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論文參考文獻(通用6篇)
參考文獻可以反映論文作者的科學態度和論文具有真實、廣泛的科學依據,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水利工程論文參考文獻,供大家閱讀查看。
水利工程論文參考文獻 1
[1]許強.西安市給水管網優化調度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6
[2]蘇一.渭河咸陽段水環境管理信息系統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6
[3]趙玲萍.中水系統納入城市給排水系統綜合規劃的優化研究[D].天津大學2004
[4]余方智.北方城市集中供熱主干系統優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9
[5]董穎.排水管網系統改擴建優化設計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6
[6]張佳.基于Delphi的灌溉決策支持系統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10
[7]蘭松.住宅樓給排水施工項目質量管理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7
[8]江海權.基于AutoCADVBA的建筑給排水系統定制與開發[D].合肥工業大學2007
[9]張琪.徒駭河聊城段水污染防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6
[10]賈如升.交口管理局水務辦公自動化系統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6
[11]梁雪松.建筑工程概預算的研究及其軟件開發[D].電子科技大學2004
[12]王晶晶.新型給排水管道技術經濟比較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05
[13]武萌.西安護城河景觀水體自循環利用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8
[14]張譜.基于GIS的城市給水管網三維可視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8
[15]楊世雷.山地城市供水系統改擴建優化設計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8
[16]王淑賢.東雷二期抽黃梯級泵站優化調度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6
[17]傅維秀.城市給水管網改擴建優化設計方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6
[18]孫抗菌.建筑給排水系統CAD的定制與二次開發[D].合肥工業大學2006
[19]任麗明.給排水管網信息系統構建及其三維可視化研究[D].鄭州大學2006
[20]姚莎.基于經濟計算的供暖管網優化設計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9
[21]趙琰.城市供水管網監測自動化系統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9
[22]江濤.AutoCAD的.定制與開發在給排水中的應用[D].合肥工業大學2009
[23]孟瀟.基于SuperMap供水管網爆管事故分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10
[24]胡鳴鏑.建筑工程給排水CAD輔助設計與繪圖系統的開發及應用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3
[25]黃余余.地源熱泵系統效益分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10
[26]吳波.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陜西段水環境容量及其價值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9
水利工程論文參考文獻 2
[1]董義松.小功率直膨式太陽能熱泵的仿真研究[D].陜西理工學院2014
[2]郭乃溶.基于用水規律的辦公建筑二次供水系統優化[D].天津大學2014
[3]肖華.漢中市水資源合理配置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2
[4]魯帥.高層辦公樓二次供水系統節能及設計優化研究[D].天津大學2014
[5]邱壽華.城市舊住宅區貿易結算水表改造研究[D].福州大學2011
[6]張建軍.某尾礦壩污染物遷移的數值模擬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7
[7]任雙立.咸陽湖水環境仿真與控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7
[8]李欣苗.福地湖旅游區生態環境系統分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1
[9]張馨.燃氣機熱泵熱水器季節性能的實驗研究[D].天津大學2014
[10]顧海勤.熱泵集熱控制系統及遠程監控設計與研究[D].南通大學2013
[11]高強.西安住宅建筑太陽能集中熱水系統應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12]方燕.渭河陜西段水污染控制與管理技術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5
[13]張賢洪.基于WebGIS的`給水管網管理可視化技術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5
[14]李春梅.銅川新區生態城市發展模式與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3
