟增長中獲得健康環境和均等份額。Estes從學科屬性和研究對象出發,認為社會發展是一個跨學科的領域,其尋求財政和社會福利,這些目標僅可以通過人與人之間最大限度的合作才能夠實現。之前的Johnston提出社會發展就是公民社會的增強(組織能力和多樣性的增加,社會團體相互作用等);Stiglitz把社會發展看作是社會和平解決沖突的能力,以防發生利益沖突。對于社會發展涵義的廣義理解,國內學者韓明漠歸納出它的三個層次:第一種社會發展涵義主要指人們的健康、衛生特別是社會福利的增長。第二種涵義是指經濟以外的其他社會生活發展,如教育、科學、文化的發展。第三種見解是從社會整體進行考慮的,指的是包括經濟發展在內的整個社會的發展。
綜上所述也可看出,社會發展既包括社會發展與自然關系的一面(健康環境),也寓示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規定著經濟發展的目的,社會發展直接體現在社會成員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社會成員以及社會成員間關系的全面發展等方面。社會發展是從社會進步的視域來描述國家行為體的發展,具有規劃、戰略等方面的涵義。
(三)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關系
國外學者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極其重視,對兩者之間關系的研究主要有:(1)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作用的:大多數經濟學家持此觀點,Hagen在其著作中說“經濟發展提高了財政福利”。Mazmadar認為經濟增長和發展的滴流效應(Trickle Down Effects)自上而下地發生,從而實現社會發展。Jabbarei更強調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有著相互關系。他認為一個國家的居民如果擁有高社會福利,其人均產出也比較高;過分強調基本需求,短期內會拖累經濟發展。但也有部分學者直接強調經濟增長帶來了負面的環境和社會效應。(2)社會發展決定經濟增長,典型代表有Hicks,他認為社會發展是第一要務,至少說,人力資源應該是經濟發展加速的先決條件。
與國外相比,國內有關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研究起步比較晚,近些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不同步問題日益顯現,國內學者也開始了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關系的研究,尤其是關于中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研究。王思斌發現,隨著新的發展觀的出現和日盛,強調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已是毋庸置疑。許多經濟學家已不單關注經濟過程本身,而且關注經濟過程、經濟效果的社會影響。朱華構建了中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度進行了實際測度,為測度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協調度提供了有效的測度工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與社會指標課題組用綜合評分法對中國各地的社會發展水平進行科學評估,得出各地區的可比得分并進行排序比較,認為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是高度相關的,并且用回歸方程測量兩者的協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