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肺炎病人中護理干預論文
第1篇:肺炎病人中護理干預論文
為搶救危重病人,機械通氣在治療呼吸衰竭中己廣泛應用,用以糾正各種原因造成的呼吸停止或呼吸衰竭,從而支持呼吸和循環功能,保持重要臟器的血氧供應。在臨床觀察中,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是保證機械通氣正常運行的重要條件,也是能否撤離呼吸機,使病人安全度過危險期的先決條件,F將40例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機械通氣病人的護理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我科2009年1月一2011年4月共為40例病人實施了機械通氣治療,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30歲~90歲;心力衰竭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OPD)15例,腦外傷5例,有毒氣體中毒1例,有機磷農藥中毒5例,重癥肺炎2例;22例行有創通氣18例行無創通氣;呼吸機使用時間最短4d最長14個月。經積極治療和護理,有2例因病人自身感染嚴重發生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其余均得到滿意的療效。
2護理
2.1積極治療原發病,進行全身支持療法機械通氣病人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是由于激素釋放增加而干擾代謝,且通過細胞因子介導,引起蛋白質代謝異常和負氮平衡,最終導致全身營養不良甚至耗竭。長期應用呼吸機病人,由于人工氣道的存在,多數并發感染,使代謝加快,營養需求增加,當營養不足時,機體通過分解肌肉來提供能量,引起呼吸肌肌力和功能下降。而營養過度,尤其是糖類過多攝入,會增加二氧化碳生成,導致二氧化碳分壓增高,從而增加肺通氣負荷和耗氧。因此,凡采用機械通氣治療的病人應給予足夠的營養支持,必要時可實行腸外營養或胃管鼻飼以糾正負氮平衡,維持或糾正電解質、酸堿平衡。
2.2對環境的要求房間要每日通風1次或2次,每次不少于30min空氣滅菌凈化機8hi消毒1次病房,每次不少于30min。氣溫寒冷不能開窗時,可每隔4h~6h進行空氣凈化消毒1次.用含氯消毒液拖地和擦拭消毒病床,每班1次,室溫保持在18℃~22℃,濕度為60%~70%。工作人員進入病房要戴口罩、帽子,換消毒好的鞋,進行操作要洗手、戴手套,特殊感染病人要嚴格進行床邊隔離。生活垃圾及醫用垃圾嚴格分開放置,定期對病房的床頭柜、病床、門把手、呼吸機管路以及醫護人員的手進行細菌檢測。
2.3做好呼吸機管道和氣管切開護理呼吸機管道常規4d更換1次,有污染則隨時更換。機械通氣管道的污染與下呼吸道感染有顯著的相關性,需對呼吸機管路及濕化罐用消毒液擦拭每天2次或3次,另備用全套管路,3d~7d更換U次。
2.3.1利用濕化罐加濕進行呼吸道濕化正常情況下機體吸入的氣體先由上呼吸道加溫、加濕,到達氣管時己經接近體溫并飽含了水蒸氣。然而氣管切開的病人失去了上述功能,利用呼吸機加熱濕化罐內的蒸餾水,能使進入呼吸道內的氣體溫度保持在32℃~36℃的濕度在60%~70%,達到維持氣管內膜纖毛運動的生理要求,保證了下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功能。因而要經常保持濕化罐內蒸餾水在水位線,做到及時添加與更換。
2.3.2氣管內滴藥氣管內滴藥用生理鹽水1mL~2mL加有效抗生素與糜蛋白酶每隔1h~2h滴入。