[15]胡曉寒.福地湖水環境價值定量計算與分析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4
[16]李玲俐.以洗浴廢水為熱源的浴室熱泵熱水系統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學2013
[17]阮仕平.基于GIS的銅川新區水環境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4
[18]劉維.用于溫室的太陽能季節性蓄熱系統的運行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
[19]李冬梅.西安紡織城區污水回用系統設計與管網優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7
[20]岳雋.基于WebGIS的銅川區域環境管理信息系統的研究與開發[D].西安理工大學2002
[21]周衛軍.黃河微污染水源飲用水生物預處理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5
水利工程論文參考文獻 3
[1]王寶剛.國外小城鎮建設經驗探討[J].規劃師.2003(11)
[2]朱冬生,徐婷,蔣翔,黃銀盛,漆小玲.太陽能集熱器研究進展[J].電源技術.2012(10)
[2]孟丹.漢中村鎮住宅節能設計優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
[4]劉偉.湖南中北部村鎮住宅低技術生態設計研究[D].湖南大學2009
[5]郎凌云.旅游型村鎮住宅模式研究[D].鄭州大學2007
[6]李忠,馮愛榮,王巖,張歡,王振杰,朱培世.村鎮建筑太陽能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J].建設科技.2012(09)
[7]金虹,趙華,王秀萍.嚴寒地區村鎮住宅冬季室內熱舒適環境研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6(12)
[8]趙樹興.采暖用平板式太陽能集熱器的最佳傾角和最佳方位角[J].中國建設動態.陽光能源.2005(02)
[9]齊政新,陸亞俊,石磊.太陽能地板采暖技術在農村應用的探討[J].農村能源.2001(04)
[10]齊政新,陸亞俊,石磊.太陽能及其輔助熱源低溫地板輻射采暖的實驗研究[J].節能技術.2001(04)
[11]王婧,徐旭,張旭.村鎮能源系統的低成本要素定量化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0)
[12]金虹,凌薇.低能耗低技術低成本--寒地村鎮節能住宅設計研究[J].建筑學報.2010(08)
[13]王斌.北方既有村鎮住宅設備改造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1
[14]容詠勤.綠色村鎮住宅建設模式研究[D].天津城市建設學院2012
[15]喬巍.山西地域特色村鎮住宅外空間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7
[16]王健.北方既有村鎮住宅功能改善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
[17]張欣宇.既有村鎮住宅功能改善技術指南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0
[18]李安桂,石金鳳,楊樂輝,高省安,駱險峰.村鎮住宅建筑太陽能供熱系統技術經濟分析[J].太陽能學報.2010(12)
[19]張瑩.山西地域特色村鎮住宅的.功能及空間布局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07
[20]王婧,吳志強,張旭.我國典型村鎮生活用能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8)
[21]李勇,胡明輔,趙宏偉,李永贊.平板型與真空管型太陽能熱水器發展狀況分析[J].應用能源技術.2007(11)
[22]李桂文,徐聰智,張濱,王靖男,郝英舒,毛靚,金夢瀟,姜鳳宇.嚴寒地區村鎮住宅窗墻面積比值范圍的研究[J].建筑節能.2011(10)
水利工程論文參考文獻 4
[1]李顏歌。[地下水庫建設研究。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
[2]斯科特·杰契奇1995年加州水銀行項目:購買供水選擇[。水資源規劃與管理雜志,1997,(123):59-65。
[3]赫爾曼·鮑維爾。地下水人工回灌:水文地質與工程[。水文地質學雜志,2002,(10):121-142。
[4]大衛·皮恩,喬納森·Howard.Desalination/Aquifer存儲恢復(ASR):得克薩斯州科珀斯克里斯蒂的經濟高效的組合。脫鹽,2004,(165): 477-488。
[5]劉潔、郝永紅、王嚴蓉。[太原市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地質環境保護。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04:359-362。
[6]成員戰英。[蘭村泉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和綜合管理措施。地下水,2003,02:80-82。
[7]魏林鴻,蜀龍倉。郝振春。引用該論文[。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S1: 50-52。
[8]卡斯羅H,耶格J . c .固體中的熱傳導。牛津科學出版物。牛津大學出版社,1959年。
[9]匿名。運營地下結構中水流入和流出的處理建議。隧道和地下空間技術,4 (3): 343-407。
[11]陳至愷。21世紀中國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利用[。中國工程科學,2000,2(3): 7-11。
[12]陳崇禧和唐中華。地下水流動的數值方法。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0.
