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殊家庭學生面臨的問題
1.監護不力,九年義務教育難以保證。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與制約,針對特殊家庭學生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特殊家庭學生厭學、逃學、輟學。
2.缺少關愛,身心健康令人堪憂。以特殊家庭中留守兒童為例,由于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并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
3.疏于照顧,人身安全不容忽視。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范意識,學生防護能力弱,農村特殊家庭學生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
二、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成因分析
本校來自特殊家庭的學生超過七十名,占學生總人數的10%以上。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數據。通過觀察、談話、問卷、家訪等調查分析筆者發現,特殊家庭學生在心理上共有以下幾個特點:
1.消極心理。人的自我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步增強,特殊家庭學生也不例外。他們一方面有爭取自主獨立的行動傾向,另一方面想到自己家庭的不幸,情緒不穩定,憂慮,消極悲觀,對前途信心不足。中學階段正是生理和心理發生變化的時期,這一時期,學生的情感非常脆弱,加上特殊家庭子女特殊的情感體驗,給本來就很脆弱的心理又蒙上了陰影。
2.孤獨心理。由于特殊家庭的家長常常一個人要扮演雙重角色,其權威性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同時,特殊家庭家長本身心理上就有著或多或少的問題,稍不如意就大發脾氣,使學生感到委屈,內心的情感不能向父母傾訴,又不愿向教師和同學訴說,久而久之,形成孤獨心理。
3.逆反心理。由于家庭原因使他們對社會的認識產生了偏差,因而,心中變得敏感,甚至壓抑、焦慮,對周圍產生了懷疑。他們的知己朋友很少,與教師的相處也表現出一定的不合作,甚至反感,導致行為上的逆反。
4.報復心理。特殊家庭子女由于家庭變故給他們造成了心理傷害,他們缺乏良好的學習環境,無人關心自己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學習成績較差,而且心中往往會產生失落感,自卑、委屈、怨恨的心理交織在一起,就有可能通過對他人、對社會的報復來宣泄不滿,以求得內心的平衡。而這種平衡往往是以“自我犧牲”為代價。這種報復行為,不但使他們成為了學習上的失敗者,而且逐漸發展為思想品德上的不良者。
筆者仔細分析特殊家庭子女心理上之所以有上述特點,是由其主客觀原因造成的。一是特殊家庭的影響。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父母對孩子心理、性格的影響力是極大的。孩子的性格和行為往往帶有家庭的影子,“問題孩子”往往出自“問題家庭”。由于家庭正常結構的破壞,使孩子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溫暖,在心靈中留下深深的創傷,情緒不穩定,失去精神支柱和依托。二是周圍環境的影響。同學、親朋好友對他們缺乏理解、關心,甚至辱罵、取笑他們,教師教育缺乏針對性,教育方法簡單,會使他們的心理問題“雪上加霜”。除上述兩個客觀原因外,學生自身的心理因素是影響心理健康的內在原因。當外在客觀因素與學生個體內因相互作用時,就會引起學生的心理矛盾(如沖突、壓力、挫折),導致適應不良,進而對心理健康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如果這些心理矛盾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調適和解決,學生心理將會健康的發展,反之,則會引起心理異常。由此可見,特殊家庭學生的確有其特殊性,教師對他們的教育就要從這些特殊性出發,有的放矢,讓他們“進得來學校,留得住身心,學得好知識,走得上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