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審稿者如何看待SCI論文發表

        時間:2024-08-24 15:33:22 論文發表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審稿者如何看待SCI論文發表

          想要順利發表一篇SCI文章,那么成功虜獲審稿者的喜好是十分重要的。因而我們需要了解,審稿者如何看待一篇SCI文章。通常會從:參考文獻、研究問題、方法、結果和討論五個部分入手。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些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審稿者如何看待SCI論文發表

          SCI寫作經常被引用的參考文獻主要有以下四種。一是關于具體的實驗的方法,二是支持性或者有沖突的證據,三是比較有用的類似的文獻,四是有歷史背景的和有意義的文獻。

          其實歸根到底,你引用的sci的參考文獻必須對你的論文發表有幫助,才可能引用。其中引用參考文獻還有原則呢,一般在引用參考文獻時要引用直接的相關的,特定的,清晰的文獻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還有直接的引用參考文獻優于間接的引用的文獻,但是還有二個必須記住的原則︰其一是要引用原始的文獻,千萬避免引用二手的文獻,以免帶來不必要的錯誤或沖突。其二要正確地引用自己看過的文獻,如果你是根據自己的記憶來引用文獻,常常會有出錯的可能性,所以文獻要經過心思的消化,引用要謹慎,畢竟這是學術創作,要知道對待學術必須是嚴謹的態度,千萬不可以馬虎,三心二意。

          1、盡量選用原始文獻

          我們很多人也許有這樣的經歷,寫文章前,都會查閱大量與自己論文研究相關的綜述。因此在寫文章時也會引用大量綜述論文(這也是為什么綜述文章被引用率都很高)。其實我們在做研究看文獻時,都希望看到原始文獻。比如,我們在閱讀一篇文章的引言或討論部分,對其引用的某些研究結果很感興趣,翻倒最后參考文獻一看,卻來自一篇綜述,自己難免失望。還得去查那篇綜述去追蹤原始文獻。因此自己寫文章,除了一些概括性的話,在研究進展介紹和解釋自己結果時,盡可能引用原始文獻。

          2、參考文獻的數量

          參考文獻的數量應該和論文的信息量成正相關。比如,一篇研究論文只有很少的研究結果,卻在討論中引用大量文獻來進行解釋和假設,這樣不太好。不過,有些雜志對文獻數量有限制。最好奉行“少而精”的原則。

          3、盡量選用較新的文獻

          這點我想大家都能理解,更能突出本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和自己科研的意義和價值。同時也能為SCI雜志的影響因子做點貢獻。但是,有些自己領域很經典的文獻還是不能落下。

          作為審稿者,首先看你是否熟悉文獻(前人做過的工作),其次看你是怎樣從已有的工作中發現你的研究問題(researchquestion)。通常的情況是,你發現以前的文獻中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以前的工作中有遺漏的因素、過去研究方法上的缺陷、或現在研究手段的攺進和提升等等,這些都會是合乎邏輯的說法。在序言的最后部分,應概述你在本文工作中得出的主要結果,會使人有興趣繼續讀完你的文章。

          在這部分常發生的問題是,審稿者發現作者對于這個領域的歷史進展缺乏了解,尤其對近期的文獻沒有全面的概念和理解,在序言中作者只挑選了幾篇與他工作相一致的文獻加以敘述,而忽略與其矛盾的報告。已經發表的工作與本文研究的問題沒有內在聯系,或者沒有什么不同。這些都可以造成對這篇文章的較低的評價甚至退稿,因為我們期望看到是新的成果,是對已有的研究工作的推進。還有一點初學者往往不大注意的是,他必須對所用的術語(在第一次出現時)加以解釋和定義,否則審稿者往往要求退回修改(不過,不致于導致退稿)。

          論文的第二部分,通常用“方法”(Methods)作標題。這一部分應包括如下方面的內容:1)實驗設計,2)實驗對象或材料,3)數據采集方法,4)統計方法。作者必須記住的一點是,你所報告的實驗結果必須能被其他任何一個實驗室重復,這樣你的工作才有價值。所以在論文的這一部分你應提供詳盡的資料,以便他人可以驗證你報告的結果。有時候可能不是作者想隱瞞什么,而是文字表達的功力不夠。此時可以考慮借助圖、表來表達清楚一個實驗裝置或實驗流程。

          有時候你用同一種方法或實驗裝置寫了二、三篇文章,那么在第一篇文章中(假設已經發表)對實驗方法作了詳細敘述之后,在后面幾篇文章中怎么處理?不少作者會一筆帶過,要求讀者去看他的第一篇文章。其實這是不對的。你可以寫得簡練一點,但是必須假定這是一篇獨立的工作,讀者應從這一篇文章中獲得有關方法的完整信息。另外,記住審稿者往往是你這一領域最有經驗的專家,你在研究方法中的任何一點瑕疵,都是有可能被他們發現出來的,所以這要求你在著手科研的時候,就要把各方面的問題都想到,不然到寫文章時,便有點晚了。

          論文的第三部分是“結果”(Results)。如果在一篇論文的“前言”中談到本工作所要研究的問題時,提出過你的研究假設的話,那么在這個“結果”部分便可以與這些假設對應起來,告訴讀者你的實驗結果如何。

          記得這一部分是以“數據”說話,不要攙和自已對實驗結果的理解,以及這個結果的意義等等(這可以留在下一部分“討論”中去表達)。為了把研究結果表達清楚,往往需要籍助表格或圖形。這兩者各有優勢,采用哪一種,要視具體想表達的內容而定,目的是用最簡潔的方法把研究結果講清楚。這方面要注意的一點是,在文字、表格、和圖形中所表達的內容不要相互重復。對于新手,往往會將同樣一個結果,畫了圖,還作成表格,還要寫一大段文字重復圖、表中的數據,這就顯得多余了。

          對于某些照片的挿圖(如解剖學的工作),注意要提供放大率,并對圖中各個細節要有注解,不能想當然認為讀者都認識圖中之物。對于用數據作出的圖形,要標明各坐標的含義、尺度、以及計量單位。作為審稿者,比較注意的是作者有否給出清晰、可信的實驗結果(包括統計方法的正確使用及統計結果的正確解釋),并且這個結果是新的,對這個領域的發展是有貢獻的,F在國內許多研究工作,只是重復別人的工作,從實驗方法到實驗結果,沒有對這個領域的進展起到任何貢獻,這是急需改進的地方。

          在“結果”以后,便是“討論”(Discussion)部分,有時也用“結論”(Conclusion)作標題。在這一部分,應包括如下內容:在本工作中你得到什么結果?這些結果說明什么問題?本文的結果與前人的結果有何不同?你的工作有何不足之處及局限性?在這部分的最后一段中,應該總結性地敘述你的主要發現,并且指出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審稿者如何看待SCI論文發表】相關文章:

        如何在sci上發表論文11-22

        SCI論文發表經驗11-29

        SCI論文怎樣發表03-09

        SCI論文發表中如何制作文摘11-27

        醫學SCI論文發表流程12-12

        SCI論文發表的投稿方式11-23

        SCI論文發表的流程解讀12-10

        SCI論文發表經歷階段分析11-29

        SCI論文發表的技巧經驗分享03-14

        最新SCI論文發表過程分析12-03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