[13]劉亞萍。[太原地區地下水超采對巖溶泉的影響分析。地下水,2005,02:110-111。
[14]文培賢。[太原市蘭村泉域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及預防措施。山西水利科技。2002年(1): 19-21。
[15]陳悅。[太原市蘭村泉水流量下降原因分析。山西水利,2006 (4): 44-45,82。
[16]鄭凡。[太原市蘭村泉域地下水水化學分析。地下水,2004年。26(4):267-268。
[17]王紅。山西省[蘭村泉水再循環可行性分析。水資源與水工程雜志,2011,22 (6): 177-179。[/比爾/]
[18]彭小金,李慧慧張艷紅。模糊綜合評價在地下水質量評價中的應用[。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09。01:34-35+37。
[19]艾利,阿瓜多和萊姆森,《瞬態和穩態條件下的'含水層管理》。《水資源公報》,1976年,第12(5)期:963-972
[20]巴拉斯n .大壩和含水層的聯合運行。J.Hydraul. Div .ASCE,1963,89(HY6):111-131。
[21]博克斯頓·海特,莫迪卡·e .長島地下水流動的模式和速率。紐約。地下水,1992,30(6):857-866
[22]布雷德霍夫,定量地下水水文學的現狀,地下水水文學的進展。美國水資源協會,1976年。
[23]楊百翰大學環境建模研究實驗室,地下水建模系統教程第一卷,2002年a。
[24]楊百翰大學-環境建模研究實驗室,地下水建模系統教程第二卷。2002b
[25]卡普塔·s·k和坦吉·k·塞斯研究,1976,12 (2)。[/比爾/] [26]吳曉芳,蘇曉時,馮余明。蘭村泉域巖溶水水位動態遺傳回歸模型及巖溶水保護[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6,36,S1: 60-64,79。
[27]薛玉群。地下水動力學原理[。北京:地質出版社。1986.
[28]薛玉群、謝春紅。水文地質學數值方法[。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80。
[29]秦品瑞,張輝,彭凱等。濟南泉域巖溶水系統管理模式研究[。山東國土資源,2012,28 (12): 32-36。
[30]陳雨順,孫寶祥,王玉芝。不穩定有限分析格式。工程測量,1991,(2):23-27。
[31]陳雨順。分析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工程測量,1994a,(5):25-43。
[32]楊偉,王恩德,陳Xi。基于阿奎特([)公司的地下水流動模擬。工程測量。2004年(3): 32-34。[/BR/] [33]李斌,王剛,等. Aqua3D在飲用水源地下水污染數值模擬中的應用[]。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8 (2): 281-290。
[34] aqua3d地下水流量和污染物遷移模型用戶手冊。河北保定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研究所。
[35]卡斯特·n,林德貝里·K .地下水分配經濟學。Sta。雜項文件108,Oreg/State/Umov/。Cprva;非定常二維納維爾-斯托克斯方程的有限解析數值方法。計算物理學雜志,1984,(53):209-226。
[37]鄧巨龍。灰色理論基礎[。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38]李恒泰,吳瓊,王金貴,等.黑龍洞泉水流量灰色模型預測研究[.人民黃河,2009。31 (6): 68-69。
[39]郭林潤。規范計量設施,加強蘭村泉域水資源管理,[。山西水利,2003 (01): 17-18。
[40]曹定濤。[西龍江水源地巖溶地下水開采評價。工程調查,2012 (5): 49-54。
水利工程論文參考文獻 5
[1] 山侖,康紹忠,吳普特.中國節水農業[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2] 王曉玲,杜秀文,劉麗艷,李英能. 我國井灌建設可持續發展研究[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6,(8),6-11.
[3] 劉昌明.21 世紀中國水資源問題的戰略[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4] 甘漢,水資源合理配置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博士論文,2000.
[5] Cohon,J.L,and D.H.Marks,A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multi-objectivePrograrnming techniques [J].Waterer Resources Research,11(2),208-220,1975.
[6] Shafer J M,Labadie J.Synthesis and Calibrationo,a River Basin Water Manage mentModel[R].Co-Orado State University,1978.