2.3.3固定好氣管管套由于管套對病人咽喉、聲門和氣管黏膜的刺激,容易導致氣管套管上下移動,甚至脫出造成感染。選擇黏性較好的膠布固定,每班檢查插管外露情況,做好標記。如外露增加,切勿隨便往回送插,注意膠布有無弄濕、污染、松脫,若有,應及時更換。
2.3.4正確吸痰吸痰指證:①病人呼吸時對呼吸機有抵抗,咳嗽或肺部聽診時有痰鳴聲;②呼吸機送氣壓力增高;③血氧分壓和血氧飽和度下降。掌握好吸痰方法,選擇適宜的吸痰管,操作者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戴手套,一般吸痰做到一人一次一管。我科采用密閉式吸痰管,并定期更換,每周1次,操作時邊提邊吸,并旋轉吸痰管。同時叩擊背部,囑病人咳嗽,排痰效果更佳。兩次吸痰間隔時間>3s—般情況下0.h~2.0h吸痰1次,盡量避開餐后30min吸痰應抬高床頭30°~45°,防止食物反流引起誤吸。
2.3.5氣囊管理固定好插管的頸部系帶,松緊適宜,每曰更換切口處敷料2次,如有滲出,及時清除分泌物,隨時更換,防止切口感染。氣囊3h~4h放氣1次,待3min~5min再充氣5mL~10mL,防止氣囊對氣管內造成壓力性損傷而發生壞死。2.4病情觀察觀察病人意識、呼吸、體溫、血氣分析、尿液、痰液、血流動力學等。傾聽呼吸機報警聲,做到及早發現,對癥處理,保證各管道暢通無阻,人機正常運轉。如發現堵塞,應及時尋找原因。如痰堵未及時清除,分泌物大塊堵塞不能吸出,應立即用纖維支氣管鏡吸引沖洗。
2.4心理護理陌生的環境、人工氣道的建立、各種管道的不適、病人對疾病預后及經濟費用的擔心,使病人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煩躁、悲觀等情緒。為此護理人員應認真做好護理,關心、呵護病人,以高度的責任心、嫻熟的操作技能[7],解除病人的不安與痛苦,主動與病人交流,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小結
通過實踐,機械通氣中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措施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呼吸機的效果,做好預防措施對保證呼吸機通暢、氣體充分交換至關重要。同時做好氣囊管理對保護氣管內膜有重要的作用,應強化對病原菌的檢測。工作人員的無菌觀念、人性化服務意識、敏銳的觀察判斷力、搶救病人的預見性、嫻熟的技能,對預防相關性肺炎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2篇:肺炎病人中護理干預論文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ilation—associatedpneumoriaVAP)是機械通氣治療中一種常見的嚴重并發癥。VAP的發病率各家報道不一,其發生率一般為7%~40%,有的報道高達70%,其病死率為40%~80%。我們通過對48例氣管插管應用呼吸機病人的護理總結,認為全面、細致的護理可大大降低VAP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1臨床資料
本組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齡12~73歲,其中有機磷中毒21例,高血壓腦出血8例,重型腦外傷19例.并發呼吸道感染者36例,占75%,死于呼吸道感染2例,占8.33%。經痰培養致病菌多為革蘭陰性桿菌,其中14例為銅綠假單孢菌,占38.89%。
2原因分析
2.1誤吸當患者機械通氣時,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及氣管壁纖毛活動功能減退,腺體增生,分泌物增多,導管氣囊與氣道壁存在細小間隙而使口腔及鼻咽部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導致呼吸道感染。
