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教育是一個人教育與發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階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個人發展的奠基時期,許多重要能力、個性品質在這個時期形成基本特點;“特殊”指的是這個階段是兒童身心發展從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轉而可以開始按社會需求來學習并獲得發展的過渡時期。幼兒教育在我國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猶如農業在我國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兒教育如果出現偏差,則整個教育體系是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的。“以人為本”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我國的教育、特別是幼兒教育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出現了一些偏差,使得兒童問題或獨生子女問題越來越突出。回歸幼兒教育的本身,是有利于幼兒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的。
[關鍵詞]幼兒教育 教育理念 社會公民
俗語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由此可見教育對于人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在整個教育體系當中,幼兒教育是基礎中的基礎,猶如大廈之地基,大廈能否歷經風雨而依然不倒,就取決于地基是否打得好;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人是否收到良好的幼兒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沒有好的思想來指導我們的幼兒教育,幼兒教育想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是比較困難的。所以,用什么樣的指導思想或價值取向能夠有效的指導我們的幼兒教育,這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問題。
一、幼兒教育之現狀
上世紀初以來,我國的很多思想理念都有歐美的色彩并影響至今,包括幼兒教育在內的教育理念很大一部分也是承襲歐美,這些幼兒教育理念的最大特點便是強調對人的智力或智能的培訓,但這個特點恰恰也是它的致命弱點。因為一個完整的人除了要擁有智力之外,還要有很多非智力的東西(比如情感),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會出現人格的分裂或人的異化。這些教育理念在幼兒教育領域運行至今,已經逐漸顯現出危機:(1)關于智慧和知識的關系處理。幼兒教育應包含知識和發展智慧兩個方面,君子不器,這是孔子說的,所以,幼兒教育應主要側重于智慧的養成而不應過早地涉及知識或素質的培養。但在各地幼兒教育的實踐中,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以知識代替智力的現象,各類名目繁多的幼兒教育培訓多如牛毛而我們的家長們也對此興致極大,這個現狀便是時下我國幼教的明證;(2)德育工作過于概念化和形式化。我國關于人才的定義是“又紅又專”,而實踐中,我們對品德教育的效果關心不夠,以致不少幼兒缺乏做人的基本要素——愛心。同時,我們的品德教育不是先從教育幼兒如何做人開始,而是授予一些空洞的愛祖國、愛家鄉的概念,幼兒品德教育,無疑成了空中樓閣;(3)父母既過分寵愛又過多管制。人的成長過程是一個螺旋式的過程,這就意味著人在幼兒階段必然有很多必過的坎坷和困難,一如唐僧西天取經必經八十一難才能修成正果。但一些家庭過度寵愛孩子,凡事包辦代替,生活上什么都不讓孩子做,對孩子百依百順,要什么給什么,其結果便可能是:過于溺愛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愛,與小朋友的交往中,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將來很難適應社會;同時,有很多的父母認為管教寶寶,就要從小做起,讓寶寶絕對服從自己的意志,一切都是父母做主,寶寶沒有任何可選擇的余地,甚至有的父母對孩子的缺點看得很重,總是挑毛病,而對優點卻視而不見,極少表揚,甚至經常打罵孩子,其結果便可能是:這樣的孩子自卑感很強,做事缺乏信心,逆反心理很強。
二、幼兒教育誤區之根源
造成幼兒教育如此現狀的根源在于我們的教育理念對幼兒教育的定位出現了偏差。我們應該明白,社會生活正是因為個體的多元性而顯得精彩,而教育理念特別是幼兒教育理念是屬于人文學科范疇而不是自然科學范疇,它必須包涵和豐富人的個性才有存在的價值。所以,作為人文科學范疇的幼兒教育理論,其研究的對象并不是與主體無關,主體也不是與客體分離,而且,往往正是主體對客體的參與才使得其對象能被認識,其真理能被理解。
人才是教育的目的,不論是國家、社會、或是個人,都希望教育使人成材。但問題是使人成材不應該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合群的社會人。如果教育的最終目的只是使人成材,并且讓這種思想成為流行的教育理念的話,那么在實踐中會演變出這樣一個事實:在教育學生過程中,讓學生有一技之長而不管其是否具備良好的社會德性就成了教育的唯一價值取向。其后果是,每個學生在教育體制中完成教育后,或許會擁有各種技能,但很難有健全的人格。
但問題是,包括很多教師在內的流行觀念認為,名和利就代表著成功,所謂“成功人士”就是賺了錢,出了名的人,所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所以學生的分數越高,老師就越認為他是好學生。這種觀念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老師教育學生的目的不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而是追求學生成績。
自從自然科學誕生以來,以其精確性而風靡全球。不論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都是以自然科學的方法論作為研究進路。但對幼兒教育理論帶來的最根本弊端是造成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割裂。
三、幼兒教育觀之重建
馬克思指出,全面發展的個人也就是能夠適應極其不同的勞動需求并且在交替變換的職能中,使自己先天和后天的各種能力得到自由發展的個人。就幼兒教育而言,就是要“以人為本”并以此要求社會、家庭、學校和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遵循人成長的規律,以人的成長為教育價值取向,讓學生具有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精神品格,其最終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通過獲得自我創造和自我實現的能力以培養他的幸福感并由此讓他幸福的生活著。不管教育有何種功用和貢獻,有一個很世俗的事實是:社會是由個體的人組成的。所謂人才是先成人后成材,成不了人就成不了材,即使他擁有超強的技藝,也同樣會被社會邊緣化。而“成人”指的是具有做一個合格公民的基本身心條件,諸如形成良好的品德、崇高的責任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素質、正常的智力水平等,這是作為一個公民的最基本的要求,無論對從事何種工作的人來講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成人是成才的基礎,后者只有在前者的基礎上才有意義并延續前者。所以,正確的教育理念或價值取向是人的成長而長成,通過教育使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盧梭在《愛彌兒》中指出,教育的精髓不是要學生學很多東西,而是要讓他們頭腦中獲得完全正確的和清楚的觀念。知識是絕對的,社會是不停變遷的,人是能動的,通過教育讓學生具備了正確和清楚的觀念,他就能夠在不同環境和條件下,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挖掘自己的潛能并加以完善,使他成為他自己。盧梭關于幼兒教育是社會人的教育理念是具有優越性并值得人們采納吸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