[7] A.H.EI-Shaarawi,S.R.Esterby,Time series methods in hydroseiences:Procee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eld at Canada Centre for Inland Waters,ElsevierSeientifie,1982.
[8] Afzal,Javaid.&Noble,David H.Optimization model for alternative use of differentequality Irrigation waters[J].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1992,118:218-228.
[9] Ghossen R.Masharrafieh,Richard C.Peralta.Optimizing Irrigation Management forPollution Control and Sustainable crop Yield[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95,31(4):760-767.
[10] Wong,Hugh S.Sun,Ne-zheng.Optimization of conjunctive use of surface water andgroundwater with water quality constraints[A].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and Management Conference Apr6-9[C],Sponsored by:ASCE.1997:408-413.
[11] Kumar,Arun.Minocha,Vijay K.Fuzzy optimization model for water qualitymanagement of a river system[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1999,205(3):179-180.
[12] N.伯拉斯著,戴國瑞等譯,水資源科學分配,水利電力出版社,1983 年.
[13] Brown,L.R.and Kane,H.1994.Full House:Reassessing the Earth's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The Worldwatch Environmental Alert Series,W.W.Norton.NewYork.
[14] Postel,Sandra Last oasis:Facing Water Searcity,Worldwatch Environment AlertSeries,1997.
[15] 華士乾主編,水資源系統分析指南,水利電力出版社,1988.
[16] 新疆水資源軟科學課題研究組,新疆水資源及其承載能力和開發戰略對策研究報告,1988.
[17] 翁文斌,蔡喜明,京津唐水資源規劃決策支持系統研究,水科學進展,1992,(3).
[18] 賀北方.區域水資源大系統優化分配的大系統優化模型[J].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學報.1998,(5):107-117.
[19] 胡芳芳.無錫市用肥肥可持續利用肥肥與優化配置研究 [D].南京農業大學,2012.
[20] 柳長順,陳獻,劉昌明,楊紅.國外流域用肥肥配置模型研究進展[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0):66-68.
[21] 劉英,地表用肥用質預測模型數據挖掘技術用其適用指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2008.
[22] 安徽省水文總局,.安徽省地表水資源(送審稿),1982.
[23] 北京中水新華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合肥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2009.
[24] 肥東縣發展計劃委員會,.肥東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 ,2006.
[25] 肥東縣發展計劃委員會,2009 年肥肥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用用公報,2010.
[26] 郭亮,基于 GIS 的'松花江用污染決策支持管理平臺研發[D],哈爾濱工業大學,2006.
[27] 李興拼,廣西北部灣用肥肥肥理配置理論與模型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1988.
[28] 尤祥瑜,謝新民,孫仕軍,王浩,我國用肥肥配置模型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04.
[29] 陳葆仁,地下水動態及其預測,地質出版社,1988.
[30] 齊學斌,王景雷,樊向陽,高勝國.山西晉中井渠結合灌溉水資源綜合平衡分析與模擬[J].2008,22(5),20-24.
[31] 雷志棟,等.土壤水動力學[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32] 郝樹堂,孫三祥,雷鵬帥.工程水文學[M]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9.
[33] 雒文生,宋星原.工程水文及水利計算[M] .武漢: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
[34] 范世香,高雁.應用水文學[M] .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2.
[35] 李興旺.安徽淮北地區地下水動態預測及水資源優化配置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03.
[36] 施鑫源,方樂潤等,灌區地下水資源評價與系統管理模型,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 年.
[37] 郭元裕.農田水利學[M] .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2.
[38] 宮永波.引黃灌區水資源優化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15-20.
[39] 金光炎.2003.水文水資源分析研究[M].東南大學出版社,186-187.
[40] 孔慶喜,王奎江,張景山.井渠結合灌區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J].11(4):238-239.
[41] 肖素君,楊立彬,侯傳河.井渠結合灌區用水預報研究[J].人民黃河.20(11):27-28.
[42] 尹大凱,胡和平,惠士博.寧夏銀北灌區井渠結合灌溉三維數值模擬與分析[J].22(1):53-57.