2.2呼吸道阻塞是造成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見的原因。氣管插管后,呼吸道濕化、加溫作用喪失,加之機械通氣所致水出入量負平衡,使呼吸道分泌物干燥結痂,纖毛運動減弱或消失而產生呼吸道阻塞;病人無力咳嗽或咳嗽反射消失,未能及時吸痰、翻身、叩背、有效引流痰液,使痰液不能排出,積聚于呼吸道內,易引起呼吸道感染。
2.3呼吸道粘膜損傷氣管插管拔管技術不熟練,動作粗暴。選擇插管導管過粗。氣管套囊充氣壓力過大,時間過長。吸痰動作粗暴,吸力過大,時間過長。吸入氧氣未經鼻咽部的濕化、加溫和過濾,直接進入氣道,易引起呼吸道上皮細胞的損傷,使組織發生病理學改變,從而引起呼吸道上皮細胞功能的損傷,繼發呼吸道感染。
2.4醫源性感染氣管插管、吸痰等操作使呼吸道受污染的機會增加。呼吸機管道和濕化器管道易造成污染。無菌操作、消毒、隔離不嚴格造成交叉感染。冷凝液的吸入,由于氣管內套管附近存有大量細菌,致使機械通氣環路中的冷凝液內有大量細菌。
2.5常見誘因因病人長期臥床,加之應用廣譜抗生素、激素等藥物,同時多數病人神志不清,本組病例昏迷病人占87.5%,不能由口進食,只靠鼻飼流質和靜脈營養,易出現負氮平衡、營養不良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又因大量蛋白質被消耗,使細菌吸附于呼吸道的管腔表面并自身包繞成為細菌性生物被膜(BF)繼發墜積性肺炎,出現難治性肺部感染,而氣管插管后失去了正常情況下上呼吸道對病原體的屏障作用,是BF形成的常見誘因。
3護理干預對策
3.1選擇適合氣管導管插管前首先根據病人體型選擇合適粗細的氣管導管;插管熟練、動作輕柔,避免損傷呼吸道粘膜。
3.2加強無菌操作嚴格消毒、隔離制度,避免交叉感染。ICU室內保持空氣流通,定時通風換氣,減少陪伴,室溫18~22℃,濕度50%~70%,每日用臭氧消毒機消毒30min定期作室內空氣培養,檢測細菌密度,醫護人員接觸病人前后要認真洗手。呼吸機各管道、霧化吸入器在使用前嚴格進行消毒,并及時更換,一般每2d更換1次,“Y”形管以下與患者相接的管道每曰更換,以防吸入的氣體被細菌污染。嚴防呼吸機通氣環路中冷凝水的`吸入,在護理操作中應及時倒掉呼吸機管道中的冷凝水,統一消毒處理,嚴禁將冷凝水引向濕化器,甚至患者的氣道中。加強口腔護理,首先清除口腔分泌物,用生理鹽水或洗必泰棉球清洗口腔,每日2次,觀察口腔粘膜有無破損與感染,遇有可疑應做涂片及藥敏試驗。
3.3呼吸道濕化加強呼吸道濕化的是保證呼吸道通暢、預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時,良好的氣道濕化能有效保持呼吸道水分,維持支氣管上皮細胞的生理功能,促進正常的纖毛運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預防肺部感染的作用。濕化可使痰液稀釋,易于咯出,即使沒有咳嗽反射的昏迷病人也可靠活躍的纖毛運動和積極的呼吸道吸引來保證有效的呼吸道分泌物引流。蒸氣加濕,即將水加熱后產生蒸氣混入吸入的氣體中,達到加溫、加濕的作用。濕化罐內加入無菌蒸餾水適量,使其濕度保持在50%左右,保證吸入氣體(氣道口氣體)的溫度維持在32~35℃之間。氣管內直接滴注,傳統的方法是將藥物加入生理鹽水中進行濕化。但有關文獻報道,無菌蒸餾水和0.45%的鹽水濕化效果優于生理鹽水。因為生理鹽水進入支氣管、肺內水分蒸發快,鹽分沉積在支氣管、肺泡內形成高滲狀態,引起支氣管肺水腫,不利于氣體交換,而0.45%的鹽水吸入后在氣管內再濃縮使之接近生理鹽水,對氣道無刺激作用。我們常用0.45%的鹽水內加慶大霉素、〇-糜蛋白酶,在患者吸氣時,將濕化液沿導管內壁緩慢滴入3~5ml,每1~2h1次;無菌蒸餾水屬于低滲溶液,刺激性強,多用于吸痰前的氣管滴入,以誘發咳嗽,促進排痰,減少氣道阻力霧化吸入,霧化吸入可將濕化液撞擊成微粒懸浮于氣流中進入呼吸道,用于預防治療呼吸道炎癥、稀釋痰液、促進排痰,但長時間的霧化可致患者血氧分壓下降。為避免心肺功能損害的病人或血氧分壓低的患者霧化后缺氧,我們采用楊晶等提出的小霧量、短時間、間歇霧化法|91,每2hi霧化吸入10min霧化液為0.45%的鹽水內加慶大霉素、a—糜蛋白酶,效果較為滿意。每日濕化液總量需根據病情、痰液粘稠度調整,一般每日在400ml左右。
