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衡姓氏起源來歷
衡姓源流有:一是出自伊姓,以官名為氏;二是出自姬姓,是周公旦的后代,以祖字為氏;三是出自改姓,以地名為氏。本文是YJBYS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之衡姓氏起源來歷,僅供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姓氏源流
衡(Hé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伊姓,以官名為氏。商湯有賢臣伊尹,因為在滅夏過程中功勞最大,商湯封他為尹(宰相),并封了個尊號叫“阿衡”(“阿”就是“倚”,“衡”的意思是“維持”,和氣來意思就是“國家的倚靠”)。后來伊尹的后代子孫就以伊尹尊號中的“衡”字命姓,稱衡姓。
2、出自姬姓,是周公旦的后代,以祖字為氏。周公長子伯禽封于魯,建立魯國,他的后代有公子衡,其子孫以祖上名字命姓,稱衡姓。
3、出自改姓,以地名為氏。三國時,曹操于官渡之戰打敗袁紹,袁紹的幾個兒子又自相殘殺,袁姓部分族人就逃到湖南衡山隱居避難,以居住地名為姓,改姓衡。
得姓始祖:公子衡。衡氏的來源有三個,根據《元和姓纂》記載,周朝時,由周公子伯所傳的魯國(今山東省境內),魯國公子衡的后代子孫以衡為姓,稱衡氏。另一支衡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是商湯的賢臣伊尹的后裔,伊尹因功被任為宰相,并封號叫“阿衡”意思是“國家的倚靠”。后來他的子孫中有以其尊號為姓,稱衡氏。此外《萬姓統譜》還提及另一個出處記載,三國時的袁紹戰敗之后,他的子孫為了避難,跑到衡山躲起來,并且以山名為氏而姓了衡,稱衡氏。衡姓得姓至今有3600多年的歷史。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栋偌倚铡纷⒕友汩T郡(今山西省代縣西北)。衡氏后人尊公子衡為衡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衡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商湯時,有個賢臣叫伊尹,商湯就是在他的輔佐之下才建立起商朝的。后來。商湯尊稱伊尹為“阿衡”,意思是“國家的倚靠”。伊尹有個后代便以他的尊號為姓氏,這就是衡氏。衡咸,東漢學者。他博學多才,曾經在當時最有辯才的學者五鹿宗門下學習時,并當過王莽的講學大夫。商朝時,有位開朝臣子名伊尹,顛覆夏朝的.功勞最大,商王湯尊就封其為阿衡。對阿衡的解釋,如今有兩種,一為負責保護教養的官名,另一是意為“國家棟梁,依靠”的封號。伊尹的后人為了記住這榮耀的稱謂,就取其中的“衡”字為姓氏。春秋時,魯國有公子衡,其后代以祖先的名為姓氏。東漢時,袁紹兵敗曹操于官渡,子孫家屬避難逃至湖南衡山,改姓為衡,掩人耳目。
三、歷史名人
衡 咸:東漢學者。他博學多才,曾經在當時最有辯才的學者五鹿宗門下學習時,精通經史,辯才過人,并當過王莽的講學大夫。
衡 權:北伐戰爭后入伍,民國18年任陸軍第一軍秘書。行憲后,當選為監察院監察委員,監察院國防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去臺灣,續任“監察委員”。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雁門郡:戰國時趙武靈王置郡,秦、漢沿之。相當于現在山西省代縣一帶。
汝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南)。相當于現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2、堂號
阿衡堂:伊尹是商朝的賢相,商湯伐桀滅夏,伊尹之功居多,湯王尊稱他為“阿衡”,意思是地位和商湯平衡,不敢以臣待他。
【衡姓宗祠通用對聯】
〖衡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儒林著譽;
易學冠時。
——佚名撰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莒人衡胡,精通《周易》,做到太守一級的官,被載入《儒林傳》。下聯典指西漢末齊人衡咸,字長賓,曾跟從五鹿充宗學習梁丘《易》,后任王莽的講學大夫。
勇謀濟世;
愷悌宜人。
——佚名撰衡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衡毅事典。下聯典指明衡岳事典。
【百家姓之衡姓氏起源來歷】相關文章:
百家姓之衡姓起源12-19
百家姓之鈄姓氏起源01-15
百家姓之岳姓氏起源01-15
百家姓之支姓氏起源01-15
百家姓之海姓氏起源01-15
百家姓之霍姓氏起源01-15
百家姓之晁姓氏起源01-15
百家姓之強姓氏起源01-15
百家姓之皮姓氏起源01-15
百家姓之慎姓氏起源01-15