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傳統文化中的忠孝觀念及其現實意義
論文關鍵詞:道德規范 忠國孝親 道德情感 儒家文化
論文摘要:忠孝作為調節社會人倫關系的基本規范,有它自己的起源、發展軌跡,既有階級性又具有全民性,包含著豐富的社會歷史價值。在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弘揚忠國孝親的傳統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忠、孝道德規范的`起源、發展
我國古代社會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般分為“君臣、父子、夫婦、長幼(兄長)朋友”五大類,即所謂“五倫”。在五倫之中,把君臣關系和父子關系視為最重要的人倫關系。調整父子關系的基本準則是子女對父母及長輩要盡順從、敬養義務,即“孝”。調整君臣關系的基本準則是臣民對君主要絕對的服從,即“忠”。在封建社會里,忠孝是處理人倫關系的最重要的道德規范。孝的觀念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即母權制度向父權制度過渡的時期,由于血緣關系的明確和私有制的產生,子女可以從父母那里直接繼承財產。
為了表達對父母及長輩生育撫養的感恩、崇敬和哀思之情,天長日久,便產生了孝的觀念。到了西周時期,便有“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尚書·酒浩》)的記載意思是說,農事完畢之后,人們便趕著牛車外出做些買賣,是為了孝敬自己的父母!吧聘改笧樾ⅰ(《爾雅·釋訓)。意思也是敬愛、奉養父母。這與現代“孝”的觀念在含義上就比較接近了!靶ⅰ钡墓δ茏畛踔皇钦{整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家庭倫理,認為這是做人立身之本,“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經》)并無社會規范的意義,后來儒家把“孝”擴展到宗族、社會、國家,成為一種社會性的道德準則。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太平!币馑际钦f,在家庭或家族的關系中維持其穩定和睦,必須做到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辭婦聽,國家才能安寧?鬃犹貏e看重孝,把它做為其仁學的根本,孔子的學生還進一步說明了倡導孝梯之道的社會政治意義!捌錇槿艘残⑻,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意思說,只要人人做到“孝梯”,就不會犯上作亂,天下就會太平。這無疑會有利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所以儒家文化中的孝梯思想受到歷代統治者高度重視,并居于整個封建社會的一切道德規范的基礎和首位,也就不難理解。儒家把孝推廣到社會,便移“孝”為“忠”。把維護宗法血親關系同維護封建等級制度聯系起來。于是忠孝便為一體,孝是忠的基礎,忠是孝的結果,忠是孝的擴大,孝是忠的縮小。一個人在家能孝順父母,在朝就能忠君,所以便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的說法。歷代統治階級也都標榜“以孝治天下”漢代以后,都將忠孝規范賦于法律的效力,《唐律》中把“不忠”、“不孝”作為“十惡”的重罪。封建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等級特權和宗法關系,竭力抬高忠、孝的作用,提倡愚忠、愚孝把忠、孝道德規范引向岐途。這也是沒落地主階級保守性、反動性在道德上的反映。是忠、孝道德規范歷史局現性的反映。它并不影響忠、孝這個中華傳統文化整體上的光輝內涵。
[1][2]下一頁
【試析傳統文化中的忠孝觀念及其現實意義】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