[43] 游進軍,甘漢,王浩..水資源配置模型研究現狀與展望[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16(3):1-5.
[44] 趙丹,邵東國,劉丙軍.2004.灌區水資源優化配置方法及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36(13):27-32.
[45] 肥東縣水利局.安徽省肥東縣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分析.1995.
[46] 周維博.人工神經網絡理論在井渠結合灌區地下水動態預報中的應用[J].西北水資源與水工程.14(2):5-9.
[47] 黃守琳,葉乃杰,袁先江.安徽省淮北平原灌溉持征及并灌區節水灌溉技束探[J].治淮.2010.10-14
[48] 王立坤.三江平原井灌水稻灌溉制度建模及其優化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02.
[49] 代峰剛.陜西省涇惠渠灌區農業節水對地下水空間分布影響及模擬[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50] 董美芳.蕭縣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水文水資源,2011,32-33.
[51] 王文昌,劉穩,魏彥杰.安徽蕭縣縣域經濟淺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360)27-29.
[52] 王振龍,王加虎,劉淼,郝振純.淮北平原“四水” 轉化模型實驗研究與應用[J].自然資源學報.2009,24(12):2194-2203.
[53] 蔣奎.淮北平原農灌井建設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J].地下水.2010,32(1):120-121.
[54] 白雪峰.大慶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1,20-34
[55] 安徽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江淮丘崗區干旱分析及抗旱對策研究.1996
水利工程論文參考文獻 6
[1]于武盛,王守杰,呂錦有等.遼寧省地表水資源分布及成因分析[J].農業科技與裝.2008.4(2):25-29
[2]李智慧,姜延輝,郁凌峰.遼寧省水資源時空分布特點及對策[J].東北水利水電.2011(11) :30-34
[3]趙秀風,弓丨水隧洞洞內消能問題的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鄭州:華北水電學院,2006.
[4]袁丹青,陳向陽,白濱等.水力機械空化空蝕問題的研究進展[J]#灌機械,2009.7(27) : 269-272
[5]肖富仁,蘇瑋,消能工的發展及其在工程中的.應用[J].水電站設計,1991.7(1):63-69.
[6]李超,管道內部錐閥水流水力特性及消能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08.
[7]王才歡,肖興斌,底流消能設計研究與應用現狀述評[J].四川水力發電,2000.1(1):79-85.
[8]張慧麗,王愛華,張力春,底流消能及其在工程上的應用[J].黑龍江水利科技.2009.2:82
[9]方神光,吳保生,南水北調中線干渠閘前變水位運行方式探討[J].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2009.9633-639.
[10]李冰,變水頭無壓輸水隧洞洞內消能和穩定輸水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鄭州.華北水電學院,2007.5.
[11]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水力學教研室.水力計算手冊[M].水利出版社,1980.
[12]SL20~92.水工建筑物測流規范[S].中國:水利電力出版社,1992.
[13]趙昕,趙明登等,水力學[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14]劉亞坤等.水力學[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8.
[15]李桂芬.水工水力學研究進展與展望[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08.9(3) : 183-189
[16]左東啟等.模型試驗的理論和方法[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8.
[17]SL155—95.水工(常規)模型試驗規程[S].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5.
[18]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工(專題)模型試驗規范(SL156~165-95)[M],水利水電出版社.
[19]電力部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北京研究生部陳肇和等人翻譯,泄水建筑物水力計算手冊[M], 1993.11.
[20]劉士和.高速水流[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1]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編,水工模型試驗(第二版)[D],水利出版社,1985.
[22]SL279—2002.水工隧洞設計規范[S].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
[23]唐濤,高水頭鬧室鬧門小開度水流特性試驗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05.
【水利工程論文參考文獻】相關文章:
水利工程論文參考文獻示例12-10
水利工程專業論文參考文獻07-04
水利工程論文參考文獻樣本12-10
水利工程管理論文參考文獻11-30
論文的參考文獻的作用11-25
工程論文參考文獻11-17
旅游論文參考文獻02-21
農業論文參考文獻03-08
物流論文參考文獻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