3.4吸痰痰液有效引流,是保持呼吸道通暢,減少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首先通過霧化吸入,氣管內滴藥將藥液吸入支氣管、肺內起到溶解、稀釋干燥痰液及殺菌作用,使粘液變稀易于吸出,然后協助病人翻身、叩背,使藥物與痰液充分接觸后發揮藥效。神志清者,協助病人進行呼吸肌功能鍛煉,囑其用力咳嗽,每次吸痰均應嚴格無菌操作,首先選用小于氣管導管內徑1/2的一次性無菌吸痰管,吸痰管每次用1根,吸氣管內的與吸口腔、咽、喉內的吸痰管應分開用。戴無菌手套的手持吸痰管,輕輕送入有痰部位,上提吸痰管同時左右旋轉抽吸,邊轉邊吸,遇阻力時關負壓,每次不超過15s,負壓不大于50mmHg—般兩次抽吸間隔時間在3miri以上。在吸痰前后應加大氧濃度。如痰液過多,在兩次吸痰中間應連接呼吸機呼吸10次后再吸引,以防缺氧。在護理過程中我們體會到: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是,選擇密閉式氣管內吸痰,它不僅有減少細菌擴散和交叉感染的作用,而且還可預防因換氣中斷所致的缺氧。
3.5氣管導管套囊的管理為避免口、鼻、咽、喉分泌物、胃內容物誤吸入氣道,防止氣體由上呼吸道返流,保證有效通氣量,氣囊應充氣。套囊內氣量一般注入5ml左右,以輔助或控制呼吸時不漏氣,氣囊內壓力不大于2.7~4.0kPa為宜。漏氣或充氣不夠可致通氣不足,套囊過度充氣、時間過長,氣管粘膜會出現缺血壞死,繼發感染。目前我們采用塑料制成的低壓套囊或內填海綿的常壓套囊,并采用“最小漏氣技術”,即套囊注入的氣量以人工通氣時氣道膨脹而仍有少許漏氣為度,收到良好效果。
3.6營養及飲食護理加強營養,提高免疫力是減少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每日總熱量應維持在105~125kJ。通常采取全胃腸內營養或靜脈高營養,多數病人以鼻飼為主。鼻飼液為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鼻飼前徹底吸痰1次,并將氣管插管氣囊維持在充氣狀態,床頭抬高30°~4義借助重力作用減少食物返流,以利于胃排空。鼻飼過程和鼻飼后30miri內盡量避免氣管內吸痰,因吸痰可引發病人反射性咳嗽,增加腹壓,易誘發胃液返流致誤吸。
3.7對氣管內分泌物進行定期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檢測菌群變化及時用敏感抗生素,預防和控制感染。
綜上所述,提高對氣管插管及應用呼吸機并發呼吸道感染的認識,真正做好消毒隔離,加強營養支持、呼吸道管理、嚴格無菌技術操作,才能預防呼吸道感染,提高治愈率。
【肺炎病人中護理干預論文】相關文章:
護理干預對嬰兒肺炎康復影響10-19
CVA的護理與中醫干預論文09-01
護理干預在老年矽肺病人中的應用10-13
重癥肺炎護理論文10-02
早期護理干預對小兒肺炎臨床療效的影響分析09-16
論文:心理護理干預在職業病30例中的應用07-20
產科危急重癥護理干預的論文09-16
糖尿病高血壓的社區護理干預08-06
臨床骨科護理干預